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古琴概述黄鹤

中国古琴艺术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在传统音乐的河流中,她更是以其独特的传承流传至今。湖南古琴艺术则是此大河中的一支分流,渊源亦为流长。其一,琴人。湖南不乏古琴大家,明清、近现代琴人更是名家辈出,代表琴家有明末清初衡阳王夫之、清朝浏阳邱之稑、清末长沙顾氏家族、清末民初宁远杨宗稷、现代庐陵彭祉卿、湖南永顺査阜西、湖南桂阳李伯仁等,尤以杨宗稷成就最大,创立“九疑派”,著成琴学巨著《琴学丛书》,成为目前研究琴学的重要献。其二,琴器。湖南省博物馆现藏有完整及半成品古琴约五十三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琴器有公元前168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唐琴“独幽”,“飞泉”、明琴“祝公望”、“鹤鸣秋月”以及占全馆古琴总数三分之一的清代浏阳礼乐局所用琴等。虽是这批琴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就其馆藏数量来说,算是首屈。其三,琴曲。南宋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于1207年移居湖南南岳衡山,创作了琴曲《潇湘水云》。此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是几百年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琴曲。

除以上所述,湖南古琴艺术还在琴律、琴谱、琴社等方面创造出优秀成果。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国古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古琴为探讨对象,对文献收集情况、馆藏部分琴器作一番简述。

2.文献综述

除此之外,其他涉及湖南省博馆馆藏古琴的主要专著有:《中国古琴珍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湖南省博馆馆馆藏古琴五床--“独幽”、“寒泉漱石”、“万壑松风”、“祝公望”、“鹤鸣秋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九床--“马王堆3号墓七弦琴”、“独幽”、“万壑松风”、“鹤鸣秋月”、“蕉叶琴”、“七弦琴4件”;《今虞琴刊》(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其《古琴徵访录》与《杂录》部分收录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同名古琴,且均曾经由湖南琴家李伯仁收藏的“飞泉”,“独幽”,“万壑松风”,“凤皇”琴。但以上所录之琴,是否即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还须进一步考证。此类记录湖南省博馆藏古琴的专著,其撰写体例大体相似,即描述所收古琴的收藏、斫制年代、式样、断纹、漆色、铭文、款识、历史流传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皆侧重于物质形态的描述。

3馆藏部分琴器

作为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琴器,汇集了先辈斫琴技术、审美观念、精神信仰、文化涵养等诸多方面的智慧,是研究历代古琴艺术的钥匙之一。现全国流传下来可考的馆藏和私藏古琴约一千余床。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上自汉代下迄民国时期的古琴约五十三床,位居我国馆藏古琴数量之首,这些琴跨越千年,经汉、唐、明、清同展一馆。笔者未能亲覩所有藏琴,以下就馆藏个别古琴简要列出。

3.1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

这种现象甚为有趣,但笔者在此不作深究。除马王堆汉墓琴外,目前国内已出土的汉代以前的琴主要有:1978年出土的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五弦琴;199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七弦琴;1980年出土的长沙五里牌战国琴。这些出土的琴与后来传世古琴在形制上有很大得区别,目前对这类琴有两种界定:

3.2唐琴“独幽”与“飞泉”

“飞泉”琴是李伯仁于民国初期以百金购得,在《玄楼弦外录》中有较详细的购琴始末。此琴也为李伯仁所偏爱,游玩、出访都曾携带在身,也曾将“飞泉”琴赠予他的女儿李琬玉。1944年“飞泉”琴流入到程宽先生手中,先生于1979年将琴捐赠给国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同名、同铭、同印鉴的“飞泉”琴,这两张琴的出现又将如何解释历代都不乏名琴的仿制,两“飞泉”中其一为仿并非没有可能。

3.3“朝阳鸣凤”琴

琴内腹款云“大明嘉靖甲子岁夏五月之吉”、“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木雅制”。大明嘉靖甲子年为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

