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钱币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07.19

古今钱币

古钱币,指方圆孔钱以前的刀币、布币。即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制币的诞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时代的“两”、“铢”货币时期,唐、宋、元、明、清称“宝”的货币时期。今钱币,指民国时期的银元尾声时期。

本文收藏的金属制币主要包括:金币、铜币、银币三种,以文字为修饰的,讲究书法艺术;以浇铸为技术的,讲究生产工艺。

本文收藏的有正钱,亦有伪钱。伪钱的收藏主要是观察铜锈的区别变化。

方足布,方足小布是存世最多的一种古币,钱币上文字有160种左右,是布币中铸行区域最为广泛的古币之一。主要特征:首、肩、足均呈方形、平裆,正面中间铸一竖线,中线两侧为文字,背面除一中线外,两侧也各有一条斜线,并铸有外廓线。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金属铸币的盛行时期,也是青铜文化的最早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列国称霸的时期,不同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北方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滇文化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地区就诞生了各自不同的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以布币、刀币、蚁鼻钱、圜钱为主流钱币。

布币,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大类。原始布是从农具钱、镈脱胎而演变成的布币,分为平肩原始布、弧肩原始布两种。空首布分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方足布,空首布分大、中、小三种币。平首布分为:桥足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类方足布、类圆足布、圆足布、三孔布、长布、连布。

春秋战国.十德方角布,残币布一枚,溜金铜质,上宽3.0厘米,下宽3.5厘米,高7.6厘米,孔高2.4厘米,孔宽0.8厘米,厚0.2厘米,重32.3克(残币重量),(完整布约重49.7克左右)。一面有“十”、“德”2字,另一面有4字。战国.十德方角布,十分罕见。

春秋战国.赵国.安阳小方足布,战国中~末期,青铜制,钱币长:4.2厘米,阔(最大):2.8厘米,厚0.2厘米,孔高1.0厘米,孔宽0.9厘米,重17.1克。一面有“安”、“阳”2字,另一面有三条线。“安”字中部首“女”为“中”字形,世为罕见。

连布,因有两枚小布足部相连,小布器型与长布相似,正面中线两侧为“四”、“布”四个字,背面中线两侧为“当”、“忻(釿)”四个字,合起来为“四布当釿”。连布和长布应是配套使用的一种货币,一长布相当于两个连布或四枚小布。长布和连布主要出土于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地区,应是中晚期楚国的铸币,主要用于北方中原地区的贸易,应是当时国与国之间通流通的“国际贸易货币”。

战国:“四布当釿”连布,连布一枚,铜质,宽1.8厘米,宽1.2厘米(最窄处),高7.5厘米,孔高2.2厘米,孔宽0.6厘米(最宽处),圆孔直径0.5厘米,厚0.2厘米,重17.0克。一面有“四”、“布”4字,另一面有“当”、“釿”4字。战国.“四布当釿”连布,是战国币中形制最为奇特的钱币,存世多被分开,此币文字优美,币质完美,极为罕见,为难得的珍品。刀币,分为尖首刀、针首刀、明刀、截首刀、齐大刀、赵直刀、中山刀。

尖首刀又分为:原始尖首大刀、中型尖首刀、小型尖首刀、类明刀四种。针首刀为狄人后裔所铸,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明刀有燕国明刀与中山国、赵国明刀,齐国明刀。截首刀即截去刀首的钱币。齐大刀为齐国铸造,因刀身硕大而得名。赵直刀是赵国所铸货币,因大小而分两等。中山刀为中山国所铸货币。

“齐法化”三字齐刀一枚,青铜制,钱币长6.2厘米,刀宽1.2厘米,刀厚0.2厘米,刀孔直经0.9厘米,刀重10.9克。一面有“齐法化”3字,另一面有一小圆环图形,小圆环直径0.3厘米。铸工精良,保存完好,极美品。

