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何以至此?

你一定听过,“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中国,而在大英博物馆”。

(请滑动查看晚清百态特展,展品均为他馆借展,摄影师@闫廷钰&吴越)▼

不止中国,埃及最好的文物,大多也不在埃及,而在大英博物馆。

事实上,希腊最好的文物也不在希腊,而在大英博物馆。

这里是收藏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历史上所有文明、以800多万件馆藏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的大英博物馆。

人们批判它的藏品都是殖民时期偷的、抢的、非法掠夺的。

那么,大英博物馆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它没有良知吗?

事实上,其暴力行径的背后,藏着一个丢失了初心的故事。

探索世界

当英国人第一次开始收藏,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在无意间触发了一连串一发不可收拾的浪潮。而这一切的原点始于牙买加。

牙买加位于加勒比海,自15世纪末欧洲国家发现此处,他们竞相前来瓜分土地、开发种植园、贩卖黑奴,开启了臭名昭著的殖民时代。

其中,英国一个小小岛国,抢占了比自己本土大百倍以上的殖民地。

(请横屏观看北美洲殖民地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英国不断将本土生产的工业制品卖到殖民地,以发家致富。殖民地越大,等于市场越大,暴富的机率就越高。

于是人们从手缝针线织布升级为脚踩织布机织布,再升级为用蒸汽机让织布机自己织布。工业革命就此爆发。

而这场革命背后,还有一场思维方式的大转变。信奉基督教的英国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上帝的真理,由此开始观察大自然的规律,一场理性至上的启蒙运动席卷而来。

(知名英国科学家,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这里是18世纪的英国,你课本中出现过的各种历史大变革集中在此时爆发。

变革如大雨冲刷了过去的蒙昧,人们经启蒙后打开了新视野,发现身边平凡的事物突然变得新奇、有趣,好奇心逐渐被唤醒。

其中,一位名叫汉斯·斯隆(SirHansSloane)的医生随殖民的船队远赴牙买加,他在这里发现了在英国未见过的草木、昆虫,受好奇心驱使将它们收集起来,制成标本带回英国。

除了搜集标本,斯隆还有不少来自印度的玩物。殖民运动让英国人看见新的地理空间,他们不仅到北美,还往更远的印度、东南亚寻求新机遇。斯隆的患者中有不少往返印度的商人、驻外使臣,带回了各种新奇小物件。

长此以往,斯隆在伦敦的别墅堆满了蝴蝶、珊瑚、动物头角及各地的珍稀玩物,变成一座琳琅满目的珍奇阁。

这就是英国人收藏的开始,而浪潮也刚刚兴起。

若说是好奇心启发了斯隆捡起一颗果实、一片树叶,理性思维则驱使斯隆着手研究。他雇用一群语言学、自然科学的助手,对藏品进行分类、编目,编成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斯隆爵士收藏的自然科学手稿,晚年编写了《牙买加博物志》。)

不少好奇的人群听闻斯隆的收藏,纷纷前来参观。于是斯隆在晚年订立遗嘱,将7万多件藏品全数献予国家,要求国家将藏品通盘保留,不得破坏、丢弃,不能做一分一毫之缩减,并且必须对公众开放。

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增进所有人的学识与新知。

——《1751年斯隆遗嘱附件》

1753年,斯隆逝世,议会通过《1753年大不列颠博物馆法》,遵照斯隆条款,收纳他所有藏品,与另外两家贵族的藏书室合并,成立大英博物馆。

其命名承载了当时生机勃勃的政治愿景——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国合一,成为大不列颠王国,命名“大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Museum),坐落在首都伦敦,昭示着这座新兴王国的澎湃气象。

斯隆的标本与上万册的图书摆在一起,这就是大英博物馆最初的样貌。

那时残暴的文物劫掠狂潮还未发生,它以展示图书、标本、钱币徽章为主,如同一座阅览室,鼓励人们一边阅读、一边观察物件,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去发现“文”与“物”之间的联结。

好奇心正是大英博物馆最质朴的初心,英国理性、实证的精神因其出现而有了承载实体。

18世纪末,工业带来的富强让远洋探索成为了可能,英国航海家在王国扩张蓝图下,相继抵达北极、澳大利亚,“海洋”推开了缤纷异样的新世界。

于是,《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角一生志在遨游四海,《格列佛游记》船长不时打开航海地图,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荒岛,背景不再是虚幻,雪莱的《西风颂》歌颂着推动帆船前行的西风。

