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1月12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刘学智文/图)“我收藏的300多面古镜都在这里。”1月9日,当敦煌收藏家张保国打开他收藏室的大门时,记者被眼前各种各样的铜镜照得有点儿眼花缭乱。一间30多平米的房间里,陈列的10个展柜中装满了他20年来收藏的300多面古代铜镜。但张保国的心里还藏着一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要建一个铜镜博物馆。
只收不卖捐献国家
“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镜,外表虽然有些破旧,但它的工艺同汉唐时期的铜镜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这是汉代的车马人物镜,那是唐代的吹箫引鸾镜,艺术观赏价值都是比较高的。一个朝代的兴衰,从当时的铜镜中就能看到它的缩影。艺术兴,则国家兴;艺术衰,则国家弱。到现在都是这个理。”一谈起收藏的古代铜镜,张保国如数家珍。
现年48岁的张保国曾做过部队文职干部,当过编辑、搞过摄影。由于他从小就对艺术收藏感兴趣,加上当兵时在西安,有更多机会了解更多古代文化。1995年,张保国从部队转业,在家人帮助下辞职下海,在敦煌沙州市场开了一家工艺品店。
1995年秋天,当时有一个小孩子用自行车驮着一摞子旧砖和一面魏晋时期的铜镜沿街叫卖,张保国怕那面铜镜流落到文物贩子的手中,就花了200块钱买下了那面铜镜。从那时起,他就定下收藏铜镜的规矩:只收不卖,等到合适的时候捐献给国家。别人收藏是为了等待宝贝升值赚钱,但张保国在收藏铜镜上的表现让人看不懂。2003年,当他收藏铜镜的数量达到100余面时,已在当地的收藏界中小有名气。那年夏天有几个日本游客慕名而来,在参观他的铜镜收藏品之后,喜欢得不得了,再三请求要买一面,多少钱都行,但他没有答应,他说给100万他都不出手,这让日本客人百思不得其解。
建博物馆免费展示
回国后,他一方面加快了收藏铜镜的步伐,同时还积极与敦煌市有关部门协调,准备在文化产业园区批一块地,修建一个铜镜博物馆,将他20年来收藏的300多面古代铜镜进行免费展示。“铜镜博物馆应该是一面更大的镜子,几千年来,我们都在照镜子,我想把这种良好的传统让更多的人继承下来。特别是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说起历史和文化很多人却知之甚少。”张保国深有感触地说。
喜鹊猴子纹镜(战国)
冯毅是极具收藏天分的人。他很早就开始收藏邮票,曾以6元4角的价格收购一百多版目前单张价值已超百万元的猴票;他在古钱币收藏上也颇有建树,曾作为中国嘉德钱币拍卖的顾问,助推这个萧条的市场发生根本逆转,从单场拍卖不足百万元,飞跃到三五千万元。
文图/记者金叶
痴迷收镜三十年
收藏铜镜,冯毅从来都是“一掷千金”。
他收藏第一面铜镜是在1981年。那时候,他对铜镜还一窍不通。在上海城隍庙的古玩街,他偶遇了一面浑身乌黑的汉代铜镜“黑霸王”。这面铜镜没有一点点锈和伤,干净精致、光滑圆润,美到不真实的地步。冯毅记得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大家一面啧啧称叹,一面也发出疑问:不会是假的吧?金属埋在地下2000多年怎么会不生锈呢?
