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6年的时候,互联网已经不再是高级知识分子专享的特供品,而是显示出公共基础设施属性的一面。因此,如何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成为国家与社会考虑的重要议题。首先,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对互联网的扶持与管理,出台相应的技术实施与管理的规范,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让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更好地、更广泛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其次,与政府部门积极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形成呼应的是,各地城域网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公共信息网建成,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也开通了广东视聆通、四川天府热线、上海热线等首批站点,并且受此影响,中国北京第一家网吧“北京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开业,吸引了大量追捧互联网的网民,这些接地气的互联网服务项目与内容,释放了人们对互联网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第三,具有前沿眼光和全球视野的创业者、企业家们看到了互联网将要在中国大地上扮演着史无前例的角色,同时会给中国的商业从业者们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于是这些创业先行者们义无反顾投身互联网,以期未来在网络上大展拳脚。
??自电信服务向公众开放之后,国家对互联网这一具有极大潜力的产业给予特别重视。随着1月份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1996年2月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接入国际互联网加以规范,从而进一步夯实了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并且客观上鼓励了国内创业者大胆创新的勇气,整体上营造了较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紧接着,当时的邮电部发布《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6月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也宣布成立,决定大力发展中国互联网事业。上述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相应领导小组的确立,对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四通利方公司成立,王志东、严援朝是四通利方最早的核心管理人员,也是国内著名的程序设计师。四通利方发展Internet业务的背景是,虽然Rich-Win系列软件让四通利方名声大噪,但必须努力开发新的业务方向,尤其是在国内Internet开始显现崛起势头的时候,不能错过大好先机。
??1996年4月29日,四通利方的第一个中文网站建设启动,当时由汪延和李嵩波(现任新浪副总裁)创建的新驿多媒体小组融入四通利方,四通利方成立以他们两位为主的国际网络部,负责建设网站“利方在线”(SRSNET)。由于当时国内Internet骨干网之间缺少互联信道,同时为了方便全球华人来访,四通利方国际网络部决定将服务器设置在美国。
??四通利方以其高远的眼识和战略性的发展策略,涉足于世人瞩目的Internet事业,推出首家Internet专为网上用户设计的一个中文平台RichWinforInternet。同年5月,香港和美国几家ISP、ICP找到四通利方,希望四通利方提供RichWin简化版。RichWin完整版对于Internet应用来说显得不必要,四通利方明智地和这些ISP、ICP签约,为他们提供RichWin简化版,放在海外中文站点上,供网友任意下载。
??风险投资商看到了其业务增长的潜力。1997年10月四通利方获得来自美国华登集团、美洲银行罗世公司及艾芬豪国际集团三家风险投资企业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也是国内IT业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1995年11月1日,张朝阳博士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1996年8月在尼葛洛庞帝教授(《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和美国风险资金的支持下张朝阳创建了爱特信公司,建立爱特信网站,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时至今日,搜狐一直以满足用户互联网需求和体验为己任,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领航者。搜狐影响了中国80%的网民,成为他们的主流资讯媒体、生活、娱乐和沟通互动的平台。
??1996年胡泳在看到英文样书时,凭直觉,他认为这本书会成为九十年代的《第三次浪潮》。恰好在中国需要互联网启蒙的时候出现了这本书,这种历史的转折点不是轻易会有的。当时胡泳正在写作《网络为王》,但立刻决定停下自己的写作来翻译它。出版社开始要仿效台湾的译法叫它《数位革命》,胡泳坚持用《数字化生存》。就这样胡泳和范海燕合作,一人一半,在20天里完成了全书的翻译工作。这本书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
??1996年,中国的Internet就像一片沙漠,大多数人对这个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互联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互联网网民虽然号称有62万,但其实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从业者,网络速度不仅缓慢,而且非常不稳定。《数字化生存》中文译者胡泳说,“1996年这本书所处的那个时期”,正好处在“一个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的关键时刻!”
??《数字化生存》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二十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生存》对有着10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书中展现的高科技生活图景,令人神往;对投身信息经济的弄潮儿们来说,这本书带来改变则更多。1997年,胡泳写完了那本拖延的《网络为王》,田溯宁一下买了上万本,四处分发。胡泳记得,田溯宁当时正在全国大规模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有一次他到贵州,当地官员问他来做什么,田溯宁回答:“我是来修信息高速公路的。”对方说那你去找交通厅吧,他们管修路。
??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通过卫星链路接入国际互联网,也让国内的部分科学家可以尝鲜接入美国科研网络。
??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他各种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他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条专线。专线开通后,国家基金委大力配合并投资30万元,使各个学科的重大课题负责人能够拨号连入高能所的这根专线,二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
??事实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自1990年开始,即为社会提供国际网络接入服务。因为高能所自身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有合作的科研项目,所以在与其他国家、地区联网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而这次釆用卫星通信的模式直接联入国际互联网,为其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为灵活的网络接入方式。例如,高能所为国内用户提供非营业性的网络服务,入网方式主要有三种:远程终端、使用UUCP协议的电子邮件联网和专线联网,分别面向个人账户、小型单位以及有较大通信量需求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