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物传下去让遗产“活”起来

今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科技日报记者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采访活动,赴辽宁省沈阳市、阜新市和吉林省吉林市,看东北文博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具体实践,听古老的文明弦歌在白山黑水间回荡。

新石器时期遗址:让人沉浸式感受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今年是龙年,查海遗址“中华第一龙”的名号也更响亮了些。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西南约2.5千米的向阳台地上。经碳十四测定并加树轮校正,确证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年。它是我国北方辽河流域发现年代较早、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落遗址。

这里的龙形堆石遗迹最负盛名。它位于查海遗址聚落中央墓区北侧,由大小均匀的红褐色天然石块人工堆砌摆放。它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的龙形象。

为了让参观者有更直观感受,查海遗址博物馆专门开设了体验区,复原当年查海先民用的农具。“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这些石斧、石锄可以让观众沉浸式体验8000年前先祖的劳作场景。”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李井岩说。

博物馆已经安排上了年轻人喜欢的印章,图案都是查海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博物馆门口立着一块大屏,参观者可以和数字人对话;博物馆内还摆着VR眼镜,戴上它,可以看到8000年前查海先民的生活图景……李井岩一直强调,要把查海遗址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宣传好。

比查海遗址稍稍“年轻”些的沈阳新乐遗址距今约7000年。新乐遗址对研究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有着重要科学价值。

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曾阳介绍,博物馆即将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通过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配备专用恒湿净化一体机、制作文物储藏柜和文物囊匣、更换展柜、对展厅和库房进行光环境改造等工程,为展厅和库房的珍贵文物创造“稳定、安全、洁净”的保存环境。

曾阳透露,沈阳新乐遗址公园的建设已经被列入沈阳市的“十四五”规划。她边走边展望着:“公园建成后,我们这里将开辟考古遗址模拟区、聚落模拟复原区、历史环境模拟区等多个区域,满足参观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新时代博物馆:精美文创产品将文物魅力融入生活

沈阳故宫博物院,是游客到沈阳必打卡的一站。

沈阳故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

来到沈阳故宫,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于明霞带记者参观了位于故宫南院的家具展“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

这里与沈阳故宫大清门相对,为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20世纪90年代起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办公用房。2020年经专家论证,决定将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建设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家具陈设馆,复原帝后不同的生活起居空间,展示沈阳故宫院藏精美清宫家具。

于明霞介绍,沈阳故宫收藏的家具类文物大部分体量较大,原有展厅空间有限,大量家具类文物一直收藏在库房中。他们将办公场所腾出来,让更多院藏文物走出库房、走出“深宫”,更好“活”起来,被更多观众看到。在这个展馆中,沈阳故宫还首次采用了“仓储式”展陈方式,使更多文物得以出现在展厅与观众见面。

一些文物受限于其特性,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不方便常与公众见面,于是博物馆提取文物要素创作文创产品,让文物的魅力融入当下生活。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昉所作,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围绕这幅名画,辽宁省博物馆打造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辽宁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刘宁介绍,其中《簪花仕女图》系列饰品成为爆款,系列中又以手捻尤为火爆。

书画作品不能常拿来展出,根据它开发的文创产品,也让公众得以一窥《簪花仕女图》艺术之精妙,这同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刘宁说,唐代古画以这种方式,拉近了和年轻人的距离、和时代的距离。

近代文物建筑:在保护前提下打开大门

吉林省吉林市的文旅部门最近太忙了。因为,一大批文物建筑要重装上阵,打开大门。

“五一”假期期间,吉林机器局重新对外开放。吉林机器局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洋务运动时期东北的第一个兵工厂。

记者来到机器局时,机器局2号厂房、3号厂房、综合办公楼已经对外开放,2号厂房以吉林机器局历史为主要内容设置专题展览,全面展示机器局对推动中国东北近代工业历史、军事历史以及国防安全的重要贡献。3号厂房则设置了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体验造物之乐。

据吉林市城投集团资产部部长王皓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继续丰富吉林机器局经营业态,比如增加餐饮服务、特色摄影、航模教学、研学服务等项目,为吉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吉林市城区内,松花江沿岸,坐落着不少近现代文物建筑。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吉林市给出的答案,是积极探索文物建筑对外开放新模式。针对沿江文物建筑的不同类型、不同状态,坚持一处一案、能开尽开的原则。为此,要协调多方力量,依法依规推进各级文物建筑向社会公众开放。

