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问答平台知乎完成了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正式迈入独角兽行列。领投方今日资本的创始人兼总裁徐新没有接受媒体采访,而是选择在知乎上下写自己的答案。她说整个投资“决策速度很快”,因为从行业趋势来看“内容的春天刚刚开始”;而从公司的角度,知乎做了6年,内容的“护城河很深”。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流量入口是内容”,徐新说。知乎的价值,或者说“想象力”也正是在此。
从另一个角度或许可以帮你理解徐新这番话。
即便是掌管这些互联网巨头的那些最聪明的头脑,也没有想到今日头条能以如何快的速度和如此颠覆性的方式,影响整个媒体甚至互联网公司对于内容的看法。用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话来说:“整个行业都被我们带到了算法智能分发的这条路上。”
傅盛的焦虑与改变
去年8月,傅盛在位于北京的猎豹移动总部进行了一场小型媒体沟通会。
由于三个月前发布上一季财报时遭遇过股价重挫,一度跌破发行价,记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二季度财报发布前的“预防针”。这样的会面往往会以不太愉快的方式结束,傅盛会再一次解释工具和流量的价值,而媒体报道中质疑猎豹赚不了钱的声音仍会是主流。
不过这次会面进行地颇为愉快,傅盛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味继续强调工具的价值。实际上在整个发言和媒体提问中,“工具”这个词一共只出现了18次,而“内容”这个词,一共出现了58次。
简而言之,猎豹要全面转型,从一家工具类公司变成一家“连接全球内容”的公司。或者用更为官方的说法:以工具为入口,内容为核心,大数据为高地。
这里所说的内容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图文,也包括视频、音乐、直播等富媒体形态。映客和今日头条两家公司在过去一年的疯狂成长,让傅盛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NewsRepublic
借助猎豹清理大师巨大的用户量和这几年的海外推广经验,这些新应用在上线(改版)后第一步都走得较为顺利。
根据AppAnnie去年10月数据,Live.me成为了当月谷歌应用商店美国区社交类畅销榜第一名,在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区社交类畅销榜里排名前五位。NewsRepublic也在去年10月美国地区新闻杂志类下载排行榜中名列第三。
与傅盛有相同想法的还有UC浏览器。在傅盛会见媒体两周后,刚过完12岁生日的UC浏览器正式宣布了它的新战略。“UC浏览器”改名为“UC”,从传统的浏览器工具产品向“大数据新型媒体平台”升级。
去掉用了12年的“浏览器”标签背后,同样是UC作为工具定位遭遇的尴尬。“你一款纯工具浏览器没有品牌调性,再强调快、省流量,现在都打动不了用户了。”阿里巴巴文化集团UC业务市场总经理周默告诉腾讯科技。
“实质上大的内容和产业正在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去年四月,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阿里巴巴信息服务新生态战略发布会的现场,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如此总结到。
阿里移动事业群UC总裁何小鹏则提到了市场的另一面:应用商店开始走下坡路,只能够给头部的应用带来新激活量。而对于活跃用户已经超过4亿的UC来说,随着智能手机销量放缓,也逐渐触碰到了用户增量的“天花板”。
流量红利在逐渐消失,无论是傅盛还是俞永福似乎都在向我们宣告,工具类应用未来的日子可能不会变好。转型刻不容缓,内容平台成了新的押宝方向。
2000万个公众号和一个今日头条
互联网公司对做内容这件事的兴趣大增,要从四年前的夏天说起。
2012年8月,一款名叫“今日头条”的新闻应用上线。开发者张一鸣给公司起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名称--字节跳动。这位理科生希望用“跳动的字节”--机器算法,决定每一个人看什么新闻。
张一鸣认为,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每个人的年龄和成长环境,所处的社会阶层,个人兴趣的差异,都会导致每个人感兴趣和想要看的新闻内容有所不同。理应为每个人推送不一样的新闻,他最关心的那件事,就是他的“头条”。
根据今日头条公布的最新数据,今日头条的激活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每天有6600万人花超过1小时(76分钟)在上面看各种新闻和视频,已经超过新浪、搜狐等新闻客户端。公司最新估值高达600亿,是新浪市值的近两倍,百度的七分之一。
因此他在三年前停掉了所有专栏,创建公众号“吴晓波频道”。他说自己的初衷很简单:找回自己的读者。
四天之后,“吴晓波频道”的运营主体“巴九灵”公司宣布完成A轮1.6亿元融资,估值20亿元。这一估值甚至超过了“罗辑思维”,一个月前它完成B轮融资,估值为13.2亿元,而罗振宇也是两年半前力劝吴晓波开通公众帐号的那个人。
