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创新思考

博物馆是典藏和展览文物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是文物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意识形态、与自然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集文化、教育、科研价值于一身。新时代的博物馆应以文物为载体,运用新型的文物保护材料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创新文物保护形式和文化传承理念,发掘文物蕴含的人文内涵,让文物“说话”,在传统和历史的交融下完成民族文化的新时代构建,建立古今文化共享模式,实现人们与历史跨时空的交流和沟通。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真正了解文物,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作为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主体,博物馆要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重视文物陈列和保管状态。通过对馆藏的文物进行全方位研究,形成对文物全方位的了解,并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物特性,设置专门的文物陈列和保管装置。如部分易氧化的金属类文物,由于其在出土前所处环境中氧气含量较少,惰性气体较多,因此文物在地下并不会发生氧化现象,但当其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突然暴露于空气中时,会受到空气中氧气浓度瞬间增加的影响,导致氧化和锈蚀现象的发生[2]。因此针对不同文物的保存特性,为其设置与出土前相一致的文物保管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文物有充分的了解。在对文物完成去保护装置的设置后,需要定期检测保护柜中的环境因素,防止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延长文物的储存寿命,更好地完成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为文物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做好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才能更好地与历史相遇

传统和历史关照下的民族文化构建

博物馆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对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大众对文物认知安全意识和传承文化责任意识的加深,在传统和历史的关照下,实现个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体系的系统化构建,增强社会个体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其特有的时代性,向社会群众真实地展示灿若瑰宝的中华传统文明,在历史的传承中跨越时空的限制,促进人们对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审视。在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加持下,唤醒中华儿女民族自信意识,为新时期民族文化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样,通过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的深入,引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中,实现博物馆对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创新理念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身处智媒时代,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将数字化的思想理念融入文物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全过程,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由于文物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若对馆藏的文物缺乏系统化的信息采集,一旦博物馆发生人为不可控的意外灾害,必将会为后期文物的修复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洪涝灾害就导致世界各地大量的文物艺术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乔尔乔·瓦萨里《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在水中浸泡了将近12个小时,导致画像被分成了5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火灾、地质灾害等,都会对文物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害。

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为新时期的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博物馆的文物采集工作由“二维”走向“三维”,突破对文物保护方式的限制,最大程度延续文物生命,使其在新时代依旧焕发无限的生机。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就将三维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了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对保存状况并不是很好的石刻文物,如进士题名碑,有计划性地开展三维数字化扫描采集保护工作。在充分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依托先进技术和精密仪器对文物进行不接触性的测量操作,以保证文物信息数据和图像信息的精准性,实现对石刻文物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和保护。数字化技术为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使文物数字化、图形化

文物保护和文物传承理念的创新

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物的物质价值上,其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价值也不可忽视。新时代下的博物馆管理工作重心应该由文物保护的“物化本体”转向文物传承的“人文精神”[5]。人们不仅要重视文物的本体保护,更要重视文物背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传承者需创新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发展理念,发挥文物活化利用价值,为新时期我国的文物保护和传承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文物本体保护理念的创新

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家的扶持下,各级博物馆基础设施齐全,更不乏与世界科技水平相接轨的精密仪器的批量使用。从文物出土环节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保证文物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的实效性。在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运用新型文物保护材料,如羟基磷灰石材料在近些年就通常被应用在甲骨文及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环节中[6];在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中,为防止文物变质和酸化,使用无酸纸对其进行保护,上海博物馆对无酸纸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使用提出了细化的标准[7],对无酸纸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保障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只需要将文物以“物化本体”的形式在安全的环境下完好地留存下来,还是要继承和发扬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博物馆转变、更新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思维,突破文物保护的固化思维,构建古今文化共享模式,以文物为载体,近距离、深层次地理解和欣赏多元化的古代文明,完善当代人的审美体系和加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构建,为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有序性、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2.文物传承的“活化”理念创新

当下,各个博物馆亟须转变的是对文物保护仍停留在具体化的“物”这一层面的现状,要发掘和传承文物的精神价值。在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工作后,就要深层次开发文物的抽象性价值,通过对文物的修复和研究,让人们能够跨时空了解文物的故事,进而领会文物所处时代的历史风貌、人文气象。如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通过一尊尊排列整齐有序的兵马俑,可以使参观者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在秦兵马俑发现45周年之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组织推出了“平天下——秦的统一”这一大型文博展览活动,生动形象地向前来参观的社会大众展示了秦人的发展历程以及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豪迈壮举,还举行了“学写秦小篆”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文物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8]。大众通过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及讲解活动和自身的参与,充分了解了秦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提升内心深处对文物蕴含的价值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3.文物保护与传承载体的创新意识

在新时代要想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博物馆需要找到一条能与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沟通的道路,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大众易于接受、便于理解的形式,进行文物宣传和推广。同时,也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手段,打破古今界限,揭示文物蕴含的隐藏信息,给大众带来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让人们的生活与文物以及博物馆展览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提升博物馆文博活动趣味性的同时,保证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使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走向年轻化,从而唤醒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明守护意识。

