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厚重历史展现璀璨文明

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文化选择,并从中获取丰厚的文化营养。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常展常新

骆驼背上玩乐队、2000多年前的原始“冰箱”穿越时空、霸气与可爱并存的远古“萌”禽……“来国博,这些文物千万别错过!”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关键词,呈现着各类“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观展“攻略”。

看见古人的智慧与生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出文物2026件,其中包括一级文物521件。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参观,一眼千年。

红山文化玉龙、四羊方尊、绿釉鸱吻、马头鹿角形金步摇、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一件件历史宝藏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一名观众留言:“隔着玻璃展柜,我和时空对望,想象每一个物件发生过的故事,有种奇妙的‘穿越感’。”

一器一物,浓缩文化。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

国博中央大厅里,许多观众正在排队等待合影留念。走进“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中国共产党党旗、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到南极点上空展示的国旗……一抹抹鲜艳的中国红,伴着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参观者驻足。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展出了来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陶器、青铜器、金银器、雕塑等279件(套)珍品。“展览以‘美’为主题,展开一幅关于古希腊的生动美学图卷,让每名观众在观展中思考与‘美’的联系。”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中方策展人朱晓云介绍。

基本陈列常展常新、专题展览丰富多彩、临时展览精彩纷呈、国际展览陆续展出……截至11月28日,今年已有630多万人次观众走进国博看展。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国家博物馆承载厚重历史,展现璀璨文明,将无数珍藏的故事娓娓道来。

典藏珍品,讲好文物故事

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143万余件(套),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藏品体系系统完整、材质形态多样,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绵延与辉煌。

为了做好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一支50余人的“文物医生”队伍,检测、研究、保护、修复……日复一日地对国博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工作,他们对着文物“望闻问切”,悉心守护着中华文明。

1963年,陕西出土的一个灰陶瓮中,一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被人们发现。数千年深藏地下,犀尊早已沧桑斑驳、遍身锈蚀。60年后,国家博物馆“数说犀尊”智慧展览上,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X射线探伤……在多种现代无损分析手段的支持下,犀尊周身遍布的纹饰得以重见天日,熠熠生辉。

有网友在线上留言:“来到国博,揭开历史的面纱,看几千年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为一件文物办一场展,利用数字技术做文物活化,带领观众挖掘文物斑驳外表下隐藏的价值,一个个展览照见了一群博物馆人的初心和用心。

“课本上的文物来到了我面前,仿佛和我对话,讲述着文明的故事。”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初二学生代梓程拿着一本《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正比对着课本和文物,细细琢磨。当被问到印象最深的一件文物时,他思索了半刻真诚地说:“是后母戊鼎,它的花纹精美,形体巨大,看起来特别庄重。通过这件文物,我感受到了古时人们的匠心、审美和技术成就。”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国家博物馆持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国家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设计开发20门课程,为中学生提供“古代中国”研学教育服务1034场次。

国家博物馆围绕各类展览推出49个讲解专题,截至2024年10月31日,累计完成公益讲解6175场次,累计服务观众约35万人次;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拓展馆校合作的内容与范围;打造巡展品牌,在11个省份及海外开启巡展……

一座博物馆汇聚的力量,不仅来自典藏珍品,还源于每一位研究者、“文物医生”、策展人、讲解员和千千万万普通观众。专注与热爱,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愈发彰显。

让更多人走进国博、爱上国博

最近,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原创冰箱贴,引发抢购热潮,屡屡登上热搜。

早上刚刚开馆,国博大厅“凤冠冰箱贴”购买点便排起了长龙。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介绍,每天在馆内销售的冰箱贴共3500件,其中木质冰箱贴1500件,金属冰箱贴2000件。

手工贴上6颗珠子,挂上2个坠珠,两边各加一个“活动”帽翅,一个冰箱贴的制作,凝聚着匠心和传统文化之美。据统计,截至11月27日,两款冰箱贴共计销售超53万件,成为国博近20年来当之无愧的“销冠”。

