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启示

国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启示

【摘要】“让文物活起来”是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博物馆特别是国外一些著名博物馆,因其历史发展早、收藏丰富、展览精彩、社教活动多样,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创新之处。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分析了国外博物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方面的主要做法,总结其主要特点,并结合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对如何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创新启示

引言

尽管“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发轫于中国,但国外博物馆发展历史较早,在理念创新、展览策划、传播教育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很多“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经验值得国内博物馆借鉴参考。笔者采取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的方式,结合课题组成员2017-2019年考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期间的所见所得,收集国外博物馆近三年开展有关活动的新闻报道,分析国外博物馆如何通过其运营实践赋予馆藏文物活力,以期推动我国博物馆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1国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调研综述

1.1大力实行博物馆集群制和总分馆制,促进文物资源流动

近年来,许多国外大博物馆积极推动博物馆集群化和总分馆制,有力促进了博物馆文物藏品资源整合,推动藏品借展巡展,在促进文物活起来、实现合作共建共赢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群有6个下属机构,分别是墨尔本博物馆(旗舰馆)、科技博物馆、移民博物馆、Moreland藏品库区、皇家展览馆以及simcockavenuestoragefacility;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喀山、列宁格勒州维堡市、西伯利亚联邦鄂木斯克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建设了6个分馆或展览中心;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除本馆外还下设7个分馆等等。韩国则以国立中央博物馆为总馆,以13个地方国立博物馆为支撑,形成了总分馆国家体制,其每个分馆筹办展览,须向总馆提交展览计划书,展览主题和总馆重复的,一般考虑合作办展,或先在总馆举办,然后进入分馆巡展;不重复的,则由分馆独立举办,主要目的是减少同质化、提高展览质量。这些博物馆通过推行本国博物馆集群和总分馆制,促进各分馆在人力、财务、藏品资源等方面实现共通,有效整合了区域文物资源,使馆际之间文物交流合作更加便捷。

1.2以策展人制度推动文物藏品内涵的挖掘与阐释

在策展人制度下,展览的策展人需要对文物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足够的学术基础作为支撑,充分重视展览的内容设计。比如,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的展览,在对其馆藏编钟乐谱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将乐谱以互动装置呈现出来,并将钢琴按键融入进去,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完美结合,使人耳目一新。又如,华沙国家博物馆波兰绘画展,给每件画作配置了耳机,播放与画作同时代且意境相似的音乐,通过这种对文物的多角度阐释,帮助观众加深对每件展品的认识。这些都建立在策展人对文物展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之上。

此外,国外的策展人还尤其注重展览中观众的参与体验,“明确观众是谁,并且采用简单的措施来满足他们的要求,会让展览更成功。”[6]例如,英国许多博物馆如V&A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在展厅里都设置HandsonDesk展示台,台上提供各种辅助展示道具,包括低品级的藏品、复制品等,供人们直接拿在手里触摸,了解文物细节。如玉器展的展示台上放置品级不高、残次的玉石,观众可以触摸感受玉的质感。又如自然科学博物馆里可以触摸动物标本(图1),战争类博物馆里可以触摸武器等。英国林肯郡博物馆在一个对外标准库展览中,允许观众或者同行穿上展示的铠甲进行体验。这些策展实践大大拉近了展览与观众的距离,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展览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3打造展示多元文明的展览体系

1.4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化文物管理与展示

此外,国外博物馆也积极将新技术运用到文物展览展示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让观众获得新鲜感和体验感,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用巧克力、奶酪、大米等可食用材料3D打印文物,观众在认识文物的同时还能够品尝美食。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通过VR技术,将其收藏的30万件标本全部“复活”,观众可以不受玻璃挡板的限制尽情欣赏。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设置太空实验室轨道站(见图3),观众可以进舱观看装有各种仪器设备的实验室以及航天员工作、锻炼、生活的房间设施,还设置有“哈勃望远镜”供观众观看浩瀚宇宙,甚至亲自体验飞行。韩国国立博物馆在“古罗马之前的文明,伊特鲁里亚”特展中,将伊特鲁里亚墓葬的精彩壁画通过高清屏幕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壁画中的人物活起来,同时与文物形成照应关系,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感觉(见图4)。类似这样的技术运用不胜枚举,新技术在展览中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物形象生动鲜活,提升观众对馆藏文物的感知和兴趣。

