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07篇医学论文被退稿”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为何有被退稿医生喊冤?论文是如何发表的?为何全是一家杂志?又为何全是医学论文?
可以肯定的是,“学术造假”四个字远不能概括此次的撤稿事件。被撤稿医生为何称“也是受害者”?代发论文这样一个黑灰产业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被撤的论文全来自《肿瘤生物学》?又为何医学论文成为了重灾区?
“并不是剽窃的问题,而是同行评审流程遭到了破坏”
4月20日,德国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称将撤回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的107篇论文。
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论文出现了剽窃和造假?“不是,并不是剽窃的问题,而是同行评审流程遭到了破坏”,此次撤稿事件调查组成员之一、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Butler)在接受南都记者邮件采访中称。
在这一事件中,同行评议是指在作者投稿之后,由刊物主编或编辑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在本刊发表。
不同的是,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出现了由作者推荐同行评议人的情况。彼得·巴特勒(PeterButler)介绍,由作者推荐同行评审人是许多期刊认可的做法。
“我们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了调查和沟通,他们确认并没有对论文做过评审。”巴特勒告诉南都记者。
科协也提及了第三方机构的存在。科协表示,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施普林格则表示,有一定证据表明,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操纵评审流程上发挥了作用。
“第三方机构”究竟是什么?他们在事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涉事作者
一切都开始于论文润色。据介绍,由于在国外刊发论文需撰写英文论文,很多作者在完稿后都会请人润色语言和学术规范,这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非常常见。“论文润色”的盈利机构随之迅速发展,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据被撤稿医生告诉南都,论文润色结束后,该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自己,除了润色,还能够帮助联系同行评议人,缩短评议流程。由于平时很忙,也不认识什么国外的审稿人(《肿瘤生物学》要求须是国外审稿人),加上不熟悉投稿流程,正好有人提供这样的服务,这名医生就顺便购买了这项服务。
按照这名医生的说法,他在整个过程中并不知道中介在同行评议的环节造了假。南都采访到的另一名目前在北京工作的医生则表示,曾经见到过找这类中介的例子,医生本人是否知道,则无法一概而论。
背后产业
“这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产业,甚至知道我的身份证号”
上述涉事医生介绍,每天他都会收到无数“科研服务”、“科技公司”的传单。这些机构一般会主动找上门来,润色的收费看字数,一般一篇四五千块钱。据这名医生介绍,自己当时找了这样一家论文润色机构来修改论文。
“这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产业,不仅知道我的身份证号,甚至知道我到了哪里。”他说。
南都记者在某购物网站上搜索到这样一家机构,并与其工作人员交谈,对方表示不但可以保证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也可以保证发表。国内收费价格较低,国外期刊收费在2万到5万不等,周期也相对较长,大多数在一年左右。
据其中的一个代写代发中介介绍,一旦交付定金,中介会负责与期刊方面联系,包括提交论文、提供同行评议人等全程工作。若有信息需要提供,中介会联系作者索取信息,而作者本人不需要与期刊方面有任何接触。
为什么是《肿瘤生物学》?
“直接使用作者推荐的评议人而不加以严格地审核,这不该出现”
据南都记者统计,《肿瘤生物学》的“造假”高峰在2014年和2015年,据几次撤稿的总量分析,被撤论文分别为43篇和50篇,而2012、2013年,该期刊的撤文数量仅为15篇,2016年仅有1篇。
此前有专家指出,《肿瘤生物学》2015年的SCI影响因子为3.611,而2016年呈现“断崖式下跌”,下降至2.93。这个趋势也与2015年该期刊上发表的大批论文被撤相呼应。
对此,中国科协敦促称,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从施普林格与《肿瘤生物学》方面的回应来看,他们对于这一产业链的存在也已经知晓。
但该编辑也指出,作为一个SCI杂志社,在同行评议人审核时直接使用了作者推荐的评议人而不加以严格地审核,这在顶级的科学期刊,如《柳叶刀》(TheLancet)等工作中是不会出现的。
哪里出了问题?
“就好像评价一个厨师,参考的不是他饭做得好不好,而是小麦或水稻种得怎么样。”前文提及的北京三甲医院医生对南都说。
在期刊上发表医学论文,是目前很多医院进行医生评职评选时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北京某医院为例,据介绍,要从初级职称升至中级职称,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是必选项,而要继续升至高级职称,在国外SCI发表一篇论文则是重要的加分项,加分越多,胜算越大。
因此,每天忙于看诊治病的医生工作到一定年限后,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收入,就必须要考虑职称问题,发表论文就成了必须要经历的“一道坎”。
目前的医生晋升体系是否存在问题?医生是要搞科研,还是专心临床?就现在医生职称晋升要求发表论文的现象,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消化科一医生认为,应该把医疗和科研相对割裂开,有愿意搞学术的,可以脱离临床专心搞学术,有愿意临床工作的,可以制定一个相应的晋升路径。
前述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则认为,“以论文论英雄”总体上没错,也是目前国内、国外主要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不能绝对化,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而要多元化。
就好像评价一个厨师,参考的不是他饭做得好不好,而是小麦或水稻种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