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粤”引领粤剧数字化新风尚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一项旨在活化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创新项目正悄然兴起。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一群热爱并致力于粤剧文化传承的服装设计方向与数字媒体专业本科生们和研究生们,在设计学与人工智能学科专家的指导下组成“活粤”创新性转化团队,经过长达三至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搭建了粤剧服饰线上博物馆,这一创举不仅为粤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也赢得了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等权威机构的大力支持。

粤剧初心溯源,数字化赋能

重现粤剧华服之美

2014年指导老师熊忆副教授带领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发生”艺术节,投入粤剧艺术的创新型转化研究;2017年获得十四五规划社科项目立项开始收集整理粤剧服饰和面谱资料,建立传统粤剧服饰和面谱数据库;2018-2019在欧洲调研中了解海外华侨们中粤剧戏迷们以粤剧寄托乡情的现实状况。

活粤团队深知,粤剧服饰作为粤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精美的图案、繁复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展示粤剧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团队与指导老师经过无数次的调研、比对与精心整理,最终构建起了一个涵盖广泛、细节丰富的粤剧服饰数字库,并以矢量图的形式呈现,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设计素材。

免费开放,永久跨时空

共享粤剧艺术瑰宝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活粤团队打造的粤剧服饰线上博物馆将作为一个长期免费开放的公共平台,面向全球用户开放。无论是粤剧爱好者、设计师、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近距离欣赏到粤剧服饰的精美绝伦,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沉淀。团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提升公众对粤剧艺术的认知与兴趣,进一步巩固粤剧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

(以下是粤剧服饰云平台进入入口)

展望未来,传承创新并行不悖

对于活粤团队而言,粤剧服饰线上博物馆的建成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表示,将继续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粤剧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努力构建更加完善、多元化的粤剧数字生态系统。同时,团队也将积极寻求与国内、外更多文化机构,科研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粤剧艺术的全球化传播与发展,让粤剧之美跨越时空界限,绽放时代新的光彩。

<<不登陆将会以路人身份发表

“活粤”引领粤剧数字化新风尚

2023增城青春湾区青少年艺术节语言比赛复赛圆满结束!

2023增城青春湾区青少年艺术节合唱比赛圆满结束

2023增城青春湾区青少年艺术节舞蹈比赛复赛圆满结束!

佛山南海狮山实验学校:“如果气质有颜色,那它一定是红色”

有趣有料有梗!云南省第七届科普讲解大赛圆满落幕!

《校长,您好》第四期来了!王彩霞:择高而立向宽而行

益考远程教育,学传媒的孩子绝不认输

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有线电视省网16市网45ALLRIGHTSRESERVED.

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686号广东广播中心大厦T801~T805

THE END
1.文博场馆“正青春”,多地融合数字技术打造“活起来”的沉浸式文博阅知,即通过电视知识大屏、元宇宙书架、元宇宙知识海报等,深度阅读元宇宙知识图书,体会到元宇宙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未来。 (图片来源:显易文化) “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 ·山东文旅搭上数字化快车· 目前,山东正在集中建设一批智慧景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Q4MDg0Nw==&mid=2247691985&idx=8&sn=a83d888bcadf6d45cd7d34d028978e1f&chksm=fcfe6ce34748c5c048962cee8b17a774302c3c2ca4c180488e92f41b03bbc0cfbd14809c21df&scene=27
2.聚焦时代之变,共话文博未来——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演讲回顾以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为契机,邀请来自法国、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阿联酋、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韩国、葡萄牙等国家,中国香港、陕西、河南、山西、辽宁、南京、广东、重庆、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区的35位博物馆代表聚首上海,结合中国博物馆建设优秀案例和国际先进博物馆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时代发展中博物馆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42447
3.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精选十篇)相信通过家庭博物馆的影响, 未来博物馆会愈发融入人们生活, 做到集教育、研究、收藏、体验、旅游、传承多方位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未来博物馆会“以人为主”, 更具人性化的文化传承。未来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融为一体,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建设的共同发展。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ywx55t.html
4.科技时代文艺的温度与精神中国艺术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为题,通过大兴国际机场的数字艺术、“城市博物馆”等实际案例,生动演绎了数字技术如何保留、传播、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敏认为,用数字化的方法可以将中国古代八景文化景观转化为一种潜在的世界遗产。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https://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02311/t20231130_1293821.htm
5.数字化浪潮下的非遗文旅融合篇章:《无面之神》引领沉浸式演艺新纪元展望未来,数字文旅的无限可能 《无面之神》的推出不仅是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的一次成功应用更是对未来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的一次积极探索。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数字文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AR和VR技术将成为未来博物馆和展览的一种颠覆性媒介,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因为AR正在证明它具有非常http://www.cqwenyi.net/html/1274059484803035136/web/content_1274059484803035136.html
6.2024年博物馆行业分析报告除了常见的综合性、历史类、自然类、艺术类外,更是出现了综合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一些新形态博物馆。过去的博物馆主要是历史和文物的陈列,更像教科书,现在要让博物馆更加贴近生活。 至“十二五”末,博物馆行业将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https://www.cir.cn/2014-01/BoWuGuanHangYeFenXiBaoGao/
7.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光明日报第四,大学博物馆应该抓住国家重视数字化建设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数字博物馆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大学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学博物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依托本校和本馆的优势,积极参与,建设一个功能强大且完善的数字博物馆和科技平台,既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系统、有效的服务,也为面https://www.gmw.cn/01gmrb/2006-03/12/content_387594.htm
8.数字化时代下的唐山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唐博大力推动数字化文物保护实践,为未来打造智能化博物馆奠定基础。众所周知,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服务大众,我国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唐博依托数字多媒体技术,在技术、文物保护意识、社教、研究和文化旅游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可以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文物保护的发展与繁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扫描等技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969.html
9.回顾2023教育数字化相关政策和大事—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2023—2024年)的通知》,强调将数字化融入中小学教师培养全过程。 二月 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和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倡议、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合作倡议https://www.eol.cn/info/dongtai/202312/t20231229_2552155.shtml
10.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二、博物馆信息化技术 三、博物馆陈列文物防震技术 四、技术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三章 国际博物馆所属行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全球博物馆市场总体情况分析 一、全球博物馆发展历史综述 二、全球博物馆行业特征演变 三、全球博物馆行业分类分析 四、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发展现状 第二节 美国博物馆行业调研 一、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I09165O4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