THE END
1.VR线上展厅如何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VR线上展厅通过提供沉浸式和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接下来,由专业从事VR虚拟展厅制作的圆桌3D云展厅平台为大家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沉浸式体验: 历史场景重现:利用VR技术,线上展厅可以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时刻,比如站在柏林墙倒塌现场或参与美国独立战争。 https://blog.csdn.net/www_3dyz_com/article/details/144436969
2.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简介VR技术革新,改变我们观赏古代艺术作品方式的工具——一款应用案例分析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网站成为了人们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它们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物面前。 文化网站与传统博物馆相比优势 传统博物馆虽然能够让游客亲眼见证历史,https://www.ucaefeqkgz.cn/zhi-shi/409522.html
3.文博场馆“正青春”,多地融合数字技术打造“活起来”的沉浸式文博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各地的文博场馆不断拓展思路,在现有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先进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展示空间,改变了观众以往的观展体验。人机交互操作、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让观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深刻和直观地了解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Q4MDg0Nw==&mid=2247691985&idx=8&sn=a83d888bcadf6d45cd7d34d028978e1f&chksm=fcfe6ce34748c5c048962cee8b17a774302c3c2ca4c180488e92f41b03bbc0cfbd14809c21df&scene=27
4.虚拟现实体验与真实世界互动技术赋能的新潮流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中,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交互体验环境。这一技术革新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更是“新潮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https://www.bobicjs.cn/hua-zhuang-zhi-shi/676908.html
5.地方文化传播范文12篇(全文)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与传统叙事方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在传统叙事中对于故事的完整性、线性十分重视,而微电影中的碎片化叙事结构则主要是对作品的高潮部分进行重点突出,对其他的部分则简单承接。在微电影种种特点的限制下,其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是最为合适的。通过对高潮部分的突出,带给人们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观众关注微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yasshvr.html
6.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干货放送!探索有效机制发展新型业态《文都数字云平台——城市文化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南京探索》为题,系统分享了南京文投自2022年3月积极践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来,按照“城市为体、数据为基、场景为王、生态为根、产业为要”的建设主路径,研发城市文化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推出南京文都数字云平台、“揽博南京”、大报恩寺元宇宙博物馆、文都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2895500.html
7.关于基层博物馆文物讲解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思考而且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对文物进行讲解,可以使得讲解员了解参观者的层次水平,在对文物进行讲解时可以对内容进行优化,帮助参观者更好的理解文物所蕴含的的内涵与文化。 4.2抓住特点,表达出不一样的文物 把“最”“唯一”“迄今为止”这些词运用到博物馆文物讲解过程中可体现出文物的特殊性,讲解员在对文物进行讲解时要https://www.zzqklm.com/w/sklw/32425.html
8.网络中心11.1规范性引用文件 11.2术语与缩略语 前言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9.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深入合作,利用腾讯“博物馆”和“数字敦煌”的AR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深入合作,利用腾讯“博物馆”和“数字敦煌”的AR、VR能力,使游客通过AR导览深入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App等途径走出敦煌,走向世界。“数字敦煌”能够 1助力游客更深入了解敦煌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https://www.shuashuati.com/ti/65f9be9254c44bf1aea0424f317255aa.html?fm=bdbds49a5b676dacb3a78c646844a326a0acb
10.课堂秀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即将启动工作坊将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方式,完成在空间中的数字化呈现,课程将在如科技馆、博物馆、商场、大学等若干被模拟的真实空间中打穿空间虫洞,通过若干性质不同的拟真空间串联起一系列事件流。正如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所说,“现实就是现实自身的最佳表象”。我们通过拟像的技术手段,来打穿真实界(the Rea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761577
11.湖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通用12篇)为打造新馆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系统运营的高效,湖南省博物馆组建了一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责、权、利相配套的管理构架。以馆长为首的馆领导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借鉴兄弟博物馆的经验,本着“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大胆地把原社会教育部的职能进行扩展延伸,在原有的开放接待、社会教育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ihu7cj6.html
12.2022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目录5.9 大规模集群无人机多模态组网及网络化抗干扰技术 5.10 面向低轨星座的相控阵卫星动中通天线技术 6.文化和科技融合 6.1 公共文化空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6.2 传统文化元素创意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6.3 面向增强现实博物馆的虚实融合显示与智能交互关 http://www.kt180.com/html/sxs/9889.html
13.全国“智慧课堂”典型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案例简介:本案例基于对“数学理解层次”的可视化探索,依托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智慧教学,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实时性、生成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学生搭建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延展思维的智慧学习平台。二是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与推动者,技术的使用要与突破重难点融合、与拓宽思维空间融合、与发展学科素养融http://www.jyb.cn/rmtsy1240/zt/dyjhzt/202201/t20220106_674703.htm
14.推荐博物馆拍摄VR全景的好处?专业博物馆展厅VR全景拍摄展厅360?博物馆拍摄VR全景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参观体验与互动性 真实感强:VR全景技术通过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博物馆的展品和场景,使参观者能够感受到更加真实、生动的体验。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传统的图片或视频展示更为直观和震撼。 全方位互动:参观者可以通过VR设备进行全方位互动,如观察展品的细节https://www.ckvr.net/news/231.html
15.偷窥美少女VR手游《PunchLineVR博物馆》重大更新日本的一款偷窥系VR美少女手游《Punch Line VR博物馆(パンチライン VRミュージアム)》最近宣布下载突破了2万人次,并迎来了游戏的重大更新,本次更新后游戏新增了“肉桂模式”(观察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玩家可以对美少女们进行恶♂作♂剧。 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将灵魂出窍,扮演一个灵魂出窍徘徊在古老公寓“古来https://a.9game.cn/news/1553612.html
16.青春无悔激光雕刻体验馆 激光雕刻加工是利用数控技术为基础,激光为加工媒介。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看着机器是如何在木板上雕刻出美丽的图案。体验科技进步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去,如果是你,你会刻上什么呢? VR体验 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提供人们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https://www.meipian.cn/2i1ch9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