1.5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博物馆文化传播

2020年后,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博物馆关闭,积极探索与社交媒体合作,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中来。如凡尔赛宫开通TikTok账户,推出一条20s短视频“环宫殿之旅”,火爆全网,5天之内获赞3.1万。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则一反其作为文艺复兴传统艺术阵地的严肃形象,尝试新奇有趣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入驻TikTok半年多来点赞量超过43万[14]。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选择将录制好的YouTube虚拟之旅视频、凡·高生平深度介绍等内容放在Twitter上,获得用户点赞量远超疫情前[15]。可见,广泛利用新媒体对博物馆聚集人气、促进文化传播至关重要。

1.6大力推动文创产品开发

世界各大博物馆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创产品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博物馆入驻天猫、京东等购物平台,通过网络推动文创产品走向全世界千家万户。2018年7月,大英博物馆正式开设天猫官方旗舰店,拓宽其文创销售的国际渠道(见图5)。大英博物馆入驻天猫商城仅16天,首发商品就全部售罄。此外,2018—2019年大英博物馆在中国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大型商圈输出顶级文化IP——《亘古奥秘》流动体验馆,结合当下最新科技,为消费者带来结合多媒体互动、购物与教育的多样化体验。在广州展示期间,现场陈列了40件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官方复刻品,包括罗塞塔石碑、盖尔·安德森猫、路易斯西洋棋等IP衍生产品,吸引了大量中国观众购买[18]。在这方面,我国博物馆的文化输出能力还有所欠缺,特别是结合文创实现艺术商品化、满足世界观众需求上还有不足。

2国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主要特点

博物馆提供的学习服务旨在培养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教授事实,而是播下兴趣的种子,激起灵感的火花[19]。国外博物馆大多从公众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兴趣点出发,照顾不同人群需求,进行受众需求细分(见图6)。

国外博物馆尤其注重观众的互动感,通过引导观众主动思考,帮助观众获得新的知识体验、艺术体验、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总之,这些博物馆共同体现出清晰的“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反映了世界博物馆展览的发展潮流。

2.3注重新技术为博物馆发展赋能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智慧管理、藏品数字化等举措受益于科技的发展,正成为未来博物馆运营不可或缺的手段[20]。世界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在新技术运用方面走在更前列,新技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展览中使用VR、AR、3D打印、全息投影等多元手法,增强观众的观展体验,更渗透于博物馆藏品管理、设备运营、经营流程的方方面面。通过不断结合高新科技手段与商业手段,世界发达地区博物馆正在向数字博物馆、智慧化博物馆领域迈进。尤其是在当今的后疫情时代,各大博物馆的经营受到冲击,更加凸显了转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经营模式的重要性,通过举办虚拟展览方便更多观众线上观展、参与互动,从而激发博物馆藏品活力,扩大博物馆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化跨地区传播和博物馆利润新创收。

2.4注重文创和衍生活动,推动博物馆跨界融合

3国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实践对我国的主要启示

可以看出,与中国博物馆相比,国外博物馆在展览体系、文化传播、文创开发推广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未来,中国博物馆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博物馆顺应时代要求,加强与国外博物馆的沟通合作,不断自我创新,努力推动博物馆向更高质量发展。

3.1积极推动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供给力度

中国博物馆可借鉴国外博物馆探索博物馆集群化或总分馆制的成功经验,尝试在海外建立分馆或文创艺术中心,推动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向海外拓展。

大力推进博物馆帮扶制度,特别是推动大小博物馆、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的有序联动。

