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康:当下策展的转向与应对:艺术博物馆的智识机制建构“策展在中国”论坛主旨发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ArtMuseum

当下策展的转向与应对:艺术博物馆的智识机制建构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特别荣幸能有这次交流的机会,我的发言主题是关于“智识”机构建构。想到这个课题的缘由主要是疫情之后,人们面临了很多高科技给日常生活所带来新的变化,比如,去哪里都扫码,人脸识别、信息采集、网络支付跟踪等,我们每天躺床上刷手机,靠手机推送点评、点外卖,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的“新器官”了。在网络科技、人工智能、甚至人机对接、万物互联的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知识形态伴随着新的技术产生。博物馆因此必须给予全方位的回应。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动能,已经从成立之初的典藏那个时期,到现在现代博物馆的体系,再到后现代发展为以体验为中心。博物馆对知识系统的建构在这个前所未有强调创新的时代,被更为充分地展现出来。顺便提一下,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文化”被提到47次,“创新”被提到51次。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基于产生“智识”概念的人类认知传统和脑科学的基本研究结果,将人类的认知中“软知识”一一本质创新动能归纳为“智识”。德国有个哲学家有本书叫《有学识的无知》,显然,我所说的“智识”是相对这种“无知”和“学识"而定义的。

在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的语境中对其加以强调,目的是“超越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强调当下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动能也在于对社会创新的推动”1。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人类的智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以智识生产为基础的构建开发新智识生成一个系统,利用为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进入到新的维度,也成为博物馆各项工作面对时代转向的出发点。今天的讲座我想围绕这个议题来进行。

Part01

第一部分,何谓智识?

其实智识在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被使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由于始于18世纪的学科分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智识才随科学进一步发展而完善”2,因此人类对于生物智识的理解也是在糅杂多学科知识后不断的具象起来的。

智识社会的发展正在寻求对以往的范式框架的突破,当今社会纷纭变幻的思想意识现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崛起,新的国际形势,如新冠,形成了当下社会对范式框架的突破和思考。

梅棹忠夫说过:“人们的智识活动指向某种新颖信息的生产,进而将其引向凭借人们的思维活动进行的生产活动。在新时代的临界点,艺术界所应对的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也对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艺术展示、艺术研究等艺术生产活动带来了相应的变化。”

艺术博物馆在当今的智识建构中,显示出以视听为主的感官体验为主要特征,与其他知识分支合作,传递现实的信息和迥异,为集体记忆提供支持,启发创新的思维模式等独特的社会功能。

建构智识机制来不断启发创新思维模式来梳理当代的人类认识规律与特征,正是艺术博物馆当代意义所在。我刚才讲的因为大数据时代,周围形成了大的数据,将来也会形成人类的大脑,这个大脑没有智识的思考系统。包括博物馆的数据,整个理论体系也会形成大脑,这个大脑如何在博物馆实现思考,形成智识化的体系,我认为这个对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Part02

第二部分:智识机制建设对策展带来哪些变化?提出了哪此要求

数字技术革命从本质上改变了时代,互联网成为全球化显著、实际的标志。数字技术革命不仅涉及到所有文化形态,使技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同时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虽然现在我们有很多的社会生活方式,比如说游戏,体验性很强的数字化互动项目,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活动,根据科学家研究对大脑的影响,对我们基因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新技术带来艺术博物馆领域中首要、直接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受众观看模式、受众参与的形态、受众思维模式。

首先,传统艺术博物馆形成的观众概念被新技术发散成为"受众”概念。即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们在艺术展览中所获得的全部内容。

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也同时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受众具备可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艺术作品本身中的可能性。比如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的项目,将游戏植入到场景中,与场景形成互动的项目,可以说这是游戏跟博物馆互动的比较典型的项目。

还有沉浸式展览,如:Teamlab的“花与人”。在一个小时里,可以看到花在一年四季中的绽放与凋零。作品不是将预先制作好的影像进行放映,而是通过电脑程序实时绘制而成的。整体来说,作品的图像并非复制以前的状态,而是受到观赏者行为举止的影响,持续发生变化。眼前这一瞬间的画面,错过就无法再看到了。

