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杜鹃花开的时候,黄狮寨就像一个盛装的少女,在万众瞩目中翩翩登场,漫天红透、百媚千娇,在最美四月天里,去看看黄狮寨,那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的黄狮寨,早已远离了金戈铁马的喧嚣,尽管残垣断壁上依然镌刻着历史的沧桑,但置身于山寨,看远山苍翠、花开遍野;听鸟语风鸣、溪水潺潺,此时的心中,只有岁月静好的抒怀。
黄狮寨最美的景象,莫过于杜鹃花开的时候,放眼望去,此起彼伏,如浪水席卷而来花朵,像火一样燃烧,染红整片整片的山峦,浓烈艳丽,蔚为壮观。
如若走入其中,枝叶繁茂,花苞累累,花朵烁烁,颜色有粉红,淡紫,粉白,深红,那一簇簇相拥成团的花瓣,在你眼前婀娜摇摆、生机勃勃,那晶莹的露水,在花瓣上折射着蓝天白云;那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散发着温馨气息,彩蝶起舞,春光妩媚,仿佛就是一个童话世界。
黄狮寨又是一个古寨,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那里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样会让你心潮彭拜、流连忘返。当你抚摸着巨石垒砌的寨门,你能真切地感到来自历史的厚重;当你穿梭于古堡城墙的遗址,你能清晰地听到刀枪斧钺的铿锵。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尽管远去了鼓角争鸣,但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斗志从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
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诞生了红军主力部队,有10万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黄狮寨所在的吴家店,至今依然可以看到立夏节起义指挥部,有皮旅中原突围的故事,有刘邓大军南下的革命事迹,还有抗日战争修建的飞机场,这些红色革命遗迹,都在深情地诉说那些光辉岁月。
当我看着这满山红彤彤的杜鹃花,我在想,这何尝不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风采呢?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染红了这绵延不绝的杜鹃花。
“杜鹃花开黄狮寨,漫天浸染映山红”,在这草长莺飞、阳光明媚的春天,让我们相约黄狮寨,在百里花香中沐浴春光,在灿若云锦的花海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传承
——游长沙记
区科技局科协李程
五一劳动节,本应是放松休闲的日子,然而我却选择了来到摩肩接踵的湖南长沙,体验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开始一场不同寻常的旅程。
第一天,我经过湖南大学登上比马鬃岭低了很多,但又厚重了不少的岳麓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岳麓书院就是岳麓山的仙。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庭院深深,古树参天,每一块青石板都沉淀着岁月的印记。漫步在书院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悠悠古韵,领略到古人求学的艰辛与坚韧。书院内的古籍馆藏丰富,每一本泛黄的古籍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书院小径蜿蜒曲折,石阶盘旋而上,时而经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时而穿过一片花林,在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不时有几只小鸟飞过,啁啾着在枝头跳跃,为这片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在这种自然的氛围中,人们能够完全放松心情,远离城市的喧嚣,使游客和湖南大学的学子们享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与祥和。
出了岳麓书院,继续登上山顶,远眺整个长沙城,只见碧波荡漾的湘江水绵延而过,与城市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站在山巅,清风拂面,仿佛能感受到江水的轻柔拂过脸颊,远处的高楼大厦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如同一座座巨大的城市雕塑,展现着现代都市的活力与美丽。
第二天,我来到了慕名已久的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同时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
走进纪录片中出镜率最高的马王堆汉墓展区,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关于马王堆发掘的历史画卷。通过一份份文件档案,了解到发现马王堆墓葬的时候,我国正处在文革时期,那时候湖南省博物馆也被迫关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湖南省文物保护人员依然向中央请示,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回复,这也为后期发掘工作铺平了道路。
