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要怀抱温情与敬意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2023年9月27日,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金沙和宝墩等遗址的120件珍贵文物正式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场以“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为名的特展,瞬间点燃了香港市民的好奇心,使得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观众数量迎来新高。

对于“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有着自己的期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就是一个窗口,希望世界透过窗口凝视三星堆,透过三星堆凝视中华文明。我们希望能够吸引香港市民和中外观众参观展览,让他们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以及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历史系学生:对历史学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所在的位置,是香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西九文化区。除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区内还有戏曲中心、艺术公园、自由空间、M+等文化设施相继落成,为公众呈献多元化的丰富节目。而对于吴志华而言,他对香港西九龙还有着更深的情感。吴志华从小在西九龙长大。在他眼中,上世纪60年代的西九龙并不富裕,那时的他,未曾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读大学,更没有想过会在50多岁时,重新回到西九龙,成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任馆长。

给吴志华命运带来改变的,是历史、是他对历史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历史人物的奋斗故事能给我一些鼓励。”吴志华说,历史让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未来又可以选择哪些路。凭着满腔热忱与刻苦努力,他在1981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开始对历史学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实行独特的书院制度,吴志华就读本科时属于新亚书院。该书院由著名新儒家代表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于1949年创办。作为新亚书院首任院长,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的历史观,深深影响到包括吴志华在内的几代学子。

吴志华的研究专业是中国近代史。钱穆先生曾说“历史研究要客观,但不能没有感情”,他说这话的时候,恰是中国国运处于历史低点时刻,当时有些国人对国家前途没有信心,把积贫积弱归咎于文化传统,说要抛弃传统来学习西方。钱穆先生非常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在《国史大纲》一开篇就写道:“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吴志华认为,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见解,提倡对中华文明的自觉与认同,呼吁培育中国文化的种子。

以钱穆的学术思想为引领,吴志华相继取得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88年起投身公共博物馆工作,此后还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文署”)副署长。

康文署副署长: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

吴志华为什么选择博物馆?或许从他1981年的一次参观经历中可以获得答案。当年,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读大一的吴志华,坐了两晚的绿皮火车北上北京。踏足故宫时,历朝历代的珍贵文物让他大为震撼,他感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在你眼前”。

吴志华表示,在他读书和参加工作的上世纪80年代,香港正经历着一轮经济的腾飞。彼时的“东方之珠”,年轻人热衷的职业可以被归纳为三个“师”——律师、医师与工程师,这是当时人们眼中最能赚钱的工作。不过对于吴志华和他的同学们,在人生规划上,却有着与当时社会风气不同的考量。进入新亚书院的第一天,吴志华就和同学们唱起钱穆先生作词的校歌:“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浸润,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对于中国文化应当有所承担,感受到知识分子要“尊德性而道问学”。“我们那时会谈及理想,对社会、国家及个人价值的情感,即使课余时食糖水以及聊天,话题也离不开谈论人生及家国大事,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走出书斋,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社会现实也在引导着吴志华的职业选择。吴志华认为,前辈学长们的爱国情怀对他们这代人影响很大,也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要“关心社会、认识祖国”。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场所,正是面向大众“认识祖国”的入口。

吴志华曾任职多个博物馆,包括担任于2000年启用的香港海防博物馆的首任馆长,2002年晋升至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在加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前,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负责管理该署的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表演场地、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与公共图书馆。在担任康文署副署长期间,吴志华曾说过,历史并非纯粹是过去的事情,而是与今天的事、今天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博物馆的意义和角色,不应只限于展示藏品、传播知识,还应帮助观众了解历史文化,探索历史与自己的关系,促成观众与历史之间对话。观众可善用博物馆这个宝库,从藏品了解过去、观照现在和瞻望未来。

博物馆馆长:在故宫里找寻文化根脉

投身博物馆工作30余年,吴志华也经历了一个香港博物馆整体从“冷”到“热”的发展历程。“在30多年前,我记得那时博物馆一年有10多万人次参观,我们便觉得很高兴了。经过30多年发展,整个香港博物馆事业越做越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从2022年7月开馆至今(截至2024年1月),入场人数已经突破200万人次。”

