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三年发展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精神,根据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湖北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湖北省博物馆将紧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主线,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领导下,以2023年建馆70周年、机构改革、老馆维修改造陈列布展为契机,按照“12345”的总体发展方略(即1个目标、2个体系、3个维度、4个指标、5个任务,具体指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核心目标,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传承力、影响力、创新力三个维度,总观众量、未成年观众量、境外观众量、文创销售额等4个指标,场馆建设、开放服务、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交流互鉴等5个任务),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发展基础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的渊薮殿堂、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2018年中印元首外交的“国家文化客厅”。其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湖北省立公共科学实验馆。195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设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由此开启了湖北省博物馆筚路蓝缕、夯本筑基的新篇章。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等多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馆视察,并留下谆谆寄语。

建馆70年来,湖北省博物馆除承接旧藏外,还通过调拨、收购、专题征集和接受移交、捐赠等方式不断丰富馆藏,奠定了蔚为大观的藏品基础。同时,郧县人、屈家岭、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纪南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睡虎地、梁庄王墓等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界,出土文物构建了湖北省博物馆史前文物、商周青铜文物、战国秦汉漆器简牍、明代藩王文物四大特色藏品体系。

现有藏品近40万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005件(套),其中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世界古乐器之王”的曾侯乙编钟、“创多项中国之最的古代法律文书”——睡虎地秦简、“陶瓷中的熊猫”——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十大“镇馆之宝”,更是享誉海内外。此外,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馆藏曾侯乙编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999年,分三期规划建设的湖北省博物馆一期新馆(西馆)——编钟馆建成开放。2007年,二期新馆(北馆、东馆)建成并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免费开放,开创博物馆公众服务新局面。2021年,三期新馆(南馆)落成开放。2023年8月,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整体并入湖北省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达3.8万平方米,位居全国博物馆前列。

1973年,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还向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荆楚特色文物展览、编钟乐舞展演,向世界充分展示传播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先后举办曾侯乙、楚国八百年、越王勾践剑、梁庄王珍藏等数十个基本陈列,以及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品展、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考古成果展等近200个特展,每年举办社会教育活动近2000场,线上受众过亿人次;多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礼乐学堂”“荆楚故事我来讲”社教项目和多名志愿者荣获中宣部、团中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授予的国家级奖项。湖北省博物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时尚打卡地和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2023年预计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超过400万人次。

湖北省博物馆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研究团队。现有文博、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42人,中级职称72人,博士5人,硕士48人,在编在岗专业人员占比83.8%,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申请专利数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获得“国(省)贴专家”“四个一批”“中国(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青年英才”“青年拔尖”“荆楚百优”“荆楚工匠”等称号20余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省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全国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金属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乐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意大利博物馆联盟中方主席单位、湖北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单位、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单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和荆楚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荆楚特色,坚持交流互鉴,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实现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将湖北省博物馆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充分展现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国家客厅,在世界博物馆行业引领、长江文化传承弘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向世界贡献具有荆楚特色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核心指标

以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引领,从博物馆传承力、影响力、创新力3个维度,在全面系统高质量完成各项业务性指标的基础上,重点在总观众量、未成年观众量、境外观众量、文创销售额等4个综合性、发展性、可比性较强的核心指标上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其中总观众量指标力争跻身国内综合性博物馆前五),成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精准、生动诠释。

2019、2025年核心指标数据对比

核心指标

2019年

2025年预期目标

预期增长率

1

总观众量

240万人次

500万人次

100%

2

未成年观众量

36万人次

72万人次

3

境外观众量

4万人次

12万人次

200%

4

文创销售额

2400万元

5000万元

三、主要任务

(一)有序完成场馆建设

全面完成湖北省博物馆中长期规划基本建设目标与功能布局,建成国内馆舍连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成为湖北省、武汉市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满足年总观众量500万人次参观需求。

完成湖北省博物馆老馆(含北馆、西馆、东馆)三期维修改造工程。完善老馆安防消防及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推进文物库房恒温恒湿改造项目,实施多功能剧场、学术报告厅整体改造提升项目,优化场馆参观环境,全面提升场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老馆三个临展厅功能性提升,有效满足引进举办国内外高水平特展需要。

在东馆打造“长江文明教育空间——小小考古学家”“永远的三峡——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展”“金戈铁马——湖北古代军事文化展”及青少年教育中心,少儿体验馆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系统打造华中地区面积最大的荆楚考古儿童博物馆。

完成湖北省博物馆工艺美术创作研究基地、文献档案整理研究基地安消防建设及维修改造。

2024年底实现全馆展厅对外开放全覆盖,形成定位清晰、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四馆”(南馆、北馆、东馆、西馆)“三中心”(研究中心、保护中心、服务中心)“两基地”(工艺美术创作研究基地、文献档案整理研究基地)“432”整体格局,有效助力公共服务、展示传播、保护研究能力的最大化。