海洋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那个时代,海洋就是未来。

(英国为开拓西北航道,抵达北极,图为北极圈内岛屿,摄影师@苏铁)▼

1771年,一支探索南太平洋的船队归来,带回的珍稀奇物归入大英博物馆,其藏品从人们已知的地理范围跳向更广阔的未知世界。

若知识是一片海洋,大英博物馆就是一艘小船,载着人们驶向未知的未来。

那时人们心中的期许简单而质朴:世界还很大,我们要去看看。

收藏世界

19世纪,如果你的国家没有博物馆,那你的国家可能会被砸碎搬进别国的博物馆。这是一条来自埃及的血泪教训。

数个世纪以前,欧洲人打破宗教的束缚,往更古老的希腊、罗马时代追溯文明的根源,是为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欧洲社会兴起一股收藏的风气,一众以私藏为主的博物馆相继出现,但这对埃及却是种危机。

此时埃及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是一个帝国并立的时代,奥斯曼盘踞地中海东岸,黑海以北是沙俄的天下,法国凭拿破仑一己之力称霸西欧。英国相对狭小,却以数百艘战舰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编织出一张隐形的交通网。拿破仑不断对外扩张,欧亚局势一触即发。

(拿破仑帝国时期欧亚势力分布,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埃及东部的红海是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捷径”。拿破仑为阻断英国的交通网出征埃及,英法随即在埃及开战。

大英博物馆最初以接受藏品捐赠为主。1799年,英国海军在埃及沿海击溃法国,后者驻军期间搜刮的古埃及文物,全数作为战利品归属英国。大英博物馆就此打开一个新的藏品渠道:赢,即作为战胜国,收归战败者的财产。

奥斯曼眼看英法在自己的领地大打出手,它既没有收藏的风气,对古老文明也没有兴趣,索性开放埃及以息事宁人,任由欧洲学者、大使、小偷、投机商人将古埃及的木乃伊、建筑、雕像拿走。

欧洲的博物馆已经做好了搬运整个坟墓的准备。

——《劫掠尼罗河》

收藏之风转变为劫掠文物的狂潮,席卷到地中海。英国人埃尔金(这位埃尔金爵士正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埃尔金爵士的父亲)在奥斯曼的默许下来到希腊,将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作帕特农神殿,敲开、炸开、割开,装入200个箱子运回英国。

听闻帕特农浮雕抵达英国,其他国家的皇室、博物馆主管明白其艺术价值,纷纷前来出价购买。

英国之前从未为藏品掏过一分钱,在热火朝天的竞价下,英国先发制人,以3.5万英镑的最高价买下。

大英博物馆再新增一个藏品渠道:买。向富裕的大收藏家收购,或请贵族捐赠再回以谢礼。(受文艺复兴风潮影响,此时购买的多是古希腊罗马文物)

奥斯曼开放埃及,如同引狼入室,英国趁势渗入其军事势力,资助由外交官、地理学家组成的科考队,进入奥斯曼封闭已久的中东腹地。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两河文明,首次以科学的视野被发现,考古学的意识在这种暗流涌动的局势下萌芽。

大英博物馆又增加一个藏品渠道:发掘,即收纳由科考队擅自在他国发掘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亚述展厅,此时大量亚述文物入馆,摄影师@陈阳)▼

英国一边蚕食奥斯曼,一边自黑海向北制约沙俄扩张。沙俄将战力集中在欧洲,英国却早早将目光望向广袤的欧亚大陆。它以印度为据点,英国军队一边扩张,英国学者一边探索。他们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喀什;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遇见敦煌。

此时各国对文物的主权意识尚未萌芽,英国早早意识到文物的价值,连哄带骗地将其从当地人手中买下。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步步领先,以灵活的海上交通网将各国的势力封堵在陆上。科考队穿梭在猛兽出没的非洲丛林,翻越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征服极地寒冰,一步步打开人类未知的大陆腹地。

