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的艺术博物馆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ArtMuseum

面对未来,艺术博物馆不仅是呈现作品的场所,更是新的文化价值生成的场域。美术馆/艺术博物馆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空间和方式,同时也是人类智识和价值的源泉。艺术博物馆如何在跨学科、跨边界的联系中延续传统、把握边界、引领创新;如何在传统与创造之间做出选择,如何推动历史,又如何向传统致敬?如何面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的社会进程的改变?针对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探讨,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拓展未来资源,是艺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关键。

一、回顾往昔,未来已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美术馆逐步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殿堂。美术馆在提升国民素质、激发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和政府文化工作的阵地。改革开放40年来,美术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数量、规模和社会影响力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在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中探索出了很多新概念,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生演进,践行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的成果,进而加强国民基本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逐步提升,作为文化和艺术的集散地,艺术博物馆毋庸置疑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创新智识生产、放大文化价值的未来场域。

作为专业机构,当代中国的艺术博物馆除了推动价值创新、进行智识生产,其最重要的使命是建立对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具备艺术话语权的学术平台,建立一整套艺术学术价值的评判体系,其建设有利于整体的艺术生态发展。当代艺术博物馆文化话语权的建设,不仅仅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更是面对全球一体化而提出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面向未来的艺术博物馆没有产生创造性文化价值,也就没有话语权,这一点要求其社会性、艺术性和学术性需要融合发展。许多传统模式亟待打破,美术馆的智识系统可以构筑出新的智识服务社会的维度,从而使美术馆真正成为全民的艺术乐园。

中国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就要更加主动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在不同文化的对话中使我们自身文化得到给养,拓展新的边界,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视中审视自身,学习、挪用、转化、吸收,成为对自己有益的文化价值,并鼓励创新、突破,避免模式化的形式使对话流于常规、惰性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文化基因的对话空间,增加它们的丰富性、多向度。

杨·奥拉瑞,《72击》,声音光线互动装置,6个自承重结构,72根LED灯棒,28个打击模块系统,620×160×225cm,2013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72击》是一个包含艺术家、开发者和技术工人的合作项目,一个浸入式的声光作品。

二、面向未来的艺术博物馆跨地域合作

1.构建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

对自我文化认知需要加强和更新,这在任何文化中都会遇到。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来说,“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多大,而是在于:中国文化必须挣脱其传统形态,大踏步地走向现代形态”。[3]正确认识中西古今文化,解开掩盖在中西差异下的传统文化遗产和现代方式(包含西方带来的)之间的纠葛,建立当下中国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是一国文化强盛的必经之路,也是博物馆,包括艺术博物馆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超越国界的语言,尤其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国家性、地域性、民族性已经是过时的论调。然而“威尼斯双年展”开展百余年来,国家馆展出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各国和各地区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反而会使得全球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在跨文化语境中重建文化的主体意识尤显迫切。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现实的自觉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在一个共同体系讲自己的故事

这个问题分两个层面。首先,如费大为先生所言:“我们只有通过对跨文化的、普遍性的、共性问题的感知和介入,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特殊性,才能使我们的本土文化获得活力。”因此,找有共性的话题是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其次,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整个艺术博物馆的系统承接自欧洲启蒙运动精神而创立,对于跨文化意义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定位,需要解决交流的语境以及接受者的接受范畴,否则就只能是自说自话。尤其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华复兴”的背景下,我们极容易保持陈旧的文化交流方式,可能面临“遭到攻击”或“画地为牢”两种境遇。“只有让’本土文化’走出’本土文化’,才能成为真正的’本土文化’。”[5]因此在国际艺术博物馆间和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流中,只有在共同性前提下进行的艺术对话、博物馆对话、艺术博物馆之间的对话才是有效的。

3.主动谋求联合策划

艺术博物馆之间的展览流动应该摆脱从中心国向非中心国的单向流入、简单的展览及服务购买方式。对于国际合作项目,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在合作初期就由双方代表和策展人共同参与,对展览的内容和传播有实质参与,对于展览预期的文化效果亦要有预估,这样更加有利于展览的“在地化”并取得较好的策展效果。这种联合策展的方式并非简单的平均化,而是使跨文化的交流在策划层面上产生跨越国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生成多样化丰富的展览。

