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

5月17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分会场活动在西安博物院拉开帷幕;5月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开幕……接连不断的活动,让公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集中展示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这是新形势下西安文博事业发展的新目标,也是西安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博物馆之于西安,

意味着什么?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的浓缩,是城市的名片,也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通过博物馆,我们可以“一眼千年”,感受一座城市经久不衰的魅力。从国内看,北方的博物馆往往恢弘大气,南方的博物馆则大多温婉秀美;放眼世界,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国立埃米塔什博物馆……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无不凸显着城市的气韵,彰显着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

此外,博物馆还是城市的大学校。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调研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博物馆虽然是公共文化机构,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名片、科学知识宝库和民族精神家园。其所收藏的每一件文物,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并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让市民通过这所“大学校”增强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获得感。

关于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意义,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张和鑫副馆长为我们作了总结,即,“博物馆之城”建设,一方面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适度、活化利用,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目标;另一方面,“博物馆之城”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激活文化消费市场,从而赋能城市发展、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

西安凭什么?

“博物馆之城”是一座城市的新IP,是围绕本土化、品牌化发展的文化符号,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西安有着独特优势。正如张和鑫副馆长所说,西安是“天然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并将“博物馆之城”建设付诸实践的城市之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富集的文博人才资源,以及多年来持续优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对汉唐文明、丝路文化的天然好奇心和亲近感等,共同汇集成了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显著优势。

具体而言,这些优势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政策支持。在2009年西安市文物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构想,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2017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使其上升为西安城市文化发展战略。2019年,市政府出台《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2022年1月,《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将“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列为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四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2023年5月24日,西安市文物局发布《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就进一步提高我市博物馆规划设计、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多重政策利好加持,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得以有序铺陈。

——实践积累。近年来,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如汉服系列手账本、不夜城文化盲盒等,让博物馆里的文物以时尚潮流的方式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博物馆数字化尝试异彩纷呈,涌现出了众多优秀数字文创产品,比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虚拟数字人云展览系统,让彩绘胡人俑、少女俑等文物与小雁塔、长安108坊等情境在3D空间中“复活”的“元境博域元宇宙”,利用MR混合现实技术让观众可以与文物全息影像进行手势交互、视线交互、语音交互的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MR数字藏品……突破时空限制,链接历史与现代,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亮点频现。

此外,张燕研究员还认为,西安集聚了博物馆藏品收集、研究鉴定、教育传播、展示利用的人才和资金力量,为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稳固了根基。

当然,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西安尚有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博物馆展陈相对传统守旧,形象化解读、演示等科技手段应用不足,对外传播能力有待加强等。要跳出“城墙思维”,走出西安看西安,对标对表“博物馆之城”建设先行城市,取长补短、借智借力,以更长远的视角、更开阔的格局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

有哪些经验可借鉴?

对标看齐抓落实,比学赶超促发展。在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的进程中,以更远眼光、更宽胸怀、更大气魄向“优等生”取真经,跟“领跑者”找差距,向“弄潮儿”学本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重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例如,北京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通过光影、声音、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的实体展品虚拟化,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欣赏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品。西安可以借鉴经验,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推出更多线上展览和VR展览,提升博物馆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注重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意。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确,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陈列的场所,更是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宝地。四川博物院不断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开发博物馆教育课程、推介研学精品线路,打造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西安可以借鉴经验,积极与大中小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文化创意活动与深入的科学研究,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研合一的重要基地。

——探索博物馆品牌建设。近年来,上海黄浦区依托红色资源集聚优势,着力打造“红色露天博物馆”,形成了样态齐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全域红色文化品牌。西安也可以借鉴经验,结合资源优势,擦亮特色品牌,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然,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同时不能忘了初心,正如张和鑫副馆长所说:“不论技术怎么发展,设计怎么新潮、玩法怎么多样,基础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依然是核心和基础,也直接决定了博物馆的水平和价值取向。”

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再提速,

西安该怎么做?