无论他们深入何方,只要抵达沿海,就能经由在世界五大洋游荡的英国海军保驾护航,安全回国。那个时代,掌控了海洋就拥有了世界。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在此时暴增,其规模是如此庞杂:

(千古岁月,千人千面,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若以空间为横轴,世界再无东、西文明之别,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地球上不同人群的多彩创造一览无遗。

(绿松石文物合集,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人们对藏品进行分类、编目,博物馆的管理体系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文物还未成为文物,每一件藏品像是未雕琢的美玉,等待考古学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

它们被归纳在希腊罗马古物、钱币徽章、东方古物三大部门,各个藏品是如此新奇、又朦胧,不断由点延伸出线,与其他藏品产生意想不到的联结,编织成一张浩瀚的“互联网”。

(罗马雕塑凝望亚述石雕,摄影师@孙业林)▼

趁世界各国对考古学、文物主权还处在朦胧、无意识的状态,大英博物馆就此依托英国的军事实力,一步步“收藏”了世界。当英国的船坚炮利勾勒出日不落帝国的轮廓,大英博物馆随之进入巅峰。

玩转世界

19世纪中叶,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看见海,就能感受英帝国的存在。

它的军事自海洋渗透世界各地,英国海军灵活地穿梭在世界各个海峡、海港,一旦发现各国燃起战火,立马化身“海上警察”强行扑灭。

它的贸易自海洋遍及世界各地,英帝国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以炮舰击破欧洲的关税堡垒、炸开清王朝治下的中国,倾销“英国制造”的商品,将世界强行打造成英帝国的贸易市场。

(晚清百态特展的《南京条约》正本,英国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牟取暴利,1840年清政府禁毒销烟,英国以维护贸易自由为借口向中国开战,摄影师@闫廷钰)▼

它的文明自海洋影响世界各地,英帝国自诩为拯救者,以“散播文明的种子”为使命,派出传教士、医生、教师前往偏远之地建设教堂、学校、医院,以大不列颠文明为准绳强行“改造”世界。

将懒惰、低级的人改造成社会的道德积极分子。

——詹姆士·斯图亚特

(请横屏观看日不落帝国版图变化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大英博物馆亦借由帝国的触手扩充馆藏,曾经欧洲局势剑拔弩张,如今各国受英帝国军事势力所压制,英帝国将目光转向西欧,派出学者探索英国文明的根源,大量的西欧藏品在此时纳入馆藏。

(西欧文物合集,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世界各国的市场被强行打开,大量本土的文物开始流向海外。在市场中,“文物”与“商品”没有意义之别,只有价格之别。

于是无论是火烧圆明园的战利品、他国考古队擅自发掘的文物,或清朝遗臣倒卖给拍卖行的皇家珍藏,以贸易之名从各地流入欧美市场,人人唾手可得。大英博物馆在此时收购了大量东方文物。欧洲社会掀起一股“东方热”,热衷收购来自东方的茶叶、版画、瓷器。

英帝国的势力越来越稳固,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之路也变得越来越轻松。19世纪中旬,世界如同英国人的游乐场,大量国民不再拘守本土,而是移居海外。他们投资航运业、保险业,建设炼油厂、铁路等,在当地发展经济,发家致富,人们开始收藏当地的小物件,各类新奇的藏品纳入馆藏。

世界各地的藏品汇聚到大英博物馆,人们开始发现印度佛像与希腊雕像是如此相似,中国的造纸术居然与撒马尔罕相同。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文明的传播、融合与交错,如一幅恢弘的图景轰然登场。

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视“保护世界文明”为己任,一边通过军事侵略,劫掠藏品;一边通过自由贸易,收购藏品。

藏品越来越多,大英博物馆也修建新馆扩大收藏空间,1857年,新馆正式落成。

其正面模仿希腊建筑由44根廊柱组成,即我们现在所见的入口处。

东西设有两馆专门摆放大型藏品,中心为宽敞的圆顶阅览厅,进入厅内,抬头如同仰望穹苍。

这里是帝国的心脏,英帝国自上而下出资添购藏品、维护管理,对公众免费开放。国民亦热烈响应,不单入馆参观,还积极捐献自己的收藏。双向的投入令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迅速扩张,数量之多,不得不分设新馆,哺育了国家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地质学博物馆等一众直系后代。

