智慧博物馆的新实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2005年6月18日建成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丰富的展览内容、新颖的陈展方式,丰硕的研究成果,全面提升了该馆在收藏、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观众服务等方面的水平。现有馆藏文物11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35个文物门类。常设展览11个,年均推出各类临时展览20-30个,2017年服务观众270万人次。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播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代表性成果,使三峡工程建成后淹没在175米水位线以下的一大批重要文化遗产资源真实、生动地再现出来,让当代人及后世子孙看到三峡沿线分布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了解到曾经的三峡文化风貌,该馆申报了“三峡数字博物馆”项目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该项目于2017年开工建设,至2018年10月竣工验收,使现代科技成为保存文化资源、传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支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建设遵循“立足实际、体现特色、满足功能、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物研究和信息技术条件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展示的水平,让文物“活”起来,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的新期待。本次建设涉及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设施设备、数字资源、实体馆展览展示、应用系统等5大版块共计42个子项目,以“融合、智能、定制”的理念,利用当前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AR/VR等技术,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平台。

通过顶层设计确保先进性与可扩展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平台建设首先以顶层设计为主要任务,着重考虑数据标准、接口规范、数据交换、网络体系的建立,整体设计上充分考虑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融合,同时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建立了适合于博物馆需求的整体软件架构体系、数据交换标准和通用的数据资源格式;构建了全新的全光网络传输体系,保障了海量数字资源的传输与利用;定义并规范了各类文物数字资源,实现了文物数字资源的大数据分析、以图搜图和文物画像的应用。基于智慧博物馆的顶层设计,重点建立了三大通用体系。一是博物馆私有云平台:建设云计算硬件平台和文博专有云资源平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为实施“互联网+博物馆”战略提供了可靠保障。二是全光网络传输平台:改造提升设施设备网、办公管理网和公众服务网,实现三网“物理隔离、逻辑互通、统一服务”。三是风险管控指挥中心:基于先进的风险控制理论建设风险管控指挥中心,将博物馆的整个基础设施、库房藏品、展厅展品、安全防护设施、环境、工作人员和观众等进行统一态势呈现、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和综合运维,大幅提升了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

全新业务系统构建多维立体管理与服务体系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坚持需求驱动和业务引领的原则,对博物馆各业务要素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建立“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使博物馆管理、服务与文物保护等工作真正达到智慧化融合。

一是建立“1+2”模式。结合博物馆业务现状、发展方向和公众实际需求,采用1+2模式即“统一平台+基础物联系统集成+扩展业务应用”的架构设计,以智慧博物馆融合平台为核心,对设施设备、管理系统等各独立系统进行有机集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联动,并通过集成大数据分析、精准信息推送等手段提供丰富的应用和运营服务。

▲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是整合应用系统。从全局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问题。通过ESB应用总线和微服务架构技术,将藏品管理系统、文物保护修护系统、社教管理系统、展陈管理系统、观众服务管理系统、舆情管理系统、智能安防系统、OA系统等10余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业务流程跨部门集成、文物数据关联使用、用户身份和权限统一认证、业务数据分级呈现。

▲云平台监控界面

▲网络实时监控界面

▲风险管控中心界面

▲三峡文化资源库

▲大数据应用示例

四是建设运行态势全景展示系统。实现博物馆安全态势全局感知、安全风险提前预警、安全事件实时报警、应急资源自动调配、处理过程全程追踪、公众舆论自动分析等功能,领导从宏观层面科学决策、资源调度和应急指挥。

总体上,本平台在统一的框架下集成了博物馆所有的业务系统,真正意义上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烟囱,实现了博物馆数字资源的融合、统一与共用。

新方法新技术服务于公众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构建了智慧化的公众服务系统,实现精准、智能、多源、互动的模式,重塑观众参观和认知体系,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公众文化自信。

1.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项目。利用三维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文化创意进行加工,以虚拟呈现的方式,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原貌复活,结合VIVE虚拟现实设备进行VR互动展示,构建高品质、沉浸式的轻松文化体验,让观众在VR系统中跟随向导参观,来一场独特的文化漫游。

▲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水下白鹤梁风貌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展示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白鹤梁的由来”:观众穿越回古代,乘船行驶在如诗如画的长江江面,欣赏“尔朱真人成仙”“诗人提笔白鹤梁”等场景;第二部分“伟大工程”:再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造过程,场面宏大,令人震撼;第三部分“水下畅游”:观众化身“潜水员”,与水下题刻零距离接触,与长江珍稀鱼类嬉戏。通过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与今、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

