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不断被创造、持续有创新,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见证,也是文化自强的当代实践。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视觉

曲艺荟江城说唱新时代

——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

全面展现曲艺新时代新活力

全国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武汉亮出绝活,经典剧目与新创作品穿插组合更博众彩,驻场演出、流动舞台与线上直播各有韵味,展览与研讨干货满满……在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中,观众惊叹:“中国曲艺,真有力量!”

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之一,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简称“曲艺周”)在武汉开幕,来自全国各地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曲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齐聚,以“曲艺荟江城说唱新时代”为主题,奉献了一台曲艺盛宴。曲艺周不仅交流曲艺保护传承的新经验,还与全国观众共同打造中华文化传承的新平台,激发起全民深植内心的文化自信。

▲湖北小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辅导学生学习湖北小曲

▲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智与徒弟徐宁以及60多名小学生同台演绎《说唱新时代》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表演《帕米尔雄鹰》

传承有序彰显曲艺多样性

本届曲艺周中,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组织节目到武汉参演。不仅如此,参演人员均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一批优秀民间班社和基层表演团体也涌现出来,可谓名家荟萃、高手云集,专业水准过硬、交流深度空前。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此次带来了作品——北京评书《帕米尔雄鹰》。在刘兰芳看来,传承人既要不断攀登技艺高峰,也要专注于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她说:“培养传承人要看他们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传承非遗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是否有志于长期从事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是否能够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

从创作、表演到传承、传播,曲艺有着十分鲜明的“口头性”特征,因而曲艺保护最见传承人的功力、心力,也最能体现传承人群的能力。

曲艺传承有序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之下,各级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9年,《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印发,为曲艺类非遗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其颁布以来的成果展示是本届曲艺周一大亮点。《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成果展对全国各地曲艺传承保护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充分展现各地曲艺传承保护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创新发展活力唱响新时代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业界普遍认为,传承人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加强曲艺的赓续传承,不断赋予曲艺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届曲艺周的参演节目既有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的经典传统节目,也有彰显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的新创节目,充分展示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湖北小曲《“桥”见中国》通过桥来展示中国由古到今、由远到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展示中国制造、中国精神。从现实中的桥到心底的“桥”,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连接世界和平的友谊桥,深化了“桥”的社会意义,充满新意又极富深意。

曲艺发展离不开好作品,好作品让曲艺生生不息。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刘士福表示,曲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厚重历史,也传递着人民的心声。新时代,面对观众的新期待,传承人应善于说新、唱新、演新,通过富有时代特色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发掘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展示时代价值,将曲艺发扬光大。

曲艺周还为曲艺工作者搭建了深化共识的平台。非遗传承人和业界专家、学者纷纷认为,守正而后创新,非遗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提升感染力和影响力。

成果共享融入生活展风采

加强系统性保护,既要保护好曲艺成长生态,也要培育好曲艺受众生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曲艺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曲种、曲艺名家和非遗工作者也交流起各自的“人气”高招。

弹词是江苏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近年来,江苏围绕弹词创新场景开发,推动苏州弹词与旅游互融发展。“长篇剧目的保护传承是弹词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光裕书厅进行改造,把苏州弹词的老底子保护好,就是希望给听众更好的弹词文化体验。”苏州弹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丽生介绍,目前,苏州还建成60余家“江南小书场”,分布在苏州街头巷尾、景区中,方便游客随时近距离欣赏弹词艺术。在苏州平江路、山塘街等几条最具旅游热度的历史街道上开设的茶馆书场,每天演出十几场,还有《声声慢》等以弹词唱法演绎的流行歌曲,扩大弹词的演出市场。

为了呈现最佳水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籍薇和团队在参演前,就着手研究湖北和武汉本地的曲艺文化及其发展情况,再进行个性化的演出设计。据了解,籍薇所在的天津市曲艺团今年与天津市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合作,打造曲艺主题实景沉浸式互动演出《和平故影》,用群众喜爱的相声、快板、鼓曲等,展示天津的非遗项目,也向全国游客推介天津文化。

多年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韵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种玉杰带着京韵大鼓走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发现,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密切,国际上研究中国曲艺的学者更多了,喜欢中国曲艺的观众也更多了。“曲艺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表演者在角色跳进跳出间展开生动叙事,在对外传播中有着天然优势。演出前,我们会对剧目的故事内容和背景资料进行讲解,再结合演员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让无论是否对京韵大鼓有了解的观众,都可以跨越语言、距离障碍,感受京韵大鼓和中华文化的魅力。”种玉杰说。

