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巧明经典释读:佛造像纵广相称学说的理论渊源、主要经典及两种造像量度
关键词:佛造像;纵广相称;造像量度;125指;120指;
一、佛造像纵广相称学说的概念与理论渊源
(一)佛造像纵广相称:源自古印度审美传统,以自然物象比喻佛像造型
“纵广相称”是一种在佛像绘造过程中遵循的法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艺术家在绘造佛像的艺术的创作实践中运用量度学的方法,使所造佛像从脚底到顶髻的纵高与两手左右伸展的横广量度完全相等,无论是平面画像,还是立体塑像都要按照这一方法绘造,概莫能外。纵广相称的造像法度源自佛教经典,大乘佛教认为,纵广相称或身纵广相,是诸佛及获大乘道地的菩萨身体显现出多种庄严法相之一。而在古代造像量度经典中把纵广相称作为造像量度学重要理论概念,认为,佛像纵广相称是由释迦牟尼亲口宣说的造像基本法度,并在长期佛像艺术创作实践中积累总结了一套被称为造像量度学的知识体系,将其纳入工巧明学2范畴。佛像纵广相称理论学说源自古代印度,随佛教传入西藏,历代藏族艺术家按照佛像纵广相称法度原则绘塑佛像,并创作出论述纵广相称的造像量度大量文献,形成于15世纪的藏文原创造像量度经典《如来佛身量如意宝珠》提出:“佛像纵广相称,犹如尼拘陀罗树”()3学说,并对于纵广相称的概念和实践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
纵广相称,又称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换句话说,就是从脚底到头顶身高与两手张开手掌后两掌加两臂之长度相齐而且对称。佛教认为,佛身体具有纵广相称之相,叫做身纵广相,就是身仪端正,竖纵横广,完全相称。
纵广相称,藏文作4,读音“曲辛噶巴”。有(5、6、7、)等多种写法。“曲辛”()意为纵横、高宽;“噶巴”()意为匀称、调匀之意8;“曲辛噶巴”,意为高度和宽度相等(。简言之,(插图1)藏文中出现()和()是藏文异体字。汉文经典翻译为身纵广相、身广长等、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
总之,尼拘陀罗树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而这正是古代印度艺术家创作佛像的灵感源泉。造像量度经典用尼拘陀罗树比喻佛像纵广相称,显然是从两者外在的形状进行比喻,反映了“感大自然之物象而后取其‘真’是古代印度绘画艺术的审美思维方式。”13这是古代印度艺术审美,通过模仿自然物象外在的曲线、造型和神态来表现形象的美学传统。
(二)佛像纵广相称:既是佛教教义,又是造像量度
1.纵广相称是佛身庄严法相:《现观庄严论》
对于纵广相称的概念,佛教教义经典和造像量度经典都进行了解释。佛教教义经典对纵广相称理论概念进行了宗教哲学层面的阐释。纵广相称,又称身纵广相,是指佛身头足之高与两手张开手掌后两掌加两臂之长度相齐,佛的圆满受用身()14显示的庄严法相。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四身15,即:本性身()、智慧法身()、受用身()和化身(),其中受用身和化身为色身()。所谓色身就是佛具体身相,在不同层次受众和境界显现不同的形象,佛圆满受用身在色究竟天密严净土()显现,例如大日如来佛;佛化身在秽土()人间显现,例如释迦牟尼佛。佛受用身有诸多特征,佛教称之为法相或者庄严法相。概括起来有“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两种,统称为“相好”()。其中三十二相是比较明显或者一目了然的特征,例如:手掌心有吉祥纹饰、眉间有白毫、上身如狮子健硕等。八十随好则是一些细微难见和不易查觉的特征,因此也叫微妙之相,但是这些细微特征也是能使人生起欣喜爱乐之心;例如:舌头柔软微薄赤红、声音如发雷般洪亮、牙齿锋利白平齐等。
关于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的名称和具体内容,佛教经典《现观庄严论》()16第八品法身品中做了详细阐释:“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17经典指出,是佛菩萨获大乘道地者圆满修行时身体显示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当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其身体便会示这些法相。纵广相称是三十二种法相中的第二十二相,经典指出:“眉间毫相严,上身如狮子;髆圆实项丰,非胜现胜昧;身量纵横等,譬诺瞿陀树;”()。18佛面部有白毫庄严,上身如狮子一般,肩头圆而胸部发达;身体散发香味,身体如尼拘陀罗树一般纵广相称。