积极探索展览机制改革,借鉴国内外策展人机制的实践经验,在“三部一室”制度的基础上融入符合国情的策展人制度,把展览策划与教育活动、宣传推广、文创开发等环节结合起来,一体筹划、一体推进。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顶层设计,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展览品牌,建立全国博物馆对外交流与合作协调机制,简化展览行政审批与报备手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文物展览工作。

加强政策供给,特别是在博物馆经费兜底保障、博物馆文创经营分配、定级评估、人才引进交流、职称评定、文物征集捐赠、区域合作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2大力推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和藏品开放共享

推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可最大程度减少文物在研究、展览、复制等过程中的反复接触,有利于文物安全、长久保存。在“让文物活起来”视阈下,我国博物馆应全面摸清家底,不断加大藏品数字化力度,对藏品信息加以全面记录,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资源建设,利用电子标签(RFID)、3D扫描等新技术,对文物藏品数据实现动态管理,方便藏品数据高效查询利用。制定文物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努力促进文物藏品数据完整统一,共同建设国家文物资源总目和数据资源库。在明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加大文物藏品信息开放共享力度,提供分众化的藏品信息利用渠道,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文物藏品研究和开发,提高藏品利用效率。3.3构建文化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体系

面对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我国博物馆在展览中要努力打破传统静态的“观赏式”和被动的“输灌式”教育模式,丰富展览讲解内容供给,加大博物馆参与式体验,可设立专门的“内容阐释”岗位,转换展览语言与教育传播语言,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可及性和可知性。设立定制讲解、多语种讲解形式,推动人工、自助、AI讲解并行发展,大力发展智能讲解,积极利用在线导览、短视频和直播讲解等新社教传播方式,突破讲解的时空限制。积极利用新媒体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换代升级,利用“三微一端”、H5、官方网站、抖音等媒体,以图文、动画、语音、短视频等融媒体方式开展博物馆宣传和教育推广。注重教育活动的分龄设计,充分利用VR/AR、沉浸式体验、云展览等科技手段,综合运用讲解导览、互动游戏、角色扮演、有奖竞答等多样形式,增强博物馆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研学项目研究,广泛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育项目,强化馆校合作、社区合作,推动研学和教育项目走出去,打造博物馆教育品牌。3.5推动博物馆与新技术有机融合

空前发展的技术能够成为将博物馆的想像照进现实的“行动力”,面对历史文物,我国博物馆要善于充分利用VR、AR、3D打印等新技术,创新展陈形式,打造虚拟展厅,将静态的博物馆文物藏品动态化,让文物具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增强普通观众对历史文化的识读能力。针对非现场观众,基于高清图像、3D全景、三维重建、可穿戴式VR、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拓展博物馆服务广度和时限,使博物馆“高冷”的藏品形象更为接地气。进一步探索建立文物数字化工作体系,以观众的需求与既有知识为出发点,利用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在展览中特别是展示重点文物时采用多媒体技术、3D文物模型、大屏数字展示等,通过对文物信息的深层挖掘与梳理,实现文物内涵与价值的视觉化呈现、互动式沟通与沉浸式体验,满足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学习体验、社交体验与休闲体验。3.6加大文化创意开发与品牌推广力度