建馆之初,斯隆的自然标本也被挪走,另设为自然博物馆。

然而,斯隆的藏品离了馆,就像初心被挪走了一样,从启蒙时代到帝国霸权,英国从一头懵懂的幼狮长成傲视天下的雄狮,却忘了这世界不止有它一个捕食者。

19世纪末,世界第一台发电机在德国出现,第一桶炸药在瑞典试爆,第一架飞机在美国起飞。一众工业后起之秀纷纷追上,这些工业国家为了保护本土初生的产业,重新关上被英帝国敲开的关税堡垒。

新兴的工业列强为抢夺市场及原料,竞相瓜分非洲、亚洲,英帝国为保有势力卷入厮杀,矛盾进入白热化,升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帝国以霸权维持的和平假象就此破灭,暴力的真面目亦被揭穿。

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的心脏,在战时收纳了大量血腥的战利品,并在战后修复文物、重新开馆,维持着帝国的威仪。然而英帝国的势力在战火的消耗下逐渐式微,实力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1939年,二战开打,大英博物馆的圆顶阅览厅遭轰炸而坍塌,大雅高堂,化作荒原。

历经战火肆虐,有人开始反思帝国的殖民之恶,有人还对重建帝国怀抱期望。大英博物馆所象征的威仪逐渐与帝国的现实困境出现落差。随着战后日不落帝国解体,大英博物馆,将去往何方?

漂泊世界

21世纪,全世界约有超过9万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成立之早、名声之响、馆藏之多,坐稳了始祖级元老的宝座。然而二战后,元老的体面却越来越难以维持。

经营一座元老级博物馆需要资金。英国在二战后负债数十亿美金,难以恢复战前大英博物馆的开销水平。

(大英博物馆入口处,摄影师@颜描锦)▼

经营一座元老级博物馆还需要空间。大英博物馆地处伦敦的黄金地段,为议会厅、大本钟、伦敦塔桥等一众政治、经济、文化地标所包围,想在此扩建新馆已不再现实。

如今英国共有1800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与其中数十座共同依赖政府的拨款。经费僧多粥少,他们需要另外寻求企业赞助,举办展览提升竞争力,并大量宣传,吸引游客。大英博物馆作为元老,依旧需要与众多后起之秀竞争。

对外需要竞争,对内,大英博物馆还有庞杂的管理问题。

贵为昔日帝国的心脏,许多国民将它视为一个永恒的“藏品之家”,他们不断捐赠自己的藏品,有的捐赠图书、油画,有的捐赠香烟卡、打火石、纪念信物。这些贵重的、平凡的、不起眼的藏品,共同组成800万件藏品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藏品都适合展示。

大英博物馆无法拒绝他人的捐赠。囿于建馆以来不断修订的《1963年大不列颠博物馆法》,其中斯隆的条规:通盘保留,不得分割,亦不能随意丢弃,就此陷入无节制扩张的两难。

海量的藏品填满了大英博物馆这艘大船,它沉甸甸地漂泊在海面上,进退两难。

始料不及的是,风向开始改变。

1954年,世界在历经纳粹的洗劫后,逐渐萌发文物保护意识。多国共同签署《海牙公约》,视战争期间强行将文物带离所在地为非法掠夺。

(晚清百态特展的圆明园雕塑,摄影师@动脉影)▼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相继脱离殖民统治,建立民族国家。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各国纷纷开始追溯自身文明的根源,反思、批判过往殖民的暴行,强调文物应归属所在国,要求昔日的殖民者归还文物。

大风吹,浪花起,反殖民浪潮轰轰烈烈在全世界兴起,曾经“平等”的假象被揭穿,殖民的罪行也被摆在判桌前。

大英博物馆在其中难以调头,若它顺应浪潮,归还文物,相当于否定自身过去的建树。

于是它一边以斯隆的条规:“通盘保留,不得分割”作为挡箭牌,一边将斯隆的雕像挪到殖民历史的展厅以示反思。

(斯隆雕像,摄影师@孙业林)▼

那么,除了反思,大英博物馆是否付出了行动?

