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与工具资源汇总(一)(转载)有随无涯

古籍文献与工具资源汇总第一期为专题型数据资源,专题包括:家谱、人物传记、中医、历史地理、区域历史、儒释道、艺术、金石文献、古文字、古典文学、明清史料、敦煌学和西夏学。每一专题内以单位性质排序(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数字化公司、个人/众包)。(资料汇集:张力元,徐阳)

家谱

1.中华寻根网族谱资料库(中国国家图书馆)

2.上图家谱(上海图书馆)

3.四川省图书馆古籍平台(四川省图书馆)

4.徽州善本家谱(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5.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

6.湖北家谱库(湖北省图书馆)

7.台湾家谱联合目录(台湾“国家图书馆”)

8.中国谱牒库(爱如生)

9.家谱族谱查询(国学大师)

人物传记

1.中华寻根网名人资料库(中国国家图书馆)

2.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浙江图书馆)

3.中国历史人物传记资源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4.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5.人名权威人物传记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6.天一阁藏科举录选刊数字平台(宁波天一阁博物馆)

7.历代进士登科数据库(中华书局)

8.历史人物百科(国学大师)

9.金文人名汇编(国学大师)

10.列女传(AnneBehnkeKinney司马安)

中医

1.中医古籍数字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2.珍贵古籍数字化开放应用平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3.中医药文献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4.本草风物志(贵州数字出版公司)

5.海外中医古籍库(中华书局)

6.中医中药(国学大师)

历史地理

1.数字方志(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2.中华寻根网方志资料库(中国国家图书馆)

3.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南京图书馆)

4.湖北方志库(湖北省图书馆)

5.泸州地方志(泸州市图书馆)

6.影印本方志书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7.古籍方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8.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

9.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浙江大学)

10.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11.地图数位典藏整合查询系统(台湾“中央研究院”)

12.中国地方志书目查询系统(台湾“中央研究院”)

13.中国历史地名查询系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计算中心)

14.晚明松江地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香港中文大学)

15.中国数字方志库(北京籍古轩图书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16.万方中国地方志数据库(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17.中国经典水利史料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8.中国方志库(爱如生)

19.中国数字方志库(北京籍古轩图书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20.专名查询地名库(中华书局)

21.历史地名百科(国学大师)

22.历史地图(国学大师)

23.丛书方志检索器(国学大师)

区域历史

1.《广州大典》数据库(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镇江文库(镇江市图书馆)

3.泰州图书馆历史文献特色库(泰州市图书馆)

4.台湾历史数位图书馆(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

5.云南民间古文书(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心)

6.台湾文献丛刊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7.明清两朝边塞海疆地理文献汇编全文检索与阅读系统(书同文)

8.台湾文献丛刊续编(联合百科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儒释道

1.山东省图书馆佛经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

2.《左氏春秋传》全文检索与阅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3.佛学经典数位研究平台(台湾法鼓文理学院)

4.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5.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台湾大学图书馆)

6.儒学经典库(爱如生)

7.佛教经典库(爱如生)

8.道教经典库(爱如生)

9.大藏经资料库(学衡数据)

10.道藏资料库(学衡数据)

11.十三经检索(国学大师)

艺术

1.碑帖菁华(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2.年画撷英(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3.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浙江图书馆)

4.年画资料(台湾“国家图书馆”)

5.印谱文献虚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6.文物图像研究室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7.汉代石刻画像拓本(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8.汉代简牍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9.考古资料数位典藏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0.中华木板年画数据库(中华书局)

11.中国金石总录(甘肃五凉古籍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12.历代书法碑帖集成数据库(联合百科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13.汉典书法(汉典)

14.书法字帖(国学大师)

15.昆曲工尺谱数字化(王晓磊)

金石文献

2.金石文献资料库(台湾“国家图书馆”)

3.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碑帖研究与保护中心)

4.青铜器拓片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5.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6.辽金元拓片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7.傅斯年图书馆藏印记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8.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9.五代及宋拓片(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0.中华石刻数据库(中华书局)

11.中国金石库(爱如生)

12.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书同文)

13.中国金石总录(甘肃五凉古籍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14.历代书法碑帖集成数据库(联合百科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古文字

1.甲骨实物(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2.甲骨拓片(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3.甲骨数字化(CADAL)

