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THE END
1.人民日报整版关注:博物馆正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博物馆还将古蜀文明的思想内涵和自然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资源优势,在园区开展“夜探金沙”“金沙观鸟”“我的新朋友——蚕宝宝”等课程,让青少年穿梭在金沙自然环境之中,探古今之变,感生态之美。 “跨界”早已成为博物馆的热门词语。馆校合作等跨界现象,实现了博物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https://www.icppcc.cn/newsDetail_1137459
2.人民日报文物里的生态智慧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彩绘雁鱼铜灯,是西汉的“黑科技”环保灯; 北京中轴线参照天地宇宙秩序而建,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思考; ……… 与文物对话,我们不难发现,顺天造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贯穿其中、赓续延绵,融入一代代人的生态保护实践。 顺天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7220018-500005888251
3.博物致知“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总书记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图为广西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的东汉晚期的波斯陶壶。 2017年4月,在广西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时,总书记步入青铜之光、土火之韵、碧海丝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51114&sid=300
4.聚焦2014两会高等教育话题(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光明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大校长王广谦:制定大学章程需要集体智慧 “大学章程”是高校具有宪法性的文件,有“大学宪章”之誉。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http://zhongwen.hytc.edu.cn/info/1061/3783.htm
5.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参观国家博物馆饮食文化展给我带来很强的情感体验,它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涌动着历史底蕴,潜藏着古代人民在朴实的生活中最珍贵的智慧沉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饮食文化。 凝望着久远的文明,感到一颗心跨越时空@国家博物馆 看过国博后,再看其他博物馆,真就差点意思。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110years/
6.两会建议提案汇总:文旅博物馆文物文化遗产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开启,本文汇总40多条此次两会涉及到的有关“博物馆、文物、美育、文化遗产、文旅” 相关提案建议及相关新闻报道,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审| 时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博物馆头条 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开启,本文汇总了此次两会涉及到的有关“博物馆、文物、美育、文化遗产、文旅” 相关提案建议及相关新闻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844081.html
7.陈燮君:古琴的智慧与万象/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月15日《陈燮君:古琴的智慧与万象》/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燮君,1952年生,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曾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http://www.jdflyishu.com/h-nd-2838.html
8.人民日报重磅发文:“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回望百年,救亡图存之际,马克思主义一来到中国,就开启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进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全新的政治力量和革命方向,也代表着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 山东曲阜,孔庙南门的万仞宫墙前,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聆听千古颂传的人文故事,感受时光淬炼的先贤智慧。 https://www.1921.org.cn/jrgz/2023/06/05/detailed_2023060535269.html
9.专题10现代文阅读(选自2023年4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这么有创意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①南通博物苑镇馆之宝——越窑青瓷皮囊式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出土于南通市区人防工地,为我国晚唐到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产品,被列为江苏省24件国宝之一https://www.0516ds.com/69295.html
10.202210期馆藏电子图书推荐∣∣点亮阅读之灯,开启智慧之门。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让我们点亮阅读之灯,开启智慧之门。为此,书香君带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1.书名:《传奇校长张桂梅和1804个女孩的故事》 作者:任仲文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https://www.bhzyxy.net/tsg/info/1093/1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