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成立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光辉历程,馆内收藏了130多万件珍贵历史文物,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足迹,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思想性、精神性和物质性,被一代一代中国人传颂、弘扬,盛开出灿烂的文化之果。其中,雕塑就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建筑家梁思成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当代,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雕塑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2019年6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特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莅临学术报告厅做题为“雕塑与人文”的专题演讲。
主讲专家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讲座题目
《雕塑与人文》
讲座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2019年6月16日(周日)上午10:00-12:00
1962年1月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2019年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吴为山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先后创作了数百件具有广泛影响作品的雕塑。曾应邀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个人雕塑作品展,并巡展于法国、联合国总部、英国、韩国等国家。作品立于世界多个国家。韩国建有“吴为山雕塑公园”,南京博物院建有“吴为山雕塑馆”。作品多次出国展览并被国际重要博物馆收藏。
吴为山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系统总结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对当下中国雕塑创作发展做出了贡献。吴为山积极整合艺术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通过雕塑作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的世界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代表作有《马克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老子》《孔子》《问道》《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睡童》等。
2019年6月16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特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莅临国博,为广大观众进行了一场《雕塑与人文》的精彩演讲。现场座无虚席,吴为山馆长以其别具一格的“吴式幽默”,分别从:“从文化名人雕塑看时代精神”、“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特征”、“雕塑艺术与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雕塑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从文化名人雕塑看时代精神
在谈及塑造中国文化名人时,吴为山先生借用使自己坚定了用自己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物雕像来树立时代丰碑艺术理想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和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国学家季羡林先生的话语阐述了自己塑造的文化名人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费孝通先生说,你要塑造一代一代知识分子之魂,孔夫子时代的知识分子和苏东坡时代的知识分子以及鲁迅时代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不一样的,你要把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貌塑造出来。他还写了一幅字给我‘得其神胜于得其貌’。神,非常重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眼神,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情的神,实际上是渗透在一个知识分子生命里面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爱国的,历代的知识分子、历代的英雄的人民,历代的人文知识汇聚在一起,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凝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生不息的洪流,所以五千年的文明是建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基础上的伟大的创造。季羡林先生也给了我极高的鼓励,他说要弘扬中华之文化,要让中华人文的精神,融入到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
△《费孝通》
△《文学家曹雪芹》
△《任伯年》
△《数学家祖冲之》
吴为山先生认为,塑造文化名人塑像的重点在于“塑什么人”,他们必然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并被历史和人民铭记的人。吴为山曾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十多次塑造孔子、老子、杜甫、齐白石等人物,他在创作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深蕴于历史人物形象中的文化精神,在“形”和“神”之中找到契合。如杜甫草堂系列作品,从游学壮歌、长安沉吟、流寓秦州,到夔门抒怀、草堂岁月、洞庭余响,诗意地塑造了杜甫现实与理想、深郁与豪放相互交错的一生。
△组雕《杜甫草堂——夔门抒怀》
△组雕《杜甫草堂——洞庭余响》