(二)科学优化开放服务

系统提升参观便利性、体验舒适感,实施“博物馆+”战略融合发展工程,打造最具人文关怀、最有温度的博物馆。

实施博物馆门票预约系统提升工程,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预约流程,畅通预约渠道,科学调整预约名额,有效满足参观刚需。

实施博物馆场馆环境提升工程,简化入馆流程,增加闸机通道,提高安检效率,全面开展电梯、空调、无障碍设施等公共服务设备及标识标牌检查维护,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完善提升咨询台、讲解台、母婴室、咖啡吧、书吧、休闲区等配套服务设施,增加语音导览、智慧导航等技术服务设备配置。

实施博物馆数字化传播工程,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三方面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强化三维数字化采集,夯实展示基础。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展示内容和形式,加强展厅文物诠释传播。

实施博物馆平安建设工程,做好观众限流、分流、疏导,提升安消防和日常运行设备保障能力,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巡查检查、应急演练,确保观众、展品安全万无一失。

(三)系统加强保护研究

充分发挥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全国文物科技保护领域领军作用,强化金属文物保护和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科技专业优势,推进古陶瓷保护研究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的创建,积极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持续聚焦木漆器、青铜器、古籍善本(书画)、陶瓷器等门类藏品的本体保护,推进馆藏环境预防性保护,加大数字化保护力度,指导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项目实施。重点开展郑家湖墓地饱水木漆器、江陵九店青铜兵器、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古籍善本(三期)、浠水博物馆馆藏古籍善本(三期)、荆门市博物馆馆藏陶瓷器等保护项目及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

紧紧围绕湖北历史文化研究、长江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及音乐文物研究等四大重点领域,推动湖北省博物馆特色科研体系构建,积极申报博士后流动站,争取纳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打造全国文博研究学术高地。

建立馆级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和青年学者导师制度,培育创新型研究团队,重点加强“国(省)贴专家”“四个一批”“中国(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青年英才”“青年拔尖”“荆楚百优”“荆楚工匠”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完善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制度,支持科研人员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社会和科学、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鼓励开展学术交流、培训进修。

(四)创新提升展示传播

统筹编制三年(2023—2025年)展览计划,科学构建荆楚文化展览体系,全面系统展示荆楚文明进程。推进基本陈列布展工程。形成南馆古代历史文化专题展、北馆湖北通史展、西馆现代工艺美术专题展、东馆少儿体验馆的基本陈列格局。

以少儿体验馆、南馆体验工坊为教育服务阵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红色讲堂、礼乐学堂三大教育项目为抓手,搭建长江流域博物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博物馆教育精品课程项目库,构建博物馆社会教育体系,打响“长江文明大讲堂”博物馆教育品牌。结合传统节日、主题节日、学校寒暑假,推出专题讲座、研学体验、专家导览等特色教育活动。实施“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企业、进景区“六进”文化传播计划。积极开展社会文物公益鉴定,做好涉案文物鉴定。

(五)全面深化交流互鉴

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充分展示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客厅”“荆楚文化中枢”的独特魅力,力争跻身全国博物馆对外交流第一方阵。

围绕“一带一路”等倡议,充分利用中国——意大利博物馆联盟展览平台,重点推动与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及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交流合作,大力推进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港台地区博物馆长期友好合作,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举办“世界文明和艺术”系列展览、“荆楚文化走世界”主题展览,每年引进、推出2至3个国(境)外交流合作展览。

四、保障措施

(一)筑牢根本,做好组织保障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将党建作为博物馆工作重中之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素养,实现凝心铸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党委、党支部、党员“关键少数”表率示范作用。深入推进博物馆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法人治理及博物馆行业协会组织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开源节流,做好投入保障

(三)多措并举,做好人才保障

打造高素质多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加大领军型专业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博士学位专业人才、留学归来优秀人才,优化提升干部队伍结构和能力,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实干、共谋发展的良好生态,逐步形成与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相匹配的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构筑文博人才高端智库。

(四)居安思危,做好安全保障

切实加强馆藏文物管理,严格落实藏品鉴定、入库、出借、保养管理制度,推进藏品档案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确保藏品安全。健全博物馆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及时回应网上社会关切。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不断增强安全应急能力,保持安全工作稳中向好态势。

