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的产生和中国历史记载

马自原始社会为先民饲养以来,迄今与人类关系最深,这不仅因为马对人类生活、驾车、征战、交通等方面贡献最大,且几千年来,驰骋于欧亚大陆和中华大地,足迹遍世界,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南北民族之融合、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创建了丰功伟绩。

马服役于人类,用于挽车的时空界线和范畴,在中外考古学上,则是十分明确而清楚的。在国外,美国学者大卫·安东尼(Anthony)指出:“二轮马车(haniot)最早是在4000年前发明于南俄草原”(注:孔令平《马车的起源和进化》,《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12日第3版。)。孔令平先生说:“无论四轮马车(waggon)或是二轮马车均是最早被发明于古代中东的城市,最早的根据是在中东曾发现属于公元前2600年的一件艺术品上,刻有实心四轮马车正在运士兵到战场,这种四轮实心马车当然是没有车闸,其出现年代可能早到公元前3200年”(注:孔令平《马车的起源和进化》,《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12日第3版。)。

我国古代马之用于挽车,据所见考古资料,时代较早的实物遗存,是公元前13世纪殷代的车马坑和一些地区出土的殷代车马器。前者,20世纪50年代初,在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发掘的一座车马坑,坑为正方形,其中埋车一辆,马两匹,驭夫一人。随车马的饰品有青铜车辔、轭和马镳、当卢等车马器(注:马德志等《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9册第62页。)。后者,在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区域内的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了一些青铜车马器(注:吴振禄《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4期。)。从实物资料看,中国古代马之用于挽车,是晚于上述中东地区的。然而从武丁时的甲骨文和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所反映的情形看,殷代马之用于挽车,其时代还要早些。例如丁山引甲骨文:“甲午,王往逐豸小臣叶车马”(《菁华》)。又引《世本·作篇》:“相土作乘马”和《周书·酒诰》:“肇牵牛车,远服贾。”说:“从殷商民族先利用马力然后始知利用牛力看,他们在成汤灭夏以前的神话时代,大概是游牧为生”(注:丁山《商周史料考证》第42页,龙门联合书局,1960年版。)。可见商人用马挽车,在武丁以前就已经很盛行了。

至于马之用于骑的时空问题,早已引起世界学者们的注意。在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研究马之用于骑,关键是在于对马约束的嚼子。而目前发现的马嚼子或经嚼子磨擦留下痕迹的考古现象是“前苏联学者在乌克兰草原的斯里第尼·斯托克文化(SrednyStog)发现的一些马骨,特别是在第聂伯河(即德聂伯)西岸,离基辅250公里的德累夫卡(Dereivka)(即上文的德列伏卡)遗址中,还发现了与两条狗、陶器及近似马面颊片的鹿角合葬的一匹牡马(笔者按:颊片即马镳)。该马有7至8岁,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此马经美籍学者安东尼和布朗的研究,发现有使用嚼子的痕迹,从而认为“很可能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的斯里第尼斯托克铜器时代文化中,马即被人类驯服,变成人们的坐骑了”(注:郭晓晖《骑马术与印欧语系的兴起》,《中国文物报》1995年3月12日第3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骑马图像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

那么嚼子的发现,只能说明对马的驯服,不能表明把马作为挽车或骑乘的先后顺序。而按中国发掘出土的考古资料和考古现象以及文献记载看,是人类先将马用于挽车,尔后才用于骑的。

嚼子

本世纪初,在安阳小屯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一座人马同埋的墓葬,葬一武士和一匹马。这一人马同埋的现象,石璋如先生据此认为:它“似乎是供骑射”的(注:石璋如《小屯(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之一)》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1972年台北版。)。换句话说是中国古代马之为骑的一个现象或证据。为此,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根据甲骨卜辞中的“叀马乎(呼),(禽)”,释其意,这是说;“唯命骑射,可以擒获。”从而认为骑或单骑在殷代“业已盛行”(注:于省吾《殷代的交通和驿传制度》,《东北人民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5年第2期。)。其说是颇有道理的。然说骑在殷代“已盛行”,还缺乏更多的证据,倒不如说是“骑马之渐”似为合适。《诗·大雅·绵》云周先人“古公亶父,来朝走马”,顾炎武注解为“骑马之渐”。说明周先公先王,在商代末年已经以马为骑作为交通工具了。

