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东四胡同博物馆志愿者,为参观者讲解,没有工资的那种。
原因很多,比如:
东四胡同博物馆是一个标准的三进四合院,最大展品便是四合院本身。北京四合院文化博大精深,这里头可讲的东西非常多。
光大门就分了几个等级:广亮大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且门簪、门墩、所在方位各有不同内涵,更别提还有影壁、蝎子尾、倒座房、垂花门、后罩房等等。
除此之外,东四地区一直都是皇亲贵族、高官大臣、各界名流的居住地。每个名人又有非常多的故事,这也是博物馆讲解的重点之一。
馆内有几位志愿者,老北京人儿,经历丰富、学识渊博,聊起那些近代北京的那些名人历史,就跟小米扯娱乐圈小鲜肉八卦似的,可以说上一两个小时,小米望尘莫及。
他们中间还有不少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放弃在家葛优躺,不辞辛苦赶来讲解,光是这份奉献精神,也令人心生敬意。
第一次讲解前,除了翻阅馆长给的讲解稿,小米还听了其他几位志愿者的讲解,自己也查阅了很多资料。
这么多内容,如果像念书时背课文那样死记硬背,是讲不好的。必须得自己嚼碎了,脑子消化后,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行。
PS:当年上学要是有这精神,指不定会考个清华北大?
今年9月份,博物馆迎来了北京中轴线的展览,1个多小时的讲解培训,10页的讲解稿,小米既难过又兴奋。
难过的是:要查的内容太多,要记的内容太枯燥;兴奋的是:中轴线是解锁北京城历史文化的最佳方式,借此机会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为此,小米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城市规划馆,因为得知那里有一个北京中轴线的模型和常设展览。意外发现规划馆影像厅播放的《不朽之城》,正好讲述了北京800多年的建都史,与博物馆中轴线的展览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内容恰好互补。
讲解过程中,喜欢主动提问的听众。毕竟一个人巴拉巴拉地讲,多没意思。
回想起来也挺有意思,大婶大妈大姐会问问被清宫剧带火的海兰察(他曾住在东四七条)。
而大爷大伯更好奇五福捧寿是哪“五福”。(五福分别代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总之,经常可以在与听众的沟通中,找到可延伸的内容点,再进一步补充自己的信息库。
【最后碎碎念】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其实很多内容都可以自己在网上搜到,但有人为你讲解,体验会更好、记忆也更深刻。因此,小米非常推荐大家在旅行过程中,尤其是去博物馆、美术馆等景点时,多听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