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壮大国有博物馆。绍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61家,其中登记备案博物馆58家,居全省前列。重点项目量质双升,5年投资超30亿元,建成并运营浙东运河博物馆、越剧博物馆、绍兴气象博物馆、大禹纪念馆、阳明纪念馆、徐渭艺术馆、北纬30度展示馆等国有博物馆群落,点亮城市新地标。浙东运河博物馆挂牌“中国水利博物馆浙东基地”,获评浙江省文化基因转化活化创新项目。积极推进绍兴博物馆新馆、绍兴美术馆、南宋皇陵博物馆等在建项目,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全面展示绍兴文脉肌理。
二是扶持民间博物馆。组建绍兴博物馆联盟,通过资金扶持、等级评定、展馆提升等举措激活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馆,扶持兴办非国有博物馆27家,目前,全市共登记备案非国有博物馆45家,其中等级博物馆2家。
二、“文博导流”强出圈
一是做靓品牌活动。绍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和近10万件(套)可移动文物,以“绍兴古城”为主场景,打造“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山阴城隍庙会”“博物馆奇妙夜”等一批弘扬越地文化、展现绍兴韵味的品牌活动,全面掀起“文博体验热”。龙年春节期间,绍兴共接待游客313.37万人次,同比增长33.42%,增幅居全省第二。
三是做优研学旅游。绍兴成功举办“多彩研学游浙里——特色研学旅游主题日”活动,精心打造“博物馆之城”十大研学游经典线路,形成覆盖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六大类500余项资源的文博研学平台。
三、“创新引领”强质效
一是创新推进名人故居保护激活。以打造“名人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修缮、开放名人故居70家,优选名人故居经典游线40条,名人故居保护激活做法被上级部门推广。
二是创新推进文博场馆文创开发。探索推进文博场馆文创产品开发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改革,通过举办文创大赛、特色展览等形式,支持博物馆研发主题文创产品。如,中国黄酒博物馆创新打造阿Q酒书、黄酒棒冰等文创产品10余项,兰亭书法博物馆推出“兰亭的故事”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均超百万元。
三是创新推进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的工作理念,共同推进仓桥直街“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有张有弛”创新,打造“三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绍兴样板”。仓桥直街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现拥有35家非遗商家,6家文博艺术场馆,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