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研究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一直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涉及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设施、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城市规划与建设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现状1.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基础和核心。
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其中,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规划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城市的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例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实践以其高效的城市管理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而闻名于世,为其他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文献选读1.《城市规划原理》这本书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经典著作,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作者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阐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这是一本介绍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的专业书籍,主要从城市规划的管理和实践角度进行论述。
作者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周骏1(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4):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当在低年级尽早的开设基础性专业入门课程。
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一方面需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性和相对完整性,另一方面还应特别注重专业的突出社会实践性和响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性。
从实践出发,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将来中高年级的专业化学习奠定基础。
周骏.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64.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模式探讨高成全(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系,河南平顶山467036)摘要:基于社会对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以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探讨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规划初步》的教学模式。
高成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213-214.《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王丹(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摘要:《城市规划初步》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初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办法,以求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属于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如何做好这门课的课程教学工作一直是规划专业教师探讨的话题。
在教学中,应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转变;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积极探索城市规划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XXXX工业遗产保护地块城市更新设计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2014年3月10日工业遗址城市更新改造文献综述一、研究目的见证了城市工业历史的重要变革的工业遗址的更新改造设计是我国当今城市建设中亟需改革和创新的课题,探索如何适合工业遗址空间再利用的城市设计策略是关键所在。
规划重点注意从以下几个层次出发:(1)梳理原有空间肌理,通过“拆”、“改”、“留”、“复”进行建筑整合。
(2)根据城市及遗址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对地块进行合理定位。
(3)本地块不同于一般的工业遗址,地块内部兼具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和工业遗产,情况特殊。
(4)依据国内外工业遗址改造模式,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改造。
二、查询文献要点通过文献的查询要对本次地块的城市更新设计覆盖以下几个范围以及关键词:(1)后工业时代工业遗址更新的特点(2)工业要素评价体系的建构,对于工业遗存要素的实施要求(3)工业遗址保护更新模式以及分别适应的实际情况(4)工业厂房建筑空间尺度结构等特征以及工业遗址构筑物的建筑改造(5)工业遗存文化建筑与历史文化建筑的协调与共生(5)生态恢复、棕地改造等设计要点三、国内外案例研究借鉴工业用地功能的转换通常与旅游开发、新兴产业的引入的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
从整体区域的层面上来看,工业用地性质的转换属于区域整治计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
(一)工业遗址公园后工业景观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在工业遗址上若保留原有的建筑而开发成以工业为背景的城市公园是环保且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一、城市规划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单一的城市功能区划向更加综合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例如,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逐渐兴起,强调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和规划中的应用,以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另外,城市更新与再生也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老旧城区更新和再生的挑战。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城市更新方案,包括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老旧建筑、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等,以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二、建筑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建筑设计领域,研究者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结构等,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数字化设计技术也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建筑设计和模拟分析,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建筑设计的三维展示和体验,为设计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
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
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
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蚕食、侵占、破坏和拆毁,情况相当严重,且屡禁不止,层出不穷。
文献综述摘要:从城市景观入手,分析了城市广场景观及其功能定位和文化性表达,对海棠广场景观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有重点的探析和综述。
关键词广场景观;设计前言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绿化、小品等所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的表现,是通过人的感觉及思维后所获得的感知空间。
因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可以说是城市美学在具体时空中的体现。
他是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进而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
城市广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他作为城市的客厅,集中体现了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
设计优秀的城市广场并具有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构成城市防灾空间,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等多重作用。
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1城市广场景观作为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一项基本内容,广场设计应该立足于现代景观设计重要考虑的三大要素,即意义、使用与环境。
