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东方何以中国——中国考古博物馆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何以中国?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这里有6000多件文物,展示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华文明溯源序列更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文物会说话,在幽暗的灯光下,它们以沉默的姿态,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告诉人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溯源东方人类的故乡

漫步其上,一步万年,如在时光中穿梭,也更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脉络。

历史大道向上之穹顶,是象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星空”。两侧矗立的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车,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两辆马车摆放在这里,寓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们是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从河南安阳的殷墟发掘现场搬迁到博物馆的,是实物臻品展示。历史大道的正前方,是一面大型的铜浮雕墙,中间是一面铜镜,历史像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上面第一行刻有八个大字:“历史中国,鼎铸文明”——正是整个展览的主题。

在一层序厅的东西两侧地下城区域,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展示了河北泥河湾遗址、湖北学堂梁子遗址。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石距今约170万年,最早的石器约距今200万年。泥河湾盆地和学堂梁子遗址所在的秦岭——汉水地区,是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历史的两个核心区域,两个区域的旧石器文化序列、人类化石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演化进程和特点。百万年人类史展览以泥河湾遗址群和学堂梁子遗址为主题,以此提供打开幽古、神秘的东方人类故乡大门的两把关键钥匙。

泥河湾遗址群主要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自1965年以来,发现距今约176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遗址300余处,记录着东亚人类近200万年的过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集古人类、古动物、石器三位一体的世界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里已发现3具基本完整的百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并伴生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制品。

展柜中,若干块石头被标注成刮削器、石片、石核。它们出土于马圈沟遗址,距今约176万年到150万年,有明确的人工加工特征。刮削器是旧石器时代中数量最多的器型之一,可以用来刮削兽皮、树皮,或者作为切割工具来使用。展柜中,马肢骨、鹿上颌、野牛头骨、虎上颌、剑齿象臼齿残片、犀牛右侧股骨等出土的动物化石,证实了百万年前湖北省十堰市的自然环境。这些动物有可能是先人们捕食的猎物,可以想象当时人类从河滩上取卵石敲打,敲出比较锋利的边缘,然后利用边缘去切肉。“郧县人”头骨则为人们还原了先人的长相。

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以点带面”,展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使博物馆一至四层形成“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贯通整体。序厅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溯源的核心统领作用,成为引领观众深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起点。

迎接中华文明的曙光

先民们在劳动中逐渐学会制作石器、烧制陶器、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和定居生活,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采集狩猎经济到生产性种植养殖经济转变的新纪元。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开始分化,私有制随之形成,社会的复杂化肇始文明曙光。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独立形成早期国家文明的地区之一。

博物馆二层展厅展示了一件出土于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的磨刃石器,距今2.6万年到1.8万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迈进。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第二个重要标志是陶器的出现。出土于广西邕宁顶狮山遗址的圈足陶器,距今7000年到8000年。它的外形虽拙朴,却是文明飞跃的见证。至此,先民们可以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制作出成型器具。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第三个重要标志是农业的出现。距今1万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禾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水稻。展柜内展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出土的距今几千年的碳化农作物的种子。这些细小的种子,是我国农业开端发展的有力见证。

“玉”字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着美好与高尚,古诗文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形容女子美好容颜,就用玉面、玉女、亭亭玉立,比喻美食美景,用锦衣玉食、琼楼玉宇。二层展厅就珍藏着一组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的玉珏。它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位于主人的耳朵两侧,很有可能是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饰,也就是现今所说的耳环。

环而不周者,称之为珏。该玉器上有一条线型缺口,据博物馆人员介绍,是采用线切割的技法,是用兽毛或者细麻绳掺上解玉砂,进行打磨切割而成的。采用的是辽宁岫岩当中最顶级的玉料河磨玉,在当今河磨玉也是岫岩玉当中最顶级的玉料。这一组玉珏的内径、外径、重量都是一致的,表明了8000多年前兴隆洼的先民们对于玉料的选择辨析乃至加工上,都已经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了。

陶人面像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北首岭遗址,距今7000多年,直观呈现了7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先民们的样貌特征。陶人面像头顶的头发用绳纹表示,用黑色矿物颜料描绘了眉毛和胡须,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男士的形象。7000多岁的人面像,高鼻梁、丹凤眼,面部温和神态安详,穿越时空,与今人相遇。

感悟“宅兹中国”的演变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当人们走进夏商周的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切的感知。

在三层展厅,一件龙形文物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拍照留念,这就是绿松石龙形器。它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南院的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距今已有3700余年历史。龙身长64.5厘米,距尾部约4厘米处有一镶嵌绿松石条带与龙身垂直,整体器物超过70厘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用黏合剂固定在一个长条形的托座上。巨头蜷尾,龙身曲伏,龙身中段有一饰有凸弦纹的铜铃,铃内有玉质铃舌。

龙身由多个菱形单元拼接构成长条形身体,各单元间拼接紧密,形制规整。每一片饰片均经过精细打磨,大小2-9毫米不等,厚度仅1毫米左右,像鳞片一样连续分布于全身。绿松石龙形器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之一,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标记和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自古以来以龙为傲,认为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从图腾崇拜到帝王、皇室象征,龙的形象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维系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二里头遗址的龙文化继承了中原龙山时代的龙文化并有了新的发展,对之后的商文化有重要影响,夏代龙文化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源头之一。