4.主动与其他非中心区域文化进行交流,并鼓励文化中出现的争议、交叉、融合,形成更有活力的文化

“中心化”的问题不仅是全球性的,也是区域性的。比如对于北京、上海这两大城市而言,当代艺术的展览资源非常丰富,可是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中国城市,甚至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可获得的资源也少很多。“像瑞典这种人口少而国界长的国家,在对展览进行评价时,会把地理和社会因素作为评价标准,为了让文化惠及每个地区和更广大的人群,政策允许公立艺术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可以互借。”[6]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

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

三、艺术博物馆的开源式解决方案

艺术博物馆应该开放艺术边界,通过鼓励跨学科研究来引导艺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科技连接的潮流,进一步讨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边界。这就体现了艺术博物馆建立“智识”系统的必要性。

这其中,“开源式服务方”(OpenSourceServer,简称OSS)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特征在运营概念里被强调,并有可能发展成为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之一,给艺术博物馆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2.通过网络众筹等方式来筹集微小捐款。

3.谨记并恪守自身非营利身份,争取更好的免税政策并免于政策改变带来的成本增加。

5.在不干扰艺术博物馆非营利属性的前提下,积极开辟艺术博物馆的捐赠和合理收入渠道,如更多地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来简化艺术博物馆衍生品的生产和服务等。

6.降低行政成本。比如通过众筹的方式——一种利用互联网接受传播信息的方式,引入志愿者和创新管理,以降低成本。

四、艺术博物馆的数字化战略

美术馆的使命是要建立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美术馆价值的生成地传统上需要依赖于相应的物理空间,在物理空间中向社会提供收藏、教育、研究和服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的艺术博物馆带来了实体空间之外的多重可能性。越来越多的艺术博物馆在服务物理空间观众的基础上,逐年进行馆藏资源和智识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对于全球美术馆而言,不断增强在数字化战略方面的投入和努力是适应网络化社会的应对方案。通过另一种方式构建对物理空间的想象和艺术资源获取渠道,从而拓展出一个可与观众连接的新空间,形成与传统艺术博物馆存在互为补充又迥然有异的体验方式。

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原有知识壁垒消亡、知识重构的新的圈层,艺术博物馆数字化一方面包括艺术品高清影像的采集、存储、上传、建立影像及文献资料数据库、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渐进式完备的过程,同时还包括展示空间的虚拟化建设、对虚拟艺术品的保存、展示系统的建设等全方位的数字化系统建设,以服务于艺术博物馆的资产管理和智识传播。这个过程中,数字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后,既可以为日常基本的研究工作提供资料,甚至包括展览筹划、文创产品开发等,也可以通过艺术品数字影像提供的数据完成前期策划、遴选等工作,进而为下一阶段的虚拟展示提供图像准备。

雷安德罗·埃利希个展“太虚之境”现场图,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0年因为COVID-19疫情的爆发,中央美术学院的年度毕业季全面尝试以网络虚拟展览的形式呈现,最终线上展览的浏览量在展览上线当天就突破了1000万,网上展览的浏览量比起实地展览更加可观。改变惯用的方式和经验,从艺术生产、艺术传播和艺术体验等方面挖掘网上展览优势及其有效性,将是艺术博物馆在未来要面对的挑战。

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毕业季线上展览海报

未来世界中,艺术博物馆需要考虑如何争取和聆听、接纳不同的“声音”,通过管理机制的完善保障自身在变化中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艺术博物馆自身的专业性和独立的文化价值判断。

作者|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原文发表于《美术馆》2020年2月第1期

注释: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三部分。

2巫鸿:《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3甘阳:《古今中西之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6页。

4《中英策展人论坛——“当代艺术策划与文化环境”》,载《2007年中国美术馆年鉴》,北京:中国美术馆,2007年,第357页。

5卢迎华:《回到当代:怀负当代,多重世界》,载【美】E-FluxJoural编《什么是当代艺术?》(WhatisContemporaryArt),陈佩华、苏伟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页。

6"TravellingExhibits:theSwidishExperience",inHjorth,J.Towards,theMuseumoftheFutureLondon:Routledge,1994,p.105,p.72.

