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追记红军长征大会师

新华社银川8月16日电题:凝聚起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追记红军长征大会师

新华社记者

从江西于都出发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是一次伟大的远征。

1936年10月,中国的西北角,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之后,完成一场彪炳人类历史的军事奇迹。

红军三大主力先后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之久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会师之际,正值抗日烽火渐起,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陕甘宁根据地,担负起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新使命。

这是8月11日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拍摄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胜利会师:长缨在手缚苍龙

秋日的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碧空如洗。古堡上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广场上20余米高的纪念碑威严矗立,碑身题刻着16个金色大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

革命旧址公园里,19座红军雕塑、36亩占地面积、10种树木、22种花卉,象征着一组数字——1936年10月22日。这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红军主力最后一次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二万五千里,红军“史诗般的远征”路上,一路浴血奋战、斩关夺隘,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

10月10日,甘肃会宁。红四方面军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战士抛下肩上的背包,放下手中的武器,热泪奔涌,互相拥抱。掌声、笑声、欢呼声,像阵阵春雷,响彻会宁城。

此刻,红二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艰苦鏖战,夺路前行。在9月中旬连克甘肃省的成县、康县、徽县、两当后,迅速向北转进。

“会师了!会师了!”奔跑、激动、笑容凝聚在10月22日的将台堡。这一天,历尽艰辛的红二方面军,远远看见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战友,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5万块大洋、20头牛、2000只羊、1000套棉衣、数百张羊皮、2万斤羊毛和3架缝纫机,这是红一方面军送的“见面礼”,给处境困难的红二方面军极大支持。两军将士在将台堡召开了规模盛大的联欢会。

为了长征的胜利,红军将士九死一生,三军会师时仅有3万余人。许多战士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衣服几乎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只有摺着八个角的帽子上那颗五星清晰可辨。许多人穿着破烂的草鞋,甚至有些脚上仅套着一片牛皮,用绳子紧紧绑着。

历时两年之久,跨越万水千山,红军将士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和毅力,在黑暗中踏出了一条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大道。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不是偶然事件,它是中共中央主动作为的缜密战略部署。”宁夏西吉县文化馆馆长刘成才说,中央红军西征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创造条件。在新的陕甘宁根据地开辟后,红一方面军已和红二、四方面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为主力会师做了充分的准备。

7月26日,在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游客在参观邮政代办所旧址。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8月16日,参观者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内观看介绍陕北红军消息的报纸。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行至甘肃哈达铺时,在当地邮政所偶获两份报纸,得知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和党中央当机立断,做出红军到陕北去的战略抉择。

7月24日,人们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随后,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正式宣布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找到了落脚点。

这是8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这是8月12日拍摄的六盘山一景。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1935年秋,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毛泽东站在这里,想到北上陕北指日可待,写下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发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感叹。

长缨在手,誓缚苍龙。宁夏党史专家杜彦荣说,三军大会师,标志着长征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宣告了国民党扼杀红军的企图破灭,也意味着红军即将开启北上抗日和解放全中国新的革命征程。

这是7月22日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拍摄的雕塑和会师纪念塔。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鱼水相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甘肃会宁,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最后的一把米,端来当军粮;最后的一尺布,为你缝衣裳;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

雪山、草地、悬崖,一路走过秃山荒岭,红军遇到天险绝境,总能化险为夷;金沙江、泸定桥、腊子口,屡屡突围,红军遭遇围追堵截,都能向死而生。

后来人不禁会问:人缺粮少的红军,为什么能所向披靡,最终实现胜利大会师?