圜钱,战国中、后期铸造。大约在公元前361年的魏国始铸,之后周国、秦国、赵国相继铸造。秦国铸钱以记重为主,如铢重一两.十三这枚钱,与商鞅变法统一货币有关。周国记币值“釿”字等十余种。魏国铸钱为“半釿”。

半釿,直径3.4厘米,厚0.2厘米,内孔直径1.0厘米,重9.8克;直径3.3厘米,厚0.2厘米,内孔直径1.0厘米,重8.4克;直径3.4厘米,厚0.2厘米,内孔直径0.8厘米,重9.8克。正面有“半釿”等4个字,背无字。魏国铸钱。

圜钱,直径3.0厘米,厚0.15厘米,内孔直径0.9厘米,重6.8克。正面有“阴坪”2个字,背无字。战国。

圜钱,直径3.3厘米,厚0.2厘米,内孔直径1.2厘米,重9.0克;直径3.3厘米,厚0.2厘米,内孔直径1.2厘米,重8.7克。正面有“珠重.一两十三”5个字,背面无字。秦国钱币。战国时期的赵国铸币,是在公元前351年至公元前313年秦国两次征伐赵国记载上,这是赵国经济最繁华时期,铸有“蔺”字货币,后有“离石”货币。公元前281年秦将白起破韩国、魏国、扑国,又亡赵辖蔺国、离石国。

金币:金分三等,黄金为上等;白金为中等;赤金为下等。在考古发现中,楚国铸“印子金”,战国时有小型金币(饼),西汉有金币(饼),北宋有“淳化元宝”金币方孔圆钱。

圜钱金币,据考古源于殷商后期,楚国有金版,见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的25块金饼,之后,黄金作为货币已有流通了。而作为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时代,钱币出现了園钱,園钱分为内孔圆孔和内孔方孔两种,有阴文与阳文之别。常见为铜质,做为金质货币,实为罕见。

圜钱币,铸行春秋战国中、晚期,大约最早在公元前361年魏国迁入大梁后始铸此种货币。之后周国、秦国、赵国也开始铸此种货币。此种货币多出土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早期圜钱中间的圆孔较小,晚期圜钱中间的圆孔较大。秦国铸铁以记重为主,如“铢重一两.十四”等;周国铸钱以记地为主,如“垣”字币;魏国铸钱多为“半釿”的圜钱。

战国.周国:反“垣”字币,金质。早期圜钱一枚,直经3.7厘米,厚0.2厘米,內圆孔直经0.7厘米,重19.4克。正面有字:反书“垣”字,阳文。背面无字无图案。这枚反‘垣’钱世为罕见,存量为稀少。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的周国铸币,货币形制复杂,种类多,富于变化,这枚反字“垣”币,则说明了这一点。

五胡十六国羌国圜钱方孔钱一枚,金质,直径3.9厘米,厚0.15厘米,方孔0.9,1.0厘米,重18.3克。正面有字:羌、廿三,阴文。背无字。这是一枚极为罕见的圜钱方孔羌国(407年)金币,阴文“羌”、“廿三”,文字优美,存量稀少。

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姚苌利用前秦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于384年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后秦。国名:后秦。民族:羌。君主:姚苌。国王人数:3。前任君主:姚苌。末位君主:姚泓。国祚:384年(甲申,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后秦姚苌白雀元年)~417年(丁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后秦姚泓永和二年)。领土范围: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国都:长安。亡于:东晋。公元384年(甲申,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后秦姚苌称王,纪年为白雀元年,公元386年(丙戌,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姚苌改为建初元年,公元394年(甲午,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姚兴即位,改为皇初元年,公元399年(已亥,晋安帝隆安三年),姚兴改为弘始元年,公元416年(丙辰,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姚泓即位,改为永和元年,公元417年(丁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姚泓,永和二年,亡于东晋。

方孔圆钱,半两、五铢:先秦时期的钱币以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等为主要货币。半两,秦时期铸钱。秦时期至隋代,主要流通货币是“半两”钱币和“五铢”钱币。这个时期货币主要特征:为器型统一的方孔圆钱,西汉后为铜母范、泥子范、子范叠压浇铸钱,钱铭以重量命名,钱文以小篆书法为主,六朝以后有隶书钱文,主要以青铜合金,西汉以后有铁钱。

