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博物馆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如今,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碰撞,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扫码入馆、智能导览、信息互动,一部手机畅游博物馆,数字展览、全息投影、虚拟现实,信息化赋予文物“新生命”。当你走进郑州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这个概念立马具象化起来,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说:“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一条数字化转型之路。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智慧起来,公众服务、藏品保护、场馆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近日,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郑州博物馆外景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

郑州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起步于数字展览展示、线上传播等应用场景,但没有止步于此。2018年起,郑州博物馆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谋划场馆智慧化体系建设,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成立智慧化项目团队,围绕“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调动博物馆全体人员以智慧化手段重塑博物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

郑州博物馆智慧化项目团队上下一心不断摸索,结合国内博物馆行业智慧化建设先进经验,确立了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总体部署,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逐步推进智慧博物馆项目各阶段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经过反复调研与论证,最终完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博物馆智慧化管理系统。

数据跑起来了、指挥大屏亮起来了!从底层数据模块到系统整合、从分析反馈总结到不断提升,一条以物联网为基础推动工作效能提升的路径,让郑州博物馆发生了质的改变,实现了以智慧化系统服务全馆上下内外,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提升了观众参观体验感和满意度。

以业务为导向,实现博物馆管理智慧化

郑州博物馆14.7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开馆之初,每天完成一次场馆空调机房设备巡检需要6个人用时60分钟;展厅内195台多媒体设备开启和关闭需要4名工作人员耗时1小时;场馆内若出现线路估障,确定点位不少于20分钟;各种安保突发状况应接不暇……

为此,郑州博物馆不断完善博物馆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历时5年,让博物馆管理“智慧”起来。为打通14个分散孤立的子系统,场馆数字孪生平台应运而生。设置在线智能巡检系统、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故障自动报警等功能模块,联动楼宇控制、动环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让实时监测、维修提醒、记录保存、故障报警都能一目了然、一键处置。智能指挥大屏幕如同博物馆的CT,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为每一个设备建立独有的“健康档案”。针对突发状况,如应急疏散、恶劣天气、公众意外事件等,管理系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使调度更高效。据悉,系统运行以来,馆内一切工作平稳有序,人数不变,效能提升了50%,精准管理还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场馆用电支出下降了13.9%。

郑州博物馆可视化管理系统

“我们在使用这套管理系统时,除了根据工作业务需求‘定制’服务,也利用系统倒推业务,对工作进行重新整合。我们根据智慧化应用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对馆内跨部门协作机制、部门职责进行优化,使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更加合理、员工工作更加高效。”见证了近年博物馆因智慧化管理系统发生的巨变,郑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赵永超由衷地感慨道。

调度指挥平台

以活化利用为目标,提升博物馆保护智慧化

智慧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依托数据采集、环境监测、安防系统及数字化保存等技术,不仅有效延长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寿命,还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参观需求,让古老的文明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2023年,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指出,要“构建适用于文物火灾、洪水、震动/振动、盗窃盗掘、人为破坏等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和防范技术体系,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也正是基于此,郑州博物馆打造了文物数字化保护系统,从藏品预防性保护及文物活化利用两方面双管齐下,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为加强对藏品预防性保护,郑州博物馆建立了较完备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加强环境监测,整合环境监测系统,对展柜、陈列展览区和藏品库区等藏品存放地点设置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数据采集点,以达到对文物及其储存环境的实时监控。落实预警报警,在藏品库房设置漏水报警系统,一旦检测到漏液即发出报警信号,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消除漏水隐患;通过调取楼宇控制系统、客流系统、建筑动环系统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根据预先设定数值综合评估现场情况,提前预警。重视应急调度,通过制度设定,根据需要调取安防系统图像,开展跨部门调度,将问题控制在初期阶段。

郑州博物馆水电暖等隐蔽设施远程监控系统

以人为本,推进博物馆服务智慧化

“文博热”为博物馆带来数十倍增长的参观人群,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成为大众刚需,年轻一代成为观众主力,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技术化和体验感。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从传统的单纯看展览向着休闲、娱乐、社交等更为多元化的寓教于乐方向转变,郑州博物馆也顺势而为迅速回应。一方面用高新科技赋能展陈形式,一方面利用智慧系统精准定位用户画像,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让科技也更有温度。

