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革命文化”这一课程内容主题。这就要要求教师上好“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同时,实现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和谐统一。
一、设计多种语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革命文化”类的课文记录或描写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很有时代感,离孩子的生活很远,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很难感受到其宽广的胸怀。教师可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
学习《为人民服务》,学生不认识张思德同志,教师通过播放《张思德》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看到一个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张思德,因此,我们了解到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查找当时的历史资料,明白当时时局的严峻,李大钊的崇高人格变得更加丰满。
二、着眼单元语文要素,实现精神成长
如《毛主席在花山》一文,因为毛主席关心人民,所以没听到碾米的声音时,他的神情是严肃的;因为他把人民放在心上,所以给群众沏茶、解释喝茶的好处;因为爱护群众,所以帮母女推碾子。这些小事都是通过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和蔼可亲,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与群众心连心的伟人形象。
3.抓住场面描写,体会革命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品味语言,落实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
革命文化类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既是革命精神的写照,也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好载体。学习这样的课文,必须将革命传统教学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1.积累语言,学以致用
四、加强单元整合,拓宽阅读面
教师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的意识,充分挖掘和整合课程体系,把课文与单元中的板块联系起来,前后勾连,在课堂上实现“1X”的阅读模式。如在教学《古诗三首》,可以将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合并到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拓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可以把《毛主席在花山》整合在一起,以联接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学生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可以把《囚歌》整合在一起,从而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事业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总之,“革命文化”类课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质,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受到革命先辈的精神熏陶,从而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中国精神标识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责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