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安全评价师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绪论
1.1.1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安全评价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测、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要使安全评价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有质量保证。因此在安全评价机构中建立一套科学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并对此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发现不足环节,从而达到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1.2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对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进行评估研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通过对过程控制进行评估能够明确不足项,提高安全评价工作质量水平,明确机构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2)通过对过程控制进行评估有利于安全评价规范化、法制化及标准化的建设和安全评价事业的发展。
(3)通过对过程控制进行评估能够使得安全评价工作有序进行,使安全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各司其职,加强评价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4)通过对过程控制进行评估能够建立良好的对外声誉,在市场中取胜。
1.2本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尝试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的隶属度原则建立对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进行评估的模型,试图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来建立针对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的评估方法。
(1)对现有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能够反映其评价效果的一级指标体系。对上述指标进行细化建立能更准确反映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评估效果的二级指标。
(2)通过对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分析和对模糊数学综合评估的研究,建立比较科学的数学评估模型。
(3)通过计算和利用专家知识,对各层指标的权重进行研究。
(4)尝试把该评估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安全评价项目中去。
1.3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图1。
图1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评估指标的建立
2.1第一层次指标的建立[4]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其特点将指标分为六大类如图2。
2.2第二层次指标的建立
在对安全评价过程控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第二层次指标如图3-图8。
3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评估模型的确立
首先要确定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之后就要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来对低层次的指标权值向上进行复合,从而为上层的计算提供数据。
建模过程如图9。
4实例应用
用以上数学模型对一次安全评价项目的过程控制进行评估。
4.1第一层次指标权重计算
第一层次指标为:硬件配备(A1);风险分析(A2);检查改进(A3);审核(A4);内部管理A5);评价实施(A6);表1中aij表示第i行元素与第j列元素的重要度的比值。由本领域的专家对该矩阵赋值。
表1中aij表示第i行元素与第j列元素的重要度的比值。
由表得到权重矩阵:
求和法求权值,按列归一:
按行相加得到:归一化得到权值:
由公式(i=1,2,……..n)计算?姿max
得到;
由公式3.5得到:
从而得到:
由此可知专家给出的第一层次的指标权值如表3。
表3第一层次的指标权值
4.2评判矩阵计算
专家对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如表4。
得出评判矩阵
4.3模糊综合评判
依据公式:
得出综合评判集:
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得出本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的效果为较好。
5结论及展望
5.1主要结论
5.1.1将模糊评估方法引入到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评估领域中,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将边界不清,不容易定量的因素进行量化,并建立了过程控制评估的多级评估模型。利用隶属函数充分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及子因素的性质,将各因素的边界模糊化,使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5.1.2由于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且许多因素具有较强的模糊性,故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评估。实际计算表明,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可以得到有效的结论。
5.1.3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在实践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多层次指标系统评估是可行的。通过实例论证,效果较为理想,因此,使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对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进行评估将会对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以具体明确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中的不足和问题。
5.1.4分析了影响过程控制的各种因素,从中做出总结,建立了能够进行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评估的二级指标体系。
5.1.5采用专家评分的办法,尽可能的减少主观判断对结果的影响。
表4专家对二级指标评分表
5.2展望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系统拓扑结构可能具有多态性,在系统控制量的变化下,系统的运动可能会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化,在这种条件下应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尽管在隶属函数构造问题上是分段、不连续的,但是仍然比传统的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以后的工作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由于过程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得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是非常完善的,因此,建立能够全面反映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的指标体系,是今后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本评估方法在确定指标权值时,虽然极大的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尽量把这种影响淡化,但是仍然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指标权值量化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以后工作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杨松林.工程模糊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翟晓敏,盛韶涵,何建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7).
[3]张景林.安全评价基础[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1.
