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颁布只是起点,如何实施新课程才是关键。
2023年,我们将就“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议题展开系列讨论。
信息社会责任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数智时代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只有通过制度约束和个体自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
因此,信息社会责任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尤其重要。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不能够完全依靠讲授式,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特邀嘉宾
李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张勤坚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林昉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研究院
如何正确认识信息社会责任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李锋:发展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是要帮助学生从容、自信、负责任、有担当地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是信息科技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但也引发出潜在的问题,如隐私泄露、网络诈骗、“信息茧房”等。要避免相应问题的发生,就应该通过信息科技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具有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针对信息变化做出合理判断,采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够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林昉:信息社会责任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从“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课程性质来看,它体现了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观与课程的育人价值。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科技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石,是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培养目标。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张勤坚:我不会完全遵照新课标所划定的模块来设定信息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信息社会责任关于“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保护个人网上隐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安全使用数字设备”以及“信息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都将渗透在一个个基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真实数字化生活场景的学习项目之中。例如,“不与陌生人说话(线上版)”“如何捂住自己的数字钱包”“给你点个赞”之类,题目之下,都可以设计出一个个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内容。
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体系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信息社会责任和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
李锋: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反映出信息科技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信息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它与其他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张勤坚:要厘清信息社会责任和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需要先明晰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个人的理解,信息意识需要综合培育和深度体验,计算思维更多的是需要逻辑训练与系统归纳,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关键在于跨学科支持和创新实践能力,而信息社会责任更多体现在培育上述三大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之中。信息社会责任和信息意识等其他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关照,它们骨肉相连且浑然一体。
林昉:培育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信息社会责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行为习惯,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担负信息社会责任需要信息知识与技能的支撑,具备了信息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对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正面的促进。另外,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可借力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养来落实,可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融入其他维度的素养培养中。
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施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呢?
李锋:信息社会责任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信息社会学习、生活的好习惯,能安全、自信、积极主动地融入信息社会。因此,教学实施应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注重在实践中发展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一的说教式教学,可合理结合学生学习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的真实情境,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通过案例研讨、教师指导、实践探究、问题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信息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信息社会秩序,逐步成长为信息社会合格的数字公民。
林昉: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在教学中选择学科领域专家的科研事迹、成果等,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也可通过学科基本常识、科技发展前景的介绍等,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还可基于理想信念、爱国教育、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等具有价值导向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生个人品质养成方面,可结合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协作沟通及人生规划等内容给予恰当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信息科技教师实施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会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破解呢?
李锋:信息社会责任教育反映的是“人、信息科技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建设”,既注重学生良好信息社会行为的养成,如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不泄露隐私信息等,也强调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能力,如计算机病毒防范方法与技术、密码设置的策略与应用等,体现本学科关于信息社会责任教育的独特价值。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学活动为烘托教学氛围,过于强调信息现象分析,忽略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养成的作用,将信息社会责任教育简化为“课堂故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案例呈现—问题分析—解决方法—应用反思”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了解案例所反映出的信息问题,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信息科技学科方法、工具避免或合理解决相应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负责任地使用数字化设备。
林昉: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课程长期是以“工具”化的方式呈现内容,教学中对技术的掌握被放在第一位,如何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重视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来提升学科育人价值;面临的挑战之二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与教师的认识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师如何用学生的视角去帮助学生发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能否提供一些信息社会责任教学的典型案例呢?
李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正面的信息社会责任教学案例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树立榜样,如在做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主动帮助老年人使用数字设备解决问题,向家中爷爷、奶奶等长辈介绍新型数字设备的使用等,也可通过警醒性质的案例引导学生明确在信息活动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信息活动中的问题。通过案例比较与分析、技术方法选择与应用、问题反思和内化等方式发展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后续内容
钱松岭|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之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解析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