答案,就在沿途百姓口中的一段段故事里。

8月13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中)在乔家渠向参观者介绍红军长征经过宁夏时的情况。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当年的西北,黄土漫天,水贵如油。

“水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说,那时候在彭阳等很多地方,家里的门可以不锁,但水窖一定要锁,可见水之宝贵。

红军军纪严明,不忍打扰百姓,每到一地先找水源,有时喝的是当地人都不喝的脏水洼。

“喝脏水洼的就是红军!”村民们认出来了,他们在用水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把自己的水让给部队。

7月23日,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游客在参观会师门。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红军抵达甘肃会宁时,不肯碰百姓家里的窖水,跑去河边挑水用。战士们住在群众家里,每天给房东担水、推磨、打扫。部队离开会宁时,有400多名会宁子弟加入红军。

80多年前,敌机轰炸会宁县城,炸弹落到正在玩耍的儿童魏煜身旁,一名小红军将小魏煜扑倒护在身下,自己却不幸牺牲。魏煜成家后有三个儿子,为纪念这位小红军,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

正是这样的鱼水情,支撑仅有6万人的会宁供养了7万多名红军将士近1个月,还为部队筹集了大量粮食、衣物和渡河造船所需的木料。

8月11日,游客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内的三军会师纪念馆里参观“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锦匾(复制品)。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长征路上,民族团结是红军不变的坚持。在宁夏西吉县回民聚集的单家集村有一块锦匾,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落款是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

长征期间,红军曾三过单家集。红二十五军初到单家集时,遇到的是一幅“跑红军”的场景。

为了不扰民,红二十五军颁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包括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生活习惯等。红军的言行,让老百姓打开了自家大门。

一个多月后,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单家集时,因为红二十五军打下的良好基础,受到了当地回族群众热烈欢迎,“这家抢,那家迎,又烧炕又做饭。”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红军将爱民亲民打造成了自己的“底层代码”,收获了沿途群众的巨大支持,从而不断攻坚克难,发展壮大。

在单家集,老一辈相传的红军故事里总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队伍得民心,将来要得天下呢!”

这是百姓对红军队伍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注解。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再出发

长征途中有过多次会师,尽管规模不同,但每次会师都凝聚了力量,壮大了实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而西北大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昂首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战场,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开始了铸造民族脊梁的新征程。

是什么凝聚起了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长征队伍中一个个英勇不屈的革命将士,用忠诚的信仰和巨大牺牲向后人做出回答。

7月27日,甘肃省迭部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唐玉玲拿着家庭合影追忆父亲唐明军。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甘肃省迭部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唐玉玲的父亲唐明军,是一位普通的老红军,他在世时两条小腿布满红疹,那是过草地时落下的皮肤病。

“父亲回忆说,他11岁从老家四川阆中参军。红军最艰难的时候,战士们从马粪中捡出未消化的青稞吃。”唐玉玲说,后来因脚伤太重,父亲在长征途中被迫留在了迭部县。

“父亲亲历生死,希望我学医帮人消除病痛。”唐玉玲听从父亲的愿望,考取甘肃省中医学院,至今已从医31年。

“其实,长征路上更多的是像父亲一样的普通战士,但他们都怀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唐玉玲说。

再大的艰难险阻也不能改变人民军队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的基因在中华儿女中代代传承。

7月23日,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魏继征给孙子讲述小红军救魏煜的故事。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1935年,年仅14岁的四川娃子郭文海成为中央红军的一名战士,不久便跟随部队开始长征。在甘肃腊子口战役中,他左腿负伤,和其他两名战友落在了队伍后面。

连走带爬,郭文海等人没走多远便倒在了禾草地里,被宁夏彭阳县的虎林周三兄弟发现并收留。郭文海在虎家住了一年多,并认了虎林周作义父,最后在当地地下党的安排下回到了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郭文海定居西安。义父虎林周1966年去世前,曾三次被他请到西安旅游,两家人在西安的合影保留至今。郭文海还将自己的二儿子郭平安许给虎林周当孙子,起名郭虎宗,寓意永不忘本。

如今,虎家后人在村里建起纪念馆,为来访者义务讲解红军长征故事,希望大家体会革命胜利的不易,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甘肃会宁,魏家的“继续长征”三兄弟延续了给救命红军上坟的家族传统。“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这家人。”魏继征说。

如今,魏继征的小儿子毅然报考军校,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大学毕业后奔赴新疆,自此戍守祖国边疆。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长征精神不朽!