岁月芳华赓续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展示保护成果

非遗活态传承的背后,是中国非遗以项目为中心的保护模式和以人为中心的传承模式。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大大提升了非遗保护水平,深刻地影响着非遗发展格局,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创新运用成果,也体现了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中国经验,对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纪念《公约》通过20周年,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举办系列活动,展现《公约》通过20年我国非遗保护成果。

国家图书馆:印刻光华岁月

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通过20周年。我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为纪念《公约》通过20周年,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于6月9日启动。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现场

中国是缔约国中较早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保护方法较为系统、保护范围较为全面、保护成果较为显著的国家之一。“立档”作为《公约》界定的非遗保护九项具体措施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文献资源能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享有。记录行为和过程又能反哺非遗保护,为人们学习、研究和传承非遗提供参考和素材,提升社区对自身所持有非遗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影像记录是当下对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技艺细节与内在信息最有效的保存手段。展映月的举办让人们得以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作品,深刻理解传承人终其一生对文化的追求与感悟。

时至今年,国家图书馆已陆续举办了五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主题活动,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展示和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效果。今年的展览展映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将持续至7月9日。国家图书馆还广泛邀请全国图书馆界开展联展联映。线下以国家图书馆为主会场,220余家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作为联合主办单位进行联展联映,面向所在地读者开展展示活动,扩大展览展映活动的覆盖面。

除推出高水平展览外,国家图书馆还举办了国图讲坛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专家人才储备、各类传播平台等,邀请非遗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人,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公众阐述《公约》的内涵和价值,展示《公约》背景下中国非遗的保护实践与成果。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看到了古琴蓬勃的未来

古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全人类共同享有、共同保护的文化珍宝。2023年是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近期,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恭王府博物馆等举办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编辑出版“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学术文集”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呈现过去20年来古琴艺术的传承硕果,推动古琴艺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表示:“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事业而言,是一次极大的推动。”

田青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原中国音乐研究所曾历时3个月,对全国古琴人进行普查。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中,古琴人只有不到百人。“如今,古琴的保护传承取得了巨大进步,一些小城市都有很多古琴爱好者和学习者。2019年,仅江苏扬州就生产了20多万张古琴。可以说,在中国传承了近3000年的古琴艺术,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阶段。”田青认为。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我从小就有一个古琴梦,但无论是我小时候还是女儿小时候都没有找到教古琴的老师。”家住山西晋中的窦阿姨表示,“求学无门”一度让她对古琴的喜爱停留在想象中。如今,窦阿姨终于圆了她的古琴梦,不久前,她还和琴友参加了市里的文艺演出。“我们琴友间不仅经常线下交流学习,还通过线上课程、活动比赛、社团讲座等提升对古琴技艺和文化的理解。每年举办的‘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古琴展演都是我和琴友最期待观摩的活动。”

▲青年学生群体传承古琴艺术

田青认为,古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乐器,大学生古琴传承群体符合古琴艺术的本质特征,继承了中国古琴文化中以琴瑟和鸣、互相切磋交流为主要体现的传承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年学子无论是演奏水平,还是对古琴艺术、古琴文化的继承都可圈可点,让人看到了古琴蓬勃的未来。”

云端同在未来同行

——“云游非遗影像展”联动效应递增

腾讯、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平台在移动端、网页端、客户端等开设视频专区,汇集千余部非遗传承记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访谈综艺节目等进行展播,海量资源系统呈现我国非遗资源宝库,生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各大网络平台还竞相推出新内容、打造新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互联网传播环境,让更多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酷狗上线“云游中国打卡非遗”主题活动,以活动主题歌单、非遗主题直播等内容,带领网友线上欣赏精彩传统非遗音乐、国风潮流音乐。今年6月8日至11日,酷狗特别邀请出自胡琴世家、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羽兮胡琴妹”进行国乐直播,展示二胡、京胡、板胡等传统乐器,以“年轻态”普及非遗音乐。数据显示,酷狗音乐每月有超过1亿“90后”和“00后”新生代听众对非遗音乐“流连忘返”。