2.老地图·老重庆MR体验。一张晚清时期的地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静静地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城市之路”展厅的一角,向观众展示了重庆晚清时期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博物馆将混合现实技术MR应用到了这幅珍贵地图的参观体验中,观众通过HoloLens全息设备,可以置身于晚清时期的街道、店铺、码头等场景中,通过人、场景、真实文物、虚拟内容等之间的融合和互动,生动理解文物背后故事,从而实现了真实文物无法提供的新颖的交互式参观模式,有效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让观众在体验文化科技的新奇中,实现当代大众与浩瀚历史文化的“对话”,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和宣传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老地图·老重庆MR体验

3.打造博物馆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文物三维影像、博物馆全景漫游等方式,随时随地虚拟游览博物馆,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藏品,以“互联网+博物馆”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博物馆开放力度,拓展服务的时限和广度。虚拟展通过展品虚拟化和陈列手段数字化,将展览、文物遗址展示到互联网上供观众参观浏览,打破了博物馆传统展陈在时空上的限制。

4.打造AR智能导览系统。将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结合移动互联网、GIS室内定位、3D建模等最新技术,把静态的博物馆资源动态化、趣味化,打包送到社会大众面前,创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官体验的方式,通过多屏的连接、立体互动展览,为观众提供全新的导览服务。AR智能导览系统让游客在游览时可不再依赖于指示牌寻找或者询问工作人员的方式,游客可通过导航系统轻松到达他们感兴趣的展厅或者公共服务区。特色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室内地图AR导航和藏品信息多维度展示。室内地图AR导航是结合地图导航和AR技术实现的博物馆内AR导航技术,不但提供基于地图的动态导航路线,也结合手机摄像头提供AR实景方位引导,为游客在馆内寻找目标位置提供直观的导航功能。而藏品信息多维度展示则为博物馆重要藏品创建了丰富的多维度数字资源库,包括图片、文字、音视频、3D模型。数字资源库结合移动端APP,为游客提供了普通展览无法达到的信息维度,并且提供了多样的交互功能,让文物在游客的手机上“活”起来。

5.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可展示海量的文物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是360度高还原3D数据,并可同时供多人查询。魔墙多屏展示不断变化和滚动的藏品图片,并自动推荐最受欢迎的藏品。观众可在全高清触控大屏上搜索、点击查看藏品图片,为喜欢的文物点赞,还能查阅同类藏品。对感兴趣的文物,参观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随时把精美的文物图片下载到自己的移动设备上,把文物“带回家”。互动魔墙还集中展示了重庆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方便观众查询、浏览。

▲互动展示魔墙

6.三峡大坝数字沙盘。在基于卫星地图和实景照片的基础上进行3D立体模型的还原。采用在白模沙盘上的数字投影、3D打印等先进技术,通过渲染手段、流水和光线特效,演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概况、主体结构,尤其是防洪、发电、通航等方面的巨大效益,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峡大坝数字沙盘

▲客流量统计

数字资源建设助力数据融合与文化传播

博物馆数字化的核心是博物馆资源数字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着力打造体系化的文物数字资源管理与展示系统,按标准制作文物数字资源,保障文物数字资源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结合总体设计需要和展览展示需要,通过现有文物信息数据采集、珍贵文物三维数字化、专题库挖掘、创意多媒体资源开发、展陈和活动资源整合及业务行为数据采集,形成博物馆四大数据资源中心。

1.珍贵文物三维资源库建设

藏品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截至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完成了200件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数字化采集加工。经过三维扫描、纹理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还原为珍贵文物的原真模型,为博物馆多方位展示和文物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后期还将持续开展此项工作。

2.专题资源库建设

3.创意多媒体资源开发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制作了16个系列动画,如馆藏花鸟画、白鹤梁、汉代画像砖(石)、重庆老城门等系列动画。同时,为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从网上观展,还开创性地推出了多个展览的视听导览。所有的尝试,都是希望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多角度展示博物馆资源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给观众以全新的体验。