Teamlab“花与人”

其次,艺术生产,我们都知道艺术生产是马克思主义里面里来的,艺术家的创作,艺术作品呈现模式,艺术生态系统对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缪晓春《无始无终》

2.新技术反映在艺术作品的各类呈现模式上。

2019年10月,巴黎卢浮宫推出了VR体验展“蒙娜丽莎:穿越玻璃”,旨在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这是其达芬奇大片展览的一部分。

3.艺术生态系统越来越深度倚重网络。

“古意的生成”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书画精品系列展之一。展览以自有馆藏资源为依托,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古代书画卷》(2018年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挖掘,将视点聚焦于明清——这一中国书画传统成熟的关键时期。

Part03

第三部分,策展如何主动回应当下的博物馆智识机制建构

新知识形态的三个主要特征:开源、创新、交互。从这三个特征,探索艺术博物馆的策展工作如何主动根据博物馆的智识机制建构做出具体的转向和调整。

1.开源

互联网是很多程序及电脑的合成物。当我们提及诸如大数据、云技术等等词汇,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仍然首先是信息技术类的内容。但是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又不仅仅是"技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技术的陈列展示,而具有更深的哲学社会学意义。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新时代的技术认知中来,参考一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研究方法(譬如仿效人类学通过多样化素材的叠加和分析),来重新观察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的艺术和生态秩序,是艺术博物馆面对后工业时代和后网路时代叠加所需要的智识精神。

同样,我们回溯艺术场域中由"互联网”所形成的赛博空间,“技术”并不是关键词,这种技术所代表的精神一一“开源”才是。

具体到策展,在"开源”精神之下,后疫情时代策展的“源代码”3正来自于人类智识的建构。艺术策展所面临的并不是对于原策展机制格式化的重建,而是融合和拓展。其或主动、或被动的,这些新时代的特征已早早预置。

第一,回应受众的变化,策展强调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主要表现在策展内容、结构、过程、结果的开放。

人与艺术在媒介的中介下形成一种“双重凝视”。展览呈现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才完整,而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展览尚未成形时,创作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未成形”作品。在展览展出的那一刻,作品被观众参与一一一些观众凝视,一些被凝视,这样的状态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一一作品才完整。

比如说中央美术馆美术馆举办的雷安德罗·埃利希的“太虚之境”的个展。艺术家参照“唐人街”的景观风格,设计了一幢平铺于地面的"建筑”。同时将硕大的镜面,以45度的折角悬于"建筑”上方。观众可自由地选取姿势与“建筑”互动,并借助镜面成像实现超现实的效果。其呈现的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中国城市画面,而是西方国家的"中国城”。埃利希认为,人们会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寻找熟悉的地方,从哲学角度这是一种人类的趋同本能。这些作品引导着观众去质疑我们对“现实”这个概念的理解的本质,同时观众亦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雷安德罗·埃利希《建筑》

策展人在这类展览中,和艺术家一起,往往呈现出超乎寻常的智识建构。整个展览本身的"未完成”性恰好是展览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仅有创作思维和理念的智识成果呈现,更是跨学科工作的执行一一从某种意义上,"未完成”的作品相较于完成的作品,需要调用更多的学科智识,也需要更多的跨学科技巧,对于空间和作品之间的关系,需要解构与重构,这其中包括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

新时代的艺术场域不再提倡"权威”,策展人不再执着基于展出作品意义和关联背景的"二次创作”的机会。策展人也由放弃权威、放弃诠释作品这一行为,得到了更纯粹的,基于“平等凝视”的策展实践。策展从单向的传递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观众不在是旁观凝视,而成为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之一。开放是的策展结构,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多维度呈现方式。

卡普尔在央美的大展,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中不让你去解读,一开始我们写了很多的解读东西,他看了以后说我不需要去解读,因为每个观众看了之后要有自己的解读,有自己的理解,这个作品才成功。

