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真正的美育?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到底有多少?
什么是让孩子真正受益的美育作品?中国文化经典与现代性社会的开放性在其中又如何呈现?中国绘本的原创作者的努力方向是怎样的?包含这些美育话题与思考的“中国美·育新生”中华世纪坛美育大会人文美育论坛近日在京举办。来自艺术、人文、出版、教育四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人文、美育、儿童教育的话题,就中国文化与美育的关系、儿童美育产品创作的可行方向等展开了交流。当天同时还启动了“中国美·育新生”项目。
“当下教育的问题很多,而真正的美育教育尤其薄弱,引导孩子认识生命,认识生命中的美,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说。
此次论坛由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平行线教育集团、上海朵云轩集团“小朵云”艺术空间、中书培德教育集团及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以下为论坛的主旨发言及论坛评点部分选刊。
孩子们在阅读绘本
“中国美·育新生”中华世纪坛美育论坛,“中国美·育新生”项目启动现场
美育是要唤醒生命的感受和感动,把真正优秀的绘本给孩子
毕晓倩(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刘育涛(平行线教育集团总裁):
王志钧(本次论坛发起人、朵云轩集团小朵云艺术空间总督导、平行线教育集团童书出版部总编):
我是北师大毕业的,之后在做出版,后来帮助上海朵云轩开创了“小朵云”品牌,现在我又重新回到出版界,就是我希望把我出版的经验和儿童美育的经验能够结合起来,重新回到我最初的那个愿望中,去为中国的孩子创造他们能够看的,又有实质的内容,或者说作品是来自大师级的,能够深入浅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能够听得懂、好听好看,这个是一个愿望。但是在重新回到出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原创?我们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做出中国的东西,中国内容的东西。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的?我们如果去看央美的毕业展,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们表达什么的时候,我们希望真的是在说中国,而且又能看到我们是在跟世界对话的。
2020年朵云杯少儿书法绘画大赛参赛作品
所有的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探索,我们希望知道我们已经站到了什么位置,我们还可以走到什么位置,中国文化的这个边界也不一定有边界,但是我们可能要去探索我们能够走到更广阔的空间,并且不是一个民族狭隘观的,且又是符合教育本质的。所以,带着这样的思考和努力,我们举办了这样一个叫“中国美、育新生”的项目。这个项目里包含了很多内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平行线和中央美院绘本工作室的实践。
中央美院绘本工作室出品的借鉴民间艺术的绘本
杨忠(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工作室主任):关于《中国节日》系列绘本项目
回国之后,正好又进入到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学校也有绘本教育这方面的需求,也是慢慢摸索,就逐渐逐渐地聚合了一些有共同理想和爱好的人。我们每一届毕业的学生,大概15到20人,从2008年开始有出版的作品一直到今年,我数了一下是60多本,2020年疫情期间毕业的学生没有线下展,但这届学生的作品非常优秀、非常好。在这里,借志钧老师说的选题,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绘本创作,我们做的故事性是什么。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原创绘本里表达,这是我们的一个宗旨,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传统为表、现代为里”。视觉上,包括也有一些视觉上的元素,是中国的。但很重要的就是内核,“现代为里”就是指它的内容,还有就是儿童性,我面对的是我们自己中国的孩子,但是这里面还更要有一个世界的情怀,就是我们世界的孩子他怎么去通过中国传统的故事去了解中国,这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有文化交流的意义在里面。
我们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呈现,一个是,我们要传承中国民间最宝贵的财富,这是指从文本与故事上。第二就是,我们用世界上最精致的画工去描绘。第三是,我们在专业的绘本创作工作室学习,也就是我们有充分的资料、充分的老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第四,我们摸索从未有过的合作创作方式,因为大家都知道,绘本的创作有图画作者、文字作者,有的是图文一个作者,但是我们是集体,所以学生是分组来创作,他们学会分工、学会合作、学会相互配合。
其中有不少有影响的作品,比如这一作品是一位学生毕业了五年以后才出版的《山海兽》,一看就是中国元素,被引入到好几个国家。
《中国民间童话》系列之《长发妹》
探寻中国文化的源流,发现基础人文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王佳月(北京大学源流运动负责人):源流运动与缘起与微展览探索