THE END
1.聚焦“降体重”主题中国科技馆推出“降中国”科普展览教育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12月13日发布消息称,在12月12日这一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全民健康覆盖日”当天,该馆推出聚焦“健康体重”主题的“健康中国”科普展览教育活动,旨在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少年普及“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4/12-13/10335944.shtml
2.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荣获2024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鉴》优秀稿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鉴>优秀稿件的函》,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获评“优秀稿件”。后续,学会将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编纂水平,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鉴》编纂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鉴》编辑部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审,2024卷共遴选出124篇优秀稿件。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22622
3.国内外文博专家齐聚北京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质生产力人文北人民网北京9月23日电 (韦衍行)9月22日,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质生产力”在北京举办。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旭东,中国文物学会会长、论坛主席顾玉才,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人事司司长朱晓东,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Q2JT5P0530QRMB.html
4.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值得青少年关注的前沿科学突破有哪些?——2022-01-04 专项活动 SPECIAL CAMPAIGN 电子刊物 ELECTRONIC JOURNAL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编辑的用于汇集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现状、发展情况等重要信息的年鉴类出版物。年鉴每年出版一卷,汇集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单位会员https://www.cansm.org.cn/
5.《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简介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作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001100.html
6.博物馆工作计划(精选11篇)行业年鉴是行业发展的记录、参考、指南,是为国家提供对行业规划的依据。为填补我国尚无有关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行业信息汇总的出版物的空白,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办公室和中国科协科普部领导下,协会计划编辑出版正式的年鉴类出版物《中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年鉴》。此年鉴计划每年出版一次,以此限度地汇集我国自然科学类博https://www.ruiwen.com/gongwen/gongzuojihua/933644.html
7.科普场馆安全管理制度各专业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展项研发与环境设计工作委员会: 在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和秘书处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专委会和单位会员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5年卷)》已于2016年5月出版发行。经协会2016年第二次理事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继续开展《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6年卷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gji8ja.html
8.博物馆年度工作报告范文(通用16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博物馆年度工作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博物馆年度工作报告 篇1 今年以来,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xx,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创建https://www.yjbys.com/gongzuobaogao/2684429.html
9.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6卷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4630 出版年:2017 作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资源类型:图书,随书光盘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随书光盘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工具书阅览室 编目中 Y37.77088/144/2016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工具书阅览室 在架上 Y37.77088/144/2016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26baea4c0c72e2e3b242acd3ee8594a0
10.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坚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积极多渠道多样式大力传播水电科学思想、宣传水电科学常识、弘扬水电科学精神,大力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舆论环境,增强水电文化自信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一是科普场馆建设和认定实现新突破。经中国科协批复同意,在中国三峡集团全面支持下,学会牵头组织与三峡工程博物馆同址建设中国水电科技https://www.scimeeting.cn/cn/index/734_1219438_56911
11.动态消息▲第二届科学与大健康高端论坛召开9月10日,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民盟中央卫生与健康委员会指导,《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科学与大健康》融媒体中心承办的本次论坛在京举办,会议以“科普·理性·融合·传播”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樊代明、刘昌孝、杨宝峰,国医大师李佃贵等围绕肿瘤https://zynj.shutcm.edu.cn/2024/0605/c7305a160688/page.htm
12.我国科普工作研究7篇(全文)“十一五”期间, 网络科普建设进入调整和提高质量阶段, 截至2012年9月, 各类科普网站已达648个, 比2004年增加了240个。在这一阶段, 网络科普设施建设变化较大, 早期的一部分资源少、更新慢、经费投入不足的科普网站, 特别是地区性的小科普网站陆续关闭。同时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普博览、科学网、果壳网等一批内https://www.99xueshu.com/w/ikeyrzd96r33.html
13.湖南博物馆湖南博物馆(Hunan   Museum),原为“湖南省博物馆”2022年7月30日,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地处长沙市中心,长沙烈士公园西北https://www.qwbaike.cn/doc-view-8207.html
14.中国近代科教育:社团场馆和技术.pdf文档全文免费阅读在线看同时,以浏阳弊学社、中华学艺社和中圈科学化运动协会为例介绍了中 国_i丕谯秘学薤窝熬餐蛰活动。 第=窜分别梳理了图书馆、博物馆、民众教宵馆和科学馆的产生及发展的概 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公共场馆的科普功鼹。其中,图书馆、博物馆和民 众教育镄豹辩瞽功戆只楚萁辩荣豹,瓣一类臻中鹣不霜场谵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1003/26593876.shtm
15.广西自然博物馆姜海勤,罗怡,王俊杰,2014。广西自然博物馆“双脊龙”科普展览受邀参加“百色·田东芒果文化活动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通讯,4:34。 李宁,2014。广西自然博物馆开展主题展览参与社区服务大篷车活动。广西文化工作推进简讯,4:4。 李宁,2014。不看电视看展览 博物馆里过新年——广西自然博物馆活动丰富多彩。中国http://www.nhmgx.cn/object/details/231
16.博物馆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6篇)义务讲解员对博物馆科普宣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国际。国内大型博物馆都会有义务讲解员的招募和培训工作。今年我馆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得到了学生处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共招募22名各种专业学生作为义务讲解员,由我馆不同老师利用约10个周末加班分别讲解鱼、贝、虾、藻的科普知识,并开设了实习课程,使义务讲解员得到https://www.unjs.com/gongzuozongjie/561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