龙池两侧行书云“朝阳既升,巢凤有辉,朱弦一奏,天下文明”。与此琴铭文相似的琴尚有台北同名明琴“朝阳鸣凤”,琴铭仅有一字之别,“辉”作“声”。另香港卢家炳先生藏有“鸣凤”,龙池两旁有文“朝阳旡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唐健垣先生按语云“旡是‘既’字,朱丝即琴弦。红色的琴弦名为朱弦。此铭文第二句隐藏朱明二字,盖明帝姓朱也,此与都梁琴以朱色纪念明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则以朱代明为先民之习惯也”,唐先生考证琴铭为明末潞王朱常淓所刻,“隐喻反清复明之意”。

3.4写心琴

琴上轸池和龙池之间有圆印,其中有“写心”二字,龙池下方有方印“恒斋珍藏”。省博物馆称该琴应为清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所收藏。

李文炤(1672-1753),清代经学家。字元朗,号恒斋。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岳麓书院山长。《恒斋文集》卷五“与人论文书”有“相别数载长亭偶遇写心之幸实出望外”句,另有《熊子逾三假击壤集戏赠》有“皇王帝伯写心印雪月风花”句,此为李文炤在《恒斋文集》中仅两处提到的有关“写心”二字的资料。但在文集中有多处提到琴,卷八丙子年所写《憶叔父克家翁》诗有“人琴俱去已三时,此夜清秋更可思”句。又如《水阁夜坐赋得座上泛潇湘》“万壑龙吟地轴摇,千岩松啸山灵怒......澄清六合炎威改,扁舟一叶五湖波,烟水苍苍听欸乃”,又如《题朱中天小像》“挟剑携琴坐石间,素书一卷启琅函”。至于“写心”琴是否为李文炤曾经的藏琴,笔者未作进一步地考证。

除上述琴外,湖南省博物馆还藏有“鹤鸣秋月”、“祝公望”、“寒泉漱石”、“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养中和性”、“海月清晖”、“九霄环佩”、“醉涛”、谭嗣同“崩霆”、仲尼式无名七弦琴、左宗棠仲尼式琴、“凤皇”、“炎陵文梓”、浏阳礼乐局所制十六床古琴等等。笔者期有更多更详细的研究成果供人参考。

注释:

[1]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考辨与研究》载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

[3]“鹤鸣秋月”琴的琴式在历代均不见,《中国古琴珍萃》将此琴命为“鹤鸣秋月”式。

[4]《琴府·下一》,唐健垣编纂,联贯出版社,第1667页。

[5]《琴府·下一》,第1668页。

[6][7]《征鸿》见《今虞琴刊·杂录》,第324页。

[8][9]《琴府·下一》,图264-265、文第1666页。

[10]《恒斋文集》卷五,乾隆刻本,四为堂藏板。

参考文献:

[1]项阳.“飞泉”鸿宝清角遗音--程宽先生与唐琴[J].音乐爱好者.1994(4).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琴珍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3]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2005.

[4]高至喜、熊传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M].湖南:大象出版社2006.

[5]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续)[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四辑.2007.

[6]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再续)[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四辑.2007.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琴珍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8]今虞琴社.今虞琴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9.

[9]宁江滨.湘籍琴家邱之稑、杨宗稷、顾梅羹考略[J].湖南师范大学.2009.