说到北京大学源流运动,是2015年由杭侃老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里发起成立的,现在我们主创的小伙伴们已经独立出来做了一个独立的工作室,虽然我们还是一个小机构,但是五年来,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们整个的基调其实就是连接考古和艺术,还有设计。我们在开始创立时就不是想做这种考古科普,而是以考古艺术设计为定位的。因为我们觉得,从古到今,人类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我们自己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出身的,当我们看到这些古代遗留的文物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都是古人基于比如他们想改造,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一些设计,或者是审美需求的这种创造,而生产出来的。所以我们一直是以美这种契机,来沟通古代和当代的共通点。这次正好与书院中国基金会、培德书院一起策划了一个展览“冬藏”。
既然当时说要做一个关于美育的展览,那首先就要考虑说这个美育的美是什么?很多人会把这个美育和艺术教育方在一起,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要培养一个个艺术家,世界上也不需要那么多艺术家。可能美育最终的目标还是以美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然后培养更健全的人格。
培德书院的展览“冬藏”现场
无论是西方最早提出来美育的席勒,还是蔡元培、朱光潜等先生,他们其实还是希望通过美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情,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人,从而实现这种社会的和谐。因为一个人如果他的人格完善了,那他对美的追求,自然会追求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的教育,其实并不是去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而是要培养他们一个感知美的能力。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他的好友赵季仁有三个愿望,就是“一愿识尽天下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我觉得这个其实是通过这一切我们与外在的这种互动来实现自我的这种完善。因为一个人如果他只认识自己的话,他其实是无法达到这种关系的建立和从中体验这种美好人生的愿望的。
宋颖(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北京交大副教授):从《论语》选篇看基础人文教育中的困境和出路
我想从教材《论语》的选篇来探流溯源。探讨的主要就是基础人文教育里面的困境和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其中成人教育的功能,情感陶育的功能,美育的功能,在我们基础语文教育学科里面其实相对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所以发展到现在,我们意识到已经跟不上我们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国家已经开始语文学科的改革了,不论是从高考上还是课内教材上,我们看到现在语文高考也在改革,课内教材已经应用部编体的语文教材了。据说,部编体语文教材里面一年级到六年级增加了128首古诗词,而且一年级就开始学《论语》。这当然是大量的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可是,传统文化的内容,量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它到底应该以什么标准来选篇的。
那么探流溯源,我就以《论语》为基础。因为《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原始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年级和五年级现在部编体教材里选的,一年级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从小就学过,很熟悉了。五年级选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我们也很熟悉,其实它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但这些,我认为只是一个“流”,不是一个“源”。
那么什么是“源”呢?就是《论语》的“学而”,《论语》的开篇“学而”这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它是真正的“源”,它把儒家里面情和理的关系,价值从哪里来,价值走向哪里去,审美又是什么,道德和审美的关系,所有的东西都说清楚了,据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没有几个语文老师能把这个说清楚的。这放在《论语》的最开篇,表面上看起来很散,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这是不成系统的,其实不是,它里面从超越处看,它处处是超越,如果从基础上看,它处处都是实践。所以这里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很有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底是什么乐?孔子说的这个“乐”是理性之乐,我们所理解普通的“乐”叫感性之乐。什么叫感性之乐?我喝了珍珠奶茶,很快乐,我打游戏很快乐,这都是先天具有不学而能的,不用别人教。而什么是理性之乐呢?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有我所必须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我所必须实现的意义和价值。当我承担这个责任义务,实现我的意义价值之后,我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快乐。这就是我们所谓道德修养的第一重进阶,成为成年人,成熟的人。