燕国铸币在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期间,是燕王僖所铸,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

秦国统一六国后,规定铸币为方孔圆钱,钱铭文“半两”,钱文书法统一用秦篆,即小篆书体。

汉“半两”,与秦“半两”相比较,汉“半两”不如秦“半两”粗放原始,字体规范,厚圆不均。汉“半两”字体洒脱规正,秀气精致,平整成圆。

五铢始铸于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铸三铢,建元五年铸四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牟)铸五铢钱。五铢钱周圆外廓有隆起的边廓,即净边技术,又称“赤侧”工艺,这种工艺不仅钱体美观规整,而且又可以防止仿制者磨钱取铬,这种钱成为一种制度,在官铸币中长达730余年。

半两,直径3.5厘米,厚0.2厘米,内孔1.3×1.4厘米,重11.8克。正面有“半两”2个字,背无字。“两”字中两“人人”字为“一”横代替,有凸型铸钱。

半两,直径3.6厘米,厚0.15厘米,内孔1.0×1.0厘米,重10.9克。正面有“半两”2个字,背无字。

两枚五铢钱,一枚外圆直经2.4厘米,厚0.15厘米,内孔大1.0×1.0厘米,重2.3克,正面有字:五铢,背无字;一枚外圆直经2.5厘米,厚0.15厘米,内孔1.0×1.0厘米,重1.6克,正面有字五铢,背无字。应为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的五铢钱。

大泉二千,直径3.3厘米,厚0.2厘米,孔1.0×1.2厘米,重8.1克,正文:大泉二千,篆书,背无文。铜质。三国吴国铸钱。

大泉五百,直径2.8厘米,厚0.2厘米,孔0.8×0.8厘米,重6.4克,正文:大泉五百,篆书,背无文。铜质。三国吴国铸钱。

五行大布,直径3.6厘米,厚0.2厘米,孔1.0×1.0厘米,重11.3克,正文:五行大布,篆书,背无文。铜质。南北朝北周国铸币。

太贺六铢,直径2.6厘米,厚0.15厘米,孔0.7×0.7厘米,重4.2克,正文:太贺六铢,篆书,空背。铜质。南北朝陈国公元579年铸。因“六”字篆书酷似人叉腰而哭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钱制作精美。

五两大布,直径3.2厘米,厚0.15厘米,孔0.9×0.9厘米,重7.8克,正文:五两大布,篆书,背贺泉篆文、龟蛇图饰。铜质。南北朝北周国铸币。

永通万国,直径3.5厘米,厚0.2厘米,孔0.8×0.8厘米,重11.5克,正文:永通万国,篆书,背一人一矛图饰。铜质。南北朝北周国铸币。

唐代开元通宝,是钱币称“宝”的开始货币,主要铸行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元通宝的含义是开辟新纪元的通行宝货。

开元通宝,直经3.7厘米,厚0.2厘米,孔0.8×0.8厘米,重18.1克,背面无字,红铜。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保元大宝,直径3.2厘米,厚0.2厘米,孔0.6×0.6厘米,重9.1克,正文:保元大宝,楷书,背字:天。铜质。五代十国南唐国,公元943~957年铸。

大观通宝,直径2.6厘米,厚0.15厘米,内孔0.6×0.6厘米,重4.8克。正面有字:大观通宝。背面:无文。楷书书法。宋代北宋徽宗赵佶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铸,书法秀丽,钱币中珍品。

崇宁重宝,直径3.4厘米,厚0.3厘米,孔0.7×0.7厘米,重15.4克,正文:崇宁重宝,瘦金体书,背无文饰。铜质。崇宁重宝系北宋徽宗崇宁年间铸(公元1102年~1106年)。钱文为徽宗御书瘦金体,铁划银钩,深具骨秀格清之气韵,书法超妙绝伦,堪称币文楷书之颠峰。世人评此为“宋代第一泉”。

