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活动中,一线教师和特邀行业外的嘉宾们,畅所欲言,共同对感兴趣的教育话题发出各自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折射出每一个座谈者教育思想的光辉。
从今年开始,博物馆计划每两月举办一期“教育+”教师沙龙。“教育+”,一是围绕教育的主题,探讨教师在诸多具体实践中的问题破解;二是基于教育的原则,探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方式与途径的创新;三是教育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教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右为岑君老师
多年来,我一直奔走在帮助有心理问题需要的孩子和家长们之间,帮助一个又一个的家庭,解决他们的“疑难杂症”。要解决孩子们不爱写作业的坏习惯,就要更深层次地分析孩子不爱学习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地打骂。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有许多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过去我学过临床医学,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后来学了心理学。我观察到有些孩子出问题的根源是一直在被否定的氛围中,缺乏安全感。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了事。家长认为的学习就是完成每天老师要求在群里的打卡和孩子的作业不要被差评。其实这是家庭在推卸责任。很多在班上学业垫底的孩子到我这儿来寻求帮助,我根本不去教他们具体的知识,而是调整他们的心态。另外,我们的家长很爱孩子,但我们的孩子爱家长才是百分百。对于学校教育同样如此。教师爱学生,那是职责使然,如果学生也爱我们老师,信任我们老师,那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
我是两个孩子的幸福妈妈,从医学领域跨界到法律领域,再跨界到心理学研究领域,我可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和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我为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赠送一本自己的教育专著《在家里,看见爱——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教育案例及分析》。
岑君老师赠送专著
蒋静(鄞州区孔子学院华东分院教师)
右为蒋静老师
我从事多年一线作文、阅读写作教育。尤其在阅读写作方面,颇有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宁波市阅读推广人,我经常带领孩子们走进神奇的书本世界。我的一贯做法:“闻鸡起舞”。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同学们的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早上,准点、准时,做同样的事情,用日积月累,达到进步的目的。
陈家杰(江北区育才小学教师)
陈家杰老师
2021年起,我担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岗位。由于自己是美术老师,平常在学校,孩子们都不“怕”我。自从我担任大队辅导员岗位后,孩子们便非常“怕”我。
原因是我手上掌握着“扣分”的“生杀大权”。如果用扣分的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有所顾忌,在“扣分”的高压线下,能让孩子们有所进步,也不失为一种督促他们进步的方法,但这是表面上的变化,而“扣分”绝不是德育,只是某一种规范行为的手段,但不能滥用。德育是入心的教育。
金海燕(海曙区中心小学教师)
左为金海燕老师
学生是有差别的,不能由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需要承认差异和发展差异。“双减”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培育种子的环境。这次“双减”的提出,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干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去做的事,学有所长,用其所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对于带学生到博物馆研学,我有切身的体会。有一次,我带着学生跟黄馆长一起合作,来教育博物馆上了一堂研学课。这之后,我发现孩子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他们走进教博馆,很开心,很多孩子走进屠呦呦专题展厅,其中有一个孩子发现屠呦呦在求学的过程中,有两年是中断的。他非常好奇,为什么有两年间断,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思考,发现屠呦呦生病休学两年,但在休学时,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以同等学力直接考上高中。屠呦呦对学习的坚持,让她走上了日后的科学研究之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比我们老师的强行灌输要强得多。
裘小春(宁波小记者团队负责人)
右为裘小春老师
考试考得好不等于各方面好。有小孩不跟人打招呼,连最基本的礼仪没有。这种现象要值得老师和家长重视。修养都是从细节中长出来的。“双减”了,现在没有学科培训班了,家长就不知道如何在周末陪伴孩子。但“双减”绝对不是让孩子一天到晚去玩耍,而是引导他们有兴趣地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高层次的“玩”。他希望老师们带着自己的学生玩转博物馆,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施展(江北区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教师)
左为施展老师
有些学校“让每个孩子站在学校正中央”等这样的口号和真正的办学具体实践可能存在两张皮现象,看德育成效就是看学校的公众号和媒体报道做得好不好。
社会公共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宁波教育博物馆推出研学课程,开展丰富的线下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举措应值得推广。
邹赜韬(上海大学博士生)
右为邹赜韬博士生
我们不能给中小学生定性贴标签。我小学时就是被学校政教处管控的差孩子,被管控的还有另外两个同学。我们三个所谓的差生最后都走上了学术科研之路,一个北大本硕博连读,一个现在是世界名校的研究生,我在上海大学,我们在学术领域发展得都挺顺利。特别听话的孩子,思维反被禁锢了。教育不是选出优秀的人去培养,而是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教育要把内在驱动性激发出来。人生不能设定,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邹赜涛博士生微讲座《1918大流感之下的英美学校与学生》
吾康(鄞州区蓝青小学教师)
右为吾康老师
我有三个词与大家共勉:一是勇气。需要被讨厌的勇气和允许学生出错的勇气。面对家长和学生对自己宣泄负面情绪,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承受,要寻找抱怨背后的真实原因,还要学会为对方和自己释压。
二是唤醒。也就是唤醒自己,要认识自己,认同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强调班级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而不是班主任的,连如何定取餐盘的顺序,都由学生们自己去讨论。鼓励学生们自我管理,自己解决问题。
三是智慧。教书需要智慧的,教书绝不是体力活。
邵喆涵(北仑区华山小学教师)
左为邵喆涵老师
作为一名北仑区的老师,几个月前我们刚刚亲身经历过突如其来疫情。在网课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脱离老师的视线之外,师生沟通只能通过网络维持。尤其是那些一年级的孩子,习惯还未养成,让老师心里非常不踏实。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认真,但到了家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我们只能通过钉钉多与家长沟通。经此一役,我们意识到了在小学低段的学习中,行为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而不是装着在学习。因此我们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增质提效,五育并举,顺应双减潮流。有时,我们年轻老师也会遇到困惑,但在选择自己的教育行为时,真正把孩子的未来作为出发点,我们就会更加理性。
曾莹(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教师)
曾莹老师
黄兴力(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中学特级教师)
黄兴力馆长
赠送教育博物馆新近出版的研究著作《宁波帮与近现代中国教育业》和岑君老师专著《在家里,看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