2004年大英博物馆发布《遗骸法案》,将为考古所用的人类遗骸归还其亲属,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归还文物。

接着2009年,英国议会通过《大屠杀文物归还法》,归还部分纳粹大屠杀时期获得的文物。

然而,大英博物馆并没有归还帝国时期获得的文物。即便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那是以贸易为名的非法收购,在它看来,那是商品,而非他国的文物。

(请横屏观看大维德瓷器厅,由大维德基金会长期租借给大英博物馆,摄影师@孙业林)▼

大英博物馆也没有归还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侵略印度、缅甸、马来亚、南非、新西兰、加拿大获得的文物。即便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那是非法劫掠,在它看来,那是战利品,而非他国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当然没有归还19世纪科考队获得的文物。即便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那是趁现代考古学意识、文物主权意识尚未发展起来以前毫不尊重国家主权的非法盗掘。在它看来,那是英国优越的考察成果,而非他国的文物。

它的荣耀是他人的灾难,它的建树对于他人是破坏,对立的矛盾令大英博物馆失去了方向。

时代在向前走,大英博物馆在往回望,当反殖民呼声如朝阳将往昔的黑暗照亮,面向太阳,它身后拉长的阴影是那段已经落幕的帝国时代、已经落幕的战争时代、已经落幕的扩张时代。

阴影的尽头,是落幕已久的启蒙时代。

两百多年前,在帝国侵略战争爆发以前,在文物劫掠狂潮掀起以前,斯隆在牙买加第一次受好奇心驱使,捡起了第一颗果实,摘下了第一片树叶,制作了第一个自然标本。

这些最质朴的初心,早都不在了。

注:

[1]本文制图的文物信息均来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2]文中的《海牙公约》为简称,指的是1954年多国在海牙签署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议定书》和《实施条例》共三份文件。

【参考文献】

[1](英)詹姆斯·汉密尔顿著;王兢译.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5.

[2](英)詹姆斯·劳伦斯著;张子悦,解永春译.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弱[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11.

[3]看懂大英博物馆[J].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期(970期).

[4]Delbourgo,J.(2017).CollectingtheWorld:TheLifeandCuriosityofHansSloane.UnitedKingdom:PenguinBooksLimited.

[5]吴昊.荣耀之海:19世纪英国海军战略与帝国霸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6](美)布莱恩·费根著;王佃玉译.劫掠尼罗河:埃及的盗墓贼和考古学家[M].格致出版社,2020.5.

[7](美)弗朗西斯亨利泰勒;王琼,洪捷,赵松宇译.天使的品味:艺术收藏的历史[M].华夏出版社,2014.

[8]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D]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

[9]陈文平,安夙.离家的国宝:中国海外文物寻踪与鉴赏[M].中信出版社,2023.

[10]TheOxfordHistoryoftheBritishEmpire:VolumeI:TheOriginsofEmpire.(2001).UnitedKingdom:OUPOxford.

[11]刘明倩.从丝绸到瓷器:英国收藏家和博物馆的故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1.

[12]Hoock,H.(2010).EmpiresoftheImagination:Politics,War,andtheArtsintheBritishWorld,1750-1850.UnitedKingdom:ProfileBooks.

[13]郑鑫尧.世界拍卖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4](英)大卫·埃利斯顿·艾伦.不列颠博物学家:一部社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15](美)詹姆斯·库诺编.谁的文化?博物馆的承诺以及关于文物的论争[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16](英)布赖恩·莱弗里.海洋帝国:英国海军如何改变现代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6.

[17]吴国盛.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001):18-29.

[18]俞可平.通向帝国巅峰之路——大英帝国的政治逻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16.

[19]曾一珏.从大英博物馆看17-19世纪英国古典雕塑收藏与陈列[D].中国美术学院[2024-03-11].

[20](美)HughH.Genoways,MaryAnneAndrei;路旦俊译.博物馆起源: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M].译林出版社,2014.