7Moor,K.(2000)MuseumandPopularCulture,Leicester:LeicesterUniversityPress.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一、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THE END
1.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时事锐评?网友论坛?宣讲家网为了买到心仪的博物馆文创小物件,有人排最早的队,有人为之奔赴千里,有人把收藏这些物件当成爱好,越来越多文创产品出圈,释放出强大的“磁吸力”。 从展览到文创,今天的博物馆越来越接地气。未来,我们要在传承和创新、守护和传播中继续写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新辉煌。(来源:宣讲家网)http://www.71.cn/2024/1206/1250360.shtml
2.圆桌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古代艺术澎湃新闻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博物馆展览如何多元探索与创新发展?博物馆探索“跨界融合”、“博物馆生活+”等话题成为时下的行业焦点和热议话题。澎湃新闻获悉,“面向未来——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联合年会近日在上海世界会客厅召开。近200家博物馆、科研院所等企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2969
3.未来博物馆毕竟是一座讲述黄河文化的博物馆,本地文物撑不起来就只能靠借和调拨了,所以佳县陕西黄河博物馆,应该是除了陕西考古博物馆之外展出陕西考古研究院库房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了,就是不知道未来还不还。 14 7 21 SSFavor 8-9 20:35 来自iPhone 14 Pro 最后一天,参观未来博物馆,登顶哈利法塔。 模拟太空飞船到宇宙空间https://m.weibo.cn/search?containerid=100103type%3D1%26q%3D%E6%9C%AA%E6%9D%A5%20%E5%8D%9A%E7%89%A9%E9%A6%86
4.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南京广电 关注 聊天室 活动内容 https://m2.nbs.cn/eventlive/333289.html?id=333289
5.博物馆的传统与未来——人民政协网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据了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将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围绕这一主题,除主会场活动外,全国各地也将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 https://www.rmzxb.com.cn/c/2019-05-13/2343207.shtml
6.未来博物馆MuseumoftheFutureTimed,旅游攻略,旅游团,华人未来博物馆 是阿联酋迪拜一个展示创新和未来服务和产品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由迪拜未来基金会创办。 2022年2月22日,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该博物馆的目标是促进技术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地址: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of is directly adjacent to Jumeirah Emirates Towershttps://www.wannar.com/museum-of-the-future-timed-info-2375.html
7.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传承与创新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将当年的5月18日定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自1992年起,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会设定主题。在时代语境之下,今年的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的探讨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法语版海报 https://m.cls.cn/detail/769314
8.未来博物馆–Inhabit未来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形式在这个城市天际线的塔楼中脱颖而出,其设计旨在庆祝人类的成就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的创新。由Killa Design公司设计的建筑外墙由不锈钢板组成,上面的阿拉伯书法线条展示了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HH 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关于未来的三句话。 https://cn.inhabitgroup.com/?p=14175
9.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精选十篇)未来博物馆应该不仅仅从展品的展示方式入手, 因从源头就开始加以重视, 一种技艺的传承靠的是传承人, 只有对传承人进行保护, 技艺不断, 这种文化才得以延续。 未来我国家庭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社会各界加入家庭博物馆的队伍中来, 形成家庭博物馆街区。如同景德镇陶艺街, 以前就是单独的陶艺家工作室, 随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ywx55t.html
10.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2021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意在共同探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最新动态 查看更多>> 中国的博物馆,破了多少世界纪录? 博物馆是高度浓缩的https://www.peopletrip.cn/bwgdwlhfyzs.jhtml?i=6
11.《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欧洲的新视野》湖南博物院本书收录了当今欧洲(以及少数美洲)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管理高层的最优秀的18位专家所撰写的13篇论文和1篇说明性的导言,是一本反映当今欧洲博物馆学发展状况的最重要的一部前沿论作。本书不是一本关于博物馆或博物馆学的一般性知识的著作,而是重新思考博物馆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想性著作,其目的是促使整个博物馆https://www.hnmuseum.com/ko/node/6323
12.明日博物馆:探索未来艺术之都的魅力里约热内卢的明日博物馆是一个独特而令人惊叹的艺术殿堂,以其前卫的展览和创新的艺术作品而闻名。这座博物馆将未来科技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探索未来艺术之都的绝佳机会。 博物馆分五个展区:宇宙,地球,人类,明天和我们在这里你可以欣赏 1. 当代艺术的奇观:明日博物馆展示了许多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07187348?bizType=29
