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小玉壶回到故土中国时,公共汽车的播报声。
历尽千辛万苦,她终于归家。
最近,这个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系列短片火出圈了。
从发布预告开始,就有无数网友期待正片上线。
网友的脑洞被拍成了短片
有位网友在一条视频下留言,希望有人可以拍一个文物拟人复苏,逃离大英博物馆的故事。
博主“煎饼果仔”看到网友的脑洞后回复了两个字“等我”。
因为这句承诺,《逃出大英博物馆》诞生了。
短片播出后,勾起无数国人心中的痛
9月5号,《逃出大英博物馆》短片播出了最后一集,很多前两集都没哭的人,看完这一集后终于忍不住泪崩。
短片讲的是小玉壶化身的女子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张永安,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到祖国的故事。
在短片的最后一集,小玉壶成功回到故乡,还去了国内的博物馆,替仍然流落在外的其他文物带话,向国内的家人诉说他们的思念。
听到这些文物的心声,谁能不泪目!
难怪会有人说:“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因为,在大英博物馆,有超过23000件文物来自中国,这些文物都是战争时期,英国从中国掠夺去的!
这些身处异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承载的是中国近百年的伤痛。
短片细节满满,与现实一一对应
而关于这些被掠夺的文物的细节,在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里都有体现。
首先,这个故事选择了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为女主角。
这盏玉壶其实并不是文物,而是2017年被英国大英博物馆购入的现代工艺品。
有人说,选择她做主角是因为:其他文物都是被蒙上布抢走的,只有她清清白白地去,只有她记得回家的路……
(俞挺大师作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2011年)
故事里的男主叫张永安,大英博物馆里有件中国文物上刻着四个字:家国永安。
(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
小玉壶刚逃出大英博物馆时脸上脏兮兮的,对应的是现实里大英博物馆对玉壶完全不做保护措施,直接敞放在外,任何人都可以触摸,所以小玉壶的脸才会脏脏的。
小玉壶在看到张永安和室友两个人住一套房子时,脱口而出:这么大个柜子只住两个人!
小玉壶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不计其数,英国人毫不珍惜地把珍品都挤在一个柜子里。
(中国文物被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一起)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无法讲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短片里发掘,会更有感悟!
更多人加入为文物发声的队伍
凭借诚意满满的制作,精心设计的细节,《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全网。
它的出现,仿佛开启了一场接力赛,在它之后,更多控诉大英博物馆罪行的文物拟人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品的“青花龙纹象耳瓶”by博主小梦)
(因为体积太大,宁可切割下来也要带去英国的文物头颅by博主北川婠婠)
每一个博主的视频,都看得人无比揪心。
抢走我们的文物肆意破坏
就像北川婠婠视频里展示的那样,英国人宁可毁坏文物,也要把他们抢走。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英国就是那个强盗!
除了这些摆在明面上能被看见的文物,那些未被展示的,被毁坏、抢走的中国文物数不胜数。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仅从1840年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
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因此,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并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中全是从各国掠夺来的战利品
其实,大英博物馆抢走的又何止是中国的文物呢?
根据官方数据,大英博物馆里来自埃及的文物超过10万件。
有一位埃及小伙也被《逃出大英博物馆》短片感染,模仿埃及法老雕像,抗议大英博物馆霸占埃及文物的行为。
在大英博物馆希腊馆中,希腊的国宝“帕特农神庙石雕”以残破的形态被展示。
在大英博物馆陈列的近800万件藏品中,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国家搜刮来的,与其叫做藏品,不如叫它们“战利品”。
既然英国保护不了文物为什么不还给各国
显然,英国并不珍惜他们的“战利品”。
上个月,大英博物馆称,大约有2000件藏品失窃。
丢失藏品包括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和玻璃器物等。
这简直是文物界最糟糕的案件!
针对失窃文物事件,一名中国记者在联合国灵魂发问:“如果博物馆不能保护文物的安全,它们应该被送回自己的国家吗?”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斯特凡纳·迪雅里克被这犀利的问题怼得哑口无言,赶忙将球踢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是啊,如果能把文物还给我们,该多好啊!
中国的文物,应该由中国自己保管!
还记得雨果说的“两个强盗”吗?
他们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法国。
在大片声讨大英博物馆的骂声中,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仿佛隐身,默默躲在英国身后看戏。
据统计,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多达3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