《现观庄严论》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作为《慈氏五论》20之一,它形成于公元4世纪前后,相传由弥勒传授与无著师论21。印度班智达和西藏学者对《现观庄严论》撰写有众多注疏,并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学修般若课程的教材,学僧对经典内容要熟记于心。《现观庄严论》把纵广相称作为佛教教义的概念进行阐释,认为纵广相称是佛修行圆满之后显示的三十二种庄严法相之一,这是从哲学和宗教理论层面的阐释,是对纵广相称抽象概念的哲学阐释是的和美学论述。对于在绘造佛像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实现佛像纵广相称的具体方法,《现观庄严论》并没有论述。
2.佛像纵广相称是绘造佛像的法度原则:四部造像量度经典
纵广相称作为绘造佛像的量度法则,造像量度经典也对纵广相称概念进行解释,同时也阐述了在绘造佛像艺术创作实践中如何应用造像量度法则,使佛像佛像真正达到纵广相称的法度要求的具体方法。《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疏》《画相量度经》和《造像量度经》等四部译自梵文的造像量度经典,被称“三经一疏”,是诸多藏文造像量度经典文献中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大约在13世纪前后翻译成藏文。后来,这四部经典均被编入藏文《丹珠尔》工巧明部中,其中三部经典,对于佛像纵广相称的进行了论述。
1).《佛说造像量度经》关于佛像纵广相称的论述
《佛说造像量度经》()一译《佛像如尼拘落陀树纵广相称十拃度量》。从这部经典的藏文名称中可以看出,经典论述的主题就是佛像纵广相称如尼拘落陀树概念及其的具体度量。据经典记载,纵广相称作为佛教造像理论思想和基本法度,由佛祖释迦牟尼提出。经典在开篇中开宗明义地对佛像纵广相称概念进行了简要论述:“佛说,舍利弗…如来佛身的量度是纵高和横广相称,就像尼拘陀罗树一样;身体高度等于两臂伸展的长度,两臂伸展长度就等于身体高度;今天我如实讲述身体纵高、横广、肢体、分支、关节,以及頂髻等其他各部的量度,仔细听好!”22()23。这段论述,首先解释了佛像纵广相称的概念:“如来身纵广相称,如尼拘啰陀树,满自一寻。”()然后,具体论述了佛身、四肢以及关节各部的量度,以及在造像过程中如何时所造佛像达到纵广相称实物法度要求的方法。强调了绘塑佛像时遵循纵广相称造像量度法则的重要性,以及绘塑用于供养观瞻的佛像所遵循造像量度。
《佛说造像量度经》24是造像量度经典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因为它“是一部以释迦牟尼佛为典范、论述人体绘画基本比例的佛经典籍,为藏传佛教传统造像艺术的理论依据。”25作为造像量度经典《佛说造像量度经》它的佛像纵广相称理论学说,深刻影响了造像量度理论形成发展,以及造像艺术实践,纵广相称因此成为佛教造像量度学的第一法度。
据《佛说造像量度经》记载,这部经典是在佛陀成佛后前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之前,在舍利佛的请问之宣说。指出:“佛说,舍利弗,等我升天国,不在人间,或是等涅槃之后,如果有人想念我。”由此,这部经也被译成《舍利佛问经》26()。然而,学界对于《佛说造像量度经》这部经典是否由佛陀宣说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悬而未决。但可以确定的是,经典把佛像纵广相称作为重要造像学概念和理论思想进行阐述,并将佛像纵广相称如尼拘落陀树这一概念作为经文题目,足以显示这一学说的重要性。
2).《造像量度经疏》关于佛像纵广相称的论述
3).《画像量度经》关于纵广相称的论述
与《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疏》不同,《画相量度经》中所指纵广相称不是佛像,而是转轮王像。经典认为,转轮王的身体纵广相称像尼具陀罗树一样。经典指出:“转轮王身体的纵广是如何,仔细叙来请听好;身体纵广要相等,尼拘陀罗树一般。”32()文献指出,转轮王像纵广相称,但是转轮王像纵广相称其量度为一百零八指。转轮王身体量度是用自己的手指进行测量。“转轮王身高,用造像自身的手指测量,共有一百零八指;不是用其他人的手指测量;以上所讲为转轮王的身体长度。”33(())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研究发现,虽然经典所述的造像量度是转轮王,而非佛。但是其实《画相量度经》中关于纵广相称基本理论和美学思想,与上述《佛说造像量度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具体量度,前者说的是佛,其量度是一百二十五指;后者说的转轮王,其量度是一百零八指。而更有趣的是,《画相量度经》中所论述的转轮王一百零八指的造像量度,与三经一疏中的另一部造像量度文献《造像量度经》34中菩萨一百零八指造像量度的内容基本相同。佛像造像艺术家在绘造菩萨像时,就是遵照纵广相称量度为一百零八指的量度进的。