THE END
1.博杯”长沙市中学生“走进两宋”展示活动顺利举办湖南博物院12月8日下午,湖南博物院和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追寻历史的足迹”之“湘博杯”长沙市中学生“走进两宋”展示活动在湖南博物院顺利举办。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军山,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主任周虹,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邓进平,长沙市教育科学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10366
2.抱经丨《马王堆帛书缀合研究》:帛书整理基础工作是探秘汉代思想之(刘钊《马王堆汉墓简帛研究取得最新成果》 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9月19日第20版) 马王堆帛书出土至今已有五十年,经过唐兰、张政烺、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刘钊和陈剑等几代学人数次大规模整理,先后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马王堆汉墓帛书(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长沙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78841
3.《湖南博物院院刊》第十八辑书名▎《湖南博物院院刊》第十八辑 主编▎段晓明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23年6月 开本▎16开 字数▎1033千字 书号▎ 978-7-5538-1886-3 内容简介 本辑设置“马王堆汉墓研究”“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鉴赏与研究”“文物保护研究”和“博物馆学研究”5个栏目,收录学术论文73篇,共计百万余字。 https://www.shkp.org.cn/content.html?type=lc&id=295947
4.创作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文物文博湖南省马王堆汉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综合频道,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博物院、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湖南教育出版社、南京云锦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纪录片《马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4D766F0550TYQ0.html
5.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 颜晓军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8年第5期 为文敏传衣钵:谈王时敏与董其昌的交游 颜晓军 《紫禁城》 2018年第8期 董其昌诸子与第宅 颜晓军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特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8年11月 吴历的师承与传人 魏崴 《典藏-古美术》 2018年10月 渔山孤云——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R00004000
6.故宫院刊︱百年沉浮:明代锦衣卫世家骆氏兴衰史私家历史澎湃新闻煊赫一时的锦衣卫世家骆氏,从此被彻底湮没在历史烟云之中。 (本文首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4期,原题为《百年沉浮:明代锦衣卫世家骆氏兴衰史》,作者高寿仙(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原文注释从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308222
7.怀念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杨新先生主编有:《龙的艺术》、《国宝荟萃》、《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均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其它论文有:《明人图绘中的古物市场》、《文物》、《中国画的得意、写意和会意》(《华学》第三辑)、《八大山人三题》(《文物》1998年第10期)、《四僧小议》(《故宫博物院院刊》等。https://www.meipian.cn/3e97nwkr
8.博物馆文创发展途径探索[2]单霁翔.博物馆营销是一把“双刃剑”[J].故宫博物馆院刊,2013(4). [3]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杨帆.浅议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营销——以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4).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gyOTYwMDSDz41nsYbGcw.html
9.百年国博《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项坤鹏在题为《从博物馆期刊在人文社科来源期刊(CSSCI)中的分类谈起》的发言中阐述了五方面的问题。其一,博物馆学术期刊的定位。博物馆学的主干学科是历史学和艺术学,应根据其学科内容的特点,在学科分类中增设“博物馆学”为二级学科。其二,博物馆建设与博物馆期刊地位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100n/article_atc-13.html
10.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虎啸”琴漆膜研究[22] 郑珉中.两宋古琴浅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4):19-35.ZHENG Minzhong.Analysis of Guqin in the Song Dynasty[J].Palace Museum Journal,1999(4):19-35. [23] 丰子一,方晓阳.古琴灰胎工艺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2):44-51.FENG Ziyi,FANG Xiaoyang.Research on the http://www.wwbhkgkx.net/wwbh/article/html/20200410
11.徐州汉文化研究文献目录索引360 李银德 《汉代楚(彭城)国葬玉考》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六辑) 2020 ? 361 李银德 《王侯的威仪--以汉代玉牌贝带为中心》 《河南博物院院刊》第二辑 2020 ? 362 缪华 《江苏常州武进吴下桥遗址发掘简报》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六辑) 2020 ? 363 李祥 《徐州早期画像石椁墓相关https://www.xzmuseum.com/download_detail.aspx?id=20376
12.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172 历史学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73 历史学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 174 历史学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 科学技术史学会 175 考古学 敦煌学辑刊 兰州大学 176 考古学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 177 考古学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院 178 考古学https://www.sciencesoft.cn/cssci-2019-2020/
13.湖南两汉明器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06期 期刊 北朝墓葬音乐文化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2016年 硕士论文 金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 2016年 硕士论文 江南地区两周时期墓葬研究 吉林大学 2014年 硕士论文 固原地区北周墓葬所见的文化交流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2023年 硕士论文 莒国墓葬制度研究 河南大学 2023年 硕士论文 北https://read.cnki.net/web/Dissertation/Article/10542-1015388225.nh.html
14.全国主要考古文博类期刊文物研究 1985年12月 不定期 安徽省考古学会,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考古学集刊 1981年11月 不定期 《考古》编辑部 考古学参考资料 1978年12月 1991年12月停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湖南考古辑刊 1982年11月 1989年12月停刊 湖南省博物馆 农业考古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905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