“再如,孔夫子仁者爱人的仁是二人为人,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只考虑自己。我的这件作品表现的是达·芬奇和齐白石在一条船上,一个在船的这侧,一个在船的那侧,他们分别象征着西方和东方,底下是水,这个船如果是东方重了西方就会撬起来,如果西方重了东方就会撬起来,失去了平衡船就会翻掉,所以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强调世界范围内的多赢、共赢。”
△《在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
△《雷锋》
“我们再看看孔繁森在雪域高原戴着一个毡帽,穿着大衣,不畏严寒,体现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精神。我更为感动的是贝宁大使来这里参观展览,他在离将近有20米的地方指着焦裕禄的雕像激动地说‘焦裕禄、焦裕禄’,其他的汉语他不会讲,经翻译得知焦裕禄是他所崇拜的中国人。焦裕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县委书记,而他的形象却影响了世界。我去年8月份把焦裕禄的铜像铸出来,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先生代表民盟全体把这个雕塑捐赠给了兰考焦裕禄纪念馆。那个披着外衣,里面穿着一个破烂的毛线衣,上面还插着一只圆珠笔的县委书记的形象,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记忆,也影响着世界”。
△《焦裕禄》
△《孔繁森》
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特征
谈及自己创建写意雕塑,吴为山先生说到:“我觉得塑人,塑什么人是价值观,怎么塑是方法论。之所以创建写意雕塑,是因为中国人的形象有自己的特征,中国人的形象有自己的精神,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品质涵养其中,所以只用西方的写实法是不能表现中国人的。中国传统艺术强调的是意与形的统一,这个‘形’不是对自然的抄袭,而是作者主观的造型。其最大特点正如齐白石所精辟概括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传统艺术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它的抽象从不超出欣赏者所能接受的极限,而它同具象永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论似与不似均以能否抒发艺术家的‘胸中逸气’为归依。‘写意’这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特征:既为‘写’则有一定的程式规范,否则就是‘编’、是‘造’了。但是,我们也不是固步自封地只有中国的雕塑,我们也要学习20世纪刘开渠、王临乙这些先辈们学习西方的优秀写实传统,还要学习古希腊古罗马传过来的传统,埃及和印度传过来的传统,甚至是非洲雕刻中的传统,这就叫兼容并蓄、有容乃大,聚川非一源,所以我提出来了写意雕塑这个概念。”
△《似与不似之魂——齐白石像》
“写意雕塑的意是无限的。所以,一个雕塑不是在客观物质世界里纠缠,应当要超越于客观世界,包括衣纹、法式,所以鲁迅是最典型的,就是几刀下来的,但它的基础,它塑出来的根本的、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精神出发来表现精神。齐白石,我用他的笔墨来诠释他的美学思想,这个神已经超越了形,也超越了具体的人本身,但它又是依靠于、依赖于这个人的。
△《鲁迅》
雕塑艺术与文化传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吴为山先生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生命题,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的作品立于世界多个国家,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吴为山先生创作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巴西库里蒂巴市“中国广场”落成
△2012年吴为山先生作品《问道》收藏并陈列于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吴为山先生应邀创作的《马克思》青铜塑像立于德国特里尔西蒙广场
△《马克思》
谈到这些屹立于世界各地并广获好评的雕塑作品,吴为山先生谦虚地说到:“当然,这些作品能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内涵,是好事,对促进文化交流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最看重的不是雕塑本身,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被世界所接受、熟知和传颂,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已经被历史证实了,经过100年的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已经被世界瞩目。”从一个极高的认知高度完美地结束了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正像讲座主持人在结语时所说:”吴为山先生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这次讲座不仅仅是雕塑艺术的讲座,也是艺术精神的讲座,因为充满了艺术哲学,令人受益匪浅。”的确,吴为山先生如同一位文化使者,以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饱含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雕塑“名片”架起了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交流之桥,不仅是美术界的骄傲,更是国人的骄傲!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1号大厅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西大厅南侧展区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西大厅南侧一至三层展区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西大厅展区,南北各有一组老子、老子塑像,位列两侧,形成历史的精神空间。雕塑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子、孔子两位文化先圣的形象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西大厅南侧一层展区