漫步在展览大厅,浏览着一件件绝品文物: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唯一完整的“六博”用具、肉身不朽的辛追夫人、完好无损的印花绵袍、各种精细秀丽的刺绣、光泽鲜亮的彩绘漆器以及精美细致的彩绘帛画、内容丰富的帛书、雕琢精制的各种木俑和琴、瑟、笙等乐器、兵器……精湛的工艺,展现出了古代湖南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使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到古代湖南的繁荣与辉煌。在这里,我对湖南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那些为民族和国家付出的英雄人物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第三天,我游览了以其浓厚的文学氛围而闻名长沙的橘子洲头。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名句,使得橘子洲头成为了文人雅士青睐的地方,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文艺青年前来游玩,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橘子洲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之中,是一块风景如画的岛屿,也是长沙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漫步在橘子洲头,清风拂面,江水潺潺。眼前的景色宛如一幅宏伟壮美的山水画,碧波荡漾间,江面上泛起一片片微波,仿佛千万只银鱼在跳跃,令人心旷神怡。远眺对岸,长沙城市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与橘子洲头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风景。
登上橘子洲头的观景平台,俯瞰湘江两岸,景色更是壮美。碧波荡漾的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江面上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一幅繁忙而又和谐的画面。除了自然风光,橘子洲头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岛上分布着各种历史文物和纪念性建筑,如毛泽东青年铜像等,这些都是长沙市的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与底蕴。
五一劳动节出游的这三天,我游览了长沙的许多景点,也品尝了当地的美食,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长沙,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次踏上这片热土,继续我的探索之旅。
寻访张恨水故居
区审计局岳俊
偶然一次机会,合游览安庆天柱山的契机,得知张恨水先生的故居和纪念馆在同处,便着意寻访这位为民国皖籍一代小说巨匠生活、写作痕迹。
二、恨水先生幼时受“四书五经”熏陶,在《论语》《孟子》等书教导人们惜时如金的理念无处不在,那么作为一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应该很难不产生“秉烛夜游”之感。
三、恨水先生是一名高产作家,作为民国大师,他的作品既包括《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样被搬上银屏从而为众人熟知的作品,也包括《八十一梦》《魍魉世界》《虎賁万岁》《水浒新传》等等,他一生写作多达一百多部小说总计超过三千万字。
人们都说《金粉世家》是有些借鉴《红楼梦》的意味,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与清秋,也是“寥落也罢,关我何干”的宝玉与燕西。只是可怜了“爱而不得,难以自专”的宝钗与秀珠。他们最后都被人流淹没了,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谁又在漫长的岁月里拾得“一金半银”呢?到头来不过是痴嗔一场终成空,惟江上之明月仍悬在那里,窥视着沧海桑田。
燕西写给清秋的诗中有一首改编自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内容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屋檐下,秋叶已凋零。悲欢离合总无情。伊人何在总在寒冷清秋。他将词的结尾收束成了清秋之名,自然有些讨好清秋的意思,但也正是如此,才少了原本词人“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自然豁达。
恨水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五十余年了,但他珍惜时光、独立果敢、豁达开朗的精神浸润在其作品每一行文字中,让每一位读者都读之欢呼或揪心。寻访故居后,久不能回神,桂花香气萦绕,好像先生从未离开过我们,仍是流光岁月里的老少年,爱听桂窗外雨落,雨打金黄,先生的心也是湿润的。呷茶半晌,拟了金粉佳人,不胜凉风。
且话青岛之美
区统计局陆凤邦
