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6500所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南方周末

暑期方尽,陕西秦俑博物馆依然热度不减。(新华图库/图)

导语:中华五千年文明,孩子们还知道多少?这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提问,也是摆在家长、学校和不同社会组织面前的挑战。

刚刚过去的暑期,全国博物馆上交了火热的答卷。仅8月一个月,北京就有46家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以全面接待观众;广东、山东等地博物馆当月参观总人数达到2019年同期两倍多……与此同时的另一面,是大学新生报到季,高分入学考北大考古系的学子再次引发网络上一大批“过来人”父母的惋惜,甫一入学就开始“操心”其日后的就业。

这听起来是另一种“叶公好龙”。对历史和文物的热爱和钻研,是阳春白雪,不切“生活”的实际,并不能作为终身的职业,但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又总会含有对文化传承和延续的期待。

当人们开始思考“中华五千年文明,孩子们还知道多少”,一个宏大的命题浮出水面,这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提问,也是摆在家长、学校和不同社会组织面前的挑战。

这个夏天,拥有百年历史的天津博物馆第一次迎来访客量井喷的局面。

三年以前,每天约有5000人走进这里,其中多是本地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但今年的热潮尤其不同,暑假过后,天津博物馆的年参观人次已突破150万,日均人流量是以往的3-4倍,其中有1/3是和父母一起来“打卡”的青少年,外地参观者在节假日也占据主流。

天津博物馆大厅,络绎不绝的访客。(受访者供图/图)

拥挤的博物馆,人潮像赶集一般在各个展品面前匆匆“打卡”,其中多数是走马观花的孩子和积极的家长。从未带孩子到过博物馆的家长,似乎已经在这波文化热潮中落伍。

尤其近一两年,“刷博物馆”和游学旅行一同成为假期重要的亲子活动。南京的李鹭是较早加入这波热潮的家长之一,尽管孩子只有小学一年级,李鹭却已经带他几乎走遍了南京的所有博物馆,“平时每两周去一个馆,暑假就频繁一点,每周都去。”

之所以把参观博物馆作为固定活动项目,当然有六朝古都文化气息的感染,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鹭和丈夫曾经设想过一套复杂且历时长久的培养计划:每次参观,都记录下孩子最感兴趣的展品,回家再查阅资料,给孩子讲述展品的朝代和当时的知名人物,甚至可以安排实地参观历史都城或名人故居。但这个庞大的计划并未真正实施,因为李鹭发现,这对家长的知识储备量要求太高,“除非你是专业的,否则很难”。

家长们相信“开卷有益”,只要站在展品前面,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学到知识。但这在大部分时候是单方面地热衷。李鹭在博物馆里见到最多的,是满眼新奇却无法保持专注的孩子,以及跟在他们身后唠叨“快仔细看看!”“记住了吗?”的大人。一次在南京博物院,难得碰上讲解员带队,她却看到一位母亲屡次三番把自己的孩子往人潮里推,连声催促“好好听讲”,最终孩子在急迫的氛围中控制不住情绪,和母亲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如果引导不到位,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带着任务来的。”李鹭能够换位感受孩子们的心情,在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里,记忆是短暂的,“出了门就忘得干干净净。”父母所期待的,“让孩子从小就对历史产生触动和共鸣”,也无从提起。

大多数孩子的历史文化认知是靠死记硬背教材得来。宋旻去年刚刚结束高考,在他就读的文科班里,最受推崇的学习方法是“默写”。

“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直接从古代史的第一个事件开始写,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历史意义是什么,一路捋到近现代史,能写出十几页。”高考前宋旻把这些知识点默写过不下三轮,“因为考纲是固定的,无论如何都不会超出教材。”

当下历史文化传承的最大阻碍也正凸显于此:科普与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脱节,打了无数的卡,也仍难激发孩子们历史观和审美观的共鸣。

事实上孩子的求知欲始终未被满足。即便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李鹭也非常清楚,在汽车、铁道等主题博物馆里,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那些离生活比较近,“文物的科普还是太难了。”

面向孩子讲解历史尤其困难。李鹭尽量在看展之前做好功课,“至少要了解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再围绕展品找一些故事或短片,帮助理解。”即便如此,她也无法应对孩子天马行空的追问。

家长最期待的当然是博物馆自身一力担负起科普重任,但现实中李鹭从未求助过讲解员。一方面是讲解员常被团队参观者“包场”,像她这样带着孩子的散客很难约到,往往只能租借电子导览器;另一方面,展馆统一撰写的讲解文稿强调知识输出准确,生动性不足,“有时候连成人的理解能力都跟不上,孩子更听不懂了”。