THE END
1.51热门大瓜大英博物馆,最佳精选核心关注专业版55.95.34在繁花似锦的互联网世界中,总有一些话题如璀璨的明珠,引人注目,51热门大瓜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而在这个焦点之中,大英博物馆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专业版55.95.34因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最佳精选,就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英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以及专业版55.95.34如何成为人们心中的最佳http://wap.glbiotech.com.cn/29164.html
2.大英博物馆澎湃新闻一周观展|伦敦呈现失窃古宝石,殷墟新馆展四千商文物 艺术评论2024-02-26 12 大英博物馆宝石展:看追回的被盗古罗马雕刻宝石 古代艺术2024-02-20 12 一个罗马士兵的书信,能告诉我们哪些事 古代艺术2024-02-06 艺路行远2023|穿越庸碌与失序,看这些重建与回归 https://www.thepaper.cn/tag/18747
3.海外近200多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竟是漂泊在外的华夏文物美国人为它专门开辟了一个名为“中国庙宇”的展厅。西方人感慨:看过她很难不相信,东方真的有神明。 未曾到过大英博物馆,也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这里”。 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件,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华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czOTMzMQ==&mid=2651576013&idx=3&sn=cdbc78854d527dac71e78737dd65e07f&chksm=8526e726cc0e74c591575e28d8bd9b0353cdf482c8f66a64f484472f15abdf4b8b4b8564fb50&scene=27
4.大英博物馆重新开放大英博物馆重新开放 5月17日,人们站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外。英国政府按照路线图自17日起进一步放宽英格兰地区为防控新冠疫情而实施的“禁足”措施,允许包括电影院、剧场、博物馆在内的室内文化娱乐设施重新开放,但须做好防护措施。因疫情关闭数月的大英博物馆当日重新开放。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5月17日,参观者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075477431872983&wfr=spider&for=pc
5.大英博物馆,我能听到文物说话完整版在线免费阅读带文物回家!大英博物馆,没有一个国人能笑着走出这里。几天前,大英博物馆丢失了一件华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木若初,一个能听到文物说话的文物修复师。被紧急邀请到大英,修复宋代古画,以取代玉壶,上展览。明面上,她是来修复古画,实际是调查玉壶被盗一事。然而玉壶还没找到,又一件国宝文物被盗。木若初一路https://fanqienovel.com/page/7275976381631040531
6.大英博物馆博客博物馆故事 馆长角 精品馆藏 展览与活动 关键字: 展览与活动 秋季大型特展《八方丝路》导赏 2024-08-20 秋季大型特展《八方丝路》导赏响 虽然交通方式和连接方式在不断变化,但远近文化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人类过去的一部分,并将继续塑造人类的未来。 展览与活动 https://britishmuseum.org.cn/blog
7.《官网正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BBC联手打造大英博物馆当当星愿文化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官网】正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 BBC联手打造 大英博物馆馆长撰写100件文物的世界史 展现200万年人类史》。最新《【官网】正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 BBC联手打造 大英博物馆馆长撰写100件文物的世界史 展现200万年人类史》简介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86203065.html
8.[共同关注]“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开展:100件文物述说200视频简介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03月02日 19:18 视频简介:“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开展:100件文物 述说200万年人类历史。? ? ? ? ? 收视TOP榜 5.3%!经济一季报出炉怎么看? 《新闻1+1》 1 楚国最高等级墓葬揭开神秘面纱 《东方时空》 2 导弹攻防战 伊以各有http://tv.cntv.cn/video/C10361/1ce2ff3871b74aa5b6ff9ee62240c440
9.已排放超1000吨核污染水;大英博物馆馆长因藏品失窃宣布辞职据报道,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表示,大英博物馆失踪文物数量大约为2000件,目前追回工作正在进行中。奥斯本还称,部分被盗馆藏已经被找回。他同时承认,博物馆的馆藏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分类记录。8月16日证实,馆方发现部分藏品“失踪、失窃或损坏”,流失的藏品包括产自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和玻璃https://36kr.com/p/2408376733885441
10.AI画画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文物拟人化ai创作——顶端新闻最近大家都关注”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个短片了吗? 超级感人啊,我们的国宝在国外流离失所,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用ai创作了几幅画,希望能表达一下我的心情 网址:Midjourney - 官网中文版 (bandeyu.com) 关键词:青铜鼎、文物拟人化、博物馆玻璃罩里、一位青色汉服的中国少女、神情哭泣、暖黄色的光,思念家乡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4940772