《论语》“学而”篇,朱熹集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解释说是志同道合的人,那坚持你的道德修养,坚持你承担责任和义务,总有一天会发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叫“德不孤,必有邻”,道德是不会孤独的,总会有跟你志同道合的人来到这里。就像今天志钧落实办了这么一个中国美育新生的项目,然后大家都是因为同一个愿景,我们希望带给孩子更好的东西,聚到一起,那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那不是很开心的事情吗?坚持你自己,总有一天会发生一个广泛的社会影响,由己及人,这是道德修养的第二重进阶,你已经影响了社会了。
那么道德修养的第三重进阶就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那不就是真正的君子吗?凭什么“人不知而不愠”,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对我自己有充分的自信,我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肯定我。第二,我做了该做的事儿,我问心无愧,至于别人是否肯定我,那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了。但是有一条,我很知道我做的这个事儿到底有没有意义和价值。如果它真正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儿,那你就坚持去做就行了。而外在的这个东西并不是完全由你所能掌控的。所以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了,你已经可以坚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再管结果如何了。而这个,这一段其实他说了很多核心的问题,我们待会儿再说它适不适合七年级。
核心的问题,“源”是什么,儒家的这个学说到底是什么?它是成人之教,它是让人从动物性走向人性的一个过程。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从来都不是偏执的,也不是痛苦的,也不是被迫的。不是那种苦行僧式,要求自己怎么样,而是把自己的情感逐渐把社会所需要的理性积淀到我的情感之中,提升我的情感层次,所以是以情感开始,以情感终结。到发展到后来,我们见证个人之乐来推己及人,再后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
其实这里面又蕴含了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到底从哪来?其实刚才已经说了,推己及人,从我内心深处来,我的性情的真率自然处,它就有,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所以孔子说,道德嘛,很简单,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那么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实就很简单,从情感开始,以情感终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们做人文教育或者做美育教育,不要去做那些形式上的东西,比如说你给他讲道理,讲知识,你要引起他的情感,自然本真的情感,然后把他的情感往正向的导向。所以像颜回这样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当然不是说天生就有的,要不断地修养,不断地积淀,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这种高层次的乐。
今天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且我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论坛教育组评点现场
引导孩子认识生命中的美,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还有就是乡村社会,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痛点,目前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所以我们今天上午这么多高大上的项目,如果送到乡村学校当中,我觉得它的社会意义应该是更加的强大。另外,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离开少数民族的文化,因为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杨润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法制与标准研究所所长):
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你培育人的活动,美育是什么?就是培养孩子们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增加创新活力等等,陶冶情操、陶冶心灵这样的一个东西。那么在这个里面,我们怎么把我们的艺术作品,把我们的人文作品变成美育,实施美育,你摆在那,你就是一个艺术品、文学作品,怎么把它变成美育呢?我的理解是,应该把它变成一个课程资源。
谢春风(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在引导孩子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美,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昨天我听到一个消息,四川一个小学生跳楼,太累了,绝望了,小学生。我觉得我们作为社会人,教育人,家庭人,怎么能够让孩子认识到宇宙是美的,自然是美的,世界是美的,中国是美的,生命是美的,这也是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特别赞赏王佳月老师在报告中的一句话,她有意无意讲了一句话,一个孩子对她说:“我困难的时候就给太阳挥一下手。”这是神来之笔。我们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向太阳挥挥手,获得生命的勇气。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育新生”,应该给孩子一种力量。我觉得“中国美、育新生”论坛中,专家把握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美、文字美。我们中华文化也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也是生命的本质。
