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你知道这些坚守中的中国匠人吗?

中国梦实践者:《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你知道这些坚守中的中国匠人吗?

中国梦实践者:

《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你知道这些坚守中的中国匠人吗?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带火了稀世文物背后的修复大师,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匠人精神。

提到匠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的匠人文化,在百度搜索“匠人”的结果也会率先跳出“日本匠人”。不可否认,日本匠人确实是专业、精益求精的代名词。但你可知道,中国匠人也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匠人曾经是古老中国技艺发展的支撑,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里就有“匠人营国”的说法。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他们曾失落在机器的轰鸣中,如今又带着光环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言匠人必称日德的时代,中国匠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专注、坚持、敬天畏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现在小编就带你去寻找中华大地上的中国匠人。

王津:我在故宫修文物

王师傅在进行细致修复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介绍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纪录片于今年1月在央视首播,当时并未引起轰动。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片子却在B站(著名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上走红,在豆瓣网上的评分直接超过《太阳的后裔》和《琅琊榜》。之前小编已经安利过这部片子,请点这里查看。

随着片子走红,几位主人公的网络人气飙升。而人气最高的钟表组王津师傅,更被网友封为“故宫男神”。片中,王津师徒修好一组(2件)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令人印象深刻。

王津修复过最复杂的钟当属2010年修复的“老人变戏法钟”。这座古董钟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制造,共有七套传动装置,70多厘米高。钟有多套动力系统,钟里的戏法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可变色。运转时,钟顶小鸟不断张嘴、转身、摆动翅膀,身下圆球随之转动,三个圆盘也同时不断变色转动。为修好它,王津和专家、助手耗时一年。

今年58岁的王津感叹

“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著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网友的评价道出了观者的心声。若没有这群朴实无华的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补和维护,藏品又怎能闪耀出瑰丽的光芒呢?

张左:手工给照片PS的“暗房大师”

张左,董洁旭摄

张左,人称“左爷”,从二十多岁开始玩相机,自学黑白胶片印放,到后来成为《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专业暗房师。

当年,解海龙拍摄的那幅“希望工程”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就是由他制作而成的。

由张左制作的解海龙摄影作品《大眼睛》,董洁旭摄

左爷经历了胶片摄影大热的八、九十年代,也赶上了2000年后数码技术大举来袭、暗房日渐衰落的萧条时代。如今,大浪淘沙过后,全球最大的胶片生产商柯达公司都破产了,黑白胶片和手工印放已成为了一批摄影发烧友们才能理解的技艺。

可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左爷哪儿也没去。他一直待在自己的暗房里,一待就是30年。

张左把放大完成的作品从自制的立式水槽中抽了出来,董洁旭摄

左爷自认是急脾气,手工印放偏偏是个磨性子的活儿,一环一环的哪个步骤都急不得。而且,为别人放制照片,喜不喜欢的都要在暗房里熬着。片子做好了,出了名、获了奖,卖出了好价钱,热闹都是人家的,只有那份单调和寂寞是自己的。

墙上的标记和字条,董洁旭摄

家里人出去玩拍了彩色照片,他拿着胶卷到照相馆洗,看见工作人员直接用手拿底片。他马上就急了,扯着嗓子跟人家嚷嚷,从此再不去外面的照相馆,“这是规矩。装底片就是一定要戴手套。摸出一大手印子,片子就完了。”

海弟:痴迷木头的“木头人”

80后海弟,曾在化学实验室工作,出于对木头以及艺术的热爱,辞职专注于基于木头的工艺创作,成为一名“木工匠人”。

在他人眼中,海弟是一位有如“苦行僧”般的年轻创作人。他一直在收集木材的标本,到现在应该有上千种了,工作室里堆满了他多年来从广州的城中村、回收站用单车载回来的古木板、民间拙朴感的老家具,还有水泥方块、老房子门口的石墩等。

“我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像树木生长的方式,木材的结构,还有那些密度啊,性能啊,我们一起看木头,嗅木头,摸木头,就像回到小时候,各种惊奇之心。木头里面就住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木材没有贵贱之分。木尽其用是树木对人类的馈赠。”