自媒体带来的是内容生产的极大丰富和多样化,这正好给了今日头条展现与门户内容差异的机会。2013年,今日头条推出了“今日头条媒体平台”,也就是后来的“头条号”。
整个市场看上去很热闹。
晚来的百度和它的自信
百度宣布要拿出100亿激励内容创作者
傅盛把PC到移动的转变称为从“食指时代”过渡到“拇指时代”,而这一转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搜索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在PC时代,搜索是用户获取内容的核心模式,谁占据了搜索就占据了最重要的流量入口。这也是为什么百度当年如此强势,而360腾讯都想要做搜索的原因。到了移动时代,人们获取内容的方式更多从主动的关键词查找变成了被动接受精准推荐,这种改变促成了今日头条的崛起。
包括傅盛在内的不少人认为,今日头条代表的模式就是一种“新搜索”。因此,在今日头条逐步壮大的过程中,最有危机感的无疑是百度。
曾经,百度是离做出“今日头条”最近的那一个。
在2011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宣布对百度首页进行重大改版。这次改版的核心就是在原本单一的搜索框之外放上更多的东西。
这些改变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把百度首页从“千人一面”变成“千人千面”,通过主动展示和智能推荐,让用户更方便高效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用李彦宏的话说,就是“一人一世界”。这些,正是如今“机器分发”和“个性化推荐”的概念雏形。
“实际上现在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怎么让内容分发更有效率。”百度百家号总经理徐继业告诉腾讯科技。他2005年加入百度,在今年6月接手百家号业务之前,一直在负责百度公关和市场业务。
加盟百度前,徐继业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一名记者,曾经在2003年作为战地记者被派往伊拉克。他说自己没想到,过了12年,绕了一个大圈又绕了回来,从新做起了内容这件事。
“现在有一个误区,大家都在看流量、用户、变现能力,这些都是平台级的东西。其实最核心的,是技术上的模型,是你用户画像和内容标签是不是打得足够精准。”徐继业告诉腾讯科技。
徐继业认为,现在各家的竞争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百度虽然进入相对比较晚,但技术上的优势能够帮助百度挽回劣势,甚至赶上和超越所有竞争对手。
“同一个用户你对他的画像,从标签维度来看,门户可能是几十,微博可能是几百,而搜索引擎可能是几千个颗粒点。”徐继业说,“颗粒度越清晰,你对用户的了解越清楚,你能够更好地推荐内容。”
徐继业认为百家号对于百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弥补了百度在移动端的一个劣势。在PC时代,所有内容都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存在,百度可以能过爬虫进行彻底抓取。而到了移动端,内容分散到了各个应用中,你无法通过传统搜索方式轻易获得。
目前百家号最重要的展示场所是手机百度搜索框下方的区域,徐继业称不方便透露具体的流量数据,只表示“量比我们想像的大得多”。
护城河和泡沫
公众号“严肃八卦”的创始人萝贝贝在过去两年陆续接到了众多内容平台的入驻邀请,不过最终他们只选择了其中两家: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
“平台拉你的时候总是会说,你多一个平台就多一份收入。但他没有告诉你,这个收入也可能是每月几十,几百块。”上述影视行业自媒体负责人告诉腾讯科技。
即便是那些保持多平台更新的自媒体们,也几乎只是把一份内容复制到各个平台,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平台内容的同质化。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鸡和蛋”的问题。
低俗内容和标题党是另一个内容平台被广泛质疑的问题。尤其是在张一鸣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应该是中立,平台不应该背负价值观。
徐继业认为,说技术不需要价值观是“不负责任”的,“比如说小孩来问你要吃的,如果没有价值观,他想要什么东西你就给他什么东西的话,他最想吃的东西一定是糖,然后一直给他糖。”
他认为百度号要给读者推送的主要是两类东西,一类是你感兴趣的最优质的内容。另一类是你永远触碰不到的一些生活圈的有趣新闻,比如一些亚文化的现象。而这背后则需要把编缉的价值观和思维加入算法中,让机器为编辑思维服务。不过在我们使用多个智能分发应用过程中,内容和推荐的差异性并没有体现得足够显著。
短视频也是这些分发平台接下来要比拼的新赛道。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在1月7日的2017新榜大会上透露,2016年今日头条上视频资讯的日均播放量超过12亿,比去年增长了605%,远高于图文87%的增量。
今年,今日头条宣布拿出10亿来补贴短视频制作者。而徐继业也表示,今年开始,百家号很快就会在短视频上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