而且我们不能狭隘,文化自信一定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特别赞赏我们的世界视野,用世界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明。获得费孝通先生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觉得我们怎么能够为孩子提供好的文化产品,可能需要我们进一步读懂中华文明的本源。
刘芳芳(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海淀区人民政府督学):
在研究的过程之中,最开始是在历史的独立的角度,加入考古的资源。后来我发现,如果真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培育的话,需要是十几个学科共同进行融合。所以,我主要在这个课题中就希望能实现学科内的浸透式的整合,学科间的交融式的融合,还有超学科的无边界的融合,也包括我们今天的主题:美育。
我也是个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也会给孩子们选择怎样的绘本。那么在选择的时候,我可以看到供我选择的绘本是很多的,但是质量却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如果我们高质量的研发的学者和专家能融入到这个绘本的研发中来,那么就可以引领这个绘本的高质量研发的方向和一个层次导向,所以在研发中我也希望能让我们一线的初高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或者说孩子们也融入到我们这样一个开发的过程中来。
北京宋庆龄幼儿园的儿童美育
刘静: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幼教中心副主任兼北京宋庆龄幼儿园园长:
就当下的美育而言,幼儿园开展美育的依据是什么?纲要、规程和指南应该是我们的基本的依据。那么在这里面,幼儿园的课程是有五大领域的: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和健康。
在艺术领域里面,我们的培养目标,一是要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二要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三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想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一个途径。
论坛人文艺术组专家评点现场,杭侃(左三)在发言
重看美育话题,回到有趣与常识
冀鹏程(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
为什么近现代美学和美育精神特别重要,我们总说蔡元培提到了“以美育代宗教”,但实际上背后有四个字,不是叫美育,叫“美感教育”,蔡元培当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美感教育背后还有四个教育,在支撑着这个美感教育,不是只提美感教育,还有军队、国家、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第二个是公民道德教育。第三个是世界观教育。还有一个实利主义教育,用四个教育在支撑着这个美感教育。
蔡元培先生后来他到了教育部,又用七个标准或者七个方法去支撑这五个教育。当年制定这七条标准的时候,最后一条是:多给地方留空间,就地方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历史文脉来制定自己的美育政策。这是蔡元培他提美育的一个大的背景。
还有现在总说的“德智体美劳”,这个概念是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当时没有“劳”,只有德智体美。现在我们谈到了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人等等,那么怎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以及和近现代的美学价值观对应,以及和我们的传统美学价值观对应?
杭侃(北京大学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云冈学研究院院长,源流运动发起人):
我其实一直在想我怎么去做一个绘本。因为绘本是一个能够让生活变得有趣的事情。所以,这个事也是挺折磨我自己的一个事情,为什么呢?我就觉得在这么短的文字里面,在这么短的篇幅里,怎么让你觉得豁然开朗的一种感觉,我觉得我做不到,所以这些天又有一些焦虑,我可能能把这个事情说得比较有趣,但是我觉得还达不到国外一些经典绘本的那种层次。
一个是有趣,第二个就是常识。那么我们有趣和常识都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都是为了成人,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更坚强、更好的人,然后有一个定力,我们现在大家都好像没有一个定力,所以我很希望我们在大的方面,能有一个系统重建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
源流运动策划的《冬藏》展出现场
刘莹(科普作家协会旅游科普创作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内容总监):
说到博物学,其实特别适合孩子。因为这个对孩子来讲,你可能就看身边的小虫子、小草、小鸟,就是随时随地可以教育,可以去感受。
论坛现场培德书院教师的表演《小叶儿回家》
张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首饰设计师):