《画相量度经》是藏族翻译师扎巴坚参翻译,不久被编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工巧明部,后来西藏历史上掀起数次补编、抄写、刊刻大藏经热潮,《画相量度经》和其他几部造像量度经典也随之传播。笔者通过对不同版本的《丹珠尔》中文本进行比较后发现,各版本对于这部经典的内容,除了个别异体字的不同以外基本一致,没有做过任何的改动。因此,我们认为这部藏文经典的内容依旧保留了《画相量度经》梵文原文的风貌,换句话说,经典的在翻译成藏文之前就已经“改头换面”。毋庸置疑,这部经典对于藏族造像量度理论发展和艺术创作实践同样形成了影响。
研究表明《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疏》《画相量度经》的梵文原典,有的大约形成于笈多时期,公元6世纪或稍早37,有的文献形成于8到9世纪。其中有两部经典由藏族翻译师雅隆扎巴坚参和阿闍黎达玛多罗,在贡塘王城(今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境内)译成藏文。有研究者根据扎巴坚参生活的年代推断出文献被翻译成藏文的大概年代:“可以推论扎巴坚赞最迟也是12世纪的人。因此,《量度经》在10世纪至12世纪间被译成藏文的可能性极大”38。14世纪布顿仁钦珠将三经一疏编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后,随着藏文大藏经的写造和刊刻以及传播,造像量度理论文献在藏族地区乃至喜马拉雅周边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到了清代中期传播到至内地和蒙古等其他民族地区,影响很大。
二、佛造像纵广相称的两种量度及其划分方法
关于佛像纵广相称的具体量度以及如何划分和计算等艺术创作实践细节问题上,“三经一疏”以及早期经典观点有不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两派,即佛像纵广相称125指说和佛像纵广相称120指说。通过藏文文献解读发现,以勉拉顿珠著作《如来佛身量如意宝珠》代表的早期藏文原创造像量度经典,在解释佛像纵广相称的概念和具体方法时,除了依据《佛说造像量度经》等早期造像量度经典之外,还依据了《时轮摄略经》和《吉祥胜乐根本续》等密宗经典。尤其在论述佛像125指量度和120指两种量度时,几乎历代造像量度理论著作依据《时轮摄略经》和《吉祥胜乐根本续》的论述点。下面以《时轮摄略经》和《吉祥胜乐根本续》为基础,介绍佛像纵广相称125指与120指量度。
(一)佛造像纵广相称,其量度为125指
1.佛造像纵广相称量度为125指论述的出处及其内容
佛像纵广相称量度为125指,就是指佛像从脚底到頂髻的纵向高度与两手张开手掌后两掌加两臂之长度相齐,其量度是125指。藏文原创造像量度经典通常引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时轮摄略经》39中的论述。经典指出:“如来佛主顶髻到白毫中间的量度是十二指半,白毫到颈部莲花之间、颈部到心间、心间到肚脐、肚脐到私处莲花等的量度相同,均为是十二指半;脚掌、小腿、大腿、胯部等量度分别是:十四指、二十五指、二十五指和四指;胸部中线到肩部为十二指半、上臂、小臂和手部的量度分别是:二十指、十六指和十二指;共一百又二十五指;九六指为人的标准量度。四指半、四指、四指、四指半、四指、四指,依次为佛像顶髻、发髻、额头、鼻子、下颌、颈部的量度。之后是心间、肚脐、私处依次是十二指半;私处莲花中央根部金刚等能仁头顶之顶髻。”40原文如下:()。
2.佛造像125指量度的划分与计算方法
虽然《时轮摄略经》关于佛像纵广相称量度为125指的论述十分简短,但完整论述了佛像纵高和横广都划分成几个部分的量度,并逐一分别论述,指出了具体的量度数据。在论述佛像纵高量度时采用自上而下依次介绍上身各部分量度,之后自下而上介绍下身各部分量度的论述顺序。在介绍佛像横广量度时,采用从中心线向两则介绍各部分量度的论述方法。
根据《时轮摄略经》论述,我们归纳出佛像纵广相称125指的具体量度。125指佛像纵高量度如下:顶髻4指,发际4.5指,白毫4指,鼻子4指,下颌4.5指,颈部4指,胸部、肚脐和私处各1协共计即37.5指,胯部4指,大腿2协计25指,膝盖4指,小腿2协计25指,脚厚4.5指。(图2,佛像纵广相称125指草图。44)
图表一:125指佛像纵高各部量度一览表
佛像横广量度是双手向左右两则伸展,从一则中指尖带另一侧中指尖间的距离。根据《时轮摄略经》,佛像纵广相称125指的横广的各个量度为:中心线一侧胸部12.5指、上臂20指、下臂16指、手掌12指、肘关节和腕关节各加1指,共计62.5指,中心线两侧相加得125指。(见图)
图表二:125指佛像横广量度一览表
勉拉顿珠指出,佛像纵广相称125指的学说和造像方法广乏应用于各类造像,这一理论学说依据是时轮派续部经典:“如来佛像,应由智慧深广、技师精湛的工匠来绘画、铸造、雕塑、泥等;无论哪一种,其身量一百二十五指者,依据《时轮根本续》和菩萨注疏等经典。未在其中阐明的详细细节等,按照《胜乐源续注释》进行补充,忿怒神明应具有九种姿态。”()46勉拉顿珠的关于佛像纵广相称量度125指的理论学说内容和渊源的这段论述,似乎对于15世纪以后像量度的理论学说和绘造佛像的艺术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佛像纵广相称,其量度为120指
