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仓山乡村博物馆守护古厝留乡愁

实施《行动纲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仓山乡村博物馆守护古厝留乡愁

已建成20多座,座座有特色

本报记者王玉萍通讯员仓萱

《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提出,打造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记者昨日(7日)获悉,近年来,(福州)仓山区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通过活化古厝等方式,建成20多座乡村博物馆,延伸博物馆功能,助力乡村振兴,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到来。这些乡村博物馆犹如点点繁星,点亮当地群众精神生活,成为展示仓山区乡村文化、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的重要平台。

乡村博物馆繁星闪耀

乡村博物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在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依托一级历史建筑普查点“心远庐”(原盖山乡医院)精心打造的郭宅乡愁博物馆已经建成,计划近期开馆。

门前两棵郁郁葱葱的荔枝树见证了郭宅百年历史。走进馆内,千年郭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到明朝嘉靖年间十八勇士抗击倭寇抵御外侵,再到辛亥黄花岗起义三烈士舍身就义,抗日英雄郭奇珊英勇殉国,让人不禁感叹郭氏儿女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七星桥”边,郭宅白湖渡码头商船往来,络绎不绝,家家户户的竹编工艺品在这里被装上船只销往世界各地,又不禁感叹郭宅人的心灵手巧。“六合亭”旁,侨领郭鹤年从修身、齐家、爱国到富甲天下的创业故事一目了然。

在仓山区,这样集中展示当地文化的乡村博物馆还有很多。紧跟高质量发展步伐的仓山区正处于开发建设的阶段,保护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迫在眉睫。2019年,仓山区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仓山区群众生活的公共空间、教育审美的课堂、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截至目前,仓山区已建成20多座乡村博物馆,座座有特色,包括阳岐严复纪念馆、烟台山历史博物馆、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仓山镇琉球纪念馆、陈岱孙纪念馆、螺洲镇名贤文博馆、曹学佺闽剧展示馆等。

古厝活化利用留住乡愁

仓山区建设乡村博物馆并非偶然。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6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重刊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生动阐述了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的重要性,鲜明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论断。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仓山区迎来了大开发大发展,众多地块完成了征迁,一些乡村更是举村搬迁。围绕“乡村拆迁后,如何留住乡愁”问题,仓山区探索乡村博物馆建设。仓山区主要领导表示,古厝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本着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理念,仓山区将乡村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相结合,在盘活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

仓山区古厝数量多,古厝活化利用成为第一选择。2020年11月30日,依托螺洲陈氏五楼还读楼建成的陈岱孙纪念馆揭牌开放,北大和清华两校均有实践基地落户于此,成为感受陈岱孙人格魅力、教学艺术和治学态度的“学霸打卡点”;依托清代古民居陈祺厝建设的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参观者通过古厝以及展示的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用具等,感受时代的变迁;依托区级文保单位阳岐严氏宗祠建成的阳岐严复博物馆,成为游客全方位了解严复生平事迹的好去处……

数据显示,仓山区已建成的乡村博物馆中,古厝活化利用数量占到一半。这些乡村博物馆不仅让古厝焕发生机,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成为外地游客了解仓山的窗口,赢得各方好评。

创新思路打造仓山新文化名片

在活化古厝自主投建的同时,仓山区还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通过共建、捐赠、藏品展出等形式积极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并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承担日常业务运行,激发乡村博物馆的文化活力,更好发挥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如茶港历史文化展厅、春伦茉莉花茶博物馆、下渡党史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

仓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快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并对部分已建成的乡村博物馆进行提升,丰富现有博物馆体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公共文化的受众及覆盖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其打造成仓山区新的文化名片。

THE END
1.马鞍山市博物馆近日,皖江文化博物馆向马鞍山市博物馆捐赠12套藏品,种类包括瓷器、民俗用品、兵器、书籍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马鞍山市博物馆馆长李军与捐赠单位签订了相关捐赠协议,并为捐赠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对他们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此次捐赠活动,是两馆之间藏品保护与利用的一次良好合作,促进了藏品在博物馆体系http://www.mas-museum.com/index.php?a=show&catid=20&id=12958
2.传承·活化——李冠春先生捐赠藏品展南海博物馆展览名称:传承·活化——李冠春先生捐赠藏品展 主办单位:南海区博物馆、石景宜博士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8年4月27日至6月3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南海区博物馆临时展厅 导赏日期:5月5日、5月6日、5月12日、5月19日、 5月20日、5月26日、5月27日、6月2日、6月3日 https://www.nhmuseum.org/zhan-lan/506.html
3.文博日报陕西印发考古新办法北京将新增一大馆州桥日前,杭州博物馆在建馆21周年之际,特别举行了“百万收藏”计划二期捐赠仪式暨三期推介活动。 “百万收藏”计划是杭州博物馆去年推出的面向广大杭城市民的藏品征集活动,希望通过10年的努力,向新老杭州人征集100万件1912年以来展现杭州人民生活足迹、具有浓重杭州文化印迹、体现杭州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和书证藏品。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M5ODczMDeDz59lsHawcw.html
4.两会建议提案汇总:文旅博物馆文物文化遗产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开启,本文汇总了此次两会涉及到的有关“博物馆、文物、美育、文化遗产、文旅” 相关提案建议及相关新闻报道。 1 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国家文物局相关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何毓灵: 做好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844081.html
5.郑州博物馆“智慧大脑”让服务管理保护更聪明博物馆智慧管理的建设,不仅是根据业务需求来定义平台系统的建设内容,还根据智慧化的效重新整合业务资源,郑州博物馆目前也在根据智慧化应用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对博物馆跨部门协作机制、部门职责进行优化,以此最大限度发挥体制效能。 以藏品活化利用为方向,坚实博物馆智慧保护基础 http://news.hnr.cn/snxw/article/1/1829010068048506882
6.古书院新活力曾有多用途的庐江书院,活化为专业博物馆对于如何在旧建筑里做出创新的博物馆,设计师定立了三个原则:一是新物与旧建共存而不破坏,二是可复原性,三是满足博物馆的参观条件。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书院古建筑本身的特色,因地制宜,在不破坏古建筑本体结构的基础上,开启了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https://yuexiu.xxsb.com/content/2023-04/22/content_209123.html
7.馆藏文物“活化”展示利用探索与实践4 创新服务理念,做馆藏文物“活化”展示利用的践行者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院长曾讲道:什么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不再是把文物藏品锁在库房里,死看硬守就是保护好了文物藏品,而是要让文物藏品成为文物展品,重回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这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近年来,平凉市博物馆紧紧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413/6563394.shtml
8.从“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看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化策略博物馆在展示文化遗产时,只有把活化策略真正落实到整个展览中,才能让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和观众的认可。博物馆通过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与转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艺人在场,并赋予遗产以生命,呈现展陈空间的整体感、活性与灵动,借此提升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增强与观众的共情能力。2019年广东省博物馆“臻于至美——广珐琅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26751988794184
9.革命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数字资源活化利用(智慧文博)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年来随着多期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项目实施,馆内馆藏三级以上革命文物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已经留存了大量平面文物的高清图像信息数据,但没有相关文物的内容信息数据。因此,需要对现存的大量的纸质革命历史文物的内容进行活化处理。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https://www.zzptech.com/solutions/%E6%95%B0%E5%AD%97%E6%96%87%E5%8D%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