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诱人的美食而闻名遐迩。终于,在盛夏的尾声,带着心之向往,来到了距老家八百里外的这座城市,探寻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初到青岛,海水的鱼腥味与清新的海风交织在一起,让人瞬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选择何处落脚也成为来之前几番思量的点,最终我们选择先避开繁华热闹的市南区,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就是所谓的“黄岛”,从此处开启青岛之旅。原因不外乎是避开人潮汹涌,在较为清净的地方先歇歇脚、沉沉心,再好好领略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景。
我想这个选择是对的,从青岛西站驶出后,黄岛的马路十分的宽敞整洁,给游客们留下了好印象。这就像与人相处一样,第一次见面的“眼缘”十分重要,往往第一面觉得不错的人,以后相处大概率是很愉快的。黄岛的景点十分的分散,从南到北相隔约八十公里,沿着海边马路可以领略到大海的波澜壮阔以及新区的飞速发展。无需刻意寻找景点,停车处即是风景。大大小小的沙滩,有的布满礁石,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有的平缓开阔,光脚踩在细软的沙子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黄岛,有天然形成的沙滩水域,也有人工雕琢的精妙建筑,驾车沿途路过“东方影都”所在地,虽未一探究竟,但仅从外观一瞥,山峦叠嶂、云雾环绕,仿佛置身大片仙境中一般。
经过胶州湾隧道,来到青岛老城区,在这里的路,弯弯曲曲,受地形影响,没有一条直路,这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探索的乐趣。走在青岛的街头,两旁绿树成荫,枝叶繁茂,整个城市仿佛被绿色所包围,让人心旷神怡。
青岛的海,是分地段的。在奥帆基地,海水湛蓝,海鸥翱翔,海浪拍击海岸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而在海滨第一浴场,虽然海水略显浑浊,但那份与海浪嬉戏的畅快却让人难以忘怀。
夜幕笼罩下的五四广场热闹非凡,远远便能看见青岛地标性建筑“五月的风”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当孩子问我“妈妈,这个建筑是什么?”,思绪一下子被拉远……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多国的拒绝,并且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在全国掀起反帝国主义热潮,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正因为青岛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所以青岛市委、市政府新建这座以“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以火红色的旋转腾升的风”的建筑并命名为“五月的风”,以激励后来人勿忘历史、奋发图强。
半边海水半边城,青岛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织在一起,使得这趟旅途既轻松又厚重。
面包路
区人大办邵有常
今年春天去了好几趟山里,看了各色各样的花,也见了红红绿绿的人,但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段面包路。路在山顶,山叫太平山,太平山在吴家店,吴家店在金寨。
去太平山当然是冲着映山红,那花太有本事,真的将山映红了,不是一般的红,红成云,从山腰一路向上,在山脊与天靠齐了,一摇一摆的,吐出红彤彤的焰,虚视,感觉在燃烧。
通往山顶的路才修好,很窄,很陡,弯度又大,车都憋着劲,喘着粗气,像扭秧歌。两辆车头抵住头,都不能动了,村民们便捧着饭碗过来,很严肃地指挥,你,退到这,倒,倒。好。车走了,一个感叹,咦,还真有人来看花哎。另一个敲敲碗,都是闲的。
杜鹃将山体捂得挺严实,山没了,只一片红海,红海有起伏,在山顶形成巨浪,一浪赶着一浪,红浪有浪花,浪花在嬉戏,浅红的追着驼红,驼红的托着粉红,粉红的拉着洋红,她们旋转着,跳跃着,没完没了。舍不得动,就这么傻看着,看得久了,就有点呆,只当透过浪花的缝隙,见人影在晃动,才猛然想起还是在人间。
在你死我活的植物界,杜鹃算是弱势的,我在花园里养了一棵,二大爷般小心伺候着,但长的还是很寒碜,这里的,怎么就长得如此摇头晃脑的?蹲下来,看树干,树干也盯着我,闪着黑黜黜的光,透着野性的蛮力,如同非洲草原里野牛的眼睛。索性坐下来,看密密麻麻的枝丫。枝丫相互交叉,由粗渐细,在顶部结成花冠。枝丫貌似不分你我,但都各有其主,每棵距离大致相等,地盘大小相似,粗细也相差无几,就连形态也整齐划一,没一个玩个性,搞特殊。
再看杜鹃,总感觉他们受过教育,你看那树形,都乖的很,山左的向左倒,右边的向右倒。倒不是真倒,算是倾斜,斜得很有章法,都踮着脚,歪着头,伸着手。不累么?一棵树,长在野山,没有人给他剪枝,更没有人给他施肥;没有人给他讲文明,更没有人给他工资,按说,是顶自由的,可以随心所欲地长,想冒个顶可以,想伸个懒腰也可以。但他们都恭恭敬敬的,连一个哈欠都不敢打。谁在管着他们呢?看来,自由真是扯淡,连一棵树都做不到。
一段路穿过树林,林下有几块石头,石头很平整,正好歇歇脚。走过去的时候发现了怪事,脚下软绵绵的,像是踏在气球上,用不上劲,酷似面包,你这里按下去,它那里鼓起来。大家都好奇,都在使劲踩,享受这奇特的感觉。平常的路,怎么有了如此的弹性?