“当你把喜欢的事物装在心里,白天夜里做梦都会想到”

“我在木头里看到世界”

王加泉:最后的金溪刻书匠

王加泉

几乎每个江西人都知道一句谚语: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书”既是一种特定书籍的统称,也是一门传世的手艺,更是金溪浒湾镇的荣华旧梦。但浒湾的刻书业从民国时开始衰败,如今懂得这门技艺的,仅八旬老人王加泉一人。

以上4图为刻书的基本步骤,从上至下分别为刻板、上墨、印刷、装订

王加泉十三岁开始学习雕版。作为雕版师傅,一个基本的功力就是:写好字,形象地说就是成为一个行走着的活字帖。王加泉从四书五经开始学起,一笔一划照着描“画”,虽然没有人传授意思,但雕版之前,书都要看过。

在王加泉的记忆里,他家的店铺中,雕版师傅最少,其次是装订师傅,从业最多的是印刷的师傅,有100多个。王加泉从业时其实已是浒湾刻书的平淡期,收入锐减之后,王加泉给别人印过作业本、印过鞭炮标签,也给金溪当地人印家谱,每套家谱两三万元,周期两个月,这已经是难得的好活计。

金溪刻书逐渐衰落,从百人到父子二人再到今日一人。但即便如此,王加泉依然信奉祖辈那句:“人在,就不停业。”

贺友直:我是个画连环画的工匠

贺友直

3月16日,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离开了我们。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贺老是很难绕开的话题。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坚持只画“小人书”,并把连环画变成了“国宝”。他是中国几代连环画爱好者的偶像,《山乡巨变》《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不仅让读者们回想起那些褪了色的老时光,也成为不少晚辈年少时入门的范本。

贺友直自画像

但他从不以大师自居,他说“我是个干活的匠人,凭手艺功夫吃饭。我把自己比作匠人,并没有贬低自己,回过头去看历史,现在有多少大画家比得上明代的工匠?你要是收藏古代家具,就会知道明代木匠是多了不起的艺术家。”

贺友直画作

贺友直的画案

记忆中的传统手艺和匠人

精修钟表

砖雕工艺

砖雕这门复杂、古老的手工艺,在匠人的劳作中,感觉更像一门艺术,钻子,刨子,锯子等在熟练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师的画笔,演绎出复杂的深浅,空心的技艺,让人物,花鸟,山水在钻上复活,有古典、质朴的美丽与优雅。

老扎匠

粗细不一样的藤柳在扎匠粗砺而灵巧的手中来回穿梭,如乐手在调琴弦,就在这简单又诗意的劳作中,一件件精巧、优美、实用的藤制品蕴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乐。

铜匠

从水上的铜匠船,到走街串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等;这些业务始终不变,而改变的只是不断精湛的技艺。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人们见到了铜香炉和铜酒壶的龙、凤、寿星和神仙就这样来到你的眼前。

蒲扇工艺

一把把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来回穿梭……就在这样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之后,一个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而又实用的蒲包、蒲草篮子等展现在面前。

锡匠

“叮叮咚咚”悠扬的节奏传进大街小巷,人们纷纷拿着香炉、烛台、“烫婆子”、温酒壶,循声而去;匠人放下担子,升起炉火,拉起风箱,烙着锡水,立好模具,不一会儿,一个个篆形展现出来,烙铁点着松香和锡块,焊接着,剪子、锤子、钻子、锉子来回穿行,少顷,龙虎神仙活灵活现的雕刻在锡器上,旧的重返原貌。

刻章

将章胚打平,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用刀刻。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在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键盘已使笔纸不再辉煌,即使有人会刻上几刀,但有多少人能写出各种字体,让人信服的反字。

木雕工艺

木雕的品种繁多,浅浮雕,深浮雕,娄雕,空雕。原本扑拙的木头在工匠的手中有生命力。人物、花草、虫鱼在木头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调高雅、寓意深刻的文人画。

装裱技艺

灿烂秀美的国画是华夏三大国粹之一,世人皆赞。如果没有装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现。看似简单的画页裱底排刷来回、轻宛的上板,无不渗透出装裱者艺术素养和美的追求。装裱是国画的支持,是幕后英雄,是“译制片的配音演员”。