5.甲骨文拓片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6.汉代简牍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7.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8.中国金石库(爱如生)

9.中国金石总录(甘肃五凉古籍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10.甲骨文合集(国学大师)

11.殷周金文集成(国学大师)

12.金文人名汇编(国学大师)

13.说文解字(国学大师)

14.说文解字(汉程工具)

古典文学

1.全唐诗分析系统(中国国家图书馆)

2.全宋词分析系统(中国国家图书馆)

3.宋人文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4.清人文集全文影像数据库(南京图书馆)

5.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

6.清人文集书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7.明人文集书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8.50年来整理出版清代诗文集书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9.明人文集联合目录与篇名索引资料库(汉学研究中心)

10.历代别集库(爱如生)

11.中国俗文库(爱如生)

12.唐宋诗文词总汇(书同文)

13.《两宋集部珍本续补》全文检索与阅读系统(书同文)

14.搜韵(搜韵)

15.汉典诗词(汉典)

16.诗词宝典(国学大师)

17.诗词大全(汉程工具)

明清史料

1.清人文集全文影像数据库(南京图书馆)

2.明清实录台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3.明清与民国档案跨资料库检索平台(台湾“中央研究院”暨台北故宫博物院)

4.内阁大库档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5.清代粮价资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清代奏折档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明清档案目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8.清人文集书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9.明人文集书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10.50年来整理出版清代诗文集书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11.明人文集联合目录与篇名索引资料库(汉学研究中心)

12.中研院近史所藏汉文黄册档案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3.中研院近史所藏一史馆刑科题本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4.中研院近史所藏一档馆俸饷册提要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5.一史馆藏康熙雍正朝满汉文硃批奏摺彙编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6.明清两朝边塞海疆地理文献汇编全文检索与阅读系统(书同文)