1.佛像纵广相称量度120指的论述的出处及其内容
通过藏文古代文献释读发现,阐述佛像纵广相称量度为120指的观点和具体量度内容时,所依据的经典是《吉祥胜乐根本续》47(),因此,被称为胜乐派。()《吉祥胜乐根本续》经典主张佛像量度为120指。经典关于佛像量度120指的论述较为简短。基本内容如下:()48“佛像量度纵高横广相同,均为一百二十指。纵高量度,面部为十二指,颈部四指。额头、发际、头顶和耳际的量度相同。胸膛、脐孔和私处均为一面度,共计三面度。从阴根往下至膝盖为二面度,膝盖三指,大腿与小腿之上和之下各加二指,大腿为二面度,脚板厚度四指,膝盖加一指,脚底至阴根下半身共六十指,从阴根以上至顶頂髻顶端上半身共六十指,相加为一百二十指。横广量度是,中间颈部为二面度,亦即,从中线至两侧腋窝十二指,手臂量度为三特莫49,上臂二十指,小臂十六指,手掌十二指,总共六十指;另一侧的量度与此相(同也是六十指),两侧相加得一百二十指,这样才是纵广相称之像。(图3,佛像纵广相称量度125指图样,洛扎珠古?嘉央旺波绘,17世纪。)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中指出,佛身如尼拘陀罗树,纵广相称。”50
2.120指的具体划分与计算
从以上释文可以看出,《吉祥胜乐根本续》在论述120指佛像量度时,也是将量度划分为纵高和横广两部分,然后分别进行论述的方法。
按照经典论述佛像纵高各部的量度分别为:顶髻4指,发际4指,面部12指,颈部4指,心间12指,肚脐12指,私处12指,大腿24指,膝盖4指(膝盖上下各2指),小腿24指,脚厚4指。(图4,佛像纵广相称125指设计草图。)
图表三:120指佛像纵高量度一览表
佛像横广各部量度分别为:中心线至腋下为12指,手总长为三个协共计36指(其中上臂20指、小臂16指)、手掌12指。共计60指。纵高横广均为120指。
图表四:120指佛像横宽量度一览表
藏文原创文献在论述造像量度理论渊源时,通常说认为藏传造像的理论源于显密两种经典,所谓,显宗经典指的是《佛说造像量度经》等经典,而密宗经典指的是《时轮摄略经》《吉祥胜乐根本续》以及《黑阎摩敌续十三品》()三本经典。
从文献梳理中看,佛像纵广相称的量度理论学说,只是对于佛像而言,适用于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诸佛,包括三世佛、五方佛、十方佛、三十五忏悔佛、贤劫千佛等类型佛像进行描述时使用,对于菩萨类造像是不是都是要做到纵广相称的问题,《时轮摄略经》和《吉祥胜乐根本续》似乎没有明确论述。有文献认为,120指佛像量度指的是平面的绘画佛像的量度,125指佛像量度指的是立体的塑造佛像量度,“(佛像)量度,按时轮经典论述为125指,按胜乐经典论述则是120指,此虽存疑,但仔细分析时轮所述125指为塑像量度,胜乐120指为画像量度,这似乎也是勉塘巴(勉拉顿珠)观点。54()
三、结语
对佛像纵广相称具体量度与计算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依据《时轮摄略经》的主张佛像纵广量度为125指,依据《吉祥胜乐根本续》的则主张佛像纵广量度为120指。两种量度相差5指(索寞)从精确的量度学和数学计算来看,似是有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然而,无论是主张125指的《时轮摄略经》,还是主张120指《吉祥胜乐根本续》,两者只是量度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按照两种量度所造的佛像最终都能做到纵高和横广量度完全相等。
(说明:本文原载于《中国藏学》2020年第1期,发布时对原文标题和内容略有修改。)
—————————————————————————————————————————
1三经一疏:四部佛教造像典籍的总称,即指《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绘画量度经》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收编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工巧明部。
3勉拉顿珠著,《如来佛身量如意宝珠》,引自根秋登子整理,《藏族工艺学经典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35页。
4《佛说造像量度经》又译《佛像如尼拘落陀树纵广相对称十拃量度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3叶(藏文编码第5页下)。
5[印度]慈氏著,班智达?郭弥其麦与比丘尼?罗丹西饶译定,《般若波罗密多秘诀现观庄严论》(),引自《现观庄严论注疏》(上),()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4页。
6《造像量度经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3叶(藏文编码第5页下)。