如“克拉克三定律”第三条所言,大凡足够高深之技术,都与魔法无异。中国匠人们正以高深的魔法惊艳着世界。(作者:郭鑫编辑:贾静)

编辑:龙明洁

关键词:匠人;浒湾镇;电脑刻字机;实践者;中国当代

台湾垦丁景区将大陆游客列为“外籍”...再游日本感受“匠人”精神清明节拼假秘籍出炉这些目的地值得一去台湾垦丁景区将大陆游客列为“外籍”...再游日本感受“匠人”精神清明节拼假秘籍出炉这些目的地值得一去

2016-03-0408:45:00

说实在的,起初并没有想过会再次去日本旅行,但朋友再三邀请,偏偏赶在春节时再次到访。在日本,无论是交通系统或地面建筑,硬件不见得有多豪华,但是无论在哪里,几乎见不到垃圾,整座城市表现的透亮干净。

2016-03-0406:50:57

北京的冬日寒冷且多霾,戴着大口罩出现的罗晋也显得有些疲惫。作为一个“半吊子”的摄影爱好者,他家中备下了全套佳能的摄影装备,还曾经心血来潮,添置了一堆稀奇古怪的手机外置镜头。用罗晋的话说,“一只拖鞋都能拍上半个小时”。

THE END
1.你所看到的故宫都是经过修缮的景点,故宫原貌却人迹罕至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如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二十四位帝王在里面住过,如今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游客只要买票就可以进去游览,但是去过故宫的都知道,我们参观的故宫并不是全部,还有很多宫苑是没有开放的,我们看到的故宫其实都是经过修复的,真实的故宫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一直以来关于故宫的传闻和故事总是带着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36567572&efid=3zzTVqeDpkF-je03jjBKIw
2.古今对比:100年前的故宫原貌,和今天有何不同?看看头条古今对比:100年前的故宫原貌,和今天有何不同? 正大光明 故宫,一座历经600年风霜洗礼,承载了明、清两代历史风云变革的宫殿,世人眼中,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漆皮剥落的宫门,锈迹斑斑的锁头,伤痕累累的铜缸,冰冷狰狞的石狮,高墙夹峙的甬道,布满苔藓的台阶……故宫并不仅仅是https://kan.china.com/article/1344560.html
3.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20篇)还是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介绍,后来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荐,然后在我没剧追的时候想着去瞟两眼。但是看了,哪儿只是瞟两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犹未尽。纪录片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传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国》《互联网时代》,现在又多了个《我在故宫修文物》。 https://www.ruiwen.com/word/wozaigugongxiuwenwughg.html
4.故宫专题片解说词文稿这次故宫大修使用木料数量巨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至少已使用2700立方米的木材。这次故宫大修,为了保持紫禁城建筑的原貌,大量使用了传统材料和工艺。这位年轻的工人正在涂抹的是“地仗”。附着在木材表面的地仗,将起到保护和防腐的作用。 现在镜头里看到的,就是工人们正在故宫的工地上调配地仗。他们把发酵的猪血、白面、https://www.sd235.net/copywriting/detail/3271
5.故宫博物院庆生:多措施恢复原貌山东频道故宫博物院庆生:多措施恢复原貌 今年十一游客骤降 本月初,故宫博物院顺利完成了2014年十一黄金周的接待任务,整个黄金周接待观众人数人共64.8万人次,比2013年的71.4万骤降了9.2%,10月2日的单日客流量较之前年的18.2万和去年的17.5万人,也大幅下降到了14.4万人次。据了解,这是故宫继“非典”之后首次实现游人同比“骤降https://sd.ifeng.com/binzhou/yishudongtai/detail_2014_10/11/3002660_1.shtml
6.《故宫》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音乐阵容除了涉及大量历史资料,《故宫》动用的动画等高科技拍摄手段也创下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之最。比如故宫的修建过程,康乾盛世时的故宫原貌,场面浩大的典礼仪式的再现等。 以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为例,记者从央视了解到,在节目刚开始播出的一段动画里,动画制作人员运用全三维的方式,真实再现了当年故宫的建造是按照天上紫亹星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7445/
7.半数“故宫人”将迁出故宫:员工私家车禁入红墙——人民政协网这些年故宫的变化 清退临建 恢复古建筑原貌 虽是皇城,故宫也被“增设”了许多违建,共计有59座,其中有3600平方米彩钢房建筑和11200平方米其他临时建筑,共计14800平方米。 2013年起,红墙内的彩钢房陆续拆除,截至去年10月,已完成55处、总面积3040.72平方米的聚苯材质彩钢房,涉及乾清门区域,宁寿门区域,以及南三所区域https://www.rmzxb.com.cn/c/2017-02-13/1336627.shtml