市民走进文物建筑,参观展览陈列,可以了解城市历史,追寻城市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文物建筑打开大门,也能有效促进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

夜晚漫步松花江畔,市政府2号楼是一栋亮眼的建筑。它是已经登记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是原吉林省警务厅旧址,一直以来作为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楼使用。

为了再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一处历史文化时尚地标,吉林市将此三层办公楼全部腾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适当装饰装修,为三层楼赋予不同功能:一楼被打造为文创中心,同时设为松江中路旅游观光线路的温馨驿站;二楼设置吉林建制展览,借历史脉络再现吉林行政中心变迁历史;三楼则被打造为民国风格的餐饮服务中心。

吉林市正在探索将文物用起来,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自2024年春节以来,全地区各类博物馆、文物开放场所,接待游客数量近100万人次,接待观众量和外地游客量均创历史新高。

THE END
1.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简介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网站成为了人们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它们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物面前。 文化网站与传统博物馆相比优势 传统博物馆虽然能够让游客亲眼见证历史,https://www.ucaefeqkgz.cn/zhi-shi/409522.html
2.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敕勒川、阴山下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 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828/t20240828_526875536.shtml
3.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敕勒川、阴山下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 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22366797891694304&track_id=24d9e903-9f51-43d1-aaeb-937ca4ba1792
4.线上“火”起来文物“活”起来以AI、VR、AR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观众了解文物的方式也从“面对面”拓展到“屏对屏”。渠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观众对文物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古今对话从未如此近过,视觉和听觉体验太棒了!”5月13日,一名体验完山西博物院AR智慧导览服务的观众道。古今对话完美的视听体验,得益于我省博http://news.sxrb.com/GB/314078/10000372.html
5.德宇轩数字化展馆,让文物活起来VR界的搬砖小哥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31614.html
6.图情动态信息(2018.2)信息服务黄淮学院文创设计让文物活起来 王希超:课堂教学既要精彩也要高效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五种趋势 图情动态 鼓励全民阅读的关键是降低阅读成本 互联网+图书馆+书店,助力推进全民阅读 中国“最美”图书馆走红日本,被日本网友称赞:太漂亮!中国有品味! http://cms.huanghuai.edu.cn/s.php/library/item-view-id-60499.html
7.让文物活起来做好盛世修文“重庆新篇”让文物“活”起来,还不算完,还要添上一把“火”。《重庆市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方案》,为文物“火起来”定出了一个“小目标”,到2027年,重庆“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力争“开放利用率”达到95%;文物博物馆A级景区,达到80家;“活用”文物的文创收入,突破1个亿。完成这个“小目标”也意味着,重庆基本建https://www.cqrb.cn/shishi/2024-07-28/1979818_pc.html
8.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技术→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近年来,不断探索将LED显示、全息幻影成像、VR/AR/XR虚拟现实、裸眼3D投影、沉浸式环境交互等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文化展示场景中,用现代科技让“沉默”的展品“动”起来,让“睡着”的文化“醒”过来。 虚拟现实技术 http://www.kltsa.com/Case-10747.html
9.让文物“活”起来,火山引擎视频云三维重建技术揭秘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采用先进的三维重建和光场视频技术,对文物进行无侵害数字化,解决高精度扫描、动态物体重建等难题。在《古籍寻游记》项目中,技术应用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等文物,实现高真实感的虚拟再现,让观众能通过VR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古籍。实验室的物品重建、场景重建和光场视频技术在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传播及多https://blog.csdn.net/ByteDanceTech/article/details/130998582
10.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以百年历史为轴,整合各类红色资源,依托3D数字虚拟技术……只要在手机、电脑上跟随指向箭头,或者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观众就能沉浸式观展。在福建泉州“红色记忆——中共泉州革命历史专题展”VR云展馆,VR画面、图文展示、音频解说等形式丰富多样,让当地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线https://m.youth.cn/pl/pllb/202208/t20220804_13894056.htm
11.大学生用VR让文物重现如今她们有了更多的设想,比如与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合作,服务更多的中小学生;比如建一辆VR大篷车,将课程送入校园,解决乡村学校设备限制的问题…… 张婧文期待,这堂虚拟仿真陶瓷文化课能成为年轻人走近文物的一扇门,“让代表China的china从这里活起来、火起来。”https://3w.huanqiu.com/a/df051c/40vLe76mN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