造铜镜既需技艺又要运气
学界的正统观念认为,青铜器的浇铸工艺在先秦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当时的青铜礼器是青铜浇铸工艺最华美的篇章,而冯毅认为汉唐铜镜才是青铜之美的极致。
“范铸法”和“失蜡法”是真伪界限
为什么敢于断定“黑霸王”是真的呢?冯毅说:“汉唐铜镜制作时所采用的范铸法,到了宋代就已经失传。所以,只要能区别铜镜是范铸法还是失蜡法所制,真与假的界限就昭然若揭了。做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范铸法和失蜡法,就像手工和缝纫机做出的衣服一样好判断。范铸法所做出来的铜镜线条更加有力度,立体感、层次感、清晰度都更强,而失蜡法的线条就相对软绵绵。”
许多人判断青铜器真假会看“红斑绿锈”这条标准,冯毅表示这是一种误解。他收藏铜镜的首要标准就是不生锈,因为锈并不是铜镜为真的必要条件,而且还大大影响审美。同样,他认为传统的鉴别方法中许多所谓的“标准”都不足为信。“比如说范线,并不一定会有,因为古人也会出于审美的考虑将其打磨掉,这从技术上并不难做到;而听声音也不可靠。很多人认为几千年的铜镜,因为材质‘酥’掉的缘故,敲击发出的声音不可能是清脆响亮的。其实不然,在富含水源的环境下出土的铜镜,完全有可能没有被酸化或碱化,发出依然好听清脆的声音。事实上,在判断真假铜镜上,只有一个标准是可靠的,就是看它究竟是范铸法还是失蜡法所制。”
政策收紧
影响铜镜价格上扬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皇冠,而青铜镜则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冯毅经常这么说。这颗“明珠”,在2004年~2011年期间,因为政策放开,曾经在拍卖市场上昙花一现,却又因政策的突然收紧而骤然凋谢。
冯毅花1万元购入“黑霸王”是在1981年。2002年他曾在上海城隍庙见过一面同“黑霸王”品相差不多的铜镜,价格是2万元。冯毅说他当时“非常纳闷”:“如果算上通货膨胀率,铜镜的价格不仅没涨还跌了。”
2004年,身为中国嘉德邮票钱币部顾问的冯毅通过该部的负责人郭学广给中国嘉德提了一个建议:上拍青铜器。
“众所周知,青铜器的拍卖太敏感,文物部门没有批。最后做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上拍铜镜。因为在当时人们的眼里,铜镜就是个小玩意,跟钱币差不多,拍拍也无妨。中国嘉德先是交给瓷器杂项部拍,但因为他们对铜镜缺少了解,兴趣也不大,居然全部流拍了。后来就交给了我当顾问的邮票钱币部拍,结果大获成功,百分百成交。”
冯毅清楚地记得,刚刚进入拍卖市场的铜镜,价格可用“低廉”形容。最便宜的几百块,顶级的唐朝铜镜也不过几万块。“不过这也跟当时市场上并无特别精品出现有关系。”
但随着中国嘉德拍卖的大获成功,铜镜拍卖很快在国内大小拍场遍地开花。精品涌现,价位也水涨船高。“2007年之前,一面直径十六七厘米的唐朝海兽葡萄纹镜的拍卖价69万元,已是当时的最高价。2007年之后,价钱突然就起来了。2010年前后,市面上几百万的铜镜已经不稀奇,并且开始出现了千万的价格。”
这一突飞猛进的价格变化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警惕,针对铜镜拍卖的政策在2011年又开始重新收紧。铜镜在公开拍卖中又销声匿迹了。“2011年后,投资型买家大量撤退,铜镜的价格也大幅度滑落,目前的价位只相当于鼎盛时期的五折。”冯毅告诉记者。
抢救海外铜镜
或被解读为“收集赃物”
冯毅寄希望于《文物法》在将来会做出修改,给已经流散民间的“出土文物”以名分:“很多所谓‘出土文物’,其实不是盗墓出来的,改革开放几十年,修路、搞基建都挖出来不少。而且坦白说,能出土的都已经出土了。如果不面对这个现实,不给这些文物以名分,会让它们从公开交易转入地下,并且流失海外。”冯毅表示。
即便现在的冯毅为了规避法律的风险,已经在恪守“只收海外回流”的铁律,但他的行为也有可能被解读为“收集赃物”。
冯毅告诉记者,因为收藏青铜镜风险太大,2011年之后,这个收藏领域中的投资性需求如潮水般退去。目前国内真正严肃认真地在搞铜镜收藏的藏家不超过五人。他们和冯毅一样坚信这是一个黄金板块。哪怕从目前的政策来看,这个领域危机重重,是一个属于“勇敢者”的游戏。
福州收藏家张祖仁的铜镜收藏世界
2015-01-22|阅:2转:0
我们知道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又是我们民族工艺的代表,一面面瑰丽堂皇的铜镜,不仅展现了我国几千年来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构思奇巧的装饰艺术水平和人们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
镜子古称“鉴”或“镜”,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称,曾将“镜”字改为“照”,故词镜也称“照子”,唐朝有书《本事传·情感》,有“破镜重圆”的故事,描写了一对患难夫妻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古人使用铜镜的真实写照,古人大都相信来世,相信神灵,且以为铜镜不光用于生活,还有降妖辟邪的作用。因此,也常将它用来作随葬品,以便随身常带,所以绝大多数出土的铜镜都得之于古墓之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出土的铜镜在今天不仅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可靠的实物资料,也成了古代墓葬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准。
古代的铜镜种类纷繁有,纹饰多样,从形式上看,以园形为主也有方形、亚字形、桃形、葵菱花形、鼎炉型、带柄形等,从背面的纹饰上看有龟、蛇、龙、虎、凤、鸟、牛、马、鹿、鹅、鱼等动物形象;有大自然中的花卉、草、叶、树木、果实等植物纹样;有线条方圆弧角格局的几何图形,以及神奇传统的仙人故事图案等。从铭文的内容看,有祝福、祈祷的吉祥语句;有铸镜工匠的名代,局坊和铸镜年代,以及铸镜的含金成分等款识。铜镜的正面叫镜面,磨光发亮,用以照容,镜面的反而叫镜背,多铸纹饰,有的铸有文字,镜背多数有台座,也有无纹饰和铭文的铜镜,称之为素镜。