其实多家博物馆的运营方已经意识到,讲解文稿亟需区分年龄层做出调整和定制,譬如九成参观者都由亲子家庭构成的南京秦淮非遗馆,副馆长江楠正着手组织,在现有的讲解文稿储备基础上,向青少年观众做简化,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我们希望的方向是,重点项目能够用比较精华的两三句话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再立足于一两个知识点展开讲解。”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尝试根据不同受众进行讲解稿的分层设计。(新华图库/图)

这其中的工程量十分浩大。天津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李玫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坦承,要把讲解语言转化成孩子能听懂的话,需要极高的专业背景支撑,目前天津博物馆还没有具备这项能力的人才,所以没有贸然实施。现在馆方在招聘时,倾向于引进有教育背景的人,打算组成教育案例策划的工作组。

“通俗地讲,带孩子是个技术活。”江楠表示同感。

“第三方的讲解内容,只要是规范的、正确的,也可以弥补博物馆人力的不足。”

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设计。缺乏个性化讲解方案、没有专门面向儿童的策展、三方机构蓬勃发展……种种表面现象背后,是综合素质培养版图上缺失的最大一块——馆校联动机制。

在理想的馆校联动中,应当由博物馆推出面向学生的学习单,计入学分,由校方定期考核,进而督促教师带学生到博物馆游学。天津博物馆一度撰写过把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方案,但最终没有实施。

“这不是我们一家博物馆想做就能推行得了的,”李玫解释,“现在也有学校老师从历史或美术的授课需要出发,组织学生来参观,但这是一种自发行为,希望有更体系化的手段推而广之。”

秦淮·非遗馆设有传统非遗技艺手作、非遗美食手作、雨花茶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体验课程。

无论时代如何变革,过去的文明始终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博物馆——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中,正在不断寻找新的文化传承手段,完善科普教育体系,令历史展现出蓬勃精彩的生命力。

成熟的博物馆教育往往和校内教育深度结合,最常见的就是由校方定期组织学生到馆参观,馆方负责提供一系列专门针对学生的科普方案。以知名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例,馆方几乎每周都举办面向学生的艺术创作、学术讲座等讨论课。而和人们普遍认知的“展品只能看不能碰”截然不同,很多科普项目运作成熟的博物馆都积极提供和展品亲密接触的机会。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移动博物馆”项目始于1993年,它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整套包含展品、动手装置、影像资料在内的学习设备,每个孩子都可以观看、触摸、体验。30年来,已有超过700所学校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互动性同样是国内家长对博物馆提出的期待。“刷”过许多博物馆后,李鹭坦言,低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的确难以集中,单纯靠“听讲”很难达到科普目的,更有效的方式是近距离接触展品。

“孩子们适合有趣味性的展览。浅显易懂、有互动性、有更多的游戏和体验,才能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知识。”

对于小年龄段孩子而言,趣味互动或许比单向讲解更容易接受。

部分博物馆已经开始在观展体验上发力,沉浸式展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探索。几乎每个到过南京博物院民国馆的人都会对这里念念不忘,在以声、光、电技术模拟出的历史氛围里,参观者可以去邮局寄信,到药材铺抓药,购买复古留声机,身临其境地体验当时的社会风情。

这是天津博物馆与猿辅导跨界合作推出的科普创新项目“博物馆新知计划”,也是馆方首次尝试和教育机构合作。项目中最吸引李玫的点,也同样是“跨界”——跨学科的知识传播。

寓教于乐的科普装置,将文物和知识串联起来。

由于文物很难大批量移动,博物馆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地域属性相对强烈。如何在不同地区之间均衡资源,也是近年来业内一直探索的命题。跨省合作展出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形式,譬如2023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38件文物带到上海闵行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吸引13.2万人参观。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选择将部分文物向二、三线城市的文化馆、展览馆做托管,从而带动相对薄弱地区的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行业也在尝试搭上数字化的高速列车。在天津博物馆与猿辅导的合作科普项目里,推出了以馆藏五件国宝级文物为基础,结合文物科普和不同类型学科知识的国宝鉴赏课《文物也有AB面》。馆方希望,通过线上的传播,能够让这些镇馆文物最大限度地扩展科普覆盖范围,在普惠大众的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均衡和教育的公平。

这也是猿辅导设计“博物馆新知计划”的初心:中国有超过6500家博物馆,在这个庞大的文化领域里,孩子们接触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浩如烟海的文物不只是静态的陈列,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每个社会机构都有责任参与进来,完善博物馆教育体系,为我们的青少年铺开一条更容易走近历史的道路。

文化的生命力,同样通过文创市场“破圈”。故宫博物馆的口红、河南省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南京博物院的芙蓉石蟠璃耳炉冰箱贴……甚至《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人们会发现,再厚重的历史,也会乘上时代的浪潮,以尽可能朴素、亲切的方式走近下一代年轻人。这是肩负着普惠教育责任的博物馆的努力,也是想助力文化传承的社会机构的探索。