现在我们再来说,在殷商时中国北方以马为部族方国名的现实意义。据甲骨卜辞,殷代有以马作为方国名的。陈梦家在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引“告曰马方,……河东”(《前》4、46、4)、又“余受马方又”(《前》4、46、1)、再又“贞命多马方射于北”(《甲》)。卜辞的“河东”,今晋南,方国也(注: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283、284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此马方显然是其族人善养马故名。而卜辞的第3例,“马方射”,笔者虽不敢断言这就是指马方部族之骑射,但却透视出马方部族有着骑射习俗的可能。这是前人和笔者对中国古代马之为骑的检讨梗概。据我近年来的发现和研究分析,认为古代中国马之用为骑的问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马之用于交通或挽车或掠夺征战的骑乘,是随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兴起和普及。考古学文化提示,在新石器时代末和青铜器时代初,亚洲及其中国北半部的黄河流域,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已基本上形成农业社会和畜牧业社会。这两种社会的特点,前者生产趋于深化,人口繁盛,生活定居,社会稳定;而后者,生产落后分散,人口较少,居无常处,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由于游牧民族的经济较农业民族落后,在“逐水而居”、“弋猎禽为事”的生涯中,造就了勇猛剽悍尚武的作风。因此,“剽掠上国”农业民族的财富“是其俗也”,成了他们的职业。那么在掠夺战争中,要克敌制胜,其速度力量必须超过农业民族。于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促成了北方民族为发挥征战和部族的威力而用马为骑。可见马之为骑,如果说是与古代畜牧、猎狩、生产有关,那么,当时的掠夺或战争的影响也加剧了马之由拉车转为骑的趋势,当也不无关系。所以我们说马之为骑,应当是两种生产方式,即农业与畜牧业对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从而在这一历史阶段,特别是在青铜时代的前期,便充分体现了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而由它所组成的骑兵则是古代战争决胜的兵种。因此,中国古代马之服役于人类,如果夏、殷商是挽车或骑的滥觞,而西周时期则是马之用于骑的真正开始,入春秋后才普遍或大规模作为骑兵的主要动力。马服役的地域界限大致是:挽车主要在中原地区为农业民族文化的华夏族;骑乘主要为长城一线骑马的戎狄族。其说在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文化资料上均可得到印证。