关键词安全评价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选择
安全生产是企业开展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前提,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会得以实现。目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虽然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企业也建立起了相应的安全评价管理体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对自身环境、安全风险因素等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入,企业在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给企业的安全评价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有的甚至导致安全评价失败。因此,加强对安全评价方法选择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一、安全评价方法的种类
安全评价方法从种类上来说比较多,其中几乎每种方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综合各种安全评价种类的划分方法,可以将安全评价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照评价指标的量化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这类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一类评价方法是按照评价对象进行整合,此类安全评价方法有设备安全、物质产品评价法,安全管理评价法以及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法等。
二、安全评价法的选择
(一)选择原则
安全评价法德选择要在坚持充分性、系统性、适应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下进行合理选择,发挥安全评价的最大作用。
(二)过程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一般是按照先后顺序分为如下五步来进行的:第一,对被评价系统进行分析。第二,收集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第三,对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第四,明确被评价系统所能提供的基础资料和数据。第五,选择具体的安全评价方法。
不同评价系统,应该选择相应的不同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以按照上述五个步骤来选择安全评价方法。
三、几种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一)安全检查方法
安全检查方法很大程度上说来是第一个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建设项目的任何阶段都适用。对现有建设项目使用装置进行评价时,传统安全检查法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巡视检查以及正规日常检查。
首先,安全检查方法的目的在于对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公共环境重大负面影响的操作规程或装置条件进行识别。
其次,安全检查的目的是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操作程度,不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操作或干扰正常操作。在安全检查完成以后,评价人员需要及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安全检查表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工程、系统中的各种物料、设备设施、操作、工件以及管理和组织措施中存在的有害和危险因素进行查找。在使用该方法前,先对检查对象进行分解,将大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再以打分或提问的方式,按照检查项目表逐项进行检查,以避免出现遗漏,这种方法称为安全检查表法。在笔者参与的淮北众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黄山水泥用灰岩矿安全评价工作中,将评价内容划分出5个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即露天矿山证照文书单元、总平面布置单元、生产采掘单元、安全管理单元、应急救援与职业卫生单元。在五个单元的安全评价中均采用了安全检查表方法进行安全评价。
(三)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该法源自于美军军用标准安全计划的要求方法。主要运用在危险物和装置的主要区域分析中,其运用阶段包括了设计、施工、生产前。该法首先是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的类别、发生的条件以及导致的后果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对系统中潜在危险进行识别,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潜在危险发展成为安全事故。预先危险分析安全评价方法可以达到四个目的。首先是对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进行大体识别;其次是对危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鉴别;再次是对事故发生会对人员和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最后是判别危险等级,提出对危险性进行消除或控制的具体措施。预先危险分析方法通常是用于项目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对潜在危险了解较少,且对潜在危险无法凭经验察觉。
(四)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针对系统工艺或操作过程进行安全评价的创造性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评价人员对概念有了解并能将其用于具体工作中,这种方法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会经常采用。这一方法一般是要求评价人员用“假设”的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考虑,任何与工艺安全有关的问题,无论与之联系程度如何,都可以提出来加以讨论。
四、结语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对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环境、项目具体类型、施工工艺流程以及建筑设备设施等因素加以分析考虑,针对性提出安全评价方法和改进安全管理措施的复杂过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按照充分性、系统性、适应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安全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选择,因此要特别注意安全评价方法的针对性和动态性。由于项目建设的复杂性,在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灵活运用,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评价方法,而要根据实际需要在同一项目或项目的某一阶段中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结合使用的模式,提高安全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安全评价还应该注重全员参与,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参与安全评价的安全意识。
(作者单位为淮南永泰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李磊(1986―),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评价。]
[1]陆君花.浅析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完善[J].化工文摘,2008(2).