2019年10月25日,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Kapoor)个展正式亮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级个展,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展出了一系列气势恢宏、自成一体的装置作品。

第二,回应艺术生产的变化,策展人进行团队化整合。

策展人不仅仅是展览作品的决策者或者展览本身的创造者,甚至不一定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或者一个组织。策展人所做的,是一个基于展览的完整的智识工作过程,即包括艺术作品的挑选、陈列设计,也包括整合周边资源形成的诠释、传播以及商业化变现方式开发。

而展览的形式也不仅仅是作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而是综合使用各种线上线下呈现方式。针对传统展览在实际空间的观看形成的思考和网络赛博空间的也完全不同。

就艺术策展而言,“展览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之间的交流,变成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交流。”4前线策划工作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工作也都串联起来。策展人新制度因应智识机制建构而新生。

展览的形式不仅是作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而是综合适用各种线上线下的呈现方式,针对传统展览和网络赛博空间的也不完全相同,新生。

2.创新

在新知识形态时代,“知识的个人性与经验的独特性超越了以往对普遍性的需求”5,各领域的创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巴黎1989年做的大地魔术师展览,就作为临时展示纳入艺术史册,策展行为因此被重塑为知识对象,直指生产知识的本质。对此,在艺术专业领域之外,将美术馆放置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我们认为美术馆提供的不仅是艺术专业内知识的直接生产,而是生产知识的动力一一一种创新思维模式,一个智识生长的空间一一我们把这样的美术馆运营指导思想,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根据不同思维模式建构的渐进级别的信息显示系统可以有多种参观方式,也鼓励并促进参观者在空间中相互沟通。这种基于不同思维方式的策展与设计,使我们可以乐观向的畅想未来的展览,建构出允许超出想象的策展作品。学科在智识建构下也将不再壁垒森严。智识机制建构出新时代策展转向的艺术"自由地”。现在对展览没有那么多的边界和框框,对策展人来讲有很多新的可能性。

3.交互

交互将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艺术发展形式,不是过去的方式了,肯定是站在多视觉的创作当中。当下,当我们提到博物馆中的"交互",第一直观的反应创新媒介带给我们的“声光电”的观展体验。

事实上,"交互”在不同学科中有着相似却不同侧重的定义,社会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艺术博物馆,交互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社会关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对信息科学来讲交互性是指信源之间来回传输的信息,在计算机领域中,交互性一词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它概括了多种媒体关系。从传播学来讲,交互性是基于人为中心的交流传播,(与人、机、媒介等)。在艺术博物馆,交互可以是艺术一种艺术创作理念,也是博物馆的学术工作理念,有很长的传统。

美术馆与艺术家、观众形成社会化的沟通和教育,需要不断的交互,交互的概念更多考虑的是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主观的视觉去思考问题。

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与受众进行超时空对话与互动,人类智识因而作用,形成新的艺术思维和呈现模式。其实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展中的各类事件和文化体验的策划也是一种交互,这样的活动往往吸引访问者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活动,创造互动性机会,提供模拟体验,影响文化参与、审美评估和意义创造。

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来审视艺术创作的变化,并在策展话语中反应出来,提示文化和知识创新的方向,正是智识生成的过程,而非单纯的技术应用和知识传递。

同时,结合传统的观众与作品互动方式,现代策展考虑到展览与受众关系在数字时代的新变化(对受众认知的放大),不设限的形成各种可能性,建构多角度互动合作式的智识生产机制。

现在很多新的作品体验性很强,在体验当中给观众带来了认知,并在认知当中产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艺术家的作品到整个策展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是否能够通过展览真正给社会带来创造性的推动,培养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美术馆的智识建构对未来教育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几年博物馆陆续在教育概念里提出学习概念,并探讨博物馆如何建造一种新的学习系统。在大学中,往往缺少创新的课程,博物馆在这个时期建立这样一个“智识”系统,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博物馆的“大脑系统”去思考,然后使其生成新的知识,推动创造力!