7《佛说造像量度经》又译《佛像如尼拘落陀树纵广相对称十拃量度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4叶(藏文编码第6页下)
8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次,第349页。
9张天锁译,《造像量度经疏》()(又译《十搩手造像量度经疏》引自《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6月,第341页。
10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佛说造像量度经》(),《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4叶。
13蔡枫,《印度画论<梵天尺度>的美学思想》,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1月,第1期,第47页。
14[印度]慈氏著、班智达?郭弥其麦与比丘尼?罗丹西饶译定,《般若波罗密多秘诀现观庄严论》(),引自《现观庄严论注疏》上,()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8页。
15[印度]慈氏著,印度班智达?郭弥其麦与比丘尼?罗丹西饶译定,《般若波罗密多秘诀现观庄严论》(),引自《现观庄严论注疏》上,()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8页
16[印度]慈氏著,印度班智达郭弥其麦与比丘尼罗丹西饶译定,《般若波罗密多秘诀现观庄严论》(),引自《现观庄严论注疏》上,()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页4-20页。
17[印度]慈氏著,印度班智达郭弥其麦与比丘尼罗丹西饶译定,《般若波罗密多秘诀现观庄严论》(),引自《现观庄严论注疏》上,()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8页。
18[印度]慈氏著,印度班智达郭弥其麦与比丘尼罗丹西饶译定,《般若波罗密多秘诀现观庄严论》(),引自《现观庄严论注疏》上,()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8页。
20《慈氏五论》:《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法性论》和《辩中边论》。
21无著:佛教广行派开宗大师,古印度六圣二庄严之一。四世纪出生于印度北部一个婆罗门家族。相传他前往鸡足山修行,亲见弥勒,并传授了《慈氏五论》。
22《佛说造像量度经》,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3叶,笔者翻译。
23《佛说造像量度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3叶。
24《佛说造像量度经》(),全文共172句,除首句是梵、藏文书名及释迦牟尼佛和弟子舍利弗的对话共18句用散文体外,其余均用偈文体写成。”引自马学仁,《藏传佛教画论典籍<佛身影像相>》,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1997,第57-61页。
25马学仁,《藏传佛教画论典籍<佛身影像相>》,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1997,第57-61页。
26《佛说造像量度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4叶。
27《造像量度经疏》,又译,《十拃手造像量度经疏》《等觉佛所说身影量释》)张天锁翻译,《十拃手造像量度经疏》,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6月,第341页;
28张天锁翻译,《十拃手造像量度经疏》,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6月,第341页;
29[比利时]魏查理著,罗文华译,《<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总第112期。
30根秋登子整理,《藏族工艺学经典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12月,第1页。
31《画相量度经》又译为《梵天尺度》《画相》等。
32《画相量度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7叶,藏文编码第7页下。
33《画相量度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8叶,藏文编码第8页下。
34《造像量度经》()引自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丹珠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2函()第9叶,藏文编码第9页下。