淳化元宝,直径2.2厘米,厚0.15厘米,孔0.5×0.5厘米,重3.2克,正文:淳化元宝,楷书,背无文饰。铜质。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

绍圣重宝,直径2.8厘米,厚0.2厘米,孔0.7×0.7厘米,重6.5克,正文:绍圣重宝,隶书,背无文饰。铜质。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铸造。

建炎重宝,直径3.1厘米,厚0.2厘米,孔0.8×0.8厘米,重8.8克,正文:建炎重宝,篆书,空背。铜质。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重宝”不多见,均存世罕见,皆为古钱大珍。

宣和重宝,直经3.0厘米,厚0.2厘米,孔0.6×0.6厘米,重7.3克,正文:宣和重宝,背面无字,红铜。宣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宋钱中,徽宗钱从它的制作、书法来看,都是中国古钱币的杰出代表。宋徽宗从1100年到1125年在位,铸造发行了建国、崇宁、大观、重和、宣和六种年号钱,以及“圣宋”一种国号钱。宋徽宗年号钱的钱文版别有近百种,不少是他亲笔书写的,字体包括隶书、篆书、行书以及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他铸的方孔钱是中国方孔钱中制作最为精美的钱币之一。因而不少的书法家也收藏他的年号钱。宋徽宗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亲笔御书了钱文“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字体端庄秀丽,运笔挺拔俊秀,素有“铁划银勾”之称。

大宋通宝,直径2.5厘米,厚0.15厘米,内孔0.5×0.6厘米,重3.1克。正面有字:大宋通宝。背面:无文。楷书书法。宋代南宋理宗赵昀宝庆年间(公元1225~1127年)铸,书法秀丽,钱币中珍品。

大安元宝,直径2.2厘米,厚0.15厘米,孔0.5×0.5厘米,重3.9克,正文:大安元宝,楷书,背无文饰。铜质。此为长字大安。辽国道宗皇帝大安年间(公元1085-1094年)铸造。

大金朝合,直径2.8厘米,厚0.2厘米,孔0.6×0.6厘米,重6.1克,正文:大金朝合,篆书,背无文饰。铜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铸造。

阜昌通宝,直径约3.2厘米,厚0.2厘米,孔0.7×0.7厘米,重8.5克,正文:阜昌通宝,真书,光背。金代伪齐政权刘豫(1073~1146,南宋叛臣,金傀儡政权伪齐皇帝)阜昌年间铸造的钱币。钱文清晰精美,书法精妙绝伦,极美品。

阜昌元宝,直径2.4厘米,厚0.2厘米,孔0.5×0.5厘米,重4.3克,正文:阜昌元宝,篆书,光背。金代伪齐政权刘豫(1073~1146,南宋叛臣,金傀儡政权伪齐皇帝)阜昌年间铸造的钱币。钱文清晰精美,书法精妙绝伦,极美品。阜昌元宝为平钱,面文旋渎,有真、篆二体,是为对钱。此钱制作精整,文字秀美,其品相之佳妙决不下于北宋大观、政宣诸泉,金朝亦通行使用。唯传世数量稀少,常为泉家苦求而不得。

崇庆通宝,直径2.8厘米,厚0.15厘米,孔0.7×0.7厘米,重5.3克,正文:崇庆通宝,楷书,仿瘦金体,光背。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崇庆元年(1212年)所铸。五十大名珍。

“洪武通宝”,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明朝为推行纸币的流通,当年就停止了中央及各地方钱局的铸钱。到第二年全部停铸铜钱。明朝洪武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末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

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

正面“洪武通宝”,背面人骑牛像。

“永乐通宝”,直径2.4厘米,厚0.1厘米,内孔0.5×0.5厘米,重3.9克。正面有字:永乐通宝。背面:无文。明代明成祖朱棣(公元1403~1424年)铸。书法绝伦,精美。

