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来宝鸡·深度报道(三)为新时代而歌——宝鸡文物这样“活”起来

9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我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作为一座拥有近八千年文明史的城市,宝鸡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拥有足够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有太多值得讲述的好故事。而这些故事,就藏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中。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展陈、更新宣传形式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讲述周秦好故事、宝鸡好故事、中国好故事,也让“看中国,来宝鸡”更加深入人心。

9月26日,由伪满皇宫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在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正式开幕。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100余件珍贵文物让观众大开眼界,直呼过瘾。“展览通过大量两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和兵器,包括一些非常珍贵的青铜器,为我们非常完整且精致地还原了那时的场景。作为一个学习考古的人,这次展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何以中国’,尤其在长春能看到这样的展览,是非常高兴的事情。”现场参观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学生谷金鸿对当地媒体说。

这些来自宝鸡的珍贵文物并不是第一次走出宝鸡,它们也并不孤独。就在它们在东北唱出“宝鸡好声音”的同时,在上海、厦门等城市,来自宝鸡周原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等单位的许多文物,也成为当地文物展览的绝对主角,吸引着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仅今年1至8月,就有上海、南京、荆州、无锡、宁波、杭州等近十个城市与我市各大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数百件带着浓郁宝鸡历史文化元素的文物在各个城市博物馆的最中心,骄傲地展示着周秦故里的文化底蕴。文物外展,已成为有效推介宝鸡的一张金色名片。

即就是如此高频率、高密度地参加外展,也依然没有影响我市各大博物馆的正常展陈。每个博物馆都各有特色,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这就是独属于宝鸡的“底气”。宝鸡是文物大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76处、国有可移动文物543150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9件(组)、二级文物1396件(组)、三级文物9154件(组),文物数量和等级居全国前列。

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续写新时代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历史文物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宝鸡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文物工作成为促进宝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今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楼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周秦文明之光》以全新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从展陈体系、内容大纲、展示手段以及互动体验等多方面着手,开设了《宅兹中国》特别展,将镇院之宝何尊陈列在单独的展示空间,从多维度全面阐释何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同时注重了大众化,将学术成果转化为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语言,让观众在无讲解情况下也能够读懂展览,理解文物承载的意义;增加了金文转转乐、我是青铜艺术家等趣味性和互动性兼有的新设施和新活动,增强了观众对青铜文明的沉浸感和自豪感。

还有更多的博物馆已经或即将推出新展,并且无一例外地加大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展陈中的应用,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展览、走近文物。

作为文物的活化和延伸,博物馆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我市各个博物馆顺时而动,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其中的佼佼者,当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法门寺博物馆。今年国庆假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1比例的何尊工艺品和造型各异的文创产品,让不少游客爱不释手。记者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到,近年来,该院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国宝何尊IP为文化核心,以文物旅游、研学实践、文创开发、文化论坛等跨界融合发展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博物院文化产业,形成了青铜器仿制品系列、邮章系列、文具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民间工艺系列、数字文创系列6大规模体系,打造出数百种原创的文创产品。其中,冰箱贴、雪糕、积木、印章、钥匙扣、帆布包等以青铜器为设计灵感的文创产品尤其受到游客欢迎。今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国宝何尊、逨鼎为原型,创作出博物院IP形象“青青”“铜铜”,并将其制作成公仔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创的文创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多项大奖。

法门寺博物馆则依托大唐文化,推出香及香具系列、茶及茶具系列等七大类近百种兼具文化品味和时尚气息的文创产品,比如以法门寺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为原型设计的香囊挂件,以及以馆藏一级文物唐·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为原型设计的金属冰箱贴等。前几年,该博物馆还与时俱进上线了“法门狮”IP和数字藏品。今年,法门寺博物馆先后推出了以馆藏文物为造型的文创雪糕和糖画,受到了“大朋友”和小朋友的一致好评,甚至还迎来一波抢购潮。

除了这些场馆之外,我市许多民间艺人也纷纷和博物馆展开合作,以文物为原型设计文创产品,并在网络平台销售。这些文创产品有的有趣、有的好看、有的实用、有的时髦、有的好吃……在这些文创产品的助力下,文物变得活灵活现起来,不但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还满足了群众把“文物”带回家的美好愿望。这些文创产品,成为连接博物馆与社会大众、增强文化记忆、讲好宝鸡故事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是文物的主要载体,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强化教育功能、丰富宣传形式上积极探索、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博物馆文博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国,来宝鸡”。