结束语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THE END
1.IIGF观点博物馆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美好生活面对气候变化、全球健康和福祉、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挑战,2023年5月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公布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博物馆将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美好生活实现。在此背景下,要求博物馆在满足收藏、保护、展览、活动等基础功能的前提下,与社区等其他社会组织联合,为欣赏文物、深知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7307.htm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及其必然,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持续深化,是从倡议到理念直至升华为思想的历史过程;它超越了纯粹的价值观的层面,蕴含着兼具历史性与进步性的文明逻辑。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既是利益共同体https://www.workercn.cn/c/2022-04-29/6884337.shtml
3.博物馆最新定义诞生:重视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此项工作由博物馆定义常设委员会负责,历经18个月、11个步骤、4轮咨询后,由数据分析得出五个提案,再由各委员会代表投票选出其中两个。此次通过的是此前提交的提案B。新定义与博物馆角色的一些重大变化相一致,认识到包容性、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性。https://m.thepaper.cn/renmin_prom.jsp?contid=19607717
4.2023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2023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浏览477 推好文,得时间币 评论 猜你喜欢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开幕 北京顺义 00:31 "链"接世界!“博”览全球!---国际展商的“信任票” 北京时间 02:46 平谷25万专项消费券助力乡村振兴 BRTV新闻-要闻 01:30 https://m.btime.com/item/42jllp6v62190mpnva70ro88pbj
5.民俗博物馆布展方案(通用8篇)全新的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怎样才能更人性化,更全面地反映广东的历史,岭南特有的民俗风情及艺术?关于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陈列布展的一系列问题今天在珠岛宾馆展开热烈的讨论。 大约一年以前,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的逐鹿之争已尘埃落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馆落成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众多珍宝怎么陈列?如何以全新的面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iuyn340.html
6.艺术设计论文3、持续性生态理念讲究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相关的设计布局和结构上,着重强调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满足当代人们居住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到未来人们居住的需求,这样,就能强烈的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可持续性。 4、循环性生态理念的循环性主要是对人们生活环境中所消耗的材料以及生产出来的废料https://www.wenshubang.com/yishuleibiyelunwen/2241185.html
7.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领域,博物馆也有责任和能力参与其中。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课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7%的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已考虑节能减排因素,25%的博物馆建成开放后陆续进行了节能改造,32%的博物馆有进行节能改造的计划。今年3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荣获全球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因为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pt4464ct13380n387043.html
8.《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参与性可持续性信任与多元化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参与性、可持续性、信任与多元化》,作者:安娜·路易莎·桑切斯·劳斯 著 刘哲 译,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最新《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参与性、可持续性、信任与多元化》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http://product.dangdang.com/24175888.html
9.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系列活动云南网讯(记者 余维)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展演体验、携手联动进特教校园、进行主题征文征画……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云南民族博物馆紧密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在主会场云南民族博物馆,分会场昆明市盲哑学校、丽江古道藏家博物馆举行系列活动,带来多样的文化体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5/19/032593695.shtml
10.视频国际博物馆日:倡导可持续性构建美好生活中国新闻网 23年05月12日 初夏来追“蓝眼泪”(发现天气之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3年05月11日 太行左权:云海景观现人间仙境山水画 中国新闻网 23年05月10日 河北宽城:“水下长城”露出水面 中国新闻网 23年05月09日 山西运城:黄河河道泥沙冲刷 形成“河中沙岛” 中国新闻网 23年05月08日 黑https://m.dbw.cn/harbin/system/2023/05/19/059133201.shtml
11.2019ASLA分析规划类荣誉奖:弗洛伦斯格里斯沃尔德博物馆–艺术这个初始概念提出后不久,博物馆便与景观设计团队进行合作。另外,本项目也因为艺术家步道所传达出的环境可持续性、教育意义和艺术意义而从罗伯特舒曼基金会(Schumann Foundation)筹集到了100万美元的资金,以用于景观总体规划的实施。 恢复生态和艺术历史 景观的总体规划主要https://www.gooood.cn/2019-asla-analysis-and-planning-award-of-honor-florence-griswold-museum-the-artists-trail-history-ecology-and-sense-of-place-by-stimson.htm
12.博物馆的意义就是点亮人们眼里的光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每一年的5月18日,公众都会感受到“博物馆的召唤”,平日里默默运转的文化机构成为“当日焦点”,主动发声,链接各种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弘扬的场景。 https://www.yicai.com/news/10176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