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再提速,需要打造一批彰显西安文脉、富有西安特色的博物馆,努力探索形成既具有陕西特色、西安味道,又可供全国借鉴、受世界青睐的“博物馆之城”建设经验。对此,张燕研究员为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首先,做大做强以周秦汉唐为主题的博物馆聚落,彰显西安优势与特色。在完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序列的同时,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行业博物馆、大中小学博物馆、红色文化博物馆、宗教文化博物馆建设与提升,优化博物馆主题体系,补充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的单一化主题展示,侧重于特色品牌的创建,形成差异化发展。

其次,让文物“活”起来。利用光影技术、360度全景导览等科技手段,让游客沉浸式地欣赏琳琅满目的文物,同时能收听语音讲解、实现与文物之间的互动,亲身感受到现代科技与古代底蕴的结合之美。同时,要以观众最易接受的方式诠释博物馆文物内在的故事,将主题学术活动和讲座广泛融入博物馆教育,并加大媒体传播力度和文创研发运用力度,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展示和体验效果。

再次,以展览和具有文化附加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为依托,开展文化创意服务。比如,开发生产具有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纪念品;举办包括陈列展览、研讨会、观影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集VR、AR科技演示与休息、购物于一体的功能区,开展餐饮、书店、茶楼、阅览室等各种服务,使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取得更多的收益。

此外,张和鑫副馆长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认为,保持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培育、扶持和政策引导的延续性,让非国有博物馆的从业者有信心,有士气,对于吸引和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西安非国有博物馆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45%以上。此前,西安市政府就曾发布《西安市促进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从场馆建设、税费减免、财政和金融扶持、人才培养、宣传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引导和支持。2023年3月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方红卫调研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时强调,要支持重要博物馆特色化发展,规范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功能完备的博物馆矩阵,表明了我市对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高度重视。

因此,对于非国有博物馆,政府还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解决科研、文物保护、展陈设计、制度管理等方面相对滞后的问题;也可以鼓励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进行结对帮扶,提供展览技术、文物保护、游客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加快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速度。张和鑫副馆长也认为,要以更加科学细化的分类分级体系,平衡好非国有与国有、类博物馆与博物馆的关系,鼓励引导大馆帮扶小馆,促进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与共同进步。

总之,要多措并举变馆藏为流量、变场馆为景点、变故事为文旅产品,将西安建设成为集博物馆数量多、品质高、国际影响力强等多种优势于一体的高品质“博物馆之城”。

THE END
1.北京市人大代表柳淳风: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是精准之策抢鲜看!本周日北京新开3条(段)地铁线 朝阳站枢纽同步开通 01:07 有料 -42.1℃!新疆巴音布鲁克镇刷新入冬后全国最低温 00:52 热点 海南儋州有校车超载带“病”上路 托管中心宿舍拥挤唯一窗户被锁 03:18 紧急呼叫 缅怀历史 警民共同开展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 09:05 政务+ 贝壳财经早报|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容至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4173681414398.html
2.“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杭州探索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2021年10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提出《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制定了“一十百千万”计划,五年内,打造一http://www.ncha.gov.cn/art/2024/6/7/art_723_189321.html
3.共同探讨博物馆之城建设文博8月25日,2024博物馆之城建设交流对话与成果展示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来自全国50多个城市的文旅局及博物馆领域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和未来发展目标,共话文化发展新篇章。 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代表作了主旨发言;呼和浩特及北京、深圳、洛阳、成都、青岛、南京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H3LU8005346936.html
4.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按照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每10万人拥有1.2家博物馆,备案博物馆数量要超过260家。要实现这些增量指标,进一步实现博物馆提质增效,需要加大社会力量对于兴建博物馆的参与度,实现非国有博物馆以及行业博物馆的快速发展。 目前,北京博物馆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业准入门槛较高,许多民间收藏展示场所达不到标准https://mail.cndca.org.cn/mjzy/lxzn/czyz/jyxc/1812503/index.html
5.全省“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潍坊市召开3月8日至9日,全省“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潍坊富华大酒店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王廷琦出席会议并讲话,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国到会致辞,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革命文物处负责人,青岛、淄博、潍坊、济宁“博物馆之城”建设4个试点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管局长、科室负责人及博物馆http://www.wfsbwg.com/wap/content/?3354.html
6.吸引优质文博资源聚集东莞,建设高品质“博物馆之城”东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备受关注。高质量博物馆之城不仅要让博物馆建起来,更要让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东莞如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之城的品质,增强观众的体验感? 市文广旅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董红表示,这几年,国内的博物馆越来越“红火”,也越来越“鲜活”,《国家宝藏》、“博物馆里过大年”让更多观众重新认识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2/09/c6021647.html
7.国家文物局: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5月25日,据国家文物局消息,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博物馆达5788家,其中全国521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小镇”。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陆续拉开“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幕。https://n.eastday.com/mnews/162192778877019159
8.海昏侯近日,为落实《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博物馆的改革发展、明确景德镇千馆之城建设蓝图,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中国文物报社编制团队完成《景德镇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http://hhhmuseum.cn/html/detailS.html?parentID=532996ab-7ec8-4731-a850-74537d274040&id=null&articleID=b99e9584-5bca-4214-adb1-6c8bba8ad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