当李玫放眼望去,展厅里满满的都是孩子,她感到欣慰,也感到压力。博物馆,这座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人,是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每个从业者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人的心中,始终带着一份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THE END
1.中国超8成博物馆免费开放每年约7亿人次参观中国超8成博物馆免费开放 每年约7亿人次参观 [我国85%博物馆免费开放 每年约7亿人次参观]今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当日在内蒙古博物院举行的中国主会场活动中透露,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共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总数的85.5%。https://news.sina.cn/gn/2016-05-18/detail-ifxsktkp8942522.d.html
2.首都博物馆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东区圆厅2-3层 画中三千界——首都博物馆馆藏明清道释人物画像展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1日-2022年11月30日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山河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31日-2022年3月13日 “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 https://www.capitalmuseum.org.cn/
3.奇妙博物馆们,为什么都在亏损?—新京报陕西省文物遗迹类博物馆众多,2018年在全国各地博物馆门票收入方面,陕西省以20亿元排在全国第一。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丰富的馆藏吸引了大批游客,每天免费发放6000张门票,远远满足不了参观者的需求,而且需要提前预约并且现场排队取票。 如需参观珍宝馆则需要加购30元门票,则不用排队。壁画珍藏馆门票达到300元高价https://www.bjnews.com.cn/graphic/2020/05/18/728639.html
4.足不出户看展览!16个在线博物馆免费参观(附超多可商用素材)16个在线博物馆免费参观(附超多可商用素材) 近几年,全球无数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逐渐将馆藏数字化,透过各种渠道开放到网络上,提供给需要的使用者在线浏览或下载使用,让我们不用亲自飞到几千公里外就能坐在计算机前仔细观赏,更重要的是有些素材可在下载后再利用,对于创作者来说也省去重新制作的时间。https://www.uisdc.com/16-museum
5.北京有哪些好玩免费的博物馆北京免费开放参观的博物馆推荐→北京十大免费博物馆,是MaiGoo小编主要依据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北京地区免费开放博物馆”名单,以及名单中博物馆的等级划分或荣誉称号,结合旅游景点在各大旅游平台网站(携程、去哪儿、途牛、飞猪、同程、百度)的口碑评价,公众知名度,网络关注指数等情况,以及国家文物局统计的参观人数数据,综合整理而成,榜单仅供参考,如有https://m.maigoo.com/top/409887.html
6.全国唯一唐三彩主题博物馆参观攻略全国唯一唐三彩主题博物馆参观攻略 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唐三彩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汇聚了唐代时期各种经典造型的唐三彩。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区,王城公园西门对面,博物馆以仿唐风格设计,典雅大气、严肃庄重。馆内现有文物真品10余件,以汉代到宋元时期的陶瓷珍品为主,真实而形象地展现了唐三彩https://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14273.html
7.免费参观的博物馆为什么花钱才能进?央广网北京1月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热门选择,到了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需要游客早早预约。就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有消费者反映,在湖南省博物馆官方渠道预订不到的免费参观票,却在电商平台上以将近90元的价格售卖。免费参观的博物馆,为什么花钱https://www.cnr.cn/jingji/315/20210108/t20210108_525386722.shtml
8.谈博物馆免费参观的缺点与建议自从去年3月20日省博免费参观以来,每次从博物馆门口过都看到一长串观众在排队。有时候还会排到烈士公园那边去,知道的这是排队领免费门票,不知道的还以为又回到改革开放以前排队买肉了。 这次省博举行《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我们也跟着凑了一回热闹,才知道免费对群众的吸引力有多大!特展是要收费的,而省博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8199338/
9.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合集15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 18月9日至8月16日,我在开封市博物馆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30205105533_2337044.html
10.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自故宫博物馆文创发展大获成功,形成示范效应以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效仿,都加入到博物馆文创事业中。但红色专题博物馆在这方面发展缓慢且发展中问题不断,针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相当匮乏。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一定程度上弥补红色博物馆文创发展相关研究上的学术空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11.2024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预约抢票攻略(地址+开放时间+交通+展厅+像国内的京东(最高18-20%返利);网易严选 (最高12-14%返利);国外walgreens(5-6%返利);cvs.com(0.5-1%返利);Walmart (3.5-4%返利),Sam's Club山姆会员商店(最高15%返利),丝芙兰(4-5%返利)等都能用得着! 中国国家博物馆门票预约攻略 中国国家博物馆采取全员实名免费预约参观,每日17点可预约未来7日的票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8379109
12.带着女儿自驾去新疆,环南北疆27天15000公里,吃住行玩详细攻略【下午】1.坐公交车去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 二楼丝绸之路展览是全馆精华,镇馆之宝“马踏飞燕”、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画砖都在这里。门票:免费(持身份证领票参观)。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16:00停止入馆)。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67809552647921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