天启通宝,直径3.1厘米,厚0.2厘米,孔0.6×0.6厘米,重8.9克,正文:天启通宝,变篆书,空背。铜质。1368年朱元璋称帝前在应天府设置了宝源局,开铸天启通宝。

泰昌通宝,直径2.5厘米,厚0.5厘米,孔0.3×0.3厘米,重18.8克,正文:泰昌通宝,楷书,空背。铜质。明朝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铸造。明光宗泰昌年间并未铸钱,因其在位仅一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

万历年造,直径3.2厘米,厚0.2厘米,孔0.6×0.6厘米,重10.6克,正文:万历年造,楷书,背字:九钱。铜质。明代万厉年铸币,为传世佳品。

正德通宝,直径4.1厘米,厚0.25厘米,孔0.7×0.7厘米,重23.3克,正文:正德通宝,楷书,背花纹饰。铜质。“正德”是明朝明武宗朱厚燳的年号,其在位期间并未铸钱。存世的正德通宝是明末清初铸造的压胜品,清代中后期、民国时民间铸造的最多。其工艺和材质各不相同,多以黄铜为主。背面多龙纹、龙凤纹、牡丹等。

太平天国,直径3.2厘米,厚0.2厘米,孔0.6×0.6厘米,重8.8克,正文:太平天国,楷书,背字:圣宝。铜质。太平军于癸好三年(1853年)攻克南京(改称天京)之后,即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太平军的货币材料有金、银、铜、铁、铅等。面值分为小平(当一钱)、折五钱、折十钱、当五十钱等多种。同时书体品式较为复杂。

“裕民通宝”,直径3.6厘米,厚0.2厘米,内孔0.7×0.7厘米,重13.9克。正面有字:裕民通宝。背面右“一两”据记载,耿精忠(1644—1682年,清朝靖南王,为三藩之乱的参与者之一)叛据闽中时,铸“裕民通宝”钱。该钱按照判别分为,小平光背,折二背右“一分”,折十背左右“壹钱”,背左右“浙一钱”等。

银元:机械制造金、银、镍、铜、铝、铅等各类金属币,这是西方钱币文化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钱币文化之后的产物,也可以称是中国的魂采纳了现代化修饰风格后的结果。

机制币源于近代的清代,有争议的第一机制币“光绪元宝”“寿”福双龙拾两币,因无铸币记录,而被各执己见。但总不外乎几种猜测之说:1、庆祝慈禧寿辰70年说;2、庆祝慈禧寿辰60年说;3、户部推行一两本位制说。笔者认为这是清代有名的“两‘元’之争,试图统一币制”的产物。因当时清政府在19个省市地区设有铸币局,各地铸币有差异之别,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户部在天津筹建造银线总厂试制样币户部光绪元宝一套,1904年(光绪三十年),湖北也试制了光绪元宝样币一套,不过这些样币都没有发行。作为广东省也是清政府钱币铸造局中一家铸造单位,眼见清政府户部在天津筹币厂试制了光绪元宝一套,大有要废除其它铸币局之说,又见湖北也试制了光绪元宝一套,这期间因清政府整顿钱法,裁并造币厂。1905(光绪三十一年),广东省造币局应在这种情况下试制了光绪元宝纪念币一套,无造币文献记载,从已知的清代各地收藏的纪念币来看,各地铸币局基本废除了户部统一制发的“蟠龙图”、或“背水龙”、“坐龙”图案,有些还形成了面、背误配的错版。

“两‘元’之争,试图统一币制”,清政府面对全国竞铸银圆热潮,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盈利,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势力强烈的反对,同年拟在北京铸造光绪元宝银元,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停铸。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建天津为户部总厂,并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颁布《整顿圆法酌定章程》以求统一货币铸行权,未果,留有江南、北洋、湖北、广东四个分厂,币模由总厂提供。与此同时产生了“两”“圆”为货币单位的之争,“两”借慈禧太后之说,“圆”为光绪变法维新。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湖北、广东率先试铸“重库平一两银币”,天津户部造币厂试铸“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不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令户部总厂改铸能兑换基金所铸的“造币总厂光绪元宝”面世,作为分厂的广东亦铸币光绪元宝“寿”字币,作兑换基金之需,并不是为1、庆祝慈禧寿辰70年、2、庆祝慈禧寿辰60年纪念币之说。

