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光明日报

游客在河南洛阳朝阳镇南石山村的唐三彩作品陈列展示馆内参观。新华社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众在纸上进行文物纹样涂鸦。新华社发

学生在河北石家庄一家清代建筑博物馆体验瓦当拓片。新华社发

一位年轻观众在海南省博物馆参观展览。苏弼坤摄/光明图片

游客在陕西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参观鼓文化展。新华社发

热衷博物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许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是为了探索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有人是为了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探索城市的文化底蕴。“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如果我要了解一座城市,我就一定会去逛当地的博物馆。”武汉大学大三学生李易展说。有人是为了以实物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课上讲过甲骨文、竹简等,但没见过实物,来博物馆看过之后,才发现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北京师范大学研一学生杨子尧说。

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时的生活图景、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怀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些都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博物馆如何吸引年轻人

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因而创新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进而“走进”博物馆,最终“爱上”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近年来,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了,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

近日国家博物馆推出“数说犀尊”展览,就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展示馆藏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这类利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进行的“文化+科技”展览,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追捧。

线上,博物馆积极开发小程序、App,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云端博物馆“永不闭馆”。比如“云游敦煌”小程序内上线了全球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项目,让年轻人可以沉浸式体验藏经洞的历史。国家博物馆还研发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目前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

博物馆热中的冷思考

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博物馆的同时,也有专家学者表示担忧:年轻人是否只是为了凑热闹?是走马观花式参观,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还是真正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获得了自我提升?

让年轻人从博物馆这座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文明果实,需要博物馆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对文物的内在价值、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阐释,而非一味重视展览的“热度”“人气”“轰动效应”。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吉祥观察,有些博物馆为了达成办展数量的指标而疲于奔命,“如今每年推出的历史展览和交流展累计有3万多个,博物馆对‘物’的研究还未深入,就匆忙地办展览,对公众是一种不负责”。

史吉祥强调,博物馆创新文旅融合形式值得肯定,但尺度的把握同样重要。无论是AR、VR等数字化手段,还是拍照打卡的“高颜值”展区,抑或“剧本游”“夜宿博物馆”等活动,种种创意策划要为展览的内容服务,不应“喧宾夺主”。“有些技术手段只停留在刺激眼球上,但是对于人们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这样的数字产品就会流于形式。”他提醒道,目前许多博物馆将这类项目承包给技术公司或文化公司,但外包出去不能撒手不管,要对文物文化内涵的阐释把好关。

归根结底,互动性体验的目标是传播文物知识。“噱头”或许可以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但真正能打动人们的,一定是对历史文化感知、感悟、感动的那些瞬间。史吉祥再三强调,博物馆要了解观众、服务观众,更重要的是提升观众认知能力,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的功能,对年轻人有正向的引领和提升。

总之,庄严神圣的博物馆可以“接地气”,但不应过度娱乐化——博物馆毕竟不是游乐场、娱乐场所。南京大学历史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博物馆应在不偏离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等特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是有尊严的,一味用流行的方式取悦观众,就会削弱文物的地位和博物馆功能,文物本身不能被‘搞笑’。”他说,“迎合,看上去是赢得了观众,但也失去了另一部分观众。”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博物馆和观众应是双向的互动,除了博物馆方需要在吸引年轻观众和忠实博物馆的特质之间作出平衡,年轻观众也应怀揣一颗求知的心,比如在观展前提前做些功课,这样才能从展览中汲取更多感悟,与文物进行一场“走心”的深度对话。

THE END
1.博物馆美术馆办派对跨年迎新:破圈创新还是“游乐园化”?摘要:年轻人爱上博物馆,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信息,将在2024年12月31日晚举办“众神的派对——古埃及文明大展迎新奇妙夜”活动,观众可以在博物馆里一边观展一边参与各种活动,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举办跨年迎新活动,在上海不止上博一家。对此,不少观众纷纷表示支持,https://web.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830695
2.智慧文旅向“新”而行,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间开辟文旅新航道艺术馆集数字艺术展览、产业联盟基地、创新成果展示中心、青少年美育科普基地等功能于一体,将领先的新型显示、XR/AR/VR、AI算法等技术与文化艺术充分融合,实现了馆内全场景数字化,目前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又一文化地标。 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通过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Q4MDg0Nw==&mid=2247692626&idx=8&sn=68ca690d775811c649e2d5bcc400b6c8&chksm=fcfa5823834a343dddce0e8b899f808a3d2a48426b60eb7da525d4abd8c8940b69e62aa245fe&scene=27
3.“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总之,庄严神圣的博物馆可以“接地气”,但不应过度娱乐化——博物馆毕竟不是游乐场、娱乐场所。南京大学历史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博物馆应在不偏离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等特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是有尊严的,一味用流行的方式取悦观众,就会削弱文物的地位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30627/1a65d6c7d90d45b5804085a8dfe69b5c/c.html
4.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12篇(全文)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区是一座反映中国工业建筑历史演变的博物馆。园区建筑共40余幢,包括9栋清朝建筑、19 栋民国建筑,园区东部和沿河时尚生活休闲区的新建建筑也是参照民国建筑元素设计而成。 园区地处城南,历代商贾佳地秦淮河畔,与中华门城堡隔河相望。园区周边文化氛围浓郁:西接正在复建的金陵大报恩寺,南连著名的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wj7v81sl.html
5.博物馆美术馆办派对跨年迎新:破圈创新还是“游乐园化”?摘要:年轻人爱上博物馆,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信息,将在2024年12月31日晚举办“众神的派对——古埃及文明大展迎新奇妙夜”活动,观众可以在博物馆里一边观展一边参与各种活动,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举办跨年迎新活动,在上海不止上博一家。对此,不少观众纷纷表示支持,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30695
6.博物馆美术馆办派对跨年迎新:破圈创新还是“游乐园化”?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信息,将在2024年12月31日晚举办“众神的派对——古埃及文明大展迎新奇妙夜”活动,观众可以在博物馆里一边观展一边参与各种活动,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举办跨年迎新活动,在上海不止上博一家。对此,不少观众纷纷表示支持,认为这是“打开博物馆的新方式”,既能吸引新观众走进博物馆https://www.cqrb.cn/wenlv/shangyou/2024-12-18/2119561_pc.html
7.“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总之,庄严神圣的博物馆可以“接地气”,但不应过度娱乐化——博物馆毕竟不是游乐场、娱乐场所。南京大学历史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博物馆应在不偏离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等特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是有尊严的,一味用流行的方式取悦观众,就会削弱文物的地位http://education.news.cn/20230627/1a65d6c7d90d45b5804085a8dfe69b5c/c.html
8.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媒体:折射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总之,庄严神圣的博物馆可以“接地气”,但不应过度娱乐化——博物馆毕竟不是游乐场、娱乐场所。南京大学历史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博物馆应在不偏离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等特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是有尊严的,一味用流行的方式取悦观众,就会削弱文物的地位和博物馆功能,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