今年暑假,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小学生齐聚宝鸡周原博物院,通过“小小讲解员听我讲文物”“扇面书写金文”“诵诗经、学周礼”“模拟考古”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了解周文化,感悟文物和古文字的魅力。与此同时,还有数十支研学队伍正活跃在全市各个文博场馆,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除了研学队伍,我市各个博物馆还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推出特色互动体验和手工活动等,邀请文物爱好者感受文化基因,并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有“请进来”,就有“走出去”。近年来,我市各个博物馆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创新社会教育品牌,将“流动博物馆”带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创新文物载体,通过亲手拓印瓦当、制作漆扇、临摹青铜器纹路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文物被更多人看到、了解、喜爱。

更加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也是近年来我市各个博物馆的新尝试。我市各个博物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5G、VR、AR等手段强化数字赋能,开展微课堂、云展览等线上活动。其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宝博微课堂”、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周原微课堂”、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的“每日一个秦人小故事”、凤翔区博物馆的“小葭讲文物”等专题活动,广受网友欢迎。

讲好有意义、有意思的故事,让展厅“潮”了、展览“新”了,文物也就“活”了。(宝鸡日报)

THE END
1.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简介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网站成为了人们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它们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物面前。 文化网站与传统博物馆相比优势 传统博物馆虽然能够让游客亲眼见证历史,https://www.ucaefeqkgz.cn/zhi-shi/409522.html
2.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敕勒川、阴山下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 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828/t20240828_526875536.shtml
3.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敕勒川、阴山下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 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22366797891694304&track_id=24d9e903-9f51-43d1-aaeb-937ca4ba1792
4.线上“火”起来文物“活”起来以AI、VR、AR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观众了解文物的方式也从“面对面”拓展到“屏对屏”。渠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观众对文物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古今对话从未如此近过,视觉和听觉体验太棒了!”5月13日,一名体验完山西博物院AR智慧导览服务的观众道。古今对话完美的视听体验,得益于我省博http://news.sxrb.com/GB/314078/10000372.html
5.德宇轩数字化展馆,让文物活起来VR界的搬砖小哥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31614.html
6.图情动态信息(2018.2)信息服务黄淮学院文创设计让文物活起来 王希超:课堂教学既要精彩也要高效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五种趋势 图情动态 鼓励全民阅读的关键是降低阅读成本 互联网+图书馆+书店,助力推进全民阅读 中国“最美”图书馆走红日本,被日本网友称赞:太漂亮!中国有品味! http://cms.huanghuai.edu.cn/s.php/library/item-view-id-60499.html
7.让文物活起来做好盛世修文“重庆新篇”让文物“活”起来,还不算完,还要添上一把“火”。《重庆市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方案》,为文物“火起来”定出了一个“小目标”,到2027年,重庆“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力争“开放利用率”达到95%;文物博物馆A级景区,达到80家;“活用”文物的文创收入,突破1个亿。完成这个“小目标”也意味着,重庆基本建https://www.cqrb.cn/shishi/2024-07-28/1979818_pc.html
8.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技术→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近年来,不断探索将LED显示、全息幻影成像、VR/AR/XR虚拟现实、裸眼3D投影、沉浸式环境交互等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文化展示场景中,用现代科技让“沉默”的展品“动”起来,让“睡着”的文化“醒”过来。 虚拟现实技术 http://www.kltsa.com/Case-10747.html
9.让文物“活”起来,火山引擎视频云三维重建技术揭秘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采用先进的三维重建和光场视频技术,对文物进行无侵害数字化,解决高精度扫描、动态物体重建等难题。在《古籍寻游记》项目中,技术应用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等文物,实现高真实感的虚拟再现,让观众能通过VR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古籍。实验室的物品重建、场景重建和光场视频技术在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传播及多https://blog.csdn.net/ByteDanceTech/article/details/130998582
10.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以百年历史为轴,整合各类红色资源,依托3D数字虚拟技术……只要在手机、电脑上跟随指向箭头,或者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观众就能沉浸式观展。在福建泉州“红色记忆——中共泉州革命历史专题展”VR云展馆,VR画面、图文展示、音频解说等形式丰富多样,让当地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线https://m.youth.cn/pl/pllb/202208/t20220804_13894056.htm
11.大学生用VR让文物重现如今她们有了更多的设想,比如与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合作,服务更多的中小学生;比如建一辆VR大篷车,将课程送入校园,解决乡村学校设备限制的问题…… 张婧文期待,这堂虚拟仿真陶瓷文化课能成为年轻人走近文物的一扇门,“让代表China的china从这里活起来、火起来。”https://3w.huanqiu.com/a/df051c/40vLe76mN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