[2]张军.建筑施工危险源安全评价及管理的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我院增设《安全评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2.1课程教材选择目前,市面上安全评价教材种类较多,多为安全类本科教材,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不多。经过专业教师筛选并结合我院学生学习特点,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安全评价》课程教材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安全评价技术》,该书由蔡庄红等主编,主要介绍了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及评价单元的划分、安全评价方法、安全对策措施及安全评价结论、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及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等内容。该教材系统性强,能通过较多的实例说明安全评价方法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掌握。除此之外,结合专业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化工企业现状,专业教师还编制了《安全评价实践讲义》作为本书的辅助教材,提高学生的安全评价实践应用能力。
2.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安全评价教学中,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所学的安全评价知识和理论来对模拟场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事故案例或设计命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如可以给出我院化工实验实训安全分析、学生宿舍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等命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手段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证,对初学安全评价课程的学生而言,仅靠“灌输式”教学进行抽象理论的讲解效果是甚微的。多媒体不但可以呈现丰富的语言和文字,更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易于突破。如在进行危化品安全事故进行评价时,由于人们没有亲生经历或目睹,对危化品事故认识难以达到想要的结果,因此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将危化品爆炸、辐射、腐蚀等产生的严重后果展现给学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危化品的重灾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危化品安全评价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实践教学改革安全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我院从安全评价公司或化工企业聘请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经过探索,结合本地区的企业实际,安排了以下实践教学内容。2.5教学效果本专业自增设《安全评价》课程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的学生素质高,安全能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在学院校园安全活动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专业教师反映学生在其它课程的实验实训课程中,安全操作技能规范、熟练,已初步养成了分析及解决各种安全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安全习惯。
3结论
【关键词】G1法;判断偏差法;主客观赋权法;高校学生;安全评价
1.导言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学生各类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学生自杀,盗窃等安全事故常见诸报端。学生安全事故暴露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当前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1]。经查阅文献发现,有关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研究较少,对评价指标的概括和选取缺乏代表性和科学性,评价模型多数建立在层次分析法(AHP)[2]-[3]与模糊综合评价[4]的基础上。然而,AHP法存在以下缺点:①要求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②计算量大;③当元素过多,人的判断不明;而模糊综合法过度依赖评判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评分。
因而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改进算法——G1法,其具有以下优点:①不用构造判断矩阵,更不需要一致性检验;②计算量较AHP法成倍减少,计算简洁、直观;③对同一层次中元素的个数没有限制。且G1法在油港储运安全评价[5]、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6],社会发展评价模型[7]、城市燃气事故应急能力评价[8]等方面已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又由于G1法依赖专家判断,专家判断的可信度可通过其与其他专家的差异程度决定。因而,文中综合运用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法)的指标主观赋权法,基于判断偏差的专家客观赋权法,构建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以深化我国高校内校园学生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影响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从外界的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的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到校内关于教学、交通、饭堂等方面的管理,都能够成为高校校园学生安全发生的导火线[9]。
3.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指标的赋权
文中选择层次分析法的改进算法——序关系分析法(G1法)为评价指标进行主观赋权;根据赋权者与其他赋权者的偏差,确定赋权者的客观权重。
3.1指标主观权重赋权法
文中的指标主观权重赋权法,即G1法,其原理及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序关系
对于评价指标集,可按下述步骤建立序关系:
1)专家(或决策者)在指标集中,选出认为是最重要(关于某评价准则)的一个(只选一个)指标记为;
2)专家(或决策者)在余下的个指标中,选出认为是最重要(关于某评价准则)的一个(只选一个)指标记为;
……
)经过次挑选剩下的评价指标记为。
这样,就唯一确定了一个序关系。
3.2专家客观权重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给出评价者的主观偏好信息,可以反映评价者的经验和直觉,但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专家的客观赋权法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工作量。客观权重反映的是由具体的判断信息及其相互关系所决定的赋权者的可信度[15]。本文根据赋权者与其他赋权者意见的一致性程度,确定各赋权者的客观权重。
3.3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
关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近年来已引起了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6]。下面介绍本文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及对问题的定性分析结果,采用G1法,得到第k个专家对指标的赋权结果,m表示指标个数。,其中,n为赋权者的个数。
第二步,根据专家对指标的赋权情况,计算专家的客观权重,m表示专家个数。
4.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模型的应用
应用以上基于G1法和判断偏差法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对该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邀请16位专家对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的评价指标进行判断。
由表2可知,该高校校园学生安全的综合评价得分为3.5161,因而其综合安全评价结果为较好。
该校积极开展校园安全的活动,具有完善的安全制度、保卫机构和后勤机构;重视学生心理辅导以及安全教育,因此学生个人素养较高;校园内各项预防措施符合各项规定以及该校的特点,取得一定的成效;安全事故处理迅速有效,但该校的环境建设一般,安保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并且该校还经常传出宿舍、实验室等小火灾事故,宿舍火灾主要起因是电热棒的使用,虽然学校明令禁止,但很多高校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一旦遇上冬天热水就供应不足,学生为了能洗上一个热水澡,所以也选择了屡屡违规。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校园学生安全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5.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G1法作为层次分析法的改进算法,具有不用构造判断矩阵,不需一致性检验;计算量较少;对同一层次中元素的个数没有限制等优点,应用于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中,计算简洁、直观,且方便实用。(2)利用专家与群体的判断偏差作为其可信度的判断依据,确定专家的客观权重,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可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3)建立了基于G1法和判断偏差法的主客观综合赋权评价模型,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应用模型评价的步骤和方法。评价结果表明,建立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楠,黎霞,程根银.正视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0):39-42.