注释

【1】张子康、罗怡《艺术博物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P5。我们提出:“博物馆的定义更新可以突出博物馆,尤其是艺术博物馆的文化的主动推动力和文化的自身创造力。”

【3】源代码同代码一样是一组由字符、符号或信号码元以离散形式表示信息的明确的规则体系。是相对目标代码和可执行代码而言的。目标代码是指源代码经过编译程序产生的能被cpu直接识别二进制代码。可执行代码就是将目标代码连接后形成的可执行文件,当然也是二进制的。计算机源代码的最终目的是将人类可读的文本翻译成为计算机可以执行的二进制指令,这种过程叫做编译,通过编译器完成。笔者用“源代码”来比喻“智识”和艺术策展之间的关系就像源代码和程序之间的关系。

【4】《后互联网时代的策展》鲍里斯·格罗伊斯著,李鑫译,英文原文来自e-flux杂志第94期。

【5】《网络技术重构人文知识》王炎,《读书》杂志2020第1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一、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THE END
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将藏品的展览工作与AR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展览工作的生动性。在国内,AR、VR等技术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博物馆资源的藏品展览过程中。例如,2017年5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选取了圆明园西洋楼、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 26个景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给受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2.太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文物专栏2.晋遇大唐——唐代建筑特征系列展 时间:长期 地点:太原市双塔博物馆普光寺分馆 展览分为“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广仁王庙”“东亚唐风”四部分。以省内仅存的3处唐代古建为主,东亚唐风为辅,深入挖掘唐代建筑的特点及遗存,通过图片、线图、模型等形式展现出https://www.taiyuan.gov.cn/wbxx/20230429/30039510.html
3.“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819个传统村落基础信息、100万+文字介绍、56万张传统村落图片、1万6千分钟音视频素材、278个村落全景漫游、33个村落实景模型、43612栋传统建筑、7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已达2.3T。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自2017年建成以来已成为了中国广袤大地上农耕文明的遗产基因库,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乡村遗产数据库。 https://www.caupd.com/zgzh/zhfw/detail/788.html
4.2024年艺术品的发展趋势2024十五、中国—东盟(广西)艺术品交易博览会 十六、中国(兰州)艺术品收藏博览会 十七、西部国际艺术品、礼品、收藏品博览会 第三节 国内重点艺术馆分析 一、故宫博物院 二、中国美术馆 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北京画院美术馆 五、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六、上海当代艺术馆 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八、民生现代美术https://www.cir.cn/1/28/YiShuPinDeFaZhanQuShi.html
5.创建创意设计城市沉浸式博物馆丨“流动博物馆”,创意营造无远南昌流动数字博物馆自建设以来,已参加众多活动,如世界VR产业大会、江西数字文化产业展、南昌市旅游发展大会等。作为“行走中的博物馆”,它主动走进学校、社区、乡村进行文化宣教活动,用“研学活动+志愿服务+流动数字博物馆”多重结合的方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g0OTA4Ng==&mid=2652355180&idx=7&sn=99d14bcb56d5136c261fbb1040f32e7d&chksm=81f634f38fd8b3859a67170537f595b087cbb2cc80b0d74e1bbe8b67b2b3e874c2b7f55de77f&scene=27
6.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敕勒川、阴山下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 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722366797891694304&track_id=24d9e903-9f51-43d1-aaeb-937ca4ba1792
7.VR线上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是经国家文物局(92)文物博字第793号批准建立的作为中国彩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专门机构,属国家正县级事业单位,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关于彩灯文化的专业博物馆,也是自贡市“南国灯城”建设的核心,是“南国灯城”形象的重要标志。https://www.lantern-museum.com/sheet/41121.html
8.中国文字博物馆360°VR全景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文物主要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https://www.720yun.com/t/0adjz5wvzv1