“意义”指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问题,“使用”指作为开发的空间领域性问题,而“环境”指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场所,需要广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与绿化作用。
现代广场意义已走向多元化,它既满足多层次人群的精神要求,又要体现当时当地城市居民多层次的价值观念。
因此,一个设计成功的城市广场,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市面貌,还要折射出这个地区的社会历史及文化沉淀,也就是要与该地区的“文脉”相融合。
广场成为市民聚散和扩大城市绿地的重要手段。
2城市广场景观的风格定位及其文化性表达城市广场具有人流密度高、聚集性较强、空间较开放等特点,对于高密度开放空间的广场规划设计而言,广场设计所营造的一个“场”,是一个空间领域,我们不仅要在其形态、功能、环境上下功夫,还要将其融入周围区域的文化中去。
一个好的广场设计,应该能激发人们文化生活,创造引人入胜的交流氛围,从而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
广场的景观设计一方面具有共性,无论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都应该具有客观的比例、尺度、重复、渐进、和谐、平衡、对比、交替、韵律、深度、层次等艺术原则。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管理城市发展的手段,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浪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再次,城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向,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再次,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的来说,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智慧化、生态化和人文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更好地认识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在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因此,在选择城市规划研究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选题时,需要慎重考虑,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城市更新与再生产城市更新与再生产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老旧区域更新、城市更新政策、城市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更新与再生产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更新实践,总结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探讨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生态规划、低碳城市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三、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交通规划实践,总结交通规划的方法和技术,探讨城市交通规划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
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区划、城市景观规划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总结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策略。
五、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平、城市规划与社会包容、城市规划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方向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一直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宜居城市的需求不断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1.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显现,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2.智慧城市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
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城市更新与改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与改造成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如何对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
4.交通与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与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未来方向1.跨学科研究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需要更多地考虑可持续性因素,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一、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建筑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考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色建筑设计旨在通过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的能源设计、材料选择、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循环利用设计循环利用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循环利用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利用设计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的设计等方面,通过设计建筑的可拆卸性和可再利用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建筑的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环境适应性。
生态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的景观设计、绿化设计、雨水利用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城市规划领域,可持续发展考虑同样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需要更多地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
1.城市绿色规划城市绿色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绿色规划旨在通过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城市绿色规划包括城市绿地的规划、城市森林的建设、生态廊道的保护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的绿色化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体城市设计理论综述摘要:总体城市设计作为现代总规的补充,其特征必然与城市规划侧重二维的、用理性进行逻辑演绎的、自上而下的特征有所区别又互为补充,表现为强调三维的、个性化的、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特征。
随着城市建设空间的迅速扩张,总体城市设计的地位越发重要,对其理论、内容、方法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字:总体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趋势Abstract:Theoverallurbandesignmasterplanasasupplementtothemodern,characterizedinevitableandurbanplanningfocusedtwo-dimensional,rationallogicaldeductive,top-downdifferentiatedbutcomplementarycharacteristics,theperformanceofthree-dimensionalemphasisonpersonalizedbottom-updesignfeaturescity.Withtherapidexpansionofurbanconstructionspace,theoverallstatusofthemoreimportanturbandesign,studiedtheory,content,methodsandtrendsareparticularlyimportantKeywords:Theoverallurbandesign;theory;overallurbandesign1.概念解析1.1内容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空间的迅速扩张,大量城市出现自然生态空间被城市建设空间所吞噬、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开放空间破碎、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交通设施严重不足等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著名理论文献介绍《雅典宪章》《雅黄宪章》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时提出的。
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提出“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
大纲认为,“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城市规划方案,与区域计划、国家计划整个地配合起来”,并且“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大纲认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区,三者之间应作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一者的交通网。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所以“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的邻里单位”。