[2]余志红,任国友.基于AHP的校园安全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0-56.
[3]刘焕春,于建新,王文静等.基于层次灰色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6):43-47.
[4]王文静,许振,刘焕春等.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建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5):184-189.
[5]曹鑫.油港储运综合安全评价和预警应急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的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9.
[7]迟国泰,赵光军,李刚.基于逼近理想点和G1法的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9,(04).
[8]尹贻林,林广利,付聪,陈伟珂.基于G1法城市燃气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04).
[9]康棵飚.高校危机管理研究——以S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0]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系统工程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社,1999.
[11]刘焕春,于建新,王文静.基于层次灰色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6):43-47.
[12]皮祖训,刘河清.校园安全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及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
134-141.
[13]余志红,任国友.基于AHP的校园安全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
50-56.
[14]王文静,许振,刘焕春.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建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5):184-189.
[15]宋光兴,邹平.多属性群决策中决策者权重的确定方法[J].系统工程,2001,19(4):83-89.
一、课程的重要性
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品质的好坏,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卫生、无公害的水产品将会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而正是动物饲料、水产品、人类食品这样一条食物链,使饲料的质量安全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源头。对饲料进行分析和检测,则是饲料质量与安全的技术保障。
二、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饲料分析检测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开放式实验教学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3考试模式改革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3-16.
[3]牛金成,许放.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之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5):83-88.
[4]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5]徐锋,张国华,朱丽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9-161.
[6]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4):10-15.
[7]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41-43.
[8]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关键词:城市安全城市居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intheurbanconstructionandthepracticallevelofevaluationofacademicresearchlevelcitytherearemanyhantosolvetheneed.Detailedanalysisoftheinfluencefactorsofcityresidentssafe,focusedonurbanresidentssafetyevaluationsystem,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ity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thecitysafecityresidentssafetyevaluationindexsystem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以安全为本的城市、以经济为本的城市、以人为本的城市三个阶段。古代人们,以城市安全为本,修筑城墙以抵御外来侵略;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人们对城市安全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抵御外来者,而是从广义的安全角度要求城市给予居民以安全感。
1、研究背景
人们对城市安全的要求既要求城市在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有效的抵御能力,并能在环境、社会、人身健康等方面保持一种动态均衡和协调发展,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秩序、舒适生活空间和人身安全。即城市安全包括两方面内容:有效的抵御能力和城市居民生活秩序、空间和人身的安全。也就是说,城市安全应该包括对宏观方面的以城市灾害和抗灾防御能力为评价内容的城市公共安全;以及微观方面的以城市居民生活秩序、空间和人身的安全为评价内容的城市居民安全。
城市居民安全评价是以获得居民安全度的定量结果,为城市安全管理、规划提供量化依据为目标。评价中只考虑城市安全事故后果为居民人员伤亡造成影响的事故因素,不考虑对财产造成损失和环境造成破坏程度的事故因素。通过城市居民面临的危险性分析,选择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城市居民安全评价体系和方法。而构建合理的城市居民安全指标体系是进行城市居民安全评价的基础。
3、城市居民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
3.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开展城市居民安全评价的基础和关键,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质量。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城市安全现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情况,必须要以能反映整个系统的危险状态为目的。如果确定的因素太多,就会增加系统指标体系结构的复杂性和评价的高难度性,而且掩盖了关键因素的重要性:反之指标因素确定的过少,则评价过程太过简单粗糙,如此便很难全面地反映系统的客观情况。因此,设计指标体系时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资料的可获性、可衡量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3.2城市居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确定一个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保证评价过程合理性、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合理、科学地设计城市居民安全指标体系具有如下意义和作用:
