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堆:推进藏文化传承弘扬引领藏学高质量发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35周年综述
【关键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牵头协调;智库
【作者简介】郑堆,男,藏族,1964年10月生,西藏江孜人,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1986年5月20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基于决策咨询和智库使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藏研中心”)在北京成立。成立35年来,藏研中心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批判地继承、弘扬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围绕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实际开展藏学研究,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研究中体现时代精神,在现实问题研究中尊重历史规律,研究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各类成果陆续呈现,为党的西藏工作作出了应有贡献,书写了我国藏学研究事业繁荣发展的辉煌篇章。特别是在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挥国家涉藏高端智库作用,形成了大批服务于新时代涉藏工作的科研成果,为西藏和涉藏州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5年来,藏研中心始终围绕“两个服务”宗旨,坚持“以科研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基础研究与现实应用研究并重,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合作、书刊出版、文化展示、资料服务、藏医药服务、信息传播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结出了累累硕果。概括起来,突出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基础与现实应用研究并驾齐驱,科研成果成就斐然
基础研究和现实应用研究,是我们做好“两个服务”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实施以基础研究为依托,以现实应用研究为重点;深化学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发展战略。基础研究方面,承担完成超过1500余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任务,研究成果覆盖了藏学各个领域。现实应用研究方面,积极发挥涉藏智库作用,紧扣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涉藏州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向中央和有关部委、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提交了大量研究报告,不少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很多研究成果得到实际应用。
(一)夯实基础研究根基
1.加强藏族文化和西藏历史研究。35年来,藏研中心牵头申请多项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在课题项目中找准定位,在开发创新中彰显特色,累计承担完成国家级重点项目20个,取得486项成果。
——历时23年,组织上百名专家完成《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对勘出版工作,收录经典4570部,其中《甘珠尔》108卷、《丹珠尔》124卷,并于2018年推出电子版。
——2007年出版系列丛书《先哲遗书》131卷,收集了500多位历代藏族学者的代表著作,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众多领域,堪称藏族文化百科全书,国内外发行50多万册。
——历时14年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的编纂出版。全书8卷13册,共850万字。集中体现了中国西藏历史研究的最高成就,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和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
2.注重史料档案发掘研究。35年来,合作开展藏学文献及藏文历史档案的保护整理项目。先后出版藏文、汉文经典古籍、专著600部(卷、册),发掘、整理和出版档案文献200余册(卷),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依据。
2021年推出了《“十七条协议”和西藏历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集中论述了《十七条协议》签订与西藏和平解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紧密关系,进一步阐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对美国和西方反华势力及达赖分裂集团的各种歪理邪说条分缕析地作了驳斥,系统展现《十七条协议》和西藏真实的历史,是中国藏学界关于西藏历史重要问题的权威解读。
2021年编写出版的《西藏历史55讲》,系《西藏通史》的精华、通俗、简明本,侧重表现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史、藏族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族人民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辉煌历史,成为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生动教材。
3.引领藏学界编纂大型辞书工具书。历经20多年编纂出版了藏学百科全书性质的大型辞典《东噶藏学大词典》《数称词释义大全》《中国藏医药大辞典》等,提供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和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5年来,藏研中心紧扣“出精品、出品牌”目标,在基础研究方面共承担完成了39项中心级重点课题、27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多项所级课题,以及2个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形成了许多藏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
(二)把握现实应用研究主攻方向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彰显了西藏和涉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作为国家涉藏高端智库,藏研中心的现实研究任务成就斐然。
藏研中心立足“发挥国家涉藏高端智库作用”的新时代新方位新要求,以为现实服务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推动内容创新,推动全国藏学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
创办了《藏事探索》《藏事译丛》等专刊,刊发近400期(本)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现实问题研究,其中《藏事探索》出刊221期,已成为有一定品牌影响的藏事内参。翻译国内外藏学成果363部,发表翻译论文2000篇以上,作为学术借鉴、比较和研究参照。2021年聘请了第一批17名现实问题特约研究员,拓展现实问题研究视野和深度,在推动藏研中心建设国家涉藏高端智库、提升“两个服务”能力上积极探索。