吴志华认为,香港的“博物馆热”跟香港回归祖国有关系,“我们能够找到我们的根源、我们的发展,我们能够把香港的历史跟祖国的历史连接在一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原因之一是香港观众对故宫文物有很高的热情和期待。从2007年开始,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到香港来展出,每一次都会吸引大量香港市民去参观。”吴志华表示,为了利用好香港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长期地、永久地展示故宫文化,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和故宫博物院在2016年共同决定在香港西九文化区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彼时,吴志华担任康文署副署长,按照原先的想法,自己将在此岗位上退休。然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改变了吴志华的职业规划。

“因为我长期在康文署工作,知道文化发展工作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时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需要一名馆长去引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项使命。”吴志华说,基于这样的想法,也基于家人和同事对自己的支持,他最终决定去应聘这座新博物馆的馆长。“我也希望把过去的工作知识、经验奉献给这座新的博物馆。”

2018年8月,吴志华被委任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暂任馆长;2019年5月,被正式委任为馆长。面对一座全新的博物馆,意味着吴志华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从零开始建设博物馆,从零开始布置展览,从零开始为博物馆进行工作规划……“博物馆不只是文物的保护者,在文化普及工作、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要做得更多。”这是吴志华担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以来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如今,600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经过分门别类,被放在“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和“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等专题中进行展示。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香港也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历史、中国工艺、中国审美、中国价值。

而从长远的角度看,吴志华希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宣传者”,更是一个“联系人”,“通过博物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广大观众连接起来,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重要平台。”

访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让香港的城市气质更加多元化

香港与故宫之间渊源深厚

记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全新的博物馆,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建设这座博物馆的背景吗?

所以在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进行接洽,双方都希望通过长期、固定的合作平台展示中华文化、故宫文化。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于2017年正式启动。

记者:其实香港与故宫博物院的联系远不止过去的每年一场的展览。您能进一步介绍一下香港和故宫博物院的渊源吗?

吴志华:香港民众普遍是很爱国的,亦心系中国文化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香港与故宫博物院之间的动人故事。在清末民国初期,很多故宫文物都流散海外,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有好些文物在香港出现,其中更有国宝级文物,包括曾被乾隆皇帝“三希堂”所收藏的书画。但那时它们即将被拍卖,周恩来总理马上指示国家文物局抢救这批文物,并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最后成功营救这批重要的文物,后入藏故宫博物院。现在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一些国宝级书画,就是通过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到200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香港艺术馆跟故宫博物院合作了一个重要的书画展览“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这批国宝级的文物时隔数十年,又重回香港展出。

除了这个故事外,其实香港仍有许多文物收藏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动无偿捐赠文物予故宫博物院,帮助国宝回流。因此,可以说香港与故宫之间渊源深厚,所以我觉得在香港成立故宫文化博物馆,不是偶然,而是有历史渊源在里面。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

记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如何定位的?

吴志华:我们希望以当代及全球视野去讲中国文化历史的故事。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们在策划展览的时候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促进中华文化与全球观众的交流。如在展览中加入多媒体装置,糅合艺术与数码技术,通过投影装置、互动和数码展品、音频体验和视频装置,向观众提供多元、立体的文物解说。另外,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及海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艺术和历史价值并重的高质素大型展览以及学术研讨会,体现博物馆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使命。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之都、盛事之都、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近年来,来港的内地游客更多倾向在香港进行文化深度游,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乃至整个西九文化区的助力,可以让香港的城市气质更加多元化,让香港成为优势独特的国际文化中心。

截至2024年1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年多,已经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有些观众更不止到访一次。我认为这个数字反映出故宫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中外观众的喜欢与支持。

让观众了解中华文明历史

记者:去年9月,“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别展览开幕,揭开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的序幕。你们是如何构想这个系列展览的?

吴志华:这其实又要说回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定位,我们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分院,而是兄弟关系。当然我们主要是以展示故宫文化、故宫文物、故宫艺术为主,可是我们也希望扩大到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宫所藏的文物最主要是明清两代的,是以过去600多年以来的文物为主,我们还希望透过一些专题展览,把我们更广的、更早的文明发展介绍给中外观众,加之我们了解到过去10年,内地的考古工作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所以我们构想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系列展览”。

“文明起源”这个话题对大部分观众来讲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展览,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华文明的根源。我们以“凝视三星堆”作为“头炮”,就是希望透过三星堆及其背后的古蜀文明,与长江中下游与黄河流域的文化交流关系,探究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内地文物机构对我们这个想法非常支持,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向中外观众展示我们国家关于文明探源研究与保护所做的工作。我们也跟其他一些重要考古遗址所在地的博物馆、考古研究院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希望把他们出土的文物、已经做好的研究做成一个展览带到香港。相信这不是短期工作,可能未来几年都会围绕这个题目。

记者:除了文物展示之外,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承担着哪些功能?

