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随着两次轰隆的巨大声响,塘沽天津碱厂厂区旧址最高的两座标志性烟囱拆除倒地。这次拆除的两座烟囱高150米,直径8.5米,曾是天碱热电厂区为生产的配套设施。
天津碱厂的前身是筹建于1916年的永利制碱厂,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与1914年创建的久大盐业公司塘沽制盐厂是姊妹厂。2010年,老碱厂系统停工,厂区旧址开始陆续拆除,同时,位于临港地区的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厂址同步生产运行,老碱厂旧址将建立天碱工业博物馆。天津市地方史研究专家张绍祖介绍,1914年,而立之年的范旭东在塘沽考察,并以此开启了滨海的现代化工业,“从精盐到纯碱,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精盐和纯碱范旭东选择了塘沽
盐碱地变成中国现代化工业基地,这是范旭东带给塘沽的有着历史意义的“变迁记忆”。
“侯氏制碱法”迁西南艰难中前行
如今,在中学的化学课程中会有侯氏制碱法的学习和实践,“侯德榜”这个名字难以忘记。
1927年,侯德榜担任永利制碱公司碱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为了打破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垄断,他把多年来得到的制碱经验公布于世,1933年他的专著《纯碱制造》(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占天津后立刻盯上了范旭东和他的事业。范旭东严拒与敌合作,电令团体技术人员撤离塘沽,南迁至四川自流井和五通桥,从头开始,在华西建设永利川厂。
碱渣和烟囱老碱厂连起“工业长廊”
“家有十亩地,不如一人在永利。”这句顺口溜,是百年老企业给当地来的生活变化的最深刻体验。
范旭东在此兴办工业的同时,就注重职工福利设施,他先后创建了近代滨海地区第一所“永久医院”、近代滨海地区的第一座“工人俱乐部”、近代滨海地区的第一座图书馆黄海图书馆、近代滨海地区的第一所小学明星小学校。有资料显示,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就曾就读于此,其父山为天津碱厂创始人之一。1932年,范旭东在塘沽设立联合办事处,负责管理本团体的福利设施,如教育、出版、公安、文教、卫生等。此时的塘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自治规模的近代工业社区了。1955年,永利、久大两公司实行合并,改称“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简称永久沽厂,后来更名“天津碱厂”。
然而,因生产而在碱厂周围形成了占地3.5平方公里、高达15米的碱渣山,以及高耸的烟囱,也曾是工人和周边居民们的“灰色”记忆。2005年,天津碱厂搬迁改造工程开始,2010年,天津碱厂有序停工退出生产。2014年,整体改制变更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平方公里的新厂区实现了从无机化工向海洋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港化一体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工的延伸与转变。老厂区的记忆并不会被磨灭,按照规划,这一地区将作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的商业购物区、文化中心、遗址文化和娱乐区及居住区,同时结合地铁B1线和于家堡高铁站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天碱地区将与于家堡、响螺湾组成三角形中心商务区核心功能区。老碱厂和天碱科技厅相连,将形成特色工业长廊,百年久大永利的记忆将延续。
塘沽诞生的现代化工先导
曾几何时,天津塘沽还是渤海湾边一个渔村,初到塘沽的范旭东,面对无边的盐滩和数不清的盐坨,豪情满怀地表示“死后还愿意葬在这个地方”,而身为化学家的他,在这里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兴办多个现代化学工业企业。由他一手创办的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所组成的化学工业团体“永久黄”,为这片盐碱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团体诞生孕育多个第一
久大精盐公司(以下简称久大)诞生最早。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近代分委员会前副主任赵津教授告诉记者,久大精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精盐生产企业。“此前国人吃的是又黑又脏的粗盐,久大生产出洁白卫生的精盐。久大还从改良盐质入手改革盐制,使沿袭两千多年的食盐专卖制度被废止。”
永利制碱公司(以下简称永利)则与久大被称为姊妹厂,得到久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赵津表示,永利是亚洲第一座苏尔维法制碱企业,“永利打破了西方对苏尔维法核心技术的长期垄断,用纯碱代替洋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1个用苏尔维法制碱的国家。”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社)则是中国第一个民办企业科研机构,赵津告诉记者,“黄海”这一名字有来历:“范旭东先生曾说:‘这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在这里,1935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块氧化铝样品,1939年又创办中国第一个发酵微生物学学术期刊《发酵与菌学》。”
《海王》创刊记录企业精神
据赵津介绍,中国第一家企业刊物也因“永久黄”团体而诞生。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修养,范旭东于1928年9月创办了《海王》旬刊作为“永久黄”的内部刊物。“它被称为‘永久黄’团体的喉舌,范旭东一直担任撰稿人。发刊20卷,共计出刊600期,发行量最多时超过6000份,社会影响十分广泛。”
赵津告诉记者,《海王》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向心力。1934年,范旭东《海王》上刊出“为征集团体信条请同仁发言”一文,表示:“每个团体都有一个目标,凡属团体各分子都努力以赴之;有组织、有计划、有信条,意志统一,步伐整齐,一心一德,不顾一切往前迈进,如此集各个分子的力量,一变而为团体的力量,此所以团体力量大,其事业乃得以成功。”此文引起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了“永久黄”团体的四大信条:“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四大信条首次发表于1934年9月20日的《海王》旬刊上,并在此后固定刊登在封面左上角显著位置。
不图盈利骨干不留私产
在近代民办企业中,“永久黄”团体拥有最多海归学者和高端人才,赵津告诉记者,天津塘沽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向往的圣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京都帝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顶级高校英才会聚于此。从这里走出了无数行业精英,遍布全国化工行业的高层技术和管理骨干,对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天津碱厂厂区大事记
1914年久大精盐公司在天津塘沽成立。
1916年久大精盐厂正式开工生产精盐。
192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天津塘沽成立。
1926年“红三角”优质纯碱在美国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
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出洁碱(小苏打),为中国首家。
1941年新法制碱实验成功,定名为“侯氏制碱法”。
1955年永利碱厂和久大精盐厂合并。
1972年更名为天津碱厂。
1985年60万吨纯碱扩建工程开工,此工程为国家基建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1989年“红三角”牌纯碱、海王星牌农业氯化铵在第一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1989年重灰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
2003年“红三角”牌纯碱荣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2005年12月18日,渤海化工园暨天津碱厂搬迁改造工程,在天津临港工业区正式开工。
2011年7月,天津碱厂老厂区两个分别高达100米和150米的烟囱,实施定向爆破拆除。
2017年2月25日,天津碱厂厂区旧址最高的两座标志性烟囱拆除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