2019年4月,“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此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全新策划的学术展览序列“开篇”之作,共分四个单元展出吴为山先生雕塑作品179件套,内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为代表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以焦裕禄、雷锋、孔繁森、南仁东等为代表的英雄劳模、时代楷模,以炎帝、黄帝、孔子及诸子百家直至现当代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以达·芬奇、马可·波罗、顾拜旦等为代表的世界名人,《睡童》《春风》等为代表的生活系列以及南京大屠杀组雕等,全面展现了吴为山先生数十载以中华历史杰出人物为主要创作题材,倡导和践行写意雕塑理论的创作成果。一件件艺术杰作像一尊尊历史丰碑,矗立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1号厅和西大厅南端,置身于这些雕塑之间,仿佛能聆听到它们形象生动地向观众诉说着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故事,仿佛与它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妙不可言。
△《万世师表——孔子》
△《天人合一——老子》
△《庄子》
△《伟大的友谊——马克思、恩格斯》
△《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
△《聂耳》
△《詹天佑》
△《闻一多》
△《李可染》
另外展览还展出了吴为山先生的最新作品《百年丰碑》的初稿模型。这幅大型青铜浮雕作品是为纪念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百年所作,雕塑完成品已于2019年5月4日落成于法国蒙达尔纪市邓小平广场。
△《百年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吴为山先生的雕塑艺术正是朝向时代、朝向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他的雕塑作品既是中国传统精神文脉的呼应,也是所处时代气象的呼唤。这些精神丰碑,记写着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壮丽史诗,展示出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吴为山先生对当代中国雕塑的重要贡献,正是在这种恢弘的审美格局的基础上,立足时代精神的前沿,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当代雕塑语言体系,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积极参与国际雕塑文化的交流,在当今世界为中国雕塑建立了鲜明的标志,向世界传递中国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特色的智慧和力量!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3日结束。
“回归人文,这是吴为山雕塑的重要特点。他的作品向世界证明,艺术家的真纯是作品生命之本。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真切生命感动的形式,没有艺术创造力的所谓‘当代艺术’、空泛的观念是行不通的。”
——杨振宁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西大厅南侧一层至三层展区
拾级而上,
仿佛走进历史的长廊。
我们一步一步登高,
历史在一张张喜怒哀乐的面容中浮现。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
历史随时光的流逝而沉淀,
由人的创造而辉煌。
人的精神与价值,
也在一个个感人的历史事件中而显现。
在巨大的工作室里,
我不寂寞,
因为有你们在场。
——吴为山
2019.4.19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
对话,
在东西方,
在古今间。
朋友,
你蓝蓝的眼睛,
映着大西洋的碧波;
你黝黑的皮肤,
反射着赤道炽热的光;
你富于生命节律的马蹄,
奏响了世界漫游的梦曲。
大漠驼铃,
丝路长云。
……
我在船的这头,
你在船的那头,
我们同在,
人类漫漫历史的河流中
——泛舟。
△《睡童》
△《春风》
春风,悠笛,
吹拂了山的绿意。
少女的歌唱,
比百灵鸟还亮。
这里有大唐的遗韵,
这里有牧童仰望的朵朵白云。
真趣,
真情,
真的塑痕,
尽在十指的抚摸与游动中,
留下心灵的诗行。
意
发于心
成于象
以有限追无限
则有限即无限
△《愚公移山》
△《顾恺之》
△《范仲淹》
△《王羲之》
△《米芾》
△《秦始皇》
△《吴门四家》
造像
在舍得间
时光流痕
尽于桑田沧海
逝去的
是那俗音
恒久的
是那凝定
人们多祈望由像而获得对文化更为深刻之认识,就如同我们凝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石像时,联想到雅典、爱琴海的阳光……像为何者?像即像,像非像,像乃种族、时代、文化、个性之综合体。费孝通先生曾为我题“由像及神”,此中所谓神,已凌逾象外,而达自然、社会、科学、人文之本真。中国人生命之像,在五千年文明之火的烤炼中。无论是泥人、陶塑;或是石雕、铸铜。从伏羲、女娲“造人”至今,悠悠乾坤,漫漫史程,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存在于文化的意象中……二十世纪留洋的李金发从西学中获得高超技艺,塑一代风骚蔡元培,揭开雕塑史新篇章。正如鲁迅所说,塑菩萨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开始塑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苏俄现实主义、文革偶像风潮、新时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涌入……
我始终信奉,中华文化之强劲的伟大——那些历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擎,在沧海横流、浴火重生中,终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
我自感这像当立于天地间,这继圣之精神当存于生民内心。故我近三十年来潜心于斯,数百尊人物雕像由心涌动,藉手而塑。
所谓为时代造像、所谓丹心铸魂,是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扩建工程主题雕塑
▽
雕塑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雕,一个是塑。雕是减法,比如说石雕、木雕不可能添加,雕掉就没有了;塑是加法,是从里向外慢慢地加,雕去本来不属于精神肢体的那一部分,剪掉。加是加本来属于精神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们的雕塑应该在加加减减之中,一次一次的生命体验中和情感的锤炼中把我们的精神肢体塑造出来,让它兼顾立体的空间、外面的空间。这是慢慢地由内而外的发出,这个由内而外不仅仅是形态上的,更是内心世界用丹心、用文心、用诚心、用真心和一颗赤子之心来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