35年来,累计承担完成1111项现实问题研究任务,承担现实问题重要课题项目共计283项,其中有关部委委托重大应急课题113个,中心级重点课题28个,社科基金课题14个,所级课题56个,西藏自治区重大委托等课题15个,其他课题57个。累计上报和提交了4000份以上涉藏工作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其中有近600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和西藏自治区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1.坚持为党的治藏方略发展提供重要学理支持。35年来,组织开展和承接委托重大课题研究,设置重大理论研究选题,服务党的治藏方略理论创新。多次参与承担西藏工作座谈会筹备,组织有关调研,针对性开展战略性和对策性研究。如,积极配合筹备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组织9项会前调研,提交调研报告10项。其中,筑牢西藏重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议、推动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若干意见、加快修建川藏铁路建议报告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建设调研报告等成果转化为国家政策性文件,为形成国家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创新设立“藏事动态研判例会”,针对有关现实问题和涉藏工作实际,深化主题,形成专题研究成果,在《藏事探索》刊发上报。
2.致力西藏和涉藏州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产业增效升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影响当地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有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有的调研报告还形成有关政策并得到落实,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完成《甘青藏传佛教主要寺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台湾佛教发展现状及带给藏传佛教的思考》《“金瓶掣签”的教理法理研究》《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和原则》等研究成果。
4.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边疆建设研究。完成国家科委1994年重点科研项目“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课题,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系列丛书,已出版十多卷,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二、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逐步形成“一盘棋”良好格局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由藏研中心履行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的职能。为了履行好职能,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藏研中心认真研究探讨相应的机制、方法和措施,并不断创新完善,以课题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以交流为平台的全国藏学机构合作体制逐步建立,统筹规划、分配任务、提供经费、反馈成果的牵头协调机制日趋完善,全国藏学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各种合作方式、聚焦凝力的水平不断提升。
(一)逐步构建完善中国现代藏学学科体系
《中国藏学史》谈道:“1986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后,中国现代藏学学科地位确立并得到快速发展。”藏研中心一经成立,就明确马克思主义藏学家治学,突破传统藏学的大小五明研究范围,开启了对西藏和其他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全面研究的宏大叙事,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历史、宗教等各个领域,创办藏学领域的专门出版社、期刊、网站,支撑服务中国现代藏学发展。藏研中心成立后,以藏学为名称和研究对象的一批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一起融合吸收现代科学方法和理论,学科体系逐渐成形,跨学科研究蔚然成风,交叉学科滋生涌现,逐步构建完善起以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藏医药研究、藏文和梵文文献研究为主要学科和研究方向的中国现代藏学学科研究体系。
(二)精心打造学术平台增进学术交流
牵头协调全国100多家藏学机构,打造了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藏学珠峰论坛四大学术平台和《中国藏学》《中国藏学年鉴》学术品牌,在国内外藏学界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由藏研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自1991年创办至今,已举办了6届。无论是参会学者的人数和来自的国家,还是收集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增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西藏政策,在国际上发出中国藏学界的声音。
2.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
为贯彻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精神,藏研中心开办“中国藏学网”。该网站利用网络的便捷手段,整合国内藏学研究资源,为国内、国际藏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信息平台。由藏研中心主办,《中国藏学》杂志社和中国藏学网联合全国藏文学术期刊共同创建的“中国藏文学术期刊网”则是以藏文学术期刊为核心资源的公益性数字化网络资源服务平台。它的上线实现了我国藏文学术期刊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全国藏文学术期刊提供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与权威的传播渠道。
3.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珠峰奖是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由藏研中心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主办,每4年一届。该奖的设立是中国藏学事业进入新的繁荣阶段的一个标志,评选此奖,发挥了藏研中心牵头协调作用,有利于培养更多藏学人才、出产更多学术精品,有助于提升中国藏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珠峰奖设立于2005年。截至目前,共举办4届。
4.藏学珠峰论坛
论坛是由藏研中心主办的我国藏学界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每4年举办一届。这个全国性的学术平台,凝聚了全国藏学研究力量,宣传了中国藏学研究最新成果,扩大和提高了中国藏学在国际藏学领域的影响与地位,增强了藏文化“修身育德、促进和谐、造福人类、繁荣文明”的功能和作用。
5.《中国藏学》《中国藏学年鉴》
(三)依托重大课题开展机构合作
2005年,藏研中心成立重点课题组,历经10年攻关,完成藏文信息技术词汇国家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字的信息词汇国家标准,为藏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藏族地区信息化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利用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中国因明学会逻辑专业委员会两个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藏研中心的条件,在这两个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四)着眼长远重视人才培养