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过程,正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的过程。以科技为引擎,创新文物保护机制、重构管理系统,是传统博物馆智慧化发展的有益探索。随着科技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智慧博物馆正在迈向一个多维度大融合的新征程。郑州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这场深刻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一直在路上。

THE END
1.马鞍山市博物馆近日,皖江文化博物馆向马鞍山市博物馆捐赠12套藏品,种类包括瓷器、民俗用品、兵器、书籍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马鞍山市博物馆馆长李军与捐赠单位签订了相关捐赠协议,并为捐赠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对他们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此次捐赠活动,是两馆之间藏品保护与利用的一次良好合作,促进了藏品在博物馆体系http://www.mas-museum.com/index.php?a=show&catid=20&id=12958
2.传承·活化——李冠春先生捐赠藏品展南海博物馆展览名称:传承·活化——李冠春先生捐赠藏品展 主办单位:南海区博物馆、石景宜博士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8年4月27日至6月3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南海区博物馆临时展厅 导赏日期:5月5日、5月6日、5月12日、5月19日、 5月20日、5月26日、5月27日、6月2日、6月3日 https://www.nhmuseum.org/zhan-lan/506.html
3.文博日报陕西印发考古新办法北京将新增一大馆州桥日前,杭州博物馆在建馆21周年之际,特别举行了“百万收藏”计划二期捐赠仪式暨三期推介活动。 “百万收藏”计划是杭州博物馆去年推出的面向广大杭城市民的藏品征集活动,希望通过10年的努力,向新老杭州人征集100万件1912年以来展现杭州人民生活足迹、具有浓重杭州文化印迹、体现杭州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和书证藏品。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M5ODczMDeDz59lsHawcw.html
4.两会建议提案汇总:文旅博物馆文物文化遗产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开启,本文汇总了此次两会涉及到的有关“博物馆、文物、美育、文化遗产、文旅” 相关提案建议及相关新闻报道。 1 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国家文物局相关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何毓灵: 做好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844081.html
5.郑州博物馆“智慧大脑”让服务管理保护更聪明博物馆智慧管理的建设,不仅是根据业务需求来定义平台系统的建设内容,还根据智慧化的效重新整合业务资源,郑州博物馆目前也在根据智慧化应用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对博物馆跨部门协作机制、部门职责进行优化,以此最大限度发挥体制效能。 以藏品活化利用为方向,坚实博物馆智慧保护基础 http://news.hnr.cn/snxw/article/1/1829010068048506882
6.古书院新活力曾有多用途的庐江书院,活化为专业博物馆对于如何在旧建筑里做出创新的博物馆,设计师定立了三个原则:一是新物与旧建共存而不破坏,二是可复原性,三是满足博物馆的参观条件。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书院古建筑本身的特色,因地制宜,在不破坏古建筑本体结构的基础上,开启了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https://yuexiu.xxsb.com/content/2023-04/22/content_209123.html
7.馆藏文物“活化”展示利用探索与实践4 创新服务理念,做馆藏文物“活化”展示利用的践行者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院长曾讲道:什么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不再是把文物藏品锁在库房里,死看硬守就是保护好了文物藏品,而是要让文物藏品成为文物展品,重回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这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近年来,平凉市博物馆紧紧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413/6563394.shtml
8.从“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看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化策略博物馆在展示文化遗产时,只有把活化策略真正落实到整个展览中,才能让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和观众的认可。博物馆通过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与转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艺人在场,并赋予遗产以生命,呈现展陈空间的整体感、活性与灵动,借此提升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增强与观众的共情能力。2019年广东省博物馆“臻于至美——广珐琅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26751988794184
9.革命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数字资源活化利用(智慧文博)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年来随着多期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项目实施,馆内馆藏三级以上革命文物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已经留存了大量平面文物的高清图像信息数据,但没有相关文物的内容信息数据。因此,需要对现存的大量的纸质革命历史文物的内容进行活化处理。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https://www.zzptech.com/solutions/%E6%95%B0%E5%AD%97%E6%96%87%E5%8D%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