万福绵长、金玉满堂、龙腾四海、海晏河清等13款国博特色拉花咖啡;冰箱贴、饰品等“美的多元”展览文创;笔记本、化妆镜、徽章、毛绒玩具、马面裙、雪糕……今年以来,国家博物馆累计推出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涉及350余个品类,让观众在参观展览之余,还能“把博物馆带回家”。

据统计,一年来,来国家博物馆看展的35岁以下观众占比过半,达到62.09%。为什么越来越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国博的观众留言簿给出了答案。一名观众在参观后写道:“一国之博物馆,让一代又一代国人了解历史。”几名年轻观众在看过“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后,不约而同地先后写下“我爱中国”“我也爱中国”“我非常爱中国”。

“‘文博热’下,观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对在博物馆里了解中华文明、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知识的需求,是爆发式的增长。”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王溪说。

THE END
1.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国博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博物馆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强文化供给力度,让更多优质巡展直达基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何思琦 王珏)https://www.mct.gov.cn/whzx/zsdw/zggjbwg/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焕发源源不断“生命力”近年来,中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文化选择,为美好生活提供着丰厚文化给养。 陕西西安:“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对公众开放 近日,原创半实景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在西安博物院对公众开放。展览以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唐代三彩腾空马马背上的蓝衣少年https://m.gmw.cn/2023-05/18/content_1303377100.htm
3.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焕发源源不断“生命力”近年来,中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文化选择,为美好生活提供着丰厚文化给养。 陕西西安:“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对公众开放 近日,原创半实景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在西安博物院对公众开放。展览以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唐代三彩腾空马马背上的蓝衣少年http://news.cqnews.net/1/detail/1108802979675885568/web/content_1108802979675885568.html
4.重大发现!殷墟王陵遗址展览太火爆,上博开夜场近日,湖北省多部门已联合发文,从14个方面部署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湖北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专题博物馆,构建起荆楚博物馆特色体系。目前,全省基本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根据部署,该省将支持长江国家博物馆、湖北革命军事博物馆、三峡工程博物馆、三峡移民博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DQyNjk3MTSD342qr5zOcw.html
5.陕西历史博物馆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开放时间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馆内主要分为三个展厅,分为七个部分,https://www.chinapp.com/ct/vjhVqj.html
6.构建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现代博物馆体系——甘肃10家国家一级博物近年来,平凉市博物馆秉持「藏品立馆、人才强馆、学术兴馆、社教活馆」的办馆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平凉历史,讲好平凉故事,连续 11 年在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中被评为「优」等次,近 5 年位列全省前三,2023 年更是获得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该馆充分挖掘馆藏文物价值及地方文化内涵,构建「基本陈列+临时https://zhuanlan.zhihu.com/p/698906640
7.阿斯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发展至今1683年,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发展至今,其功能在收藏、研究的基础上,新增了教育。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大功能中,收藏是基础和前提,研究是手段和过程,教育是目的和结果。“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以博物馆为窗口和媒介,能实现研究成果从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2e763bb976cf4d88956af132780dd11e
8.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发展至今,其功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683年,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发展至今,其功能在收藏、研究的基础上,①。博物馆作为https://www.jyeoo.com/shiti/e109a6e7-8154-4155-b75c-f5e5f17725d8
9.2024年博物馆行业分析报告全国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达到***万个以上,年接待观众达到***亿人次以上,每年在国(境)外举办***个中国文物展览,每年引进***个国(境)外文物展览。“十二五”末,将基本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面临https://www.cir.cn/2014-01/BoWuGuanHangYeFenXiBaoGao/
10.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实现博物馆管理运行的现代化,基本建立运转协调、惠及全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文化深入人心,进入世界博物馆先进国家行列。 https://www.olympic.cn/museum/news/xw/2016/0215/2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