(1)是客观评价城市居民安全现状和发展趋势;
(2)能准确认识城市居民安全的控制方向和方法;
(3)为科学分析城市居民安全的规律提供理论支持;
(4)为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为各级政府和社会提供安全科学决策的依据;
(5)是居民认识城市安全水平的标度。
3.3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本文从对居民安全产生影响,即对城市居民衣、食、住、行、医安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建立城市居民安全评价指标,并从这五个方面安全出发将社会治安、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经济状况、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内容作为城市居民健康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1)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关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城市居民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主要从刑事犯罪、治安管理两个指标来考察城市安全。危害城市社会治安秩序的主要破坏力指标这里不仅要从数量方面,而且要从性质方面对违法犯罪案件进行认真评估,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评价社会治安状况。
刑事犯罪方面,犯罪率、刑事案件的立案率是判断社会治安状况好坏的“晴雨表”,是城市治安考核的重要指标。
治安管理方面,安全的城市监控覆盖率是强化城区安全防范建设,加强城区治安防范力量,有效防范重大案件发生的重要手段。而警力不足是目前我国城市治安的瓶颈之一,适当的警员配置率,合理的破案率从治安管理上体现了社会治安管理能力。
(2)城市生活保障
上反映生活保的安全性。
(3)医疗卫生
健全的医疗保障、合理的卫生防疫水平是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的基本要求。
拥有与城市人口相匹配的医生数量,足够的医疗保险投保率,宽广的疫情监控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病床数是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前提。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区,传染病发生机率大于农村,传染病一旦爆发对城市居民造成身体上的创伤和心理上的恐慌。在城市医疗卫生上将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作为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医疗卫生安全的重要指标。
(4)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城市作为一种典型的符合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脆弱,如何改善生态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
环境治理方面,环境破坏对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包括水、气、声环境安全造成威胁,而水、气、声、渣各类废物的处理达标情况,都能极好地反映出城市污染控制的现状,以及当前的环境状态。生态建设方面,城区要保障足够的绿化覆盖率、公共绿地面积、好于二级的天数才能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合理运行的同时,保障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5)经济状况
经济状态不仅仅关系城市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更能直接反映居民经济状态。
经济富裕状态是城市安全程度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居民安全的重要影响指标。本文在考虑城市居民经济状态指标时,从就业保险、收支状态、分配结构这三方面进行。
就业保险情况安全状态由城市失业率、失业保险率反映出来。正常收支是维持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条件,由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构成,是城市居民经济状况的反映指标。分配结构上主要从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例既恩格尔系数和反映经济财富分配状态的基尼系数体现。
根据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以及思路,结合专家意见,本文将城市居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层。具体见表1。
表1城市居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城市居民安全
社会治安
刑事犯罪
犯罪率(%)D111
刑事案件立案率(%)D112
治安管理
重点部位安全监控覆盖率(%)D121
警员配置(1/万人)D122
生活保障
城市供电
人均供电量(度/月)D211
供电可靠性(%)D212
城市供气
燃气普及率(%)D221
暖气普及率(%)D222
城市供水
人均生活供水量(吨/月)D231
自来水普及率(%)D232
饮用水水质达标率(%)D233
城市交通
公交车配置(台/万人)D241
公共交通分担率(%)D242
城市道路面积(m2/人)D243
城市住房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人)D251
危旧棚户房比例(%)D252
食品安全
食品抽检合格率(%)D261
口粮供求差率D271
医疗卫生
医疗保险
万人拥有医生数(1/万人)D311
医疗保险投保率(%)D312
卫生防疫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D321
万人病床(1/万人)D322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D323
生态环境
环境治理
污水废水排放达标率(%)D411
废气排放达标率(%)D412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D413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D414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D415
生态建设
城区绿化覆盖率(%)D42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D422
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天/年)D423
经济状况
就业保险
城镇登记失业率(%)D511
失业保险率(%)D512
正常收支
人均GDP(元/人)D5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D522
人均财政收入(元/人)D523
分配结构
恩格尔系数D531
基尼系数D532
4、结语
本论文通过对城市安全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安全包含了城市公共安全和城市居民安全两个方面内容,并通过对城市居民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城市居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童林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1999,(6):1―6.
【2】吴庆洲.21世纪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J].规划师,2002(1):12.
【3】郑杭生.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4.
【4】高峰.宜居城市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5】修春亮等.针对突发灾害:大城市的人居安全及其政策[J].人文地理,2003.1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