35[比利时]魏查理著,罗文华翻译,《<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总第112期,第60页
36共同明处,“十明”中除内明(佛学)外,其余学科为内外道共同所学处。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173页。
37[比利时]魏查理著,罗文华翻译,《<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总第112期,第62页。
38马学仁著,《<造像量度经>的基本内容以及翻译年代》,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第101页。
39《吉祥时轮根本续》()在不同《大藏经》中采用了不同经名,据统计至少三种不同名称:理塘版:()卓尼版:()纳塘版:()。
40理塘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第77卷,影印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藏。
41门拉顿珠、杜马?丹增彭措著,罗秉芬译著《西藏佛教彩绘彩塑艺术:如来身量的析宝论、彩绘工序明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0页。
42勉拉顿珠著,《如来佛身量的宝析轮》,噶庆?洛桑彭措著著《藏传佛教唐卡绘画明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43HandbookofTibetanIconometryAGuidetotheArtsofthe17thCentury,EditedbyChristophCuppers,LeonardvanderKuijp,,UlrichPagelWithaChineseIntroductionbyDobisTseringGyal,LEIDEN.BOSTON,2012.克里斯托夫?库珀斯、伦纳德?范德、尤里希?佩格尔编《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又译《藏传佛教绘画量度经》,洛扎珠古洛布嘉措、江孜嘉央旺波、昂仁桑结曲扎著,道韦才让加译,2012年,第30页。
44TibetanThangkaPainting,Method&Materials.DavidPjackson,JaniceAJackson,Serindiapublications.
45八世嘎玛巴弥觉多吉著《大日明镜》,嘎玛德勒编著《嘎玛嘎赤派唐卡画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57页。
46勉拉顿珠著,笔者翻译,《如来佛身量的宝析轮》,噶庆?洛桑彭措著《藏传佛教唐卡绘画明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第16-17页。
47拉萨版《甘珠尔》,木刻版,拉萨,第81函,第123-127页。
48勉拉顿珠著,《如来佛身量的宝析轮》,引自噶庆?洛桑彭措著《藏传佛教唐卡绘画明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6-17页。
49特莫:掌,量度单位,与协相同,为十二指。
50笔者翻译,勉拉顿珠著《如来佛身量的宝析轮》,引自噶庆?洛桑彭措著《藏传佛教唐卡绘画明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6-17页。
51八世嘎玛巴弥觉多吉著,《大日明镜》,引自嘎玛德勒著,《嘎玛嘎赤唐卡画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56页。
52熊文彬、一西平措著,《白琉璃?造像量度画本》,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增刊,(总第90期),第32至45页。
53工珠元旦嘉措著,多吉杰博、土登尼玛编,《知识总汇》(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2月,第578页。()
54第司桑杰加措著,《白琉璃?除锈》(根秋登子整理,《藏族工艺学经典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12月,第139页。
55《胜乐源流续三十四品》在不同藏文《大藏经》版本中采用三种不同的经名,拉萨版《大藏经》中的经名为:()理塘版《大藏经》中的经名为:()纳塘版《大藏经》中的经名为:()。学界对这部文献内容了解并不多,有学者将其译成《戒律源流经》或《吉祥律仪源续》等,可能是按照藏文“敦迥”直译成律仪。事实上“敦迥”是“敦巴迥瓦”的简称;“敦巴”意思廓洛敦巴,意思是胜乐,“迥瓦”意思是起源或出生。因此汉文翻译成“胜乐源续”更接近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