9.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 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跟随小鹿姐姐一起去穿越体验吧~ 河青新闻网编辑王晓优|频道主编姜天群|https://www.hbynet.net/html/heqing/daohang/guoneidongtai1555011803978326017/1828607696027398145.html
10.新华全媒+VR视角领略“中国桥梁博物馆”之美贵州被誉为“中国桥梁博物馆”。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贵州。 在VR视角之下,座座高桥宛如纽带,跨越深邃的峡谷、沟壑,将纵横的群山紧密相连。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已建和在建的桥梁近3万座。一座座架设在高山峡谷间的世界级大桥,让“地无三里平”的贵州铺就畅行无阻的高速网络,变成了通江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581460
11.中国虚拟博物馆地界虚博世界.中国虚拟博物馆.全天美术馆BETA版致力于普及博物艺术生活。增强拓展互通。 让人们能足不出户的免费参观 和低成本的展现世界,宇宙万象。 观众在参观虚拟世界的时候, 不需要下载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http://www.hsxsh.pudong-edu.sh.cn/infoweb/item-detail.aspx?newsid=3745
12.优秀设计灵感精华2022新学期,有这篇宝藏文章就足够了!教科书级别的gmp风博物馆设计 同济小姐姐展示何为静穆含蓄与伟岸! 作者:樊婕,张书羽,黄于青 同济团队德国出征:共享绿地公园+高塔=汉堡新博物馆 作者:聂大为、田萌、姜诗雯 将一棵“树”设计为地标级博物馆, 同济学神天团为德国创造新“城市灯塔”!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93730.html
13.文化中国行丨VR体验智能复原博物馆的高科技带你沉浸式考古敕勒川、阴山下 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 这场“盛会”吸引了394家博物馆参展 三星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大报恩寺博物馆等 都带来了最新的数字智能技术 不仅能让观众体验沉浸式考古 还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文物的一生” 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828/t20240828_526875536.shtml
14.中国曾候乙编钟VR数字博物馆本项目以中国曾候乙编钟为开发对象,以VR技术为实现手段,对中国曾候乙编钟进行数字开发,为用户营造一个中国曾候乙编钟VR数字博物馆,帮助用户了解曾候乙编钟的历史文化、欣赏曾候乙编钟的经典演奏曲目,甚至还可以实现现实中难以达到或体验的交互活动。如通过VR手柄对编钟进行敲打,实现虚拟弹奏;再如通过VR手柄可以对乐器http://m3dvr.3ddl.net/tmpl/product_detail.html?goods_id=308
15.中国博物馆在展览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以【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中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藏品进行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使观众从"观看"传统艺术转化为"体验"传统艺术,这种藏品展示与观众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方式巳成为我国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的趋势。基于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及大众审美心理的相互结合,开发了VR皮影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BWG202002021.htm
16.◇决策参考报告2022018◇综述:加强监管促进“剧本杀”行业降发展(一)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新形态 (二)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思想教育形式 (三)文旅结合,突破景区经营困境 (四)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三、“剧本杀”游戏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热度持续提升 玩家用户激增 (二)资本纷纷进入 市场快速扩张 (三)产业链初步形成 行业走向专业化 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2208/t20220831_470403.htm
17.中国国家博物馆高清图片vr全景图片会小二提供中国国家博物馆高清图片,VR看会场,一站预订酒店宴会厅价格、客房、用餐、高清图集。会小二直连全国50万会场,线上全景看场地,查询档期报价。https://www.huixiaoer.com/view/hotel-86185224/tupian/datang/965868
18.当博物馆遇上VR中国彩灯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云逛11月15日,记者从中国彩灯博物馆获悉,为了多方位展示彩灯文化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明风采,中国彩灯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推出VR数字全景体验场馆,将展厅搬到线上,让游客足不出户“云逛展”“云游园”,自由欣赏各类精美彩灯作品。 据了解,线上场馆内嵌图文介绍、3D环物等功能,游客可进入中国彩灯博物馆官方网站,下拉http://qfapi.zg163.net/wap/thread/view-thread/tid/15707921
19.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