8.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800字(精选24篇)一件文物,经历几百乃至上千年,早已因为时间而变得斑驳,感谢这些文物修复匠师们,让我们看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文物原貌,让我们还有机会看到这些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品。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800字 篇8 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后,点击量破万。不少年轻网友纷纷求王师傅收徒弟,只想安静地扫扫地。面对日益https://www.yuwenmi.com/guanhougan/62604.html
9.《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23篇)故宫博物院的修复部门包括青铜、木器、漆器、书画、镶嵌、织锈、钟表等多个部门。他们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扎实的手工修复技艺,让一件件几近腐朽的文物尽可能地恢复原貌。因为文物修复过程通常是不可逆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胆大心细,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修复,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坏”。同时,又要尊重https://www.cnfla.com/zuowen/868331.html
10.破坏百年格局?故宫大修方案引发争议比如这次故宫大修中的重修建福宫花园,就是在遗址上的重建。而故宫上世纪80年代投入建设的地下文物库虽然发挥了巨大功用,却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里是已毁的清代内务府的原址,如果没有破坏,在遗址基础上还可以考虑重修,或者换一种思路,在恢复地上建筑的基础上修建地下文物库。但现在毁则毁矣。 https://www.cctv.com/geography/news/20020426/35.html
11.故宫导游词(精选15篇)故宫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和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朱瑞贤。我是你的导游。今天我将带你参观故宫。可以叫我朱导。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紫禁城,也称为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紫色”是君王在天堂居住的宫殿的颜色,所以世界上的皇帝当然应该与紫色联系在一起。“禁”是指当时戒备森严,普通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aoyouci/20230615094236_7295029.html
12.文化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四)故宫博物院整体恢复原貌及维修规划 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占地72万平方米,宫室9266间。大修一期工程按两个3年计划实施,其中2003-2005年已完成对武英殿等31个项目的修缮改造,总面积49749平方米;2006-2008年对前三殿、后三宫等23个项目实施修缮,改造面积58525平方米,2008年奥运会前完成中轴线主要建筑物的修缮任https://www.mct.gov.cn/whzx/bnsj/cws/201111/t20111128_827664.html
13.不用再等一百年!上游新闻带你看故宫600年大展故宫最初是什么模样?展览从《徐显卿宦迹图册》中选取了其中两页,可以看到距今400多年前,即明代中晚期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可以说是一部来自“明朝的纪录片”,为考证紫禁城建筑形制的变迁提供了佐证。 仔细看上面的建筑,会发现明代的故宫与现在我们今日所见故宫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代表着,故宫的样子在明初建https://www.cqcb.com/hot/2020-11-15/3276483_pc.html
14.北京故宫解说词(通用11篇)北京故宫解说词 篇7 亲爱的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向导,我叫王云飞,现在我带你们去游览故宫,欣赏我国的文化遗产。 故宫为我国明清二朝的皇宫,也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筑群所以我们在游览时应当不乱扔垃圾。不触摸物品,这样才能欣有着历史气息的故宫。 https://m.oh100.com/kaoshi/daoyouzheng/425467.html
15.关于故宫,最喜欢的照片是wanimal拍一砖一瓦一红墙,两朝三世六百年,故宫是明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实行预约制,到故宫都是一票难求的,游客可以选择先沿着南池子走到东华门,然后绕到正门午门进入故宫,依次从南到北参观,从神武门出来以后还https://m.dianping.com/review/84003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