藏研中心一直高度重视科研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和造就政治可靠、知识扎实、业务精炼、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藏学研究队伍,从而确保了各项科研任务的组织实施和全面完成。35年来,藏研中心由最初的十余人发展到近300人的科研干部队伍,由最初的“三所一室”发展至今,形成了以社会经济、历史、宗教、当代、藏医药5个研究所为基础,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藏医院为平台的各学科人才分工协作、老中青学者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开展学术研究和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力培养藏学人才,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建博士点,共同培养近100人。藏研中心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课讲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藏学研究人才。发挥中心自身优势,开展专业培训,交流前沿信息,支持青年藏学会发挥凝聚全国青年藏学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为加强人才培养,藏研中心邀请国际知名藏学专家来访、举办讲座。自成立以来,藏研中心共邀请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大谷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十余家国际知名藏学研究机构的学者授课,开阔国际视野,探索人才发展路径。
(五)举办联办合办学术会议
自成立以来,藏研中心已参与合办了4届两岸藏学研讨会、16届“因明学术研讨会”、10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工作研讨会”、11届“全国藏医药高级研修班”、4届“藏文古籍整理高层论坛”、3次“涉藏舆情研讨会”,9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组织召开了20余个双边及多边国际学术论坛。
2020年,成功举办了“藏文化传承与宗教信仰国际视频学术研讨会”并作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的“云上边会”;2021年又成功举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这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举办学术活动的新举措,会议邀请中外学者视频参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国藏学的国际影响力
35年来,藏研中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借船出海,筑巢引凤”战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介中国藏学研究成果,扩大中国藏学国际影响力。积极争夺国际藏学研究话语权,国际藏学交流合作活跃,涉藏外宣成效明显。
(一)科学组团出访,认真接待来访
(二)积极组团参加国际藏学会议,发出中国藏学声音
自成立以来,藏研中心牵头国内藏学家团组参加了历届国际藏学会,打破了西方藏学界对于国际藏学研讨的垄断,在改变藏学领域“西强我弱”的格局上持续用力,在会上与西方反华藏学家唇枪舌剑,发出中国声音,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开展舆论斗争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深化学术研究交流,扩大藏学国际合作
藏研中心先后邀请斯坦因·凯尔勒、赖尚龙、康噶·崔臣格桑、桂绍隆等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为特邀研究员,在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海外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辟海外项目合作基地,通过学术合作向世界介绍西藏的真实情况。与奥地利科学院、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日本龙谷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阿根廷中医学院、南非金山大学等近30家国际知名藏学研究机构签署合作框架性协议,其中与奥地利科学院及德国汉堡大学合作出版的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得到国际藏学界高度评价。
(四)实施“分众化”宣讲,拓展涉藏外宣领域
自成立以来,藏研中心派出100多个海外讲学团,百余人次分赴英国、美国、意大利、瑞士、新加坡、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在大学、科研机构、学术机构等进行学术演讲和讲座,累积听众达到数千人,展示西藏现状,宣传我方主张,收到良好效果,获得了广泛好评。2012年以来,连续多年组团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对外展示了中国藏学研究成果,了解了国际涉藏图书出版情况。
此外,藏研中心多次派专家学者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介绍中国西藏人权、就业、生态、宗教信仰的理念和实践,揭批美国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无端指责、抹黑和攻击,驳斥国外有关西藏和藏族文化的错误认识,维护国家形象,发挥正面效应。
(五)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在京涉藏外宣窗口
藏研中心以所属北京藏医院、西藏文化博物馆为基地,致力打造“在京涉藏外宣窗口基地”。通过座谈交流、观看展览、藏医把脉、专题讲座、赠送图书、播放专题片等方式,为来访人士展示真实的西藏,答疑释惑。在介绍中国藏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宣传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发展面貌,发挥展现西藏的窗口作用。
(六)扩大国际影响培养涉藏外宣人才
自成立以来,藏研中心通过项目合作、派出访问学者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自2001年至今,开展外宣能力培养系列活动共计5期、英语口语及写作培训4期、邀请国际藏学专家开展讲座十余次、派遣青年学者出访20余人次,派出8批学者赴澳大利亚、加拿大进行语言培训,派出十余批学者赴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开展学术研究培训。近十多年来定期举办外事外宣培训班,邀请国家外文局、各大高校专家前来授课;每年开展英语课培训;选派青年学者参加出访团组助力青年学者成长。
回顾藏研中心35年取得的建设发展成就,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离不开”。