THE END
1.中国古籍保护网·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晒享《天工开物》2024-11-28 ·为古籍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在川大举办2024-11-27 ·全国第一家古籍保护研究院十岁了!2024-11-25 ·四川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专题讲座 | 陈力:中国古代印刷术漫谈2024-11-25 https://www.nlc.cn/pcab/xctg/bd/index.shtml
2.中国文物报社一报:《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周二刊,每期8版。 两刊:《中国博物馆》,博物馆学学术型季刊,列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文物天地》,文物类知识型学术月刊。 两网:国家文物局政府网,2013年起,中国文物报社负责其内容运维工作;中国文物信息网,是中国文物报社自办网站,开http://www.ncha.gov.cn/art/2024/4/26/art_1738_50217.html
3.中国文物报网站:中国文物报网站 12-4 10:04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广东省博物馆:守正创新 打造高质量立体博物馆文物见证历史,铭刻着昔日文明兴衰的如流往事,博物馆在文物的展示中贯穿历史与现实,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传承文化根脉、推进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https://m.weibo.cn/u/2790905811
4.中国文物报2024101821053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聚焦文化强国,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些重要论述和改革任务,为进一步http://www.zhongguowenwubao.com/portal/DigitPager/paperDetail/publishdate/2024-10-18/paperId/21053/id/106302
5.中国文物报网站的微博中国文物报网站 11月20日 11:10 来自微博网页版 慈云遗珍 宋韵梵音 ——江西赣州慈云寺塔瘗藏文物修复工作回顾 2004年,从千年宋塔慈云寺塔出土了一批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宗教及世俗文物,有大量的纸本画、经卷、雕塑等,展现了唐宋赣州的市井生活和唐宋气派。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认为:“这批东西太重要了。”著https://weibo.com/n/%E4%B8%AD%E5%9B%BD%E6%96%87%E7%89%A9%E6%8A%A5%E7%BD%91%E7%AB%99
6.云南文物博物学术资讯(总第4期):2022年度《中国文物报》刊载文物徐秀丽(本报记者):《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委员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文物报》2022年5月10日 文研院:《中国援柬文物保护工作者获骑士勋章》,《中国文物报》2022年12月23日 文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表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中国文物报》2022年7月23日 https://www.ynmuseum.org/detail/2514.html
7.徐光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城考古学术2020年12月11日至12日,在福建泉州市召开了“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会前曾盛情邀我参加,到临近会期时因患牙疾,未能参加,深感遗憾。时隔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的论文集送交科学出版社。 https://m.qzwb.com/gb/content/2021-06/29/content_7094899.htm
8.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 系统标签: 文物博物馆展品湿度展厅锁具 展柜功能与质量控制文物在展厅内的安全,最重要的安全屏障就是文物的展示场地——文物展柜。近期国内博物馆发生多起与展柜安全有关的文物被盗及损害的事件,引起了业内人士对文物展柜安全性的重视……博物馆展陈工程中有大量的展陈设施,如展柜、场景、模型、多媒体等,https://www.docin.com/p-1217597718.html
9.张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官方网站《隋炀帝与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2002年。 《大同古代道路交通》,《中国文物报》,2002年。 《鹿苑赋与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2003年。 《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文物世界》,2004年。 《金元之际全真道入据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2004年。 http://www.yungang.org/xsb/expert/detail/1958.html
10.中国文物报编辑(报纸电子版)中国文物报编辑(报纸电子版),报刊大全集成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53BK报刊网提供数字报软件、报纸电子版在线查看、报刊大全和报刊知识等http://www.53bk.com/site/editurl?id=5014
11.阅报丨《中国文物报》5月7日来源:中国文物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编校:翟如月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8646911284554234396
12.黄锡全33、“取子”所铸 器考···1997年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文字》新24期,1998年 34、子犯编钟补议···《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2日 35、利用《汗简》考释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 36、《汗简》、《古文四声韵》中之石经、《说文》“古文”的研究··https://baike.sogou.com/v6722828.htm
13.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2017全国两会直播这个片子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有2.75亿的受众观看了这个节目,网上有900多万点击率,给中国形象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谢谢。[ 2017-03-07 16:24 ] 中国文物报记者 我请问苏士澍委员。苏委员好,目前中国古代书画保存的状况是怎样的?古代书画在保存修复和复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lh/live/20170307c/wzsl.htm
14.中国文物报守正创新弘扬少奇精神立破并举打开传播局面中国文物报 2月9日刊发《守正创新弘扬少奇精神 立破并举打开传播局面——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新媒体宣传创新途径》作者:聂勇李艳珍 近年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始终以弘扬少奇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中心,在守正创新的轨道上不断突破传统宣传模式,创立宣传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把少奇精神、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有机融合,持续https://www.shaoqiguli.com/Survey/news/13683
15.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PROFIBUS PROFINET协会 AS-I中国 专业委员会 KNX中国 科技期刊 《中国仪器仪表》 杂志 《仪器仪表标准 化与计量》杂志 联系我们 E-mail: itei@instrnet.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甲397号 科研动态更多>> 重磅!我国主导的第二项预测性维护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推动人工智能算2024-07-24 https://www.wwbh.net/
16.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抒怀我和《中国文物报》大学毕业后,我工作的第一个岗位是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有幸接触的第一份专业性报纸就是《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知识层面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是文博人了解文物考古界动态大事、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资料和得力助手,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拿到每一期报纸我都如获至宝,每次开会时单位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让我们集体读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70454
17.王乃栋官方网站《略谈中国古书画的艺术鉴定法》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7日; 2005年 《鉴评本怀素自叙》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法三大体系图释》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唐寅〈西洲话旧图〉辨伪》发表于《收藏》2005年第2期; 《故宫藏赵之谦〈楷书五言联〉是真迹?》发表于《收藏》2005年第3期http://wangnaidong.artron.net/about
18.[虚云迎功德藏网站]图书价格书籍图片网购评论作者: 中国文物报编辑部 出版社: 中国文物报社 装帧: 其他 东明县秋水一方图书店 山东省菏泽市 秋水一方旧书店 九品 ¥16.00 2023-07-12 上书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藏园群书经眼录三(子部) 作者: 傅增湘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不详 装帧: 平装 汉州书店 四川省德阳市 汉州书店 七五品 https://www.kongfz.com/topic/2806441/
19.河北工程大学综合性大学医教研学术论坛举行 河北工程大学承办 2024-11-08 中国文物报 先行先试 精益求精——河北省武安市“四普”工作侧记 2024-11-03 国家文物局 文物普查基层行 | 遍寻遗迹 别出心裁——文物调查队员风采之河北山东篇 2024-10-29 河北经济日报 河北省大学生劳动技能竞赛在河北工程大学举办学术https://www.hebeu.edu.cn/
20.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参考文献在线免费阅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编:《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曲石:《中国玉器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02257216562662435
21.国学网站—学人专页—温玉成88、《龙门石窟研究回顾》3000字。《中国文物报》1993年9月5日。 89、《谈福清发现的少林院》300字。《福州晚报》1993年12月22日。 90、《传为达摩葬地的熊耳山空相寺勘察记》3000字。《中国文物报》1994年11月13 日。 91、《蒙古国国师克什米尔高僧那摩》3000字。《中国文物报》1995年3月26日。 http://www.guoxue.com/nowpeople/people22/people_wenyucheng.htm
22.转《博物馆网站建设问题一二三》博物馆网站是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形象展示平台,好的网站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形象,树立品牌。 博物馆网站的域名,应该先从博物馆本身的名字出发,可以考虑用英文名、拼音缩写、全拼首字母等。让用户和搜索引擎从你的域名上就知道你的域名的含义,一目了然。例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网站域名是shaoqiguli.com,是少奇故里的拼音http://www.kmmuseum.com/info.asp?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