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上海多数博物馆、景区取消实名预约——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平衡?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吸睛“展品”本报记者陈晨摄
在不同旅游场景下,坚持或取消实名预约,出发点和归宿均是为了让游客更加便利,但应该如何掌握其中的尺度?
不断完善预约措施
“取消预约非常好,不给‘黄牛’留生意”“看上去是取消预约,实际上是减少了游客的出游成本”“为苏州点赞,不用提前很久计划出行”……除苏州博物馆本馆(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仍保留实名制预约外,苏州全市其他文化场馆一律取消预约——这一举措赢得了游客的广泛赞扬。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到,这一举措是对全市景区日均游客量、最大承载量以及假日管控压力等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后作出的决定。另外,法定节假日和平时客流高峰期间,场馆将根据客流量进行现场引导。
“我认为是这是一个好举措。预约的目的是限流和错峰,并不是一味追求旅游与科技融合。特别是那些客流量不大的景区和文博场馆,基本不需要通过预约来限流和错峰,使用预约技术的意义其实不大。”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马仪亮说。
对于客流量较大的景区和文博场馆,需要把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度。在马仪亮看来,预约技术渗透得太多,效率提上去了,公平问题就显现了出来,老年人和外国游客预约不便,或者到场馆早的人不一定能进馆,也不能保证先进馆,先来先得的排队原则受到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完全不用预约技术,管理效率提不上去,也不利于人们提前规划行程。
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预约措施被置于重要位置。其中提到,调整优化景区管理,完善预约措施,简化预约程序,尽可能减少采集游客个人信息,科学设置线上、线下购票预约渠道。
“之前北京大部分博物馆取消预约机制,对其他省市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也会是一个趋势,为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尽量不要把游客拒之门外。”慕田峪长城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星说。
坚持“两条腿走路”
预约旅游的发展有迹可循。2014年9月,为了有序利用、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开启了全新的开放参观模式,游客须提前通过莫高窟参观预约网络平台完成预约购票,并执行莫高窟单日游客接待承载量(6000张/日)。旅游旺季期间,敦煌研究院结合文物保护及游客参观需求适时启动应急参观模式应对超大客流,应急门票执行单日限额发售制度(1.2万张/日)。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数规模。到2022年,5A级旅游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提到,“通过门票预约,景区可以做到游客信息可查询可追踪,是景区保障安全运营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而分时段预约的‘分流’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游客在节假日出行时面临的交通难、停车难、游览难等问题,帮助景区实现节假日客流量均衡化,达到削峰填谷的目标”。
马仪亮解释,“取消预约,对于引导一些不习惯、不方便和因为隐私顾虑不愿意预约入园的人前往参观,把这部分原本的潜在游客需求显性化是有帮助的。对于吸引团队游客入园也是利好,会有更多中间服务商将此类场所纳入考察线路”。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每天游人如织。节假日游览的网络预约,更是放票即空。白色的灰泥墙、片石假山、交叠相错的几何形……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中而新,苏而新”的现代主义典范,建筑本身就是最吸睛的一件“展品”。
继续缓解供需压力
每一座博物馆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记忆,每一件镇馆之宝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厚重隽永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变得可见、可感、可触。伴随博物馆热,越来越多的公众涌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一位博物馆专业人士从博物馆管理运营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顾虑——“博物馆展区大多是室内空间,如果一天限流4万人次,不管这4万人次是什么时候进去的,这么多游客的呼吸、噪声等因素已经对文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也给博物馆内的安全维护、卫生管理等提出了挑战,毕竟,博物馆内工作人员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