THE END
1.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是博物馆运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提高文物博物馆单位活用文物资源的积极性。 2018年5月3日,上海博物馆建设完成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上海博物馆的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基于博物馆学理论,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2.专题论坛历史类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维度逻辑和路径摘 要梳理3种数字化展陈维度,总结其优势与不足,并基于数字孪生和混合现实技术构建了“虚实相生”、多元维度、弱化尾声的回响式展陈逻辑,有效缓解了“博物馆疲劳”和过度娱乐化问题。此外,还基于互联网的爬梳式数据聚合,通过对文物的知识组织,构建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NTcyOTY5NA==&mid=2247491423&idx=1&sn=49c40bf06a745cfde47272794aadd417&chksm=c1835a719c9290b681213bc087a913dc21cb31a7063a00bf9ba907152b5be3f68a1f9d10578f&scene=27
3.数智赋能让博物馆可亲可近⒋促进博物馆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博物馆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其他博物馆进行文物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促进博物馆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这有助于推动文物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水平。⒌可扩展性与可定制性:数字化管理系统通常具备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根据博物馆的具体需求和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91235998
4.植物标本数字化与生物多样性信息整合——以天津自然博物馆为例摘要:本文结合天津自然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工作的实际,总结植物标本数字化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论述了植物标本数字化的发展与重要性,并探讨大数据时代,自然博物馆如何结合标本数字化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doi: 10.3969/j.issn.2096-0115.2015.01.013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xjyybwg201501013
5.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新篇章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物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威胁,其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应运而生,为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 https://www.pbids.com/aboutUs/pbidsNews/1861294977541312512
6.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加强资源整合 3、利用社会资源 4、以受众为中心 六、2021-2027年自然科学博物馆数字化信息体系构建 1、基于规范和高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基于场馆展品展示讲解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3、基于场馆信息门户、数字馆及共享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4、科技场馆的三网融合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市场分析 一、文化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I09165O4NN.html
7.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基层政务公开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22 - 第四章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4 - 一、公共服务体系全域化- 24 - 二、公共服务体系品质化- 27 - 三、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 28 - 四、公共服务体系媒体化- 29 - 第五章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 31 - http://www.tja.gov.cn/grassroots/content/1259593017
8.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精选十篇)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制度,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本级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点, 承担着政府公开信息收集、保管和查询的职责。秦皇岛市图书馆仅2011年就接收了政府公开信息1167份, 如果按照不违反政信公开制度的原则, 将全部公开信息进行数字化制成数据库提供网上查询服务, 不仅丰富了文化信息资源, 也将极大的方便群众。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6eo4o2.html
9.!文旅部2024年29个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三川汇文化科技19.“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甘肃省博物馆 该平台以数字化保护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整合珍贵文物资源。创新在于采集实时数据,如在文物展柜安装传感器,收集温湿度等数据,再利用智能数据挖掘并分析文物特征等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以更好保护文物。 △“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851683.html
10.博物馆网站建设全面解析与建设情况说明指南通过对观众行为和需求的深入分析,以及文物的数字化挖掘,博物馆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这也将有助于推动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博物馆网站建设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博物馆需要不断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好的体验和学习机会。https://www.ccwwl.com/news14168.html
11.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2.信息策展:数字化信息整合的新视角1 从博物馆展览到数字化整合:策展概念的跨学科引入与发展 2 策展文献中的跨学科知识流动分析 3 去职业化、公共性流失与平台化:新闻传播视域下策展语义的动态计算分析 4 新闻传播视域下的策展研究议题 5 选择、消费与管理:信息策展相关理论和模型 6 信息曝光与持续性信息消费:个人兴趣、同辈影响和社会影响的比较实证http://www.fudanpress.com/showdetail.asp?bookid=15419
13.2024两会慈善之声学校应每学期至少应开展一次针对全体学生的欺凌问题专项调查、统计和数字化评估,并归类整合相关数据,推动中小学建立数字化校园欺凌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上报、技术诊断、主动干预、效果跟进、记录保存的系统化防治学生欺凌程序。 “尽快扶持和培育专业的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防治学生欺凌,从事学生保护工作。”刘艳呼吁,各地方教育http://www.charityalliance.org.cn/news/15012.jhtml?innovation=102895
14.2024年宁波大学“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微专业招生简章宁波大学“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微专业是面向宁波大学本科生及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微专业,设置世界著名博物馆十五讲、博物馆学与现代技术、博物馆与东亚文化寻踪、海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外博物馆藏文物的视觉元素与文化表达五门课程。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历史学,以宁波大学历史系为学术平台,组建http://jwc.nbu.edu.cn/info/1302/8864.htm
15.智慧博物馆智能化设计方案PPT(42页).pptx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的综合解决方案,旨在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满足观众线上线下多样化的参观需求。该解决方案以数据整合共享为核心,利用新技术为公众传达文化历史传承的信息。 具体来说,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展示: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llooyyuu/89120703
16.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框架DLAM研究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 作框架D-LAM 研究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ibrary,Archive and Museum,LAM)是现代社 会最重要的三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们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渊源,是古代的 “守藏机构”随着现代社会的建立和人类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而出现分化并各自 发展起来的三个独立的文化服务体系。由于业https://jz.docin.com/p-4322035992.html
17.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20221124130105.docx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方 案名称: 文物数字化保护方案 方案编制单位: 联系人及电话: I I II II 目录 一、 前言 1 二、 文物数字化保护现状 3 博物馆珍贵文物基本现状 3 需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清单 4 文物数字化保护现状 8 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成果 8 基础硬件与网络建设 8 信息系统与展陈设施建设 8 文物数字化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124/8046137017005015.shtm
18.信息技术论文三篇总体上说,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应用,今后我们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为今后博物馆事业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运作和发展。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的运用 摘要:如今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得以广泛运用。传统https://www.ruiwen.com/lunwen/1168626.html
19.博物馆信息化范文10篇(全文)博物馆信息化 第1篇 目前, 大多数的博物馆不同程度地开始了信息化工作的实践, 有一部分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已经趋于成熟的状态, 也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还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在这些博物馆中, 有的出于观念、资金、人员等种种原因, 信息化工作一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有的则因为正处在规划新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vnvoo9a.html
20.“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开发模式摘要:随着大数据、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针对博物馆海量、多源、异构的文化遗产数据资源进行知识体系组织、可视化表达服务,探索“数据驱动、知识表示”的数字人文新范式,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博物馆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组织管理创新的途径。基于当前博物馆文化遗产数据组织存在的问题,剖析数字人文为博物馆研究提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NjcwMDA4MzOEqYFmsJyo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