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辉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一、我国面临高质量专利供给不足的严峻挑战
(一)专利保护范围高度集中在国内市场,专利国际布局相对薄弱
中国在快速崛起为专利大国的同时,向海外申请专利的水平和实力却相对薄弱,不能有效助力国内机构进军国际市场。2018年,中国在海外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6万件,接近韩国(6.9万件)水平,与美国(23.0万件)、日本(20.7万件)和德国(10.7万件)差距较大。而且,中国在全球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中,超过95%是国内申请,海外申请量所占比重始终不到5%。这一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采用了“每10亿美元GDP产出的至少在两个国家提交同族专利申请的数量”来测度一国专利的质量和创新的国际化水平。2020年中国在该指标上国际排名第27位,而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均位居前15位。
(二)相当部分PCT申请“半途而废”,并且在高技术领域相比美国处于劣势
中国专利的高速增长还体现在PCT申请上。“十三五”时期,政府将PCT申请作为科技创新规划的发展目标,对提升专利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2019年,中国PCT年均增速高达22%,从5455件增加到5.9万件,国际排名跃居首位。同期,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5.5%、0.7%和8.6%。
但是,经过PCT申请阶段后,中国在海外国家正式提交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并不高,很多专利申请“半途而废”。2018年,中国进入PCT国家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7万件,美国、日本、德国则高达18.9万件、13.3万件和7.3万件。而且,从技术领域分布看,中国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相比美国仍处于劣势。2019年,在35个技术领域中,中国有13个领域占优势,美国则有22个优势领域。特别在医学技术、生物材料分析、药品、显微结构和纳米技术、生物、基础材料化学等领域,中国的PCT申请量不及美国的40%。
再从反映专利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三方专利拥有量看,目前中国已经超过德国和韩国,但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还比较大。据OECD统计,2018年,美日两国的三方专利拥有量分别为1.3万件和1.9万件,共占全球总量的55.8%;中国为5323件,相当于日本的28.6%和美国的41.7%。
(三)研发资源投入全球领先,研发人力投入的专利产出水平不高
从投入每百万美元研发经费产生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看,2018年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别为6.1件、4.5件、17.9件、6.5件和13.7件。中国高于美国,与德国水平接近。
从单位R&D研究人员创造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看,2018年,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别为1.7件/人年、4.3件/人年、1.9件/人年和2.6件/人年,中国为0.97件/人年,与四个专利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四)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不高,专利实施率和产业化率出现下降趋势
发明专利的维持年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利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经济价值。近几年,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在稳步提高,从2012年的4.8年上升到2018年的6.3年。但2018年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高达9.7年。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其专利维持年限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底,我国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5年。其中,仅十分之一的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高校的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更低,为5.4年,甚至低于个人申请者的平均维持年限(6.1年)。
专利竞争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每个国家的创新领先企业在国际上的专利竞争力,反映出该国企业在高技术领域的地位和实力。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年度报告采用四项反映专利实力和质量的测度指标对机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名。2018年,中国的华为、小米和比亚迪3家企业入围百强排行榜,虽与德国和韩国数量相当,但相比美日两国的33家和39家上榜企业仍有不小差距。
专利的经济价值是反映专利质量的重要维度,主要表现为在市场中得到实施(包括自行实施、许可实施和转让),实现从技术向商品的转化和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年度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发明专利的实施率和产业化率表现出下降趋势。2009—2013年,有效发明专利的实施率处于57.7%~60.6%;2014—2017年,实施率下降到50.5%~52.9%;2018年和2019年进一步降至48.6%和49.4%。有效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与之类似,从2016年的36.7%下降到2019年的32.9%。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高质量专利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高质量专利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并可能给其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集中力量提升高质量专利供给水平,既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我国在国际经济和科技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我国应按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将发展高质量专利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从专利战略和专利政策层面进行积极扶持和引导,加强原始创新领域专利的高质量创造和维护,重视专利的市场应用和转化;以国际视野谋划专利全球布局,推动专利国内国际平衡发展;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建立专利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原始创新领域专利的高质量创造和维护
专利的技术水平是决定小专利质量的核心因素。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全国专利调查结果显示:80.1%的专利权人认为技术研发水平是影响专利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高质量专利往往具有高研发投入的特征,研发经费投入越大,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越高。而且,在原始创新中产生的专利,更易于成为基础性专利和核心专利。
目前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以及所创造的发明专利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在高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较专利强国仍显薄弱。而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基础研究上的先发优势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起专利壁垒,对我国的技术追赶实施围堵和打压。
(三)加强战略高技术领域的专利长远布局
提升专利质量、培育高质量专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树立专利布局的国际观,以国际视野开展专利布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调查结果显示:在专利技术引进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难度最高,其中材料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是面临引进困难最多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在芯片、高端原材料等专利技术引进时,国外企业经常凭借其核心专利和技术优势,对我国本土企业施加种种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因此,我国在开展专利研发和专利布局时,要强化国家重要经济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专利布局,优先在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具有领先水平和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申请海外专利,建立专利组合保护网。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将自身先进专利技术纳入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形成标准必要专利。
专利布局涉及从研发活动到商业化的整个创新过程,必须全面谋划、精准设计,建立起长效的专利保护机制。要从技术源头研判和确定专利布局的目的、需求、技术方案、保护范围和申请地域,统筹时序,抓住优势技术点,做好短期和中长期布局规划。
(四)加大专利实施和转化力度,拓宽专利价值实现渠道
专利的实施和产业化是实现专利应用价值、创造专利竞争力的直接体现。高质量专利往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价值。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出台了很多法规和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了专利在市场中的流动和价值实现。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加大高质量专利的实施和转化力度,促进专利价值的高效实现。
(五)建立专利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防范专利流失
开展海外专利布局的同时,还要建立起应对国外竞争者打压的专利防御和应急机制。加大信息集成力度,建立竞争情报分析和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专业化数据库,提高综合研判能力。完善海外专利纠纷预警防范机制,对海外专利法律法规实施动态跟踪,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推动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高效运行,布局建设一批地方和海外分中心。
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对外转让、许可时要加强专利风险评估和审查,防范专利流失和侵权。在高端人才引进、技术合作、企业等重大经营活动中全面开展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实施技术秘密与专利的组合保护策略,规范涉及技术秘密的合同管理,防范不当使用或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