一是离不开党中央的关怀支持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正确指导。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高度重视藏学队伍建设,为中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大藏学研究力度,党中央批准组建了中国藏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1986年5月20日,藏研中心召开了成立大会,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大会。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藏学研究要把理论研究和建设繁荣幸福的新西藏、为藏族人民造福结合起来”,明确了藏研中心“两个服务”的职责,即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服务,为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发展稳定服务。藏研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得到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中央统战部等有关部委的正确指导。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对藏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直接的指导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离不开藏学文化宝库的深厚滋养及西藏和其他涉藏州县创新发展的丰富素材。千百年来,藏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在与祖国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明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借鉴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文化。藏研中心和藏学研究事业正是厚植于这样的富饶土壤上。西藏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进程,走上了一条从黑暗到光明、从落后到进步、从贫穷到富裕之路。这35年,西藏和其他涉藏州县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35年来,西藏和其他涉藏州县创新发展的实践,为我们的藏学研究工作注入了巨大活力。
三是离不开几代藏研人的矢志不渝、奉献拼搏。藏研中心历届班子,敢担当、善作为,一心带领干部职工干事业、谋发展。藏研中心成立之初,人才十分匮乏,为了引进人才,中心领导多方奔走、诚意延请。老一辈专家学者费孝通先生、任继愈先生、季羡林先生、王森先生担任藏研中心学术顾问,或作讲座、或进行咨询指导。多杰才旦、东噶·洛桑赤列、多吉杰博、索朗班觉、拉巴平措等前辈来到藏研中心,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发挥传帮带作用,迅速聚集起一批具有严谨求实学风的青年科研人员。藏研中心自成立伊始就开展《中华大藏经·藏文卷》的对勘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一干就是20多年,终于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绩,完成了被西方藏学家誉为“不可能完成的奇迹”。经过几代藏研人的奉献拼搏,才给我们创造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雄厚的科研学术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四、打造新时代高端智库,开新局谱新篇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西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西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情况下,党中央对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和战略决策。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治藏稳藏兴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藏学研究从各个领域予以理论和学术上的支持,同时也为藏研中心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藏研中心将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把自己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同西藏各族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结合起来,着力深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全面拓展国家涉藏高端智库建设的高度、深度和维度,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要着力抓好4项关键环节:
一是服务涉藏工作大局。从源头抓起,紧密围绕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战略部署,紧盯和瞄准党中央关心、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关切的问题,要把长治久安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加强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去酝酿选题、生发选题,在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切实对藏学研究进行科学引导,以现实需求来决定研究内容。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4件大事,强化问题导向,针对新时代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发展路径、模式,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边境地区建设等重大问题持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坚持系统观念,在做好全局性、综合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当前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坚持决策需求导向,加强与决策部门的工作对接和信息交流,准确把握决策的目标方向、政策基础,优先完成中央有关部委交办、批复的重点课题,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二是增强牵头协调职能。进一步利用好北京国际藏学会、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中国藏学珠峰论坛四大学术会议平台,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等形式,加强学术领域交流研讨,扩大藏学研究工作影响力。积极整合全国涉藏研究机构资源、协同发展,促进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努力使涉藏智库从封闭的“孤岛”变为联通的“大陆”。以《中华大典·藏文卷》《西藏文化史》等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统筹协调各方优势资源,谋划承接重大任务、培育重大成果。打破学科和体制机制壁垒,对一些涉藏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开展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端智库作用。
三是扩大涉藏对外交流。发挥藏学研究积淀深厚和智库机构的独特优势,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好作用,提供好智力支持。把涉藏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运用多形式、多渠道,配合宣传好党和国家的涉藏政策,展现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取得的成绩。善于经常性地主动设置议题,做到在重大关头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旗帜鲜明地表达符合我们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话题和观点。发挥藏学故乡的独特优势,积极“请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国际藏学研讨会等国际交流大平台,凝结中国智慧、凝聚国际共识,服务国家总体工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