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艺术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在传统音乐的河流中,她更是以其独特的传承流传至今。湖南古琴艺术则是此大河中的一支分流,渊源亦为流长。其一,琴人。湖南不乏古琴大家,明清、近现代琴人更是名家辈出,代表琴家有明末清初衡阳王夫之、清朝浏阳邱之稑、清末长沙顾氏家族、清末民初宁远杨宗稷、现代庐陵彭祉卿、湖南永顺査阜西、湖南桂阳李伯仁等,尤以杨宗稷成就最大,创立“九疑派”,著成琴学巨著《琴学丛书》,成为目前研究琴学的重要献。其二,琴器。湖南省博物馆现藏有完整及半成品古琴约五十三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琴器有公元前168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唐琴“独幽”,“飞泉”、明琴“祝公望”、“鹤鸣秋月”以及占全馆古琴总数三分之一的清代浏阳礼乐局所用琴等。虽是这批琴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就其馆藏数量来说,算是首屈。其三,琴曲。南宋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于1207年移居湖南南岳衡山,创作了琴曲《潇湘水云》。此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是几百年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琴曲。
除以上所述,湖南古琴艺术还在琴律、琴谱、琴社等方面创造出优秀成果。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国古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古琴为探讨对象,对文献收集情况、馆藏部分琴器作一番简述。
2.文献综述
除此之外,其他涉及湖南省博馆馆藏古琴的主要专著有:《中国古琴珍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湖南省博馆馆馆藏古琴五床--“独幽”、“寒泉漱石”、“万壑松风”、“祝公望”、“鹤鸣秋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九床--“马王堆3号墓七弦琴”、“独幽”、“万壑松风”、“鹤鸣秋月”、“蕉叶琴”、“七弦琴4件”;《今虞琴刊》(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其《古琴徵访录》与《杂录》部分收录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同名古琴,且均曾经由湖南琴家李伯仁收藏的“飞泉”,“独幽”,“万壑松风”,“凤皇”琴。但以上所录之琴,是否即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还须进一步考证。此类记录湖南省博馆藏古琴的专著,其撰写体例大体相似,即描述所收古琴的收藏、斫制年代、式样、断纹、漆色、铭文、款识、历史流传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皆侧重于物质形态的描述。
3馆藏部分琴器
作为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琴器,汇集了先辈斫琴技术、审美观念、精神信仰、文化涵养等诸多方面的智慧,是研究历代古琴艺术的钥匙之一。现全国流传下来可考的馆藏和私藏古琴约一千余床。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上自汉代下迄民国时期的古琴约五十三床,位居我国馆藏古琴数量之首,这些琴跨越千年,经汉、唐、明、清同展一馆。笔者未能亲覩所有藏琴,以下就馆藏个别古琴简要列出。
3.1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
这种现象甚为有趣,但笔者在此不作深究。除马王堆汉墓琴外,目前国内已出土的汉代以前的琴主要有:1978年出土的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五弦琴;199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七弦琴;1980年出土的长沙五里牌战国琴。这些出土的琴与后来传世古琴在形制上有很大得区别,目前对这类琴有两种界定:
3.2唐琴“独幽”与“飞泉”
“飞泉”琴是李伯仁于民国初期以百金购得,在《玄楼弦外录》中有较详细的购琴始末。此琴也为李伯仁所偏爱,游玩、出访都曾携带在身,也曾将“飞泉”琴赠予他的女儿李琬玉。1944年“飞泉”琴流入到程宽先生手中,先生于1979年将琴捐赠给国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同名、同铭、同印鉴的“飞泉”琴,这两张琴的出现又将如何解释历代都不乏名琴的仿制,两“飞泉”中其一为仿并非没有可能。
3.3“朝阳鸣凤”琴
琴内腹款云“大明嘉靖甲子岁夏五月之吉”、“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木雅制”。大明嘉靖甲子年为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
龙池两侧行书云“朝阳既升,巢凤有辉,朱弦一奏,天下文明”。与此琴铭文相似的琴尚有台北同名明琴“朝阳鸣凤”,琴铭仅有一字之别,“辉”作“声”。另香港卢家炳先生藏有“鸣凤”,龙池两旁有文“朝阳旡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唐健垣先生按语云“旡是‘既’字,朱丝即琴弦。红色的琴弦名为朱弦。此铭文第二句隐藏朱明二字,盖明帝姓朱也,此与都梁琴以朱色纪念明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则以朱代明为先民之习惯也”,唐先生考证琴铭为明末潞王朱常淓所刻,“隐喻反清复明之意”。
3.4写心琴
琴上轸池和龙池之间有圆印,其中有“写心”二字,龙池下方有方印“恒斋珍藏”。省博物馆称该琴应为清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所收藏。
李文炤(1672-1753),清代经学家。字元朗,号恒斋。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岳麓书院山长。《恒斋文集》卷五“与人论文书”有“相别数载长亭偶遇写心之幸实出望外”句,另有《熊子逾三假击壤集戏赠》有“皇王帝伯写心印雪月风花”句,此为李文炤在《恒斋文集》中仅两处提到的有关“写心”二字的资料。但在文集中有多处提到琴,卷八丙子年所写《憶叔父克家翁》诗有“人琴俱去已三时,此夜清秋更可思”句。又如《水阁夜坐赋得座上泛潇湘》“万壑龙吟地轴摇,千岩松啸山灵怒......澄清六合炎威改,扁舟一叶五湖波,烟水苍苍听欸乃”,又如《题朱中天小像》“挟剑携琴坐石间,素书一卷启琅函”。至于“写心”琴是否为李文炤曾经的藏琴,笔者未作进一步地考证。
除上述琴外,湖南省博物馆还藏有“鹤鸣秋月”、“祝公望”、“寒泉漱石”、“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养中和性”、“海月清晖”、“九霄环佩”、“醉涛”、谭嗣同“崩霆”、仲尼式无名七弦琴、左宗棠仲尼式琴、“凤皇”、“炎陵文梓”、浏阳礼乐局所制十六床古琴等等。笔者期有更多更详细的研究成果供人参考。
注释:
[1]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考辨与研究》载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
[3]“鹤鸣秋月”琴的琴式在历代均不见,《中国古琴珍萃》将此琴命为“鹤鸣秋月”式。
[4]《琴府·下一》,唐健垣编纂,联贯出版社,第1667页。
[5]《琴府·下一》,第1668页。
[6][7]《征鸿》见《今虞琴刊·杂录》,第324页。
[8][9]《琴府·下一》,图264-265、文第1666页。
[10]《恒斋文集》卷五,乾隆刻本,四为堂藏板。
参考文献:
[1]项阳.“飞泉”鸿宝清角遗音--程宽先生与唐琴[J].音乐爱好者.1994(4).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琴珍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3]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2005.
[4]高至喜、熊传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M].湖南:大象出版社2006.
[5]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续)[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四辑.2007.
[6]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再续)[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四辑.2007.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琴珍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8]今虞琴社.今虞琴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9.
[9]宁江滨.湘籍琴家邱之稑、杨宗稷、顾梅羹考略[J].湖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