吴志华:现在,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不单是保护文物,更重要的是拉近社会大众与文物的距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推动博物馆教育,培育未来文化艺术以及博物馆专业人才。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观众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我们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紧密合作,通过参观博物馆、实物学习、体验工作坊及学校外展活动等,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习体验。我们的旗舰青年学习及交流项目“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致力于成为京港两地青年的文化交流平台。

此外,我们还跟香港教育局合作共同策划《细说文物——中国历史教学资源册》,以文物为主轴,配合中学的中国历史课程做更深入的研习。《细说文物——中国历史教学资源册》运用故宫文物,以崭新形式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单元,让老师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博物馆另一个理念便是要促进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开馆至今,我们已经跟5家海外及国内文化机构合作,合办了5个特别展览,均获得热烈反响。我们希望每年可举办两个与海外文化机构合作的展览,也希望开拓与其他地区博物馆的合作,如中东、非洲地区的博物馆,把中东地区的文化展示给香港和内地观众之余,亦会介绍过去中国跟这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博物馆担当一个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联系人角色,我们期待与内地博物馆携手合作,将更多外国文化艺术引进香港、引进内地。

博物馆也积极举办国际研讨会,包括去年9月的“三星堆与青铜时代的中国”国际研讨会,去年12月跟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承前启后·中国古代艺术保护国际研讨会”,邀请世界重要文博机构的馆长、顶尖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和专业报告,促进国际交流与机构之间的合作。

人物简介

吴志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加入香港公共博物馆工作,后在多家博物馆任职,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系资深博物馆专家、历史学家与艺术行政人员。

记者手记

寻根之旅根在中华文明认同

行走在香港街头,各种语言交织的喧哗、行色匆匆的过客,会让行人在不经意间加快脚步,这可能就是“东方之珠”独特的城市景观。然而,在这样一座繁忙的城市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却安静地矗立在西九文化区。在这里,人们从容地穿梭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丰富积淀中,穿梭于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创造里,这种沉静从容的氛围让人身在其中时,甚至忘了自己身在香港,忘了一窗之外就是繁忙的维多利亚港……