▲动画片《汉代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画像石》

一是馆藏花鸟画系列动画。以《草虫图》《荔枝鸣禽图》《群鸿戏海图》等馆藏花鸟画为素材,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采用2D手绘与3D动画技术结合,制作趣味动画场景,让名家大师笔下的花鸟鱼虫翩然跃于纸上,穿越历史,萦绕在观者身边。二是白鹤梁系列动画。白鹤梁系列动画包括《尔朱真人成仙》《黄庭坚与白鹤梁》《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伟大的建造》,是结合白鹤梁的人文景观、历史传说、文化内涵和保护工程进行的艺术创作。三是《重庆老城门》系列动画。“重庆老城门”系列动画现有《朝天门》《通远门》《洪崖门》,以独特的视角在熟悉的重庆老城里,讲述一个个也许观众并不熟悉的故事。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悉心策划制作的动画片里,为孩子们讲述了充满家乡特色和历史情怀的母城故事,为他们的成长增添芬芳的文化土壤。四是汉代画像砖(石)系列动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博物馆的文物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博物馆推出了《汉代画像砖(石)系列动画》,如《汉代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画像石》《汉代灰陶击鼓说书俑》《汉代讲学画像砖》《汉代盐井画像砖》《汉代弋射渔猎画像砖》等,让观众轻松愉快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受观众欢迎。

4.虚拟展览资源库建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2012年起就坚持每年推出2个虚拟展,此次依托数字博物馆项目又拍摄制作了20个虚拟展,其中12个是区县博物馆虚拟展,包括《白帝城》《张桓侯庙》《石宝寨》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是该馆首次从顶层设计开始,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为重要指导依据,以标准化、体系化、可扩展为重要建设原则,以提升博物馆管理能力或公众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打造新时代下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新典范,同时改善博物馆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开启了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