13.“未来社区植物博物馆”亮相深圳,重新定义未来社区生活7月25日-28日,“未来社区植物博物馆”亮相深圳国际住宅展。此次住宅展以“重新定义 ‘住’与’宅’”为主题,带来六大创新业态,这其中就包括 “未来社区植物博物馆”这一新业态, “未来社区植物博物馆”通过手工诠释植物的生存之道,继而观照当下以及未来社区新生活。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7/28/c6734642.html
14.迪拜迪拜未来博物馆游玩攻略独特的设计未来博物馆值得体验,看到塑造我们的未来,馆内设有一系列的互动展品,体验、接触未来的技术和创新。博物馆共7层每层都有主题和展品。类似科技馆 9+ 查看更多? 用户问答(1)查看全部? 订了迪拜未来博物馆,怎么拿票? 1个回答 景点详情 查看全部 ? 看到、触摸和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踏上可能的https://gs.ctrip.com/html5/you/sight/dubai1062/133903288.html
15.浅谈数字化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之路数字化博物馆正在迅速发展,它为传统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数字化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之路又是什么呢? 一、开展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的文物、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形成网络资源,然后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将文物、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展示和传播http://ylpano.com/news/686693886587965440/8ce7ea49cc7c4d4ea6985640459a136a
16.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之我见【摘要】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显示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场所,必然也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展望了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理论上博物馆学的发展必将更加专业化。实务上未来博物馆将更多的应用高科技,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国际化。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guanli/152939.html
17.博物馆策展人,一群为历史“打光”的人他们是博物馆未来的展望者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公共生活重要容器的博物馆,被赋予了更加辽阔的使命和想象。人们开始希望,博物馆不再只是堆放珍宝的黑屋子,而是将社会、公众、艺术、历史相连的连接口。一如某年国际博物馆日所倡议的:博物馆要用“新方法”凝聚起“新公众”,做“超级连接的博物https://www.xhby.net/js/wh/202309/t20230915_8086740.shtml
18.博物馆在教育与文化理解中的重要角色与未来发展通过策展项目,博物馆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激发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培养了潜在的人才。随着学生在策展和教育中的参与不断增加,博物馆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作为文化和教育机构的使命,促进社会对多样性和文化理解的重视。http://www.forwardpathway.com/127716
19.首页刘海粟美术馆未来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新思路 / 讲座简介 / 讲座分三部分: 一、传统博物馆展览的关注点与价值观。 二、未来博物馆展览的关注点与价值观。 三、未来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新思路。 主要内容是从卢浮宫的改造到人工智能的应用探讨未来博物馆陈展的理念、宗旨、主题、演绎、技术与影响。 https://www.lhs-arts.org/event/item-2217168
20.博物馆,让“传统的未来”并不遥远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聚焦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角色定位,倡导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http://www.ncha.gov.cn/art/2019/5/20/art_722_155138.html
21.国际博物馆日@你,共享文化盛宴,城墙与你同行中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随后每年均组织各类纪念国际博物馆日的相关活动。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界高度重视国际博物馆日,视之为向公众宣传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契机,希望借此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理解与认同。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后疫情时代,“恢复与重塑”不仅是博物馆的主题,也https://www.xacitywall.com/m/zoujinchengqiang/zhanguanzixun/2021-05-20/4161.html
22.未来的我,在这间“时光博物馆”与过往相遇在“时光博物馆”里,你可以重温经历过的时光,也可以了解父母辈、甚至爷爷奶奶辈年轻时候的生活……“时光博物馆”宛如一个大型的集体怀旧现场,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都能找到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 展馆展出的东西不是新玩意,互动环节也没有引入高科技的,但它胜在亲切,很贴近,它所呈现的都是我们熟知的,我们过去曾https://www.pingwest.com/a/179280
23.2024年中国河南省博物馆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此外,河南省还将注重发掘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标志的博物馆项目,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2024年中国河南省博物馆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通过对行业现状的深入剖析,结合市场需求、市场规模等关键数据,全面梳理了河南省博物馆产业链。河南省博物馆报告详细分析了市场竞争格局,聚焦了重点企业及品牌影响力https://m.20087.com/2038571.html
24.博物馆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运用新技术,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流传开来,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和博物馆周边产品令文物的内在价值得以延伸,从而完成从看“国宝”向看“展览”乃至看“文化”的转变,这本就是博物馆惠民公共服务功能延伸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与“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未来”的主题一脉相承。 https://www.91jiangjie.com/www.91jiangjie.com/?p=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