清代光绪:清代银圆大圆宝一枚,银质,直径8.8厘米,厚0.5厘米,重219.9克。一面有“光绪元宝”、“广东省造”、“库平重拾两”13字,两侧各有蝙蝠一只。另一面有两条龙、一圆球,背面正中有一古写寿字,图案。此币文字、图案为阳文,设计精湛,铸造精美,文字优美,本收藏的光绪元宝银币,一条龙的龙须一须叠压在另一须,两须缺少三纹外,双龙具对称美,质完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机制,币中珍品。

袁世凯像背“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纪念银币:直径8.8厘米,厚0.5厘米,重219.9克。正面模压袁世凯身着戎装的高缨半身像,背面模压飞龙纹饰,上方镌刻“中华帝国”,下方镌刻“洪宪纪元”。该币由意大利雕版师鲁尔智·乔治雕模,天津造币厂铸造。袁世凯曾于1915年12月接受帝王称号,改国号“中华帝国”,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并拟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基,此银币应为其加冕登基的纪念币。制作精美,为中国近代机制银币中的精品。它是见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历史事件的重要的实物资料。清代银币,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西藏机打制币,台湾也相机铸机打制币,又有福建、吉林、上海等省分铸,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等,至民国时,有孙中山纪念币,及袁世凯光头币等。因为使用机械制币,晚清制币十分混乱,既有中国人自己制币,也有外国人制币充实着中国货币市场,如袁大头币自1914年始铸至1917年终铸,共铸有一亿八千余万元,加上省铸约有五亿九千万以上。1923年3月12日国民政府以总统令铸币为:孙中山、袁世凯、徐世昌、曹锟、段祺瑞、褚玉璞、张作霖、张学良等政要名人铸币,铸量少,1927年禁铸袁世凯头像银元,改铸孙中山头像币。