一个山民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根棍。朋友指着棍说,那棍是生姜杆子做的,特香。他显然是听到了,就凑过来,冲朋友说,你挺懂行的,确实是生姜杆。拿过棍,指甲掐一下,的确有一股清香。见我感兴趣,他又解释,不要小看这杆子,硬得很,棍的中心是空的,过去我们拿来当烟斗,也可以吹火。散他一支烟,他搓搓手,接了,瞄一眼我手里的棍,你要是喜欢这棍,就拿去吧。他是乡里聘来的,看护这片山,问他拿多少钱,他不回答,只憨憨地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问他这条路为什么是软的,他眼睛亮了,用脚尖扒拉开路面的浮土,你们看,这里面全是树叶,一层层的,树叶落下来,雨水冲来泥沙,盖上,再落,再盖,一年年的,就成了弹簧路。你们叫面包路,也像。他又用脚尖将土还原,再跺上几脚,仰头看树,喃喃道,其实,树晓得自个给自个刨土,自个给自个造肥料,自个养活自个。唉,就怕,就怕人来瞎折腾。
这个人送了我一根棍,又讲了很哲学的话,得和他合个影。
喜欢摄影的人都贪色,我们几个很晚才收工。
出入口的小摊贩只剩下两个了,我们选了一家开朗的坐下来。姑娘很热情地招呼,累了吧,喝杯茶吧。点了几杯奶茶,扫码支付的时候,姑娘直摇头,算了,算了,最后一单了,给你们免费。坚持付了款,心里怪怪的,三丝温暖,七丝苦涩。这是两个姑娘打理的临时摊位,卖小吃矿泉水,也卖奶茶,姑娘穿着鲜艳的服装,一个背上还背着个娃娃,肯定不是本地人。一问,果然是彝族的,嫁到了金寨,已有两个娃。夸她奶茶味道好,她骄傲了,有机会,你们到我镇上的店里,我做最正宗的奶茶给你们。她一边忙,一边和我们聊天,脸上始终笑盈盈的,见有人要拍摄,她就停了手里的活,很配合地摆姿势,刻意亮出娃娃。娃娃挂在布兜里,光头大耳,好奇地望着照相机。问她六安男人怎么样,她咯咯笑,挺好,挺好,挺顾家的。又指着年轻姑娘,这是我妹妹,也想让她嫁过来。
一个男人的幸福状态在三件套上,一个女人呢?写在脸上,皮肤是否光洁,眉梢是否舒展,盖都盖不住。这个彝族姑娘是幸福的,幸福荡漾在她胖乎乎的脸上。
女儿家,菜籽命。看着她多彩的头饰,我想,她不远千里而来,落脚在大山里,组合了自己的小家,她不停地忙,经营着自己的小幸福,不正和山上的树一样吗——自个给自个刨土,自个给自个造肥料,自个养活自个。
唉,就怕,就怕瞎折腾。
家乡的夏日
区科技科协藏启曼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于我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儿时的夏日回忆。可能是没有空调的夏天比较热,也可能是山里的蚊虫比较多,但那依旧是最快乐无忧的时光。越长大越怀念,一幕幕碎片化的回忆画面涌现出来时,感觉真实而又遥远,像是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夏天是广场上的红棚子。大别山深处的小县城,一半山一半水,从小到大,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好像每个人都很容易满足,喜欢享受生活。没有雨的夏夜,伴随着微热的晚风,那时还年轻的父亲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聚聚,吃烤串喝啤酒。小小的我爱凑热闹,吵着要跟去,并保证不会影响他们,父亲便带着我一起到他们的“根据地”,那片位于老县政府旁边广场上的红棚子。于是就有这样的场景,几个青年人围一桌聊天,隔壁桌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桌子上摆着一瓶“雪菲力”和一碗冰淇淋,那是我的专属夜宵两件套。当我吃完喝完了,父亲他们那一桌也散了,父女二人再晃悠悠地往家走。我不记得“雪菲力”还好不好喝,也不记得冰淇淋还甜不甜,只记得每当红棚子支起来,夏天也就到了,我的快乐也来了。
夏天是大清早的松鼠跳。很小的时候跟父母住在单位分配的家属房里,房子是在郊区,三面环山,沿着山脚下的砂路走到尽头,向右拐再走两截楼梯,面对面的两排瓦房,围着一口水井,从东向西紧凑地排开。家家户户的生活用水都来自这口井,每天早晨,家里的勤快人儿围在井边洗衣洗菜,聊着家长里短,热闹极了。最南排的房子后面是一小片竹林,里面掺着几棵大松树。夏天的清晨,尤其是在山脚下,清凉的山风吹过竹林,连带着气温也下降了几度。这个时候,爸爸会把我从房间扛出来,指着不远处,让我看几只灰棕色的松鼠跳过墙头,跳上松树。它们不时地交头接耳说着什么,然后又跳回来,好像很忙的样子。我真的好奇极了,指挥着爸爸再靠近一些,屏住呼吸,因为醒太早还未完全睁开的眼睛随着松鼠的蹦蹦跳跳来回转。眼看着松鼠们回了家,我也看累了,就这样趴在爸爸的肩上睡一会儿。此时的爸爸像个“哨兵”,每当有新发现,他总会及时把我叫醒。那样的夏日里,我一定没有错过最可爱的风景。
大学毕业后,去过城市去过乡镇,却好像再也没有遇见记忆中的夏天。我想,那些年的夏天可能是化作了思想,留在了家乡,最终变成了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