THE END
1.博物馆数智化新篇章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与同方知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知网积极利用新技术推动文化资源数智化,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互动式智慧展陈,让文物“活”起来,推出了文博大数据平台、文化遗产大模型及藏品智慧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数智大模型,以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和美术馆等文化机构,为其数智化转型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039765836719913&wfr=spider&for=pc
2.图书馆图书馆借阅及离校手续办理流程2024-11-27 CNKI中国知网使用指南2024-10-23 图书馆电子资源(超星、读秀、歌德机)使用指南2024-10-23 撸起袖子加油 习近平谈治国 不负芳华我的 常用资源 超星电子图书 中国知网 试用资源 读秀搜索平台 百链搜索平台https://www.ynctv.edu.cn/tsg/
3.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2024/12/11 四川博物院2024年基本陈列数字化提升项目比选结果公告 2024/12/10 四川省博物馆学会传媒和市场推广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在遂宁成功举办 2024/12/09 技艺薪传 文脉赓续:四川博物院举办“师带徒”书画修复专题课程https://www.scmuseum.cn/sccms/node/860
4.国博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获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2024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成果“‘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成功获评。 实验室以“一物一展”的形式打造“数说犀尊”智慧展厅。展厅集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维高清采集、AOA定位、环境监测、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12/t20241216_270723.shtml
5.博物馆综合业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研究——以山西博物院为例博物馆 信息平台 综合业务 数据库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HSO201401062.htm
6.天津博物馆除满足观众对网络的需求,天津博物馆还为本馆业务人员研究、策展、学习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天津博物馆与国内知名学术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中国知网合作,结合博物馆的行业特色,通过博物馆业务服务平台在资源与数据合作等层面开展深度交流,引入CNKI数据库,召开专门的数据库使用说明会,为全馆职工提供https://www.tjbwg.com/cn/collectionInfo.aspx?id=4802
7.通知公告文化产业发展调研——走进重点文化企业同方知网活动14:30-14:45 参观知网 14:45-15:15 知网分享 分享主题:《AI学术研究助手赋能学习研究质效双升》 分享嘉宾:高思远 同方知网互联网平台事业部新媒体运营主管 15:15-16:30 研讨交流 官方网站:http://www.chuangyi.org.cn/ 文科汇APP: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0NjY2OA==&mid=2651956753&idx=1&sn=8155cc6bff670bb015e8e053b14677af&chksm=bcde57a7fb93add02c0183d30f04ce83f6cf4b3d50709536e6bbbbf0388cc28e7af86d591d1f&scene=27
8.2023年度作物分子育种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班在新疆学员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8月15日下午,在现场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国作物学会组织学员前往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和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高产示范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汲取文化养分,巩固学习成果。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学员们跟随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解说,结合https://www.chinacrops.org/44/202308/4204.html
9.知网学术大讲堂我国职务犯罪立法规范及最新修正案解读(上) 广东知网 免费 数据安全法(下) 广东知网 免费 陕博青年学术论坛(第十二期) 陕西历史博物馆 免费 MBA论文写作要求及范文分析 上海知网 免费 数据安全法(上) 广东知网 免费 MBA论文写作与思维提升 上海知网 免费 《地学前缘》讲堂之一: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k.cnki.net/
10.铁路实习报告3000字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基于读秀搜索平台专题馆是依赖读秀搜索平台建立的资源库, 图书馆将铁道类资源通过读秀搜索平台进行检索、集合后形成专题数字图书馆, 信息用户通过注册方式加入专题馆, 可以上传自己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与他人共享。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高铁时代———高铁数字博物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t613x93.html
11.中国园林博物馆官网修订了《中国园林博物馆考勤薪酬管理制度》;出台了《中国园林博物馆考勤机管理制度》。四是持续完善馆内岗位管理。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深化研究岗位设置。五是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力度。落实全面培训、提高素质的战略任务,加强理论教育、业务培训和党性教育,全年共培训45次。六是优化园博馆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加强对专业https://www.gardensmuseum.cn/web/ndgzbgnr?id=ee7951ac6242d15401624437589700b4
12.国家图书馆学刊杂志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2017年第06期关键词:社交媒体 阅读推广平台 品牌个性 图书馆 将营销学的品牌个性理论引入社交媒体平台的阅读推广策划,在介绍品牌个性的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品牌个性理论内容,讨论该理论引入社交媒体平台阅读推广的价值及理论逻辑,并结合四川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案例,提出社交媒体阅读推广平台品牌个性塑造的四步模式。 基于SICAS模https://www.youfabiao.com/gjtsgxk/201706/
1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12篇(全文)因此, 构建适合殷商文献资源共享的模式和机制尤为重要。自2009 年以来, 我馆开始搭建“殷商文化数据库”平台, 尝试开展殷商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经过不断实践, 并通过与其他收藏机构 (档案馆、博物馆) 协商和沟通, 基本确立了殷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x0e2fj6.html
14.江苏省气象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重点工作今后学会工作要抓住重点取得突破,一是强化为科技人员服务,搭建更多、更受欢迎的学术交流平台;二是为防灾减灾出力,提升气象科普工作在气象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气象科学》要再上新台阶;四是提高防雷资格管理水平,按照政府主管部门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五是做好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的接待讲解和场馆维护工作。http://www.cms1924.org/WebPage/WebPageDetail3_9_8_430.aspx
15.四川省智慧博物馆应用方案设计书(最终版)(87页)博物馆还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渠道,及时发布展览信息,扩大宣传范围,吸引多层次观众关注博物馆。目前,四川博物院微博、微信的关注人数接近1万人,导览应用下载数8759次,网站字2012年12月改版以来访问量为276700次。随着四川博物院局域网的广泛应用,各项业务系统逐渐建立。中国知网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和四川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18/7053010002004045.shtm
16.博物馆图片下载觅知网提供博物馆原创图片下载,图片可用做设计、配图、壁纸等场景使用,作品编号:7935176,尺寸为3744*4596像素,格式为jpg。更多博物馆,展馆,博物馆瑰宝,钟鸣悠扬,历史回响,文化传承,历史,背景,建党,文化,庄严肃秘,展会,雕像屹立,假期,音乐与时光,历史展览,细节之美,珍藏https://www.51miz.com/tupian/7935176.html
17.中国知网及一大批古籍数据库均免费开放!“科研之旅”可以排上日程天一阁博物馆通过“天一阁古籍数字资源网”对外网免费开放955部4882册,其中经部245部、史部658(含家谱376部)、子部26部、集部19部、丛部7部。这批资源除家谱及部分目录学资源外,大部分为天一阁善本古籍,如明刻本《范氏奇书》、《天一阁集》、《嘉靖七年浙江乡试录》等,不少还入选国家和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也是https://www.whb.cn/zhuzhan/xinwen/20200129/318571.html
18.中国知网服务文博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二次理事会!中国知网在推动博物馆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学术评价方面得到了认可!中国博物馆协会通讯员工作https://www.meipian.cn/679ex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