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博里的中国”夏令营的青少年参观青铜器胡帅康摄
本报记者孟欣
夏日炎热,来凉爽又能学到知识的博物馆度过暑假,成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选择。许多博物馆也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展览、活动和夏令营,让博物馆“变身”为青少年的欢乐城堡和第二课堂。
创新观展形式让孩子“喜欢看、看得懂”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群可爱的小学生正在参与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国博里的中国”夏令营活动,这是国博暑期重点社教活动之一。该活动以6件国宝文物展品为核心,每天围绕一件文物开展参观和互动学习活动。当天,他们的任务是寻找神秘的红山玉龙。
据介绍,通过前期考察线路、反复研讨,工作人员设计了适合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参观线路、活动方式以及开放性问题,还会借助实物、视频等学习资料,全方位提升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孩子们会根据导览手册和老师的提问,在博物馆里寻找问题答案。
记者采访时拿到一块与红山玉龙相似的石质模型,这件模型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古人如何在没有重心测量装置的年代,精确找到玉龙重心位置并穿孔佩戴。
注重动手能力把博物馆纪念品带回家
记者注意到,当下,许多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设计了互动性强的手工活动,让青少年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发挥创造力,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纪念品。
“我们围绕馆藏实物和典籍文化,让青少年在参观、学习中,模拟典籍制作和田野调查发掘等过程。”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青少年安排了“典籍文化之旅”“小小考古工作者”等一系列互动性强的活动。
“典籍文化之旅”基础班会集了10余名热爱典籍文化的青少年。通过几天的学习,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包背装”,写、拓甲骨,刻制自己的印章了。而对于进阶班的孩子来说,则能够体验雕版印刷、石碑传拓、彩色套印的全过程,最后制作一本“蝴蝶装”形式的作品集,并把作品集带回留念。活动负责人、国家图书馆展览部讲解服务组组长朱莺告诉记者,“典籍文化之旅”所涉及的都是馆藏珍贵文献,如早期雕版印刷品、宋版书、手抄本、明清活字印本等。
“小小考古工作者”活动同样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扮演的小考古工作者不仅要通过道具模拟考古发掘,还要查资料、撰写工作日记、进行考古绘图摄影、传拓出土碑文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考古不是‘寻宝’‘盗墓’游戏,而是具备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严谨科学研究。”朱莺说。
提升综合素质践行文化传承
这些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暑期活动受到了孩子及家长的欢迎。一位来自江苏苏州、参与“国博里的中国”夏令营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我不奢求孩子记住多少知识,只希望他多逛博物馆。看得多、学得多了,总能给他的童年留下点什么。”另一位家长表示,博物馆夏令营提升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上完课后,孩子居然看完了整整一季《国家宝藏》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