2017年我与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合作了珍藏首饰系列,当时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形式最后出来以后是不能跟当代人违和的,还是要现代人的生活中是可以佩戴的。但是又需要跟传统发生关系,所以可能跟我们今天绘本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就说我们如何从传统里面去发现一个东西,给当代人一个启发。
上海学生体验青绿山水画法
“无用之用”为大用,开放地汲取传承中外人文经典
顾村言(《澎湃新闻》艺术主编)
杭侃老师刚才说到“有趣”与“常识”,其实不仅在文物中,在整个生活中都是,这一点特别有感触。我觉得用“源流”二字概括今天的论坛非常贴切,因为本身我们在探源,不光是中国文化之源,也探人之源,美之源;流,一方面是流播,传播,另外是流向未来。所以从这两个字去谈这个美育也格外让人有宏阔的视野。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如果从理解蔡元培、王国维这一代先贤对中国美育的理解,我觉得要跨越时空到百年来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中。怎么理解人之所以为人,怎么汲取中国文化那些有真正人文性的美好的东西,再汲取欧美经典人文中好的内容,来铸造打造我们未来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有这样一个宏大的野心在里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可能我们当下谈美育,有家长可能会有抵触,因为艺术考级是实在的,而好的美育可能眼睛看不到具体而实在的功用。本质上,美育可能真的是一个“无用之用”,美育和艺术、人文修养都是“无用之用”,但我们如果跨越更大的文化以及跨越更大的时空来看,因为人生其实还是短暂的,但人类还得持续生存下去,真正培养人格与感受力,所以这是一个长久之用。“无用之用”的美育,是拒绝短期功利的,但却是长久的功利,看似是无用,却是一个更大的用,对人类,对中国,对我们每个个体,反而是一个巨大的用。
刚才看到杨忠老师提到的绘本,第一批绘本,我觉得好多学生是从素描角度进入绘本的——这可以理解,因为现在艺考都是素描教育,就技巧而言似乎并未从中国艺术中汲取,但我还是觉得有点担心,就想到我们小的时候看过的像《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动画经典,真正的把中国元素与趣味结合得非常之好,后来发现,他们后来还是有不少从中国民间艺术汲取养分的绘本,我觉得就很不容易了,也很开心。因为寻中国之源,不仅是面向文物,不仅是面向经典,也包括民间艺术的很多鲜活的,里面有一种真正的元气在。当然,对于绘本的开放性视野,怎么寓教于乐,怎么把东西方真正的好的经典融进去,这里面有很多的路径可以探索。
论坛出版传媒组评点现场
王菲菲(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红披风分社社长)
那么我们找到了一个方式,找到了一些华裔,就是本来他是中国人的,后来到国外去生活,到国外去创作。我们发现华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错呀,也特别受到全世界读者的欢迎,所以我们找到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其实证明了,首先我们中国人是可以的,就包括画中国的这个题材,后来就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们在研究作品的时候,发现其实趣味性特别重要。有一位知名儿童文学专家,把全世界的儿童文学归为三类,第一类就叫爱,就是爱分母爱和父爱,我们今天可能看到更多的中国作品是母爱型的,就是非常温馨浪漫的。但是父爱型就是教你直面人生。那么第二个就是顽童,就是这个孩子他总是不太听话,他总是在挑战成人世界的一些规则,那么我们觉得这个主题其实目前在国内的创作中非常少。就我们太多这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特别甜美的啊,特别温馨的一个场景,但其实孩子不喜欢。因为我们也出过大量这样的作品,后来发现小孩并不喜欢。第三类就是自然的母题,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论坛现场表演《小叶儿回家》
李佳怿(资深出版策划人):
我是一个独立图书策划人。在三四年前的时候开始转做童书,因为我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我变成了一个妈妈,因为伴随着小朋友的成长,我会接触到童书。在这里,我也想回应一下杨忠老师的质疑,因为我自己进入这个领域以后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发现童书的编辑其实缺位非常严重。其实整个编辑的缺位在整个行业中看得到,在我的一个感觉中,为什么在童书尤其严重,是因为大多数编辑其实没有读图的能力。
就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出版的两个关键词应该是连接和传播,就是我们连接起作者和读者,我们连接起儿童和家长,我们连接起过去和未来,就是一个连接者的身份。那我经过这样一段摸索以后,我的感觉是,编辑的连接能力变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认为编辑只是校对书稿,只是做书的话,那这个领域确实已经在萎缩,或者一定程度上没有原来那么有活力,但是如果您认为的是出版它的本质是连接和传播的话,实际上在未来其实它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就想介绍一下我们未来跟平行线的合作的策划系列,可能会走的方向。比如《给现代孩子的声律启蒙》,我们还做了一个展,呈现的是声律启蒙可以穿出来,下面是可以对出来,现场可以带孩子对对子,包括声律启蒙的一个戏剧工作坊等。
以后与跟平行线的合作,有几个维度:第一,我们做的是传统文化的东西;第二,我们的呈现是现代的形式;第三,我们主要的改编的立足点是孩子,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来做这个事情;第四也很重要,我希望它是延入生活,而且是延入各个层面的生活,能够进入城乡的孩子的生活中。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