一篇篇历史,一首首民谣,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情谊,长征精神就这样被深深镌刻在神州大地上,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不忘初心、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记者宋振远、荀伟、梁军、任玮、文静)

THE END
1.长征的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红军会师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http://www.xinminweekly.com.cn/shizheng/40years/2021/10/13/16531.html
2.从这里走向胜利——追忆宁夏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 习近平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http://www.cppcc.gov.cn/zxww/2021/06/25/ARTI1624583644785160.shtml
3.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本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历史故事。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会宁会师纪念塔 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古城会宁胜利会师,尽管此时红二方面军仍在长征的路上,但三大主力会合大势已成,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从1934年秋天开始的战略大转移。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示意图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493578153816986&wfr=spider&for=pc
4.红军长征大会师–搜库红军长征大会师搜索 - 优酷网为你提供最为专业全面的红军长征大会师视频搜索https://www.soku.com/search_ikuvideo/q_%E7%BA%A2%E5%86%9B%E9%95%BF%E5%BE%81%E5%A4%A7%E4%BC%9A%E5%B8%88_orderby_1_lengthtype_1_cateid_97
5.红军三大主力甘(肃)宁(夏)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先辈征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纵横10余省,红军三大主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和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 https://news.ifeng.com/a/20161016/50108089_0.shtml
6.红军长征到底有几次会师?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革命力量的会合和团聚,是战略转移的胜利,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破产。红军长征有几次会师?有的说有六次会师,有的说有七次会师,到底有几次会师?笔者认为应该是八次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资料图) https://m.haiwainet.cn/middle/345416/2016/1019/content_30420222_24.html
7.红军长征中的七次会师回顾长征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五十周年 作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社:编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85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国家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际图联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11bcccc7b42dd56337ecb68d76d81ff7
8.红军长征三军静会大会师静宁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全部经过的主要县(区),界石铺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三大主力红军静(宁)会(宁)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是大会师的前哨之地,又是大会师的后方基地;是中央与方面军之间相互联络的枢纽,又是各方面军纵横穿插的通道,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https://www.meipian.cn/4yrrj05z
9.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不朽的丰碑,伟大的征程新闻频道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不朽的丰碑,伟大的征程 原标题: 历史,往往在某一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让人久久铭记。 1936年10月,主力红军征战万里胜利会师,功绩震烁神州,红星照耀中国。这群衣衫褴褛的斗士传奇般的远征,以其执着、勇毅,为黑暗的世界点燃了一盏明灯,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条复兴之路。https://news.cctv.com/2016/10/21/ARTIzEhu1XwAmtUmmtcGPEDW161021.shtml
10.长征胜利会师的最后2.5公里为西吉红色旅游注入新活力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2021年参观游客人数突破了一百万人次,但参观完就走的模式却并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太多的真金白银。如何延长红色旅游的增值链条?如何充分发挥好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西吉县也在探索中前进。 长征胜利会师的最后2.5公里为西吉红色旅游注入新活力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0362661839290
11.涨知识:红军长征“甘肃时间”1936年7月初,会师于甘肃甘孜的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根据党中央指示,从川西北联袂北上。8月5日,根据党中央关于红二、四方面军速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攻占岷州的指示,中央西北局在求吉寺会议上制定《岷洮西战役计划》。 8月5日至9月7日,岷洮西战役历时34天,红军攻占漳县、临潭、渭源、通渭4座现成及岷县、陇西http://www.northnews.cn/p/1455974.html
12.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期的“中革军委”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期的“中革军委” 双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革军委全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既是党的军事领导机构,也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军事领导机构。受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 一、长征开始~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期的中革军委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9-09-10/5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