THE END
1.海外近200多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竟是漂泊在外的华夏文物不少父母,暑期都会带孩子去博物馆。用认识国宝文物的方式,给孩子开眼界、涨知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17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而现在,它们成为海外近200多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果不曾走进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穷极一生也无法想象:辽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究竟有多么精湛华美,气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605256208267403&wfr=spider&for=pc
2.国宝排队回家,刺痛了多少中国人的心!《中国博物馆全书 十大博物馆篇》(全10册) 10大博物馆,220件镇馆之宝 682件文物,2196张彩图 完整呈现8000年中华文明史 老实说,知道它会爆,但没想到它会这么爆。 首发限量5000套,上架3小时销售额就已破50万,一天内全部售罄。不得不说,但凡看到实物的人,我想都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M4MDQ3Mg==&mid=2247538408&idx=2&sn=9dae03759873a7cb04c21e74dcc5c595&chksm=ea1adbc6fe07091fa241e6055c1d5b573dafc9d449a9da4764e554ee940d9ebdd591eff47949&scene=27
3.这些藏在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你见过吗?这些藏在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你见过吗? 南宋绘画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1/ 7 这些藏在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你见过吗? 罗汉 南宋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2/ 7 这些藏在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你见过吗? 出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三世纪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https://m.cngold.org/cang/img5568670.html
4.为什么中国的博物馆没有外国的藏品?博物馆藏品文物新浪收藏我们到中国的各大博物馆参观,大部分藏品都是中国自己的艺术品,而没有外国的文物,即使有,也不过自鸣钟之类,外国送给中国的“国礼”。而且,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在本国多得很,一点不被重视。无非因为作为“国礼”送给了中国,中国才把它保管下来。至于今天的私人美术馆,或有收藏外国名画的,则多为私人藏家斥重金到外国https://collection.sina.com.cn/plfx/2017-08-03/doc-ifyitapp0238679.shtml
5.乾隆玉玺在法国拍卖那些藏于国外的中国文物新闻频道近年来,中国大量文物在国外被发现。今天,多彩贵州网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那些藏于国外的中国文物: 大势至菩萨像青铜镀金隋朝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一组青铜器 商周时代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唐代佛造像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出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三世纪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https://news.cctv.com/2016/12/15/ARTIeLOf2kZlsrD86vXI68TB161215.shtml
6.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令人赞叹的中国文物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陈列在二楼亚洲馆大厅四周。藏品从早期青瓷、白瓷,唐代长沙窑、三彩,宋代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到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际的景德镇青花、红釉、黄釉、斗彩、五彩、墨彩等等应有尽有。 在那里几乎可以看到完整、详尽的中国瓷器史。大都会博物馆的藏瓷不只是瓷的种类全、数量https://www.360doc.cn/article/9165926_1134232094.html
7.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展厅值得一看中国文物的陈列,几乎要占去主层展厅的近半面积。四个中国展厅包括:古代艺术、佛教艺术、建筑艺术和雕塑造像。 几十年来,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一直收藏着世界顶级的中国古董。从玉器到陶器,从寺庙壁画到青铜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藏品令人叹为观止,有“海外中国文物大本营”之称。 http://www.ccbestlink.com/static/content/LY/2022-08-20/1010483967906164736.html
8.盘点安徽省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安庆市博物馆 安庆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安庆市博物馆始建于1978年,与安庆市革命文物陈列馆暨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为三块牌子一个机构,是以地方历史文物,尤其是以近现代革命和戏剧文物为主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熊范二烈士专祠”为馆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43321.html?ivk_sa=1024320u
9.金属器物修复中国国家博物馆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于2018年组建,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整室,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与现代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相结合,具有良好科技背景和传统技艺优势。 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主要从事金属器物的日常维护、保护修复和复制工作,为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与展览提供保护修复技术支撑,如《友好往来http://m.chnmuseum.cn/zp/cpbh/jsww/
10.中国文物追讨纪实!2016年11月23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获赠的10件海外文物。图|新华社 对于流失文物,许多中国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一种是义愤填膺,强烈要求西方归还所掠夺的中国文物,认为回来就好,哪怕斥巨资回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流失文物在西方受到了良好保护,对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留在国外也不失为一种处理方法https://www.meipian.cn/3dilkwgv
11.海外博物馆里的中国艺术卢浮宫,如何寻找3万中国文物的展出新公元前5世纪的青铜器 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那么,是卢浮宫不重视中国艺术,不愿携手中国举办展览吗? 从现状来看,似乎也并非如此。早在2011年,卢浮宫联合北京故宫推出“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展出故宫院藏130件(套)文物。此外,卢浮宫也曾引起中国非遗展、东方文化展,都为联合主办,且策展都带有浓浓的东方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2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