在游息方面,提出在新建区预留空地、在旧区清除毁坏建筑以腾出空地来作为绿化与活动场地,并保留市郊的风景带。
关于交通,大纲认为“需要一个新的街道系统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各种街道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成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等”。
大纲还提出了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地区的建议,并指出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
《马丘比宪章》1977年12月,一些世界知名的城市规划设计理由聚集于秘鲁首都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12月12日与会人员来到了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这个宪章涵盖了《雅典宪章》所包含的各项概念,又增加了对诸如城市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工业技术、设计与实践等问题的分析与论述。
关于分区概念,宪章对《雅典宪章》中“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的做法予以批评,提出“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成果和展望城市与区域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成果1.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简单城市布局到现代的综合规划,城市规划不断与时俱进,逐步完善。
各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借鉴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
2.区域规划的理论探讨区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延伸,更加注重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探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策略。
3.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规划中。
城市规划者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建设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1.强化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城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和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应该更加综合,兼顾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2.加强区域规划的整体性区域规划需要更加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区域规划应该更加整体,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将为城市规划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
4.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落实。
城市规划者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外文文献综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手段,更是表达文化身份、促进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Smith和Jones(2018)的研究,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创造,能够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从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整体幸福感。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Garcia(2017)指出,政府政策、艺术家创作、社区参与以及资金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成效。
成功的案例表明,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社区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Johnson(2019)的研究,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例如增强现实(AR)艺术作品和互动装置。
这些技术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形式,还促进了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未来趋势显示出多样化和普及化的特征。
Smithetal.(2020)的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公共艺术设计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核心策略中,通过艺术创作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挑战。
这种趋势不仅促进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尽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不同国家和城市中有着各自独特的实施方式和文化背景,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是通过艺术的力量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互动。
在美国和欧洲等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同等重要。
从实施角度来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协作与策划,吸引政府、艺术家、设计师、社区和商业实体的合作。
例如,Brown(2021)的研究强调了私营部门在城市公共艺术项目中的作用,他们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带来创新的艺术概念和商业价值。
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
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
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
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
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随着七、八十年代城市设计理论逐渐成熟和发展,基于学界对前期理论的认可和共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
LeonKrier于1990年提出了四种城市空间的类型(见图),并严厉地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创造出来的只注重建筑形式而完全忽略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
AlbertPope又在《阶梯》(Ladders,1996)中就城市街道网的蜕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速交通及交通层级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排除了选择机会,形成了‘超级街坊’”,并把这种过程称为“网格系统腐蚀”(见图)。
1998年JohnMontgomery以图表的形式提出增强城市空间潜在场所感的设计要素,他们分别是:活动(Activities),意象(Images),及形式(Forms),并详细地罗列了每个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设计内容.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反复地探讨着几个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等。
KevinLynch于1981年为城市设计的5个功能维度(设计质素):生命力(活力);感觉;适宜性;可及性;控制性。
而相应的设计准则:一是效率原则,二是公平原则。
AllanJacobs和DonaldAppleyard在《城市设计宣言》(TowardsanUrbanDesignManifesto,1987)中提出7点“未来良好城市环境所必需的要素”:适居性;可识别性与控制性;获得机遇、想像力和欢乐的权利;真实性及意义;社区与公众生活;城市自给;公众的环境。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这个城市必需是:适居性好的街道邻里;最小的居住开发密度和土地试用强度,综合性的活动;以建筑围合空间创造公共活动场所;精巧地安排和联系一组分散而联系的独特建筑(而非一座庞然大物)。
1993年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协会(CNU)颁发的《新城市主义宪章》也呼吁类似的城市设计的原则,主张:邻里在用途与人口构成上的多样性;社区应该对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同样重视;城镇应该是由形态明确和普遍易达的公共场所和社区功用设施界定形成的;城市的建筑与景观设计要反映当地的历史、气候、生态与建筑传统,等。
而Loukaito-Sideris(1996)又从破坏的角度讨论什么是不被提倡的城市设计模式:城市的缺口源于整体连贯性的打破;有大量没有开发的、未被充分使用的或恶化了的残余空间;物理分界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破碎中断,如用墙和大门表现出的“城市资源私有化”(gatedarea)。
纵观以上城市设计各阶段理论及其发展,可把城市设计学界对当前设计方法及思潮所达成的共识总结为以下6个“主张”和“反对”:–主张文化、设计风格的“多元性”及“个性”,反对单一无变化的“世界主义”;–主张发展公交系统及步行交通,地区间用快速交通连接,地区间倡导公交及慢速交通反对私人轿车及快速路主宰城市;–主张“混合发展”,反对严格的功能分区;–主张步行尺度街区,及林荫窄道,反对“巨型街区”及超宽的城市道路;–主张人的活动、交往,及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反对城市私有化;–主张城市的“弹性设计”、可变性及发展性,反对城市发展的一次成形和个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