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小平小道陈列馆:感受历史脉动,追逐红色梦想——小平小道文化遗产研学

小平小道陈列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江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园区由陈列馆、邓小平劳动车间、小平小道等组成,占地面积73.3亩。包含小平小道陈列馆、厂职工食堂、修理车间(邓小平劳动车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工车间、钣锻车间、翻砂车间、VR体验厅、小平小道、厂部旧址(邓小平休息室)、小道“剧场”馆、邓小平劳动车间、小平小道。全面展示邓小平同志在江西工作、生活和思考的情况。邓小平劳动车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复原陈列了邓小平同志当时劳动时的场景。

小平小道陈列馆依托场馆内文化遗产资源,切实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精彩活动,先后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江西省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示范点、江西省高校红色育人实践基地、江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二、案例详细内容

1、一个展览,再现历史

我馆组织专职社教讲解员、红领巾志愿者讲解员提供公益现场讲解。在讲解员带领下,前来参观的同学们依次观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江西三年零四个月的日子,认真聆听邓小平爷爷的《一碗白糖水》、《豆腐票的故事》、《钳工台前思国事》等故事。通过一张张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让同学们了解改革开放思想的起源,缅怀伟人精神,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2、一部电影,满怀期待

是怎样的心境,让年近古稀的老人不远千里来到南昌?是什么毅力,让小平父子二人坚韧不拔?是何种力量,让人们重燃命运的希望?由我馆联合出品的电影《邓小平小道》在多功能厅向孩子们公益放映。电影课程讲述了1969年邓小平来到江西,虽然身处逆境,却始终“想得开,挺得住”。在江西的三年零四个月,他每天走在这条小道上,前往工厂上班,深入群众感知百姓疾苦,不断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电影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生动还原了身处人生低谷的邓小平坚守信仰、坚定不移地与人民在一起。观影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热爱人民、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开阔创新的精神力量,感受到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观影的老师们也表示:“‘红色教育+电影’的研学教育主题鲜明、形式丰富,既增强了党史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能让研学课程更入脑、入心,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我馆把《邓小平小道》电影课堂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红色电影研学之旅”,以广大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3、一个故事,浸润童心

我馆讲解员带同学们走进《回眸那一年——油印博士》红色故事课堂,通过讲述邓小平少年时期的故事带领大家重温那段破浪前行的时光。从家乡四川广安到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再到法国勤工俭学的这段人生经历,让他逐步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在法兰西岁月里,他参加编辑《少年》(后改名《赤光》)刊物。邓小平对《赤光》倾注了极大心力,他负责刻蜡板和油印,因刻字工整、印刷清晰、装订简雅,被大家称赞为“油印博士”。课堂上同学们神情专注,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活动中我们还将采用油印模具非遗教学,在讲解员老师的讲述和指导下,一放、一刷、一刮,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诞生了,通过这快速而简便的印刷方式,小朋友们认识了新的非遗技艺,了解了勤工俭学的邓小平同志虽身居陋室,条件艰苦,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减的艰苦经历,感受到如今我们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4、一首歌曲,用心传唱

活动现场组织同学们在金工车间的“历史教室”,在社教老师带领下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曲,以鲜活的小平小道故事为引擎,以嘹亮的歌曲跟同学们产生情感共鸣,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引导孩子从伟人精神中汲取精神能量,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研学课程思政效果。

5、一场朗诵,弘扬情怀

一首红色经典,诵读的是一段革命情。现场教学同学们集体朗诵《如果信仰有颜色》,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祝福。

6、一次体验,协同育人

一场红色研学之旅,是集文物探寻、心灵洗礼、成长感悟的互动课堂,让青少年从中体验到温暖的伟人情怀和难以忘却的精神传承。小平小道特别邀请东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指导教师朱小兵,为同学们带来了《钳工模拟体验课》,展示每一件钳工工具及作用。在朱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每一位同学都如愿的上手体验锉削研学铁片,在复杂的操作中,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在江西劳动时的艰辛,以及这位花甲老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7、一幅画卷,描绘未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美好未来的图景。小时候的你,是否用神奇的画笔描绘过心中未来的模样?在工厂旧址金工车间的历史教室里,来自南师附小教育集团九龙湖小区的20名少先队员,他们化身为“灵魂小画手”,带着童真的希冀,用手中的画笔认真地勾勒着或粗或细的线条,涂抹着或深或浅的颜色,一幅幅充满童真的作品,展现了她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描绘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心愿和对祖国热爱的蓝图。