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鼎盛”“问鼎”“一言九鼎”……这些美好的词汇都是由鼎而生。在博物馆三楼展厅,司母辛铜方鼎摆放在重要位置,被誉为国之重器。它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距今已有3000多年。该鼎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长方形口,短沿方唇,立耳,直腹平底,柱状空心足。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雷纹作底,腰边底饰乳钉,足上部兽面醒目。

如此精美的器物预示着它的主人非同一般。鼎的内壁一侧刻有铭文“司母辛”,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是母亲,辛是鼎主人的庙号。此“辛”指的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武丁王后、女将军妇好。她不但帮助武丁王处理朝政,而且领兵打仗,几乎每战必胜,为殷商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武丁王不仅赐予她封地,而且还多次让她主持大型的祭祀活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见,妇好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司母辛铜方鼎是她的儿子为纪念她所铸。鼎不仅是妇好丰功伟绩的见证者,更是为当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女性自强精神埋下了文化的种子。

西汉时期的错金铜豹镇、唐代的彩绘贴金天王俑、元代的白地黑花龙凤纹瓷罐、北齐的文吏俑,一件件文物,经历了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的王朝更迭,也见证了短暂分裂后的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五千多年沧桑巨变,中国因统一而强大,因统一而安宁,因统一而美丽。“大一统”理念成为中华儿女崇尚和坚守的精神依托。

展厅中复原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南侧路面,一个个驼印清晰可见,站在一旁仔细观摩,商人们赶着骆驼贩运商品的繁荣景象,似乎就在眼前。运用水密隔舱技术的船只扬帆起航,通过商贸把古代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绵延千余年的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民族觉醒”专题展厅,设置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版块,展示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中国人民伟大觉醒,大跨步迈向民族复兴的历程。

何以中国?国家是人组成的,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只有从历史的经纬度来看中国,才能更加理解中国。

THE END
1.承载厚重历史展现璀璨文明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文化选https://xcb.hgnu.edu.cn/2024/1216/c1397a110166/page.htm
2.聚焦时代之变,共话文博未来——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演讲回顾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副馆长兼首席运营官、东岸委员会主席蒂姆·里夫,以及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围绕本次大会“变与不变”的主题,从各自博物馆发展实践展开,分享了在全球化与科技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以守正创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提升观众体验和公众参与,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作用,与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42447
3.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桥梁。的翻译是:MuseumisaDid not need to raise the LV pocket.[translate] a我会拥有一切. I can have all.[translate] ayour partners come here 您的伙伴来这里[translate] a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桥梁。 The museum will be connect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even future bridge.[translate]http://nuoweiyu.zaixian-fanyi.com/fan_yi_27484
4.汉译英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桥梁。它们所提供的【题目】 【汉译英】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桥梁。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可谓包罗万象。 搜题找答案>00602口译与听力试题答案>试题详情 【题目】【汉译英】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桥梁。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可谓包罗万象。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1278766.html
5.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de479a7ce0cd4b3c94f274d3dc9f0ab2.html?fm=bd3e721e9c504d4c7f3e9d4621ef30efc6
6.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北京拥有故宫、国家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自然、天文等专门博物馆,钱币、戏曲等内容专精的博物馆以及众多的名人故居。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打造“博物馆之城”( ) http://mtiku.zujuan.com/map/question-55946250.shtml
7.参观黎族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一座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 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各个城市的文化都魅(mei)力无穷 博物馆独具特色 让我们在空余时刻 来一场博物馆文化之旅 期待下一次下下次的游览之旅 体验文史的美妙之处吧!https://www.meipian.cn/50w5uuyr
8.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北京拥有故宫、国家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自然、天文等专门博物馆,钱币、戏曲等内容专精的博物馆以及众多的名人故居。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打造“博物馆之城”( )①旨在恢复传统https://zujuan.xkw.com/16q11200743.html
9.3D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文博行业转型,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及藏品保护,不断提高博物馆服务和科普宣传水平,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已是当下发展趋势。 在科技的“加持”下,不少博物馆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意和美学实践,频频“出圈”,比如最典型的故宫博物院,创新性的博物馆数字化应用,让这座文化https://blog.csdn.net/mirrornan/article/details/138723163
10.劳动报“此次进博会,我们带着多款科技与文化产品亮相中国馆,将活化后的中国文明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对腾讯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因为在朱洁看来,进博会不仅是国际采购、投资促进的平台,同样也是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 “借助进博会这一世界级平台,我们希望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也许几天会期里,https://www.51ldb.com/shsldb/cj/content/018bae6d3cc8c0010000ada09aaa8097.html
11.超级连接的博物馆,运河文化特展通·融古今奇妙之旅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更是连接历史、文化、科技、生态、旅游、媒体、社会、大众等的重要纽带。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更是连接历史、文化、科技、生态、旅游、媒体、社会、大众等的重要纽带。今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https://item.btime.com/45bl0hq024p8neps88tsa7ot7lh?from=ssk2
12.2024年香港历史记录精选解释落实将深度解析大馆: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024年,香港大馆继续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作为前中区警署建筑群的改造项目,大馆不仅是一个历史地标,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殖民地时期的司法与警务系统,到如今的大众文化与艺术平台,大馆的存在本身就是香港历史变迁的缩影。 http://crystalance.cn/post/crystalancen9vz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