11.文物归还渐成英国政治正确中国文物呢?去年,在法、德等国和英国部分机构积极响应文物回归请求时,大英博物馆在给CNN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它已经“理解并认识到归还文物问题的重要性”,并继续致力于“尽可能广泛地分享藏品”。 “我们并不是中立的” 一片爱德华风格的红色砂岩建筑,装饰华美,这是格拉斯哥最著名的博物馆——凯文葛罗夫艺术博物馆(Kelvingrove 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MjU3NDI1Mw.html
12.伦敦大英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伦敦大英博物馆门票/地址/图片/开放时大英博物馆,又称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极大且十分知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内收藏有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品700多万件,藏品数量和种类的丰富,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丰富的馆藏珍品因为馆藏之巨,大英博物馆几乎可把整个世界的文明历程展示出来。虽然有空间的限制,每次依然能同时在馆内展出藏品约5万件。主要藏品来https://you.ctrip.com/sight/london309/12586.html
13.大英博物馆景点观光攻略大英博物馆地址这里真的可以被称为博物,世界各地的文物在这里妥善保管,其实文物怎么来的我们暂且可以不考虑,大英博物馆保存着世界的文明,使很多文物免受战争的破坏,如果你是一个博物馆迷,真的这里可以满足你,大英博物馆之大,一天是绝对看不完的,如果你想把博物馆看个大概至少要一周的时间,如果你想把所有的展品都看一下,那么恐https://place.qyer.com/poi/V2cJZ1FmBzdTYQ/
14.为什么中国文物,要“逃出大英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 可以说是绝世珍宝 比如乾隆皇帝“挚爱”的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 唐代的殉葬三彩等等等等 每一件展品给到中国的地方博物馆 都能成为镇馆之宝 而在大英博物馆 却随意地供人参观 甚至有些价值颇高的绢本画作 因为保存不善残碎不堪 https://k.sina.cn/article_1895327843_70f868630190169sn.html
15.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TheBritishMuseum)位于英国伦敦市大罗素街,是世界上首家国家级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今的主体建筑建于1852年,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全球各个时代和地区的超过800万件珍贵文物,涵盖了人类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领域,包括埃及古代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亚洲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489/
16.图集拥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镜头下,大英博物馆里的亚洲藏品据《卫报》8月25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长Hartwig Fischer因涉嫌盗窃而辞职。Hartwig Fischer周五表示,他对博物馆未能妥善应对2021年数千件疑似被盗物品的警告承担责任。一时间,大英博物馆冲上热搜,其与中国文物的相关话题引发关注。 据大英博物馆官网,自大英博物馆以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的收藏为基础成立以来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999387.html
17.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超2.3万件近日,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文物失踪引网友关注。此次文物失踪丑闻引发各国强烈抗议,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这些漂泊海外的文物https://m.gmw.cn/2023-08/28/content_1303496691.htm
18.大英博物馆:从掠夺保护到分享的变迁——200万年的思考与凝视大英博物馆对文物保护所作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至今能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机构并不多。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从过去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变为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 大英博物馆推出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巡回展览,用100件物品讲述一部200万https://www.fdsm.fudan.edu.cn/emba/article/0e0e5cc4dbd94cbf97876cf253924312
19.在大英博物馆看中国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馆看中国的文物 - 英国秀才于20231019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17595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https://m.douyin.com/share/video/7291613734961696063
20.嗯,在大家都去围观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时,我还是写写上海自然博物馆吧没记错的话这个博物馆我去了六次,但我不介意再次去围观下,于是2017年8月31日,在此文第一稿发在豆瓣上之后果然又去围观了一次,嗯,第七次了。 2017年8月31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门口拍摄的好看的鹿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大厅,那只长脖子的马门溪龙站在地下二层,头可以伸到地上二层的高度 https://m.douban.com/note/634508898
21.到伦敦大英博物馆必去。1)内容太多,很喜到伦敦大英博物馆必去。1)内容太多,很喜欢的人会在里面呆一天,但因为人的注意力高效最多四小时,所以每次半天的安排更合适。2)务必提前做功课,还可以去官网下载布展地图。埃及中国希腊两河流域都是人气很旺的馆,注意选重点先看。3)进门广场上有餐车,只是没啥更多的选择,吃了个10镑热狗套餐填肚子,熏香肠还好那面https://m.dianping.com/review/35695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