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欢迎你圆好大学梦——成都理工大学教学高校教育四川省

今天,川川推出的川内高校是成都理工大学,我们一起来了解~~

成都理工大学

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始创于1956年

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

2017年成为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进入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是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68年来

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

其中培养两院院士7人

奋进的学者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28人,其中教授(级)572人,副教授(级)818人,具有博士学位1365人,博士教师占比居四川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41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601人次。

雄厚的学科实力

5个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上榜数位列四川省属高校第一。

现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截止2024年6月通过工程认证专业数47个次,在四川省属高校中排列第一。

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项1087次,其中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中国专利奖金。

领先的科研平台

学校现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

学校成功主办国际工程地质大会(IAEG),是最早参与“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单位之一,牵头成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等国际组织,连续8年主办国际大滑坡协会国际博士课程。

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地学成理行动计划”,参与“东盟地学学院”建设,加入“中巴经济走廊高校联盟”,与土耳其、厄瓜多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硕博士生。

引进英式教学理念和体系,现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开设工商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积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稳运行优结构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提质量”的指导方针,通过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实施“两制三化四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全面推进导师制。推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导师在教学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与指导作用,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是深入实施项目制。要求教师与企业联合,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项目式课程,将科研课题、产业技术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实施学生组队式项目实践。

三是以“三化(精英化、小班化、个性化)”培养“四型”人才。依托一流学科专业开设创新班,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开设特色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针对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开设实验班,培养国家紧缺应用型人才;依托国家级/省级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开办联培班,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以“全面建设优势特色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大学”为办学定位;

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及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

以“通专结合、三提一塑”为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五位一体”(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课程模块支撑“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一专一金课”思路开展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四新”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持续5年推动了604门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中国大学慕课等主流平台上线276门优质线上课程,获批国家、省级一流课程12门和97门。

●23项国家级一流专业:

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地球物理学、市场营销、地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表演、会计学、应用化学、广播电视学

●25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石油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广播电视编导、测控技术与仪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播音与艺术主持、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安全、地球化学、经济学、应用物理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力学、电子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法学

●8项国家级特色专业:

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

●13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石油工程、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材料化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

●1个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业:

广播电视学

●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资源与核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实验教学中心

●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地质矿产资源三维立体勘探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核辐射与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人文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深层流体资源开发与环境效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智能视觉应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蓬勃的创新创业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培育立项4795项,其中国家级593项,省级933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申请专利软著310项。

学校组织动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申报立项四川省教改项目71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立项数全省高校第二。

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业项目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赛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等奖项。

先后获评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2018)、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022)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2022)。

广阔的就业前景

学校曾获评“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批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额能力培训基地”;连续7次获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评“2023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获批“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等。

就业学生中考取选调生、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约占就业毕业生的40%、学生升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科研院所占升学毕业生的89%、已就业毕业生中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占68%。

良好的育人环境

图书馆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6年,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宜宾校区图书馆和峨眉实习基地图书室组成。截至2024年3月,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约311万册,订购纸质现刊约500种,订购SCIE、Elsevier、CNKI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95个,其中电子图书约265万册、电子期刊约140万册,实现了实体馆藏和数字化馆藏并重发展。

▲东区图书馆

▲水上图书馆

▲宜宾校区图书馆

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根据《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并打造,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秋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及省市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地学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等称号,是西南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

THE END
1.第三届智慧博物馆论坛成功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把国博的新经验,新探索分享给行业,并与同行共同探讨发展瓶颈,带动行业发展,发挥行业头雁的作用。该论坛已成为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进步。 发言嘉宾及演讲题目: 主题演讲嘉宾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12/t20231220_265638_wap.shtml
2.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丝绸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丝绸之路周”和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平台,为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起开放共享的考古合作研究与人文交流平台,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传播深厚的中华文明和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优秀成果。 (周传人)http://www.ncha.gov.cn/art/2023/8/8/art_722_183400.html
3.合作与交流内蒙古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开展交流座谈会 为不断提升博物馆交流协作能力,顺利推进内蒙古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展览合作计划,11月22日,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及考古部、陈列设计部一行6人到内蒙古博物院进行馆际交流座谈。座谈会旨在通过深入交流,增加彼此了解,按照合作协议有序开展展览合作交流 13 2024.11 内蒙古博物院组织http://www.nmgbwy.cn/Image/Index/44
4.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合作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一是积极开展藏品研究及文物保护合作交流,相互提供便利条件,为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研究提供支持。 二是互相支持对方陈列展览的策划、设计、实施等工作,定期举办联展、互展,提高藏品展示利用率。 三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开展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近现代史、革命史、民俗文化、博物馆等科研https://www.chnmus.net/ch/information/dynamic/details.html?id=7260559711773134848
5.资讯博展联盟开班时间2024年11月6日 - 11月9日组织机构指导单位:浙江省文物局主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承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博展联盟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浙江自然博物院支持单位:Mayalit·玛雅博物馆照明杭州晶硝子玻璃科料技有限公司安徽文保技术有限公司线上直播地址(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图片直播https://www.518bwg.com/xnews/
6.弘扬传统推动文化合作和交流的绝佳平台正因为HK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绝佳平台。所以,它的未来要展陈什么、强化哪些内容,需要更加注意和多加讨论和研究。毕竟它除以展示北京故宫所藏珍贵文物为主之外,更需要展示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有革命文化的展示,可以将新中国的创立建设、改革https://m.btime.com/item/402f1r0e50k9i498vim8c5a9kjt
7.中国旅游协会降分会会员手册供一个交流合作的专业平台,共享健康旅游发展机遇。 HTE 是国家级健康旅游展示交易平台,在文化和旅游 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资源开发司、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指导下;世界旅游组织亚太 部、亚太旅游协会北京办事处、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62032365_1062252260.html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由世界铸造组织非铁合金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联合承办的“有色合金及特种铸造技术国际研讨会”是定位于技术交流的国际化平台,以搭建国际间的学术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有色合金及特种铸造技术的成果应用与推广,培育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宗旨,自201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6届国际交流活动。 https://www.cmes.org/notice/45dc73b8f5384f3bbd973e91018469ec.html
9.历年资讯据了解,该博览会是以“搭建博物馆行业交流平台、服务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为宗旨的我国博物馆及相关领域唯一大型综合国际性行业博览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展示中国博物馆领域发展成果、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博科技融合发展、相关技术应用创新服务升级,推动中国与国际博物馆务实合作、开拓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http://www.1911museum.cn/article/950.html
10.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协调办公室在杭州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协调办公室落户杭城,其作用就是成为联盟的枢纽、负责联盟的日常运作。国丝馆里将有专门的队伍负责起草联盟章程、建议运作构架、联络联盟成员、建设联盟网站、编辑出版年报、创建资源中心、协调合作项目、开设培训课程等,把丝路博联打造成一个国际人文交流平台。 http://zj.cnr.cn/hzbb/20180625/t20180625_524281017.shtml
11.云南师范大学·一”运动四烈士墓、梅园、民主草坪、李公朴先生衣冠冢、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其中,博物馆所辖景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景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http://baike.soso.com/v333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