从实物资料看,古代铜镜最早是齐家文化的铜镜,至今发现两面。春秋战国时期,是张祖仁国铜镜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铜镜多圆形,镜铸细小,大都无铭文,大致可分为13类:素镜类、纯地纹、花叶镜类、山川镜类、菱形镜类、禽兽纹镜类、蟠螭纹镜类、羽鳞纹镜、连弧纹镜类、彩绘镜、透雕镜类、金银铭纹镜类、多棱镜类等。
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汉代有十五类,除以上类外还有星云镜类、连弧纹铭文镜类、重圈铭文镜类、四乳禽兽纹镜类、神兽镜类、龙虎纹镜类等等,四兽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种图形及禽鸟等各种纹饰,东汉后期,有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采用浮雕的手法,形象逼真,生动自然,画像类有西王母、东王父、玉童、仙女及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等神话传说故事。表现了盛行于汉代的升仙思想。铭文有“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常相思,毌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铸造处于衰退时期,这个时期基本沿袭汉镜,这个时期佛教盛行,因此铜镜有佛兽图案纹饰较多。
隋唐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第三个鼎盛时期,唐代铜镜铸作精细,工艺华美,铜镜的圆形居多,有生肖镜类、瑞兽镜类、瑞兽葡萄镜类、花鸟镜类、神仙人物故事、盘龙镜、八封镜、万马镜、贴金银镜,金光闪闪鳞艳夺目。
宋金时期,由于时局动荡,铸镜受到限制。南宋出现带柄镜、长方形镜、鸡心镜,多铸有商标号的纪名。如“湖州真石家念工叔照子”等。还有双鱼镜、童子攀枝镜等,人物故事镜有柳毅传书、达摩渡海镜,元代有双龙镜、飞鸟镜等。
明代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镜。如镜背有龙、凤、鹿、花草、人物纹饰等,铭文有“状元及第”“为善最乐”“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大多为黄铜质。
清代的铸镜业已欠佳,而且纹饰精略,这主要是我国明末清初以后,玻璃镜被广泛采用,铜镜逐渐被冷落了,这时镜铭文多是“金玉满堂,连生贵子”等,铭文镜多为嫁女之用,质料亦粗糙不佳。
综观我国铜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都有着自己朝代的特征,透过一面面铜镜,人们不仅能够摸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情形,而且能从中窥见中国古铜艺术的高超,并受到美的启迪。
福建铜镜收藏第1人张祖仁收藏铜镜已有30多年历史了,共收藏了自汉镜、唐镜、宋、元明、清镜共860多面,其中较珍贵的有仿唐葡萄兽镜、战国四山镜、金代双鱼镜、明代八卦镜等等。特别是仅有2厘米宽的
2013-04-30|阅:534转:2
福建铜镜收藏第1人
张祖仁说镜子古称“鉴”或“镜”,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称,曾将“镜”字改为“照”,故词镜也称“照子”,唐朝有书《本事传·情感》,有“破镜重圆”的故事,描写了一对患难夫妻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古人使用铜镜的真实写照,古人大都相信来世,相信神灵,且以为铜镜不光用于生活,还有降妖辟邪的作用。因此,也常将它用来作随葬品,以便随身常带,所以绝大多数出土的铜镜都得之于古墓之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出土的铜镜在今天不仅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可靠的实物资料,也成了古代墓葬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实物资料看,古代铜镜最早是齐家文化的铜镜,至今发现两面。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铜镜多圆形,镜铸细小,大都无铭文,大致可分为13类:素镜类、纯地纹、花叶镜类、山川镜类、菱形镜类、禽兽纹镜类、蟠螭纹镜类、羽鳞纹镜、连弧纹镜类、彩绘镜、透雕镜类、金银铭纹镜类、多棱镜类等。
张祖仁说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汉代有十五类,除以上类外还有星云镜类、连弧纹铭文镜类、重圈铭文镜类、四乳禽兽纹镜类、神兽镜类、龙虎纹镜类等等,四兽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种图形及禽鸟等各种纹饰,东汉后期,有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采用浮雕的手法,形象逼真,生动自然,画像类有西王母、东王父、玉童、仙女及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等神话传说故事。表现了盛行于汉代的升仙思想。铭文有“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常相思,毌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
张祖仁说我国铜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都有着自己朝代的特征,透过一面面铜镜,人们不仅能够摸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情形,而且能从中窥见中国古铜艺术的高超,并受到美的启迪。
收藏家张祖仁红色收藏,中央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电视台、东南快报等10多家都报道过
2013-05-2717:57:15
