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故宫近期热点事件的完整舆情链
·官方回应的种种不足,往往是官方危机应对惯有“通病”
一、事件概述:
2011年5月8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时展出的部分展品遭窃。北京故宫博物院开通的实名微博于10日更新内容证实:“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出的引进临时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现公安部门正在侦破中。”
2011年5月11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其微博上爆料建福宫成私人会所。
2011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网友质疑“撼”字用法。
2011年5月14日,辟谣称“撼”字没错,显得厚重。
2011年5月16日,故宫针对错字进行了道歉,再次否认私人会所说法。
2011年5月18日,故宫官方微博陷入口水战,最终以故宫官网道歉结束。
2011年5月19日,故宫建福宫再陷“解雇门”,有微博称:宫廷文化公司疑内部人员泄密开除所有员工。
"故宫失窃"事件媒体报道与互动话题数量趋势图
互动舆情的走高由央视主持人爆料建福宫成私人会所的信息引起。在5月13日,故宫回应称微博信息有误,但是随着网络中“入会邀请函”等的陆续曝光,故宫不得不再次与5月16日再次回应网友,称“建福宫不可能成为私人会所”。至此,由网络舆情再次变得严峻,网民由对故宫的争议变成了批判。由此引发,在舆情趋向图中我们看到新闻量的下降反面则是互动话题数得猛增。
5月18日,故宫微博又卷入一场口水战:针对网友蔡成平发微博批评道歉信,“故宫官网”意外地在新浪微博上反击,指责前者“马后炮”、“想出名”。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双方你来我往地交锋几回合,最终以故宫官网编辑承认自己失言并道歉而结束。此事件在“故宫失窃”事件舆情将要平息之时发生也推涨了舆情走势,故宫负面舆情压力增大。
截至发稿日,故宫建福宫又陷“解雇门”。据称,因怀疑泄露故宫建福宫修建豪华会所的机密是内部人所为,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除了所有员工。
从“失窃门”到“错字门”再到“会所门”直至“解雇门”,这一场场“闹剧”让整个故宫在漩涡里越陷越深,舆情走势更加严峻,故宫负面信息呈几何级增长。
三、舆情应对过程研究
"故宫失窃"事件舆情应对过程一览图
接着,网友围绕“错字”问题进行了网络热论,故宫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两次官方回应。在第一次回应中,故宫漠视如潮的网络民意力挺字没有错;在第二次回应中,故宫承认错误,并推责系保安部负责人所为。故宫的一系列不当回应触动了网络争议。
至此,由于回应不当而造成的完整舆情链显现。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故宫失窃实属罕见要追查窃贼25%
搜狐网网友:本以为故宫会固若金汤,没想到层层安保的背后是窃贼的频繁光顾,简直太令人心寒了,不知道故宫的安保到底是怎么做的。
人民网网友:追查盗贼是其次,能够举一反三防止故宫再次被盗才是根本,这次侥幸只有现代文物被盗,如果是国宝丢失估计我们要被子孙骂的。
故宫管理方有失责之嫌要道歉20%
新华网网友:故宫出现这样严重的事件不但故宫方面没有人辞职,反而解雇了一大批员工,简直不可想象。
央视网网友:从“错字门”我们就看到作为故宫的管理方缺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责任。故宫应该更为真诚面对民众。
希望故宫能的直面多重问题26%
腾讯网网友:从“错字门”再到“会所门”,故宫的做法明显缺乏基本的诚意,故宫应该公开信息细节。
中国网网友:故宫从一个中国文化的象征到现今被网民调侃的对象,故宫应该检视自己的行为,要直面自己身上的种种问题。
故宫更加商业化缺少文化涵养20%
新华网网友:故宫已经不是原来的故宫了。从星巴克事件开始我们就嗅到了故宫“钱”的味道,商业化的背后就是文化的缺失。
网易网网友:“文化”这个词已经和故宫渐行渐远,如果故宫真的开办私人会所的话,那就会是对我们教育的绝妙讽刺。
陷入舆论非故宫所愿该多包涵9%
人民网网友:故宫是一个老的文化单位,能用微博就实属不易,如果想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确实有难度,网友应该宽容对待。
如果没有殷墟、兵马俑、长城和故宫们的幸存,以及一批文化人殚精竭虑、如履薄冰的守护,我们很难想象中华文明能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屹立五千年而不倒。我们为此要向故宫所有工作人员致敬。同时,由这一次故宫失守、失语与失明的故事开始,也该明确故宫的公共文化资源性质,提高故宫的公众文化服务水准。那种把故宫商业化、神秘化、小众化的倾向,确实到了该纠偏的时候了。(据《人民日报》,作者:李泓冰)
故宫在回应“会所门”时非但没有坦诚地向公众道歉,反而让大家又看到了“临时工”的诡异。这种推卸责任、缺乏自省的做法,实在有失其“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故宫作为传统文化的堡垒,不能散发出商业铜臭味;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更不能沦为财富的私人会所。这是在“三重门”事件之后,故宫最应吸取的教训。(据《广州日报》,作者:李龙)
六、舆情应对点评
态度不诚恳,没有正确舆情应对经验。“错字”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故宫一步一步“推动”的结果。在错字得到网友确认情况下,故宫强行自我辩解,拒绝承认错字,使得故宫傲慢的态度深入人心。作为回应,网友恶搞了故宫博物院在5月16日发布的“致歉辞”,指出了其中多达12处错误令故宫名誉扫地、文化尽失。这反映出官方舆情应对过程中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并尊重每一个真实的意见,用诚恳的态度解决现实中问题,一味的坚持自我无益于紧张舆情的缓解。
手段不科学,忽视新媒体的使用规范。在此次事件中故宫官方始终以博客、微博客作为话语载体,具有较好的舆情反映速度和亲民形象的塑造,但是能使用新媒体并不等于能用好新媒体,在此次事件后期发生的故宫官方微博陷入“口水战”既是其新媒体利用不当的体现。故宫官方微博具有公共属性,应该慎言、慎行并积极搞好受众关系,防止陷入舆论漩涡。也正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给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的七点建议》所言:党政机关和官员微博要尽量避免与网友激烈争辩,当发现无法说明白问题时,要主动“休战”、和解,求同存异。
从此次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在“微时代”话语权的“麦克风”可以随时旁落他人手中,舆情的“杠杆效应”凸显。瞬息万变的舆情会使“小问题”随时变成“大事件”,所以在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中不仅要摆正态度、端正心态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应对舆情、加强信息发布,树立政府公信力。(作者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作者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