THE END
1.大秦兵马俑帝国之货币系列H2O_闲来画之 在得物App发布了一条热门动态!快来围观,就等你啦!https://m.dewu.com/note/trend/details?id=255918686
2.名品荟萃,都是精品,千万别错过!诚信第一,放漏交朋友,欢迎大家选购!,创建聚分享并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点击浏览次数越多,轮播、曝光频次越高。https://rmb.997788.com/pr/polyshare_120301.html
3.「古币杂谈」秦汉半两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汉半两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即汉皇帝位。西汉成立后,货币制度沿袭秦朝,在铜钱上仍用半两钱,直到汉武帝确立五铢钱制度,钱币重如其文之前,无论铜钱的实际重量大小,在名称上依然为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301261704997906&wfr=spider&for=pc
4.盘点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尚品频道2、青铜半两钱 来自中国。秦国,公元前3世纪。 中国的圆形钱币 在这枚钱币上刻有“半两”二字,“半”在洞的右边,“两”在左边。半两意为半盎司,是钱币的重量。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半两币是强大的秦国的通用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国获得战争胜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国。秦始皇帝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http://style.sina.com.cn/col/collections/2011-12-02/071087979.shtml
5.鉴定站专家手把手教你识钱币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南朝萧梁“公式女钱”叠铸陶范。图源:杨君《新见萧梁天监五铢陶范考》 造假者通常使用木、骨或软石等雕刻而成的古钱模型进行翻砂,或直接使用真钱进行翻砂。这样一来,钱币会呈现表面氧化不充分、包浆锈色不自然的情况。而且由于放入砂箱一次翻砂的钱币数不如古代的多,砂模压力不均,铸造出来的钱币https://www.gdwsw.gov.cn/wsgdxxyt/content/post_34420.html
6.中国古钱币鉴赏ppt课件.ppt钱币长: (左)21mm (右) 18mm, 阔: (左) 12mm (右)9mm ;贝币布币刀币圜钱 ;布币;斜肩弧足空首布春秋至战国初年周代的货币, 币身有武字, 铸于周王室畿地区(即洛阳一带), 青铜制, 为一种大型铲形斜肩的有銎古币, 空首布的设计意念源铲形农具, 銎为农具上作为木柄的承接孔, 而把农具的模型用作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727/5042202131001303.shtm
7.秦国图片秦国素材秦国图片下载横店影视城秦王宫古代战车模型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杜虎符 兵马俑 珍贵文物秦国玉戈,春秋时期秦公一号大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铜马车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全景航拍 长城之中华图腾|国风海报插画 兵马俑雕塑 秦俑雕像 兵马俑 兵马俑 123456720共89页跳至 页 新鲜好图 最潮推荐关于https://www.vcg.com/creative-image/qinguo/
8.国博新展从钱看历史在展厅里的多媒体互动设备上,观众可以查询各历史时期的物价,并了解所对应的相关钱币。 在“泉铸岁远”单元,一系列文物、模型及多媒体设备,展现了中国钱币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铸钱业的翻砂工艺对于西方机器制造业的影响。 据悉,中国古代钱币展为常设展览,自开幕后长期向公众开放。https://m.gmw.cn/2021-02/23/content_1302126847.htm
9.辽阳博物馆金秋聊兴亡辽阳白塔模型 辽阳白塔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高约七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该塔的建筑年代,说法不一。 https://www.meipian.cn/56vlrcen
10.秦国和秦朝的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史记》关于秦惠文王二年(前383年)“初行钱”的记载,是我们研究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秦国钱币制度的出发点。林剑鸣(1961)认为“初行钱”是秦自惠文王开始铸造货币(或至少是固定货币)(林剑鸣,1981.p.292);林甘泉说是自秦惠文王时又开始铸行另一种货币(林甘泉,1999.p.595);也有人认为“初行钱”规定“半两”https://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989940365
11.参观博物馆有感作文(精选45篇)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物和兵马俑有以下几种:鼎,它的作用是为了显示自己国家强大的威力,鼎中的“巨无霸”要数212公斤的铜鼎,它的4个脚上都刻着精美的兽图,真是漂亮极了;在战国时期,各国的钱币也是不一样的,齐、燕国是用刀币,赵、魏、韩国是用布币,秦国是用半两钱,楚国是用蚁鼻钱……最后,秦国统一了各国,也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170304095708_352593.html
12.博物馆作文800字(通用51篇)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物和兵马俑有以下几种:鼎,它的作用是为了显示自己国家强大的威力,鼎中的“巨无霸”要数212公斤的铜鼎,它的4个脚上都刻着精美的兽图,真是漂亮极了;在战国时期,各国的钱币也是不一样的,齐、燕国是用刀币,赵、魏、韩国是用布币,秦国是用半两钱,楚国是用蚁鼻钱……最后,秦国统一了各国,也https://mip.ruiwen.com/zuowen/800zi/784628.html
13.立小青对《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的笔记(3)比如,在钱币工艺中排第一的金错刀(一种错金的刀币),从材料到工艺无不是精心设计的。 >> 而王莽的货币似乎首先考虑的是工艺和其象征意义,有不计成本的嫌疑。货币在王莽的哲学体系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流通工具,它还是通往古代理想财政模型的途径。 在这个模型中,货币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还代表着礼仪。货币的价值是https://book.douban.com/people/JudyXu/annotation/27007549/
14.战国时期铲形币是哪国的?铲形币值多少钱一枚?在先秦时期,钱币是用粘土模型制作的,钱文山工匠们把它们刻在细陶片上,烧制成陶器模型,然后倒入铜液。因为钱文山工匠是手工雕刻的,笔画上有锋利的边缘,横截面是三角形的,笔画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明显的尖利的收笔标记。因此,在识别先秦钱币时,如果钱纹字划圆浑,少棱锋,则可判为伪古。http://finance.yutainews.com/caijing/2023/0511/6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