作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州二中张静
浏览次数:224
【收藏】
E-mail推荐:
张祖仁的经验正象古人说的“藏古今书籍,聚天地精华”,“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使富人致贵,书使穷人致富”,经济学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学者说“书是不开口的导师”,教育学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而我认为“书是通向彼岸的船,是无声的波涛,是心中的启明星,是进步的阶梯,是时代的生命”,正是“读不尽人间书,走不完天下路”,“愚者积累财富,智者收藏书籍”,以书为友,乐趣无穷,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藏眼力,张祖仁广搜收藏多著,并每年订阅报刊达2000元以上,并经常到地摊、书店、古玩店、图书馆等十几年如一日。喜欢古董钟、铜镜、毛主席语录,就以钱币、书画、紫砂壶和部分铜镜买进卖出赚些差价,来收藏自己喜好的古董,当然有时也为了一个两个特殊的品种收藏,他不惜一切代价,筹款购买,一两个月下来,资金紧张,口袋空空有点失落感,眼望着收藏品发呆,这些收藏过程中的甜酸苦辣是经常有的。
收藏是一种积淀人类文明,启迪人们智慧的古老的文化活动,收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纪录历史、保存历史的特殊载体,它是搜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遗产的巨大宝库。
综观张祖仁的收藏之道路,我深深感到收藏是一种高尚和理想的娱乐活动,它是一种清静之中的享受,闲暇之中的纳福,可谓乐在其中,其乐无穷,收藏中的酸甜苦辣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可以这么说,他的收藏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经历过“玩物丧志”到“玩物增志”的过程。
近几年,我国的艺术品高雅的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和迅猛增值的投资性等优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成为继股票、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热之后悄然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投资热潮,一幅好的作品,拍卖市场上常有上佳的表现,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当然投资古玩要有一定的资金和眼力,投资藏品不能盲目进行,必须掌握规律,摸准行情,张祖仁投资的经验有以下几条:
1、一忌求成心切,收藏是一种引诱力很强的活动,一旦入迷,往往恨不得一夜之间梦想成真,其实,你兴趣所致的真正艺术品,一般是可遇不可求的,它需要日积月累,一急躁,警戒性就没有了,容易上当受骗。
2、忌先入为主,在买货时,只用耳朵喜欢听持售者拉呱,结果先入为主,耳朵软,用耳朵代替你的眼力,结果上当受骗。
3、只藏不鉴,藏品是一种历史的载体,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只有研究才能提高眼力,只有鉴赏才能提高层次,有些人只藏不研究,水平难提高。
访中国古玩收藏家张祖仁
张祖仁说提起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饼。其实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到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应节的瓜果为主。至于月饼的起源,在民间有一个传说:在元朝末年,汉人想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说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回到家中,咬开月饼,发觉里面藏张条子,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这个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留下来。
张祖仁说根据清代高拱乾的《台湾府志》记载,月饼还是以前台湾学子用来占卜自己未来功名成就的道具呢!清代以八月十五为秋闱,即乡试第三场考试的日子。所以月饼也取了一些和科举功名相对应的名字。含状元、榜眼、探花饼各一,会元饼四,进士饼八,举人饼十六,秀才饼三十二。参加占卜的学子轮流以六个骰子掷入碗中,各视其点数之多少,来预测其功名的高低。“博月饼”就是为了取状元夺魁的好彩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祖仁收藏到一枚清代光绪六年的月饼膜,图案相当精美,对研究中秋节文化具有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于是盟发了张祖仁收藏月饼膜的乐趣。现已收藏一百多件,最大的月饼膜有三十多厘米,最小的有三厘米,最早的有清同治年间瓷器的月饼膜具两件,图案相当精美,最大的一件清代月饼膜长度达27厘米,是福建省目前发现最大的月饼膜,一次性能生产33块不同模型图案的清代月饼膜更是少见,是收藏的精品。各种各样的月饼膜具对研究福州的清代中秋文化以及月饼制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收藏
综上所述,砚台的形制和纹饰具有时代的特征、古砚的收藏只有三个标准:一是砚台的优劣;二是名人用砚或制砚;三是最大砚和最小砚。从实用角度来讲,凡细腻发墨的砚都是好砚台,好砚台有四个条件:①质嫩细腻,用手摸砚面的感觉,就像摸婴儿的脸蛋,娇嫩、光滑、细洁、舒服;②呵气而润,在砚面上呵口气而湿润;似可研墨;③辩声音扣之木声为最佳,全声、瓦声为下;④在收集名人用砚和制砚时,尤其要注意其刻铭的可靠性,必须反复引证、研究,从字体砚台的制作特点入手,不能操之过急。