8、一次穿越,科技旅行

过去的时光只存在于记忆,如今小平小道将红色教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半个世纪前的将军楼,通过VR互动亲自体验邓小平一家的生活,主要包括劈柴、喂鸡、摘菜等;同时添加了走小道体验,感受一代伟人走过的平凡之路。

三、互动形式以及创新做法

1、全方位激活“小平小道”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研学教育功能。通过深度、全方位挖掘并加以解读“改革开放从这里走来”的主旨思想,策划举办多样性、多渠道互动参与的研学活动,丰富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展现文化遗产研学的文化内涵,激活馆藏资源的生命力。

2、向青少年公众多面向开放,实现文化遗产资源共享。推动我馆全面扩大旧址资源开放开发空间,积极与东华理工大学、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不同领域内的文化连接,进一步开放资源、搭建平台、优化活动效果;采用多渠道新媒体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实现文化遗产研学成果共建共享。

3、建立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教育体系。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历史教室”、“红色影厅”等方式,切实将学校课堂与文化遗产资源有效结合。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研学需求,分龄设计贴合不同学段的实践教育课程与活动,开发不同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打造受欢迎的文化遗产研学品牌。

4、实施“博物馆+”战略,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互动新模式。“+”意味着连接、开放和融合,“博物馆+”能够使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成果更广泛地让社会大众所共享。我馆与历史、非遗、绘画、歌曲、电影、科学等跨界融合,激发博物馆文化遗产研学的创新活力,为开展“小平小道”IP研学活动提供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互动化的渠道和途径。积极应用“邓小平劳动车间”VR人工智能体验、“全景360°线上虚拟真人导览”数字化技术,“邓小平旧居-将军楼”可视化体验、“体验邓爷爷的菜园”智能化交互,增强“小平小道”文化遗产研学的时代感和传播力。

THE END
1.文化无界科技无边AI开启文化IP体验的沉浸之旅非遗人工智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方向不断取得突破,随着各领域技术应用的落地,科技正在全面赋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迭代。在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为内容创意和文化消费带来翻天覆地的全新体验。 科技带你“飞” 内容产业的潮流新体验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KKNFQ90514R9OJ.html
2.VR+文化遗产:文物虚拟修复,为文化遗产插上翅膀VR+文化遗产:文物虚拟修复,为文化遗产插上翅膀 在人类历史中,曾无数次发生各种灾难,但大灾之后少有能迅速对灾害遗址、遗迹进行完整修护的。这些灾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可能会导致根本性破坏,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要知道灾后文化遗产保护绝非易事,为了让文化得以传承,文物保护专家们曾经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146235
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遗产蕴藏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精神文化资源。随着国家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智创新逐渐成为文博、文旅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手段,文化遗产在数字活化的浪潮中得到系统性保护与永久性保存,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从品牌焕新到产业激发,展现勃勃生机。为进一步开掘文化https://www.ici.pku.edu.cn/xzzx/bygg/1364330.htm
4.重磅:《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全文)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赓续中华民族文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考文献而爱旧邦,睹文物而知传统,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崭新契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背景下,文化遗产数字化正在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http://www.ordoswh.com/article/Info/index/id-5273
5.VR+党建科普体验数字文化整体解决方案 科技·定制·创意·策划·实施 TRAINING ADVANTAGES 凝聚VR力量,铭感红色文化 科技协作红色教育 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运用,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 智能传递党建内容 数字技术多方位呈现党建概念,真实再现红色革命。 按需定制内容服务 https://www.chinavrway.com/list/203.html
6.综合实践活动06身边的文化遗产1.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搜集整理身边的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参加“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活动。 2.实地考察,将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汇总整理,撰写申请报告。 3.班级开展“申遗模拟答辩会”活动,引导同学们学习文化遗产知识,学会发现、保护文化遗产。 (二)活动内容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pt3043ct8563n223655.html
7.“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博平台融合了全景、VR、三维实景模型等先进的虚拟现实数字技术。每个村落馆运用全景的展示方式,对每一栋传统建筑、村落格局及选址进行沉浸式体验。同时不断升级完善,在村落馆全景中加入了非遗等内容的视频展示,对建筑构件进行三维建模,将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结合,解决了文化与文化载体的联合呈现难题。生动的多https://www.caupd.com/zgzh/zhfw/detail/788.html
8.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初论我国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指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挖掘文化遗产的潜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http://kaogu.cssn.cn/zwb/kgyd/kgsb/202302/t20230224_55990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