THE END
1.冬日,探秘故宫建筑里的科学12月21日,是今年的冬至节气。在冬至前后几天的正午时分,故宫博物院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被阳光点亮,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这一“冬至奇观”是如何形成的? 近日,在中国科技馆“中科大讲堂”上,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揭示了这一奇观背后的奥秘。他还讲解了故宫里明清皇家的地暖系统与冰窖设施,带观众探秘故宫建筑里http://www.qxkp.net/zxfw/zxdt/202412/t20241220_6752719.html
2.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远么爱问知识人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远么 距离一公里左右。距离故宫最近的博物馆就是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国家https://iask.sina.com.cn/b/newqBZZzXNXJRl.html
3.国家海洋博物馆又被称为海上的“故宫”。看国家海洋博物馆又被称为海上的“故宫”。看过北京的自然博物馆,觉得小,一直都想来这个博物馆看看。趁着五一放假就来了。门票公众号免费预约。交通: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区。离塘沽不远,我们从北京出发,南站坐高铁。北京南站——滨海站。经停:天津https://m.dianping.com/review/903419544
4.北京必去的艺术类博物馆顺便安利故宫APP: ▼每日故宫 ▼故宫陶瓷馆 IPAD APP: ▼韩熙载夜宴图 ▼胤禛美人图 一水的精美精致 另外。我多年前许下的在故宫看雪的心愿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达成,毕竟北京到现在还没下过雪 2|国家博物馆 完全没有意外 国博大门 国博在天安门广场的另一头。国博号称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收藏130多万https://www.jianshu.com/p/40869525ace6?from=timeline@
5.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一样吗?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改扩建工程,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23546698.html
6.北京历史游第二天:国家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故宫里的休息区非常舒适人性化,点赞! 背影照,忙着拍照的妈妈。 孩子们在认真听刘老师讲历史知识。 这100元钱人民大会堂打卡打的太不成功了。 天安门名字由来:受命于天,安邦定国。背对天安门,左手边是国家博物馆,右手边是人民大会堂,即“左祖右社”。 https://www.meipian.cn/2957tgas
7.故宫博物院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 世界遗产 5A级景区 国家一级博物馆https://www.maigoo.com/citiao/3376.html
8.“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一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互联网时代下怎样“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国家文物局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落到http://www.ncha.gov.cn/art/2017/12/4/art_2052_145568.html
9.故宫到国家博物馆的路线图车友交流懂车帝提供故宫到国家博物馆的路线图的车友交流详细内容,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懂车更懂你。我们提供最新汽车报价,汽车图片,汽车价格大全,行情、评测、导购等内容,看车选车买车就上懂车帝。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3259636
10.北京游记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博主题邮局也是2022年才开的,跟纪念品商店一起位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口处,可以盖纪念章,投在这的明信片销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戳。 相比国博一天在室内,故宫一天几乎都在室外,逛得累多了。这是从故宫出来后,又爬到景山上回头拍了一张。 人流最多的地方在中轴线上,尽量避开那里就好。路上看到一个工地,板房https://www.douban.com/note/855162612/
11.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琮,关于你所不知道的故宫,问我吧!澎湃新闻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琮,关于你所不知道的故宫,问我吧! 你以为你看到了故宫,但故宫远比你所见到的更丰富。到2020年,紫禁城将迎来600周年,而故宫博物院95岁了。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此前,由于清宫剧和纪录片的热播,有https://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14470
12.拼颜值更拼内涵,看博物馆如何“内卷”文创?曾经我们走进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一览“国家宝藏”的真容,而如今随着各式文创的出现,我们有了机会将历史价值满满的文化宝藏带回家。这些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文创不仅让博物馆成为打卡圣地,更是吸引更多人走进历史,享受艺术文化的熏陶。 故宫微信团队表情包 来源:博物馆圈https://city.cri.cn/20240403/271a80b1-909c-d18a-8dd5-a4de61e783c3-i.html
13.“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首次来华亮相故宫央博“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于2017年3月17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东雁翅楼展厅隆重开幕,这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阿富汗文物首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阿富汗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多姿的古代文明。中阿两国交往历史悠长,汉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即到达了此地,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更是密切了两国的交往。19https://arts.cctv.com/2017/03/20/ARTIFpHEmJ40pKB9zEDnvsU6170320.shtml
14.新春特辑2024到博物馆里过大年独家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3展厅 本次展览以优秀的摄影作品为媒介,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和“丝路风情”等四个部分150余幅作品,呈现摄影师在十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漫漫征程上截取的精彩瞬间,系统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https://news.artron.net/20240209/n1129340.html
15.100个GISer不知道的小众网站!一定有你需要的!按照收入展示各个国家中人们的生活 15、深海 网址:https://neal.fun/deep-sea/海洋不同深度都有什么生物 16、Go nomad 网址:https://nomadlist.com/ 这个网站是用来给游民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城市做参考,根据各种权威机构数据列出了各项评分 17、手机博物馆 https://blog.csdn.net/2403_88103571/article/details/143786447
16.北京西站离故宫博物院有多远?距离是9.5公里。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55312450816274892.html
17.光明日报科普图书,让我们与博物馆距离更近在观众知识需求高涨、参观学习积极性提高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馆开发、设计了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国家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设计了4个版本的《古代中国》解说词;故宫博物院开设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12个学龄段的课程体系;上海博物馆的文化考察项目,带领参与者了解当地文化;南京博物院开设少儿戏剧工坊、古代服饰文化课程;https://mus.cug.edu.cn/info/1098/3844.htm
18.中国博物馆接力守护阿富汗国家宝藏它们曾九死一生武汉2017年3月,故宫博物院接纳了这批阿富汗的珍宝,举办了《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展。阿富汗这批文物在中国的“守护接力”也从故宫展出后开始了。 按照原计划,这批宝藏在2017年6月17日故宫展览结束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展出。但是芝加哥大学意外取消了展览安排,如果他们